简牍帛书的书法意义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5
试论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的意义简牍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书写方式,主要采用木、竹、帛等材料,以刻、镂、划等方式刻写文字。
在我国古代,简牍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方式,对古代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论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首先,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保存和传承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文化和语言已经失落或流传不广。
而简牍的书写方式可以确保这些信息,如经书、史书、诗歌等,得以保存下来,并被后人传承。
有些简牍还记录了古代的科技、医药、农业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天的学者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其次,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促进交流和统一语言文字的作用。
简牍在古代的使用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语言的交流,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对于语言以及文字的理解和认知。
在古代社会,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方言,但是使用简牍书写的方式可以统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这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统一提供了便利,也为今天的语言规范和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第三,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艺术价值。
简牍具有独特的文字艺术风格,时而俊朗俏丽,时而雄浑壮观。
通过不同材料和书写方式的结合,简牍艺术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
在文化交流中,简牍艺术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许多简牍的刻写都有着强烈的艺术气息,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挖掘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在今天,许多人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简牍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于古代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挖掘和了解。
同时,简牍的传承也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后人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了语言的标准化,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挖掘历史的作用。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简牍中汲取许多灵感和启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简帛书的出土对于当下书法创作的影响简帛书是指出土自战国、秦汉时期,记载在竹、木、丝绸或者皮革等质料上的书法作品。
简帛书的出土对于当下书法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于书法形态的影响简帛书的出土对于书法形态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
作为古代书法的代表,这些简帛书的出土不仅丰富了书法的历史文献,而且也使书法家们深入研究古代书法的不同风格。
从出土的简帛书上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各地书法的形式各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渐趋统一。
这一点对于当下书法创作者来说,就是可以在研究古代书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书法风格,从而创造出自己更具有特色的书法形态。
二、对于书法教学的启示简帛书的出土,对于书法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从简帛书上可以看到,古代书法家们都非常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和积累。
书法创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基本功的练习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当下的书法创作者也应该注重基本功训练,打牢基础,这样才能更加熟练的运用书法技能,创造更为优秀的书法作品。
三、对于书法情感的表达简帛书的出土不仅丰富了书法的历史文献,而且也丰富了书法情感的表达。
简帛书所记载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书法家对于时代和生命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也是当下书法创作者所需要借鉴的。
当下的书法创作者要注重内心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这样才能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综上所述,简帛书的出土对于当下书法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书法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当下书法创作者创作的重要参考。
当下书法创作者要注重对于古代书法的研究,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创造出更有特色、更富有情感的书法作品。
【学术】秦汉简帛书法赏析★简帛书法是指书写在竹简木椟和丝帛上的文字书法。
秦汉简帛书法是指战国末期与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书法,它是除秦汉石刻书法、金属器铭文书法等铸刻文字书法之外,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秦汉时期的墨迹和朱迹书法。
它对于研究隶书与汉草的渊源与流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宝贵财富和直接取法对象。
本文就如何对秦汉简帛书法进行赏析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纵观历史,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正是中国文字书法变化最为激烈的阶段,它是我国文字结体的一次大变革时期,即从篆到隶,从古体向今体转变时期,人称“隶变”。
由于书写年代和风格不同,这一时期的文字书法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和汉草四种。
篆隶类简帛书,一般是指字体并不是典型的隶书,而是保留篆书的形体结构较多的隶书,是以隶书的笔意书写篆书结构的字体。
一般是在战国末期秦代初期书写而成。
篆隶类简帛书以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养生方》、《胎产书》、《杂疗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却谷食气》等,以及《四川郝家坪秦墓木牍》、《上海博物馆藏朱书秦駰玉版(含摹本)》等为代表。
\ | /★古隶类简帛书,它间于篆隶之间,结构上已较为随意,许多偏旁部首已脱离篆书写法,具隶书雏形,隶变的痕迹非常明显。
在笔画上点、挑、波、磔并举,在线条的挥运上侧、方、圆共用,粗细相间。
章法上更是欹斜正侧,参差错落。
竹简古隶充分利用竹简的长度,有意简化篆书的装饰性垂脚,结体已逐渐远离了篆书那种横平竖直、均等分割空间的定势。
同一方向的倾斜既适应了顺应手势,快速书写的要求,又不失稳正,展束参差,丰富了空间意味。
用笔浑厚圆熟,且有很明确的波挑,竖画轻入下引左出,入笔处不露锋芒,轻驻落笔似见藏锋逆入的味道。
轻撇灵动,重捺厚重,形成了十分生动的节奏关系,换向多为顺势转过,畅达流便,偶见方折者则为横竖两笔折笔交接而成。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时代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态,中国书法如今也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大放光彩,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书法是我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代代相传之间,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现阶段,随着书法受关注度的提升和书法教育的普及,进行书法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参与书法研究的专家也呈现上升趋势。
1 简帛书法简介1.1 简帛的概念简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竹简和帛书的统称,还可以被称为“竹帛”,是我国古代人民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材料。
现阶段简帛大多数是出土所得,一般情况下分为文书以及书籍两种类型。
1.2 简帛版本以及年代的判定现阶段出土的简帛文件皆被判定为传抄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将其判定为原稿本。
简帛的抄写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避讳字,通过致谢、避讳字能够对简帛的年代进行判定,举例来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简帛中,甲本不忌讳“邦”字,而乙本忌讳“邦”字,所以能够判定乙本的抄写年代为汉高祖时代或者以后。
通过此种方法能对简帛的年代进行鉴别。
简帛因一部分成书与抄写的年代极为接近,会造成判断上的麻烦,举例来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中,《五星占》记录了汉文帝的故事,此种书目类型为占书,且因其实用性较强,内容也有时间的标记,与其他的简帛书籍有很大的不同。
1.3 简帛书法的特色在不同时期,具体的简帛书法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
战国时期,因为每个国家的字体存在差异,所以简帛书法有很大的不同。
出土的秦代至汉代初年简帛所使用的书法类型为隶书,但是篆体也具有一定使用范围,已经具有一定影响意义,促使秦篆向汉隶完成了过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过渡形态的书体。
一般情况下,进行古文化研究都会止于先秦,但是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应当延长古文学的研究时间到汉初,因为当时使用的文字中仍然包含较多的古文字因素。
1.4 简帛书法的研究意义随着现阶段人们对于书法艺术作品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书写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人们精神世界中对高等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简帛书的出土对于当下书法创作的影响简帛书是指古代文献保存在竹简、散屑和帛书之上,其是古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书面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简帛书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
然而,因为简帛书材质易于腐烂和损坏,很多经典文献已经失传。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帛书被发掘出土,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文明有重要价值。
对于书法创作的影响,简帛书出土为当下书法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简帛书与现代书法不同,人们需要通过对其材质、内容、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研究,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阐释其意义。
这对于现代书法创作者来说,可以拓宽他们的艺术思路和创作领域。
例如,可以在简帛书中找寻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表达方式,将古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简帛书的出土还影响到书法创作的审美观念。
古代文献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这些价值恰恰是现代艺术所欠缺的。
因此,通过研究简帛书,书法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学特点,并将其融入到当代书法创作中。
同时,简帛书的发掘和研究还可以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
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研究古代书法作品,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从而将其传承给后代,并在现代书法教育中得以体现和发扬。
总之,简帛书的出土对于当下书法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宽艺术创作领域,为书法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二是影响审美观念,让书法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美学特点;三是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简帛书,让其对于当下书法创作和传承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简帛书法艺术鉴赏近百年来,地下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给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汉唐碑拓所不可比拟的原始墨迹和崭新范本。
在研究领域,对中国书法史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在创作园地,简帛书法的艺术创作更是异军突起,空前活跃。
有鉴于此,我们试将中国历年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简帛书法名篇按时代先后作一次粗线条的巡礼,以期对当今简帛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所助益。
湖北曾侯乙墓楚简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简帛书法是起源很早但发现和兴盛得很晚的一种特殊载体的书法。
它相对于甲骨文书法和金文书法来说,有其特殊的地域性差别。
尽管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有由简册编连而会意的“典”、“册”等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商、周遗址中发现过简帛的痕迹。
简帛书法的出现,一开始就跟崇尚浪漫、巫风昌盛的荆楚之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民族缘起于祝融部落集团,最早族居于淮水流域之荆(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始有荆楚之名。
至楚穆王时(前625-前614年),楚人北上,方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进取精神和称雄中原的气概。
至楚庄王时,楚人问鼎中原,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
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
随着楚国的发展和强盛,孕育于这块山川灵秀、巫风浓郁、夷夏杂糅的神奇土地上的楚文化更是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奔放的色彩而形成一支足可以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南方文化的代表。
而作为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楚系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如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前876-前842年)铭文,其形体虽与西周金文并无大异,但其构形风格则大异其趣,不仅粗犷恣肆,野气十足,而且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故清人吴大瀓《愙斋集古录》称:“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
”自此而下,楚系文字从春秋至战国虽经历了从雄肆到秀丽再到圆浑的演变发展,但其中以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婉转灵动、富有装饰性的秀丽型风格一直是楚系金文的典型代表,如《王子午鼎铭》(前577-前552年)、《王子申盏》(前505-前489年)等。
帛书和简牍(古代特殊材料的书)
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称“缯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
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板写的叫“版牍”。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文字。
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自贞元书院)。
试论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的意义简牍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写法,它将文字刻写在竹木牍子上,用以进行记录和传播。
简牍在古代语言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与文化,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1. 简牍的历史渊源简牍是中国最早的纸质书写形式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牍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厚,成为了古代各个时期主要的书写方式。
在秦汉时期,简牍形成了独特的书写方式——简帛体,奠定了简牍书写在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的领导地位。
2. 简牍的作用简牍对于古代语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它极大地推进了书写和记载的速度,使得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将信息进行传递和记录。
其次,简牍使得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得以被证实和纪念,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
其三,简牍对文字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古代的语言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3. 简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简牍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影响到了后世的文化。
首先,简牍记录下的古代文化遗产成为了后代学习、研究古代文明的资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牍笔记逐渐演化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4. 简牍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时代,简牍书写方式已经不再是主流,然而我们依然需要重视它在古代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不能否认,简牍的书写方式对于古代语言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它是记录古代社会之骨、亦是保存历史之书,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的珍贵资源。
综上所述,简牍在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古代的书写方式,更是古代文明的见证和记录。
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重视研究和保护,让它的精神和文化延续到现代社会,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浅谈河西简牍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简牍是中国古代文书文献的一种载体,它起源于河西地区,流传于汉代和魏晋时期。
简牍上的书法非常独特,其造型简约、结构严谨、笔法遒劲,给人以一种古朴清秀的感觉。
简牍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简牍书法在形式上提供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简牍书法的字体设计独具特色,其笔画间的排列和错落有序,构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魅力。
它追求简练、极致,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对当代书法创作而言,可以借鉴简牍书法的形式特点,丰富书法的表现方式,使其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也可以结合简牍书法的形式特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简牍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灵感。
简牍书法力求简练、极致,注重形式与空间的协调,追求纵横结构的完美和和谐。
在这种追求中发现了书法的内在美和形式美,对笔墨的使用和造型的表现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追求简练、纵横、协调的创作理念,可以启发当代书法创作者思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激发创造力,开拓思路。
简牍书法的艺术灵感可以触发当代书法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有助于提升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简牍书法在书法审美观念上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简牍书法强调“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富有对称美与结构美的特点,注重写意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对结构和形体的精准把握。
当代书法创作者可以从简牍书法中汲取审美观念的精华,开拓审美视野,加深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在书法审美观念的启示下,当代书法创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提高作品的艺术含量和表现力。
简牍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资源。
简牍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资源,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思想。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可以通过借鉴简牍书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简牍帛书随着历史的发展,条件的变化,我们的祖先用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竹木、丝帛等各类物品作为记事工具。
简牍与帛书自然成为书法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浪花。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统称,细分一下,还是有区别的。
在《说文解字》中:“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
篆书中,片字就是剖开的木。
以简牍作为书写载体,从历史文献和文字字体上分析,应当在殷商时期开始,延续使用于商、周、秦、汉时期,汉后逐渐由纸张取代。
《尚书。
多士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典册从殷开始。
而甲骨文和金文的“册”字,是5条竖线穿过一个横卧的椭圆,象若干简牍用绳子串连在一起,形成“帘子”。
因为汉字的造字法出“六书”,所以,从“册”字的写法上看,应该是当时典册的一个象形,若无真实的典册,断不会造此文字。
我们在谈到孔圣人时常说“韦编三绝”,也是对典册的一个佐证。
遗憾的是,殷商时期的出土文物中,目前只发现玉册,而没有竹木质的简牍实物。
考古发现最早的竹木简牍是战国早期的实物。
河南、湖南、湖北三省均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简牍。
如河南信阳的长台关、湖南长沙的仰天湖、湖北荆门的包山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楚简,湖北云梦的睡虎地出土了大量战国末期至秦代的秦简等。
出土的战国简牍,内容大多为法律文书、田亩、封疆、阡陌、除路等方面的制度。
汉简的发现则较早。
据记载,在西晋太康年间曾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简牍;北周静帝宇文衍时期也在居延出土过汉简。
出土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72——1974年间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古称居延)出土汉代简牍2万余枚。
此外,在甘肃甘谷、敦煌、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安徽阜阳、河北定县、山东银雀山、青海大通县等地均有汉简出土。
帛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为书写材料,起源余春秋时期,考古实物以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为最早。
汉帛书主要出土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共12万余字。
此外,还有1979年在敦煌与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墨写隶书30字。
第34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4,N o .52018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18ʌ收稿日期ɔ2018G06G10ʌ作者简介ɔ张彦荣(1969-),男,甘肃定西人,兰州文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书法创作与教学研究.简牍帛书的书法意义探析张彦荣(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简牍帛书在二十世纪的大量出土,除其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历史等史学价值之外,其艺术价值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促进和艺术形式的丰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简牍帛书的书法意义及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促进书法艺术形式㊁艺术风格的多元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ʌ关键词ɔ简牍帛书书法;意义;影响;当代书法创作ʌ中图分类号ɔJ 292.2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8)05G0120G05A n a l y s i s o fB a m b o o S l i p s a n dS i l k M a n u s c r i p t sC a l l i g r a p h i c S i gn i f i c a n c e Z H A N G Y a n Gr o n g(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b a m b o o s l i p s a n d 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 sw e r e u n e a r t h e d i n t h e t w 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 y.I n a d d i t i o n t o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m i l i t a r y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o t h e r h i s t o r i c v a l u e s ,t h e i r a r t i s t i c v a l u e h a s a l s o a t t r a c t e d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h a s p l a y e d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c r e a t i o n 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 ar t a n d t h e e n r i c h m e n t o f a r t f o r m s .T o s t u d y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 a m b o o s l i p s a n d s i l k s c r i p t s a n d t h e i r i n f l u e n c e 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a l l i g r a p h i c c r e a t i o n i s o f g r e a t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p l u r a l i s mo f c a l l i g r a p h i c a r t f o r m s a n d s t yl e s .K e y wo r d s :b a m b o o s l i p s a n d 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e f f e c t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a l l i g r a p h i c c r e a t i o n ㊀㊀书法这一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艺术样式,是中华民族文化无可替代的独有的传统文化符号.这一艺术样式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而发展.简牍帛书的发现㊁出土和研究,对书法史㊁书法创作及书法理论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探讨简牍帛书的艺术特色㊁价值意义,梳理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对当代书法创作尤其是隶书创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㊁汉字简要的流变过程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中国汉字从初创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研究,汉字的产生,最早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结绳记事㊁陶器饰文和刻画符号.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国文字的演变㊁定型㊁基本成熟当在殷商时期,其书写留存痕迹是在兽骨㊁龟甲等载体上,统称甲骨文.殷商之后到周朝继兴,汉字演变历经西周㊁春秋㊁战国时代,汉字记载形式也多样化,钟鼎文㊁石鼓文就是其中的不同类型,各不同地域的诸侯国文字也形形色色㊁各不相同,汉字 一字数形 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样式的籀文(即大篆)就是当时汉字的记存㊁书写的表现形式.到秦始皇统一诸侯,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逐步规范度㊁量㊁衡等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社会生活形态,实行 车同轨㊁书同文 ,也将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进行规范,统一为小篆,汉字有了统一的使用和书写的形式.篆书规范㊁成熟,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使用的局限性,到汉朝建立后,汉字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 隶变 .篆书逐渐演进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快速书写的隶书,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也突破了汉字草创时期象形㊁指示㊁会意等造字准则而进入汉字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时代.汉字由篆书简化㊁快速书写演变而来的隶书,就成了一种结构规整㊁格调庄严的书体而定型,在两汉㊁魏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021内稳定㊁发展并盛行. 隶变 的划时代变革,不仅成就了隶书的辉煌,对后期书法形式中的草书㊁行书㊁楷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草㊁行㊁真(楷)这几种重要的字体也在书写者的实践中完成了初步定型,形成了汉字篆书㊁隶书㊁草书㊁行书㊁真(楷)书这五种基本书体.盛唐以后,中国汉字结构㊁形态基本稳定,其艺术创造㊁书写发展在这几种书体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此后随着朝代兴衰,中国书法也自然起起伏伏,经历了由高峰到低谷㊁由低谷到高峰的波浪式演进,但总体的演进是基本稳定的.二㊁简牍帛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及 隶变 意义㊀㊀ 简 是以竹板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竹片条,也称为 竹简 .牍 是以各种木材制作而成的木片条,也称为 木牍 木简 .不论是竹简,还是木牍㊁木简,把这些书写了文字的多枚简㊁牍用绳索㊁皮条等串编在一起就称为 册 ,串编起来的简牍册分类卷起来存放,就称为 卷 .帛 是缣㊁绢㊁素之类丝织品的总称,在其上可用墨迹书写,存留至今的文字就叫帛书.由于丝㊁帛获得的成本要比简牍昂贵得多,更因为丝㊁帛历经年代久远,特别是做为随葬品埋于地下或散失遗落埋于地下后易腐易朽,所以出土的数量较之简牍要少.前面讲过,简牍帛书书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适应快速书写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与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就以记载㊁留存形式而存在的书法艺术而论,其研究价值和模范意义也是深远的.就书法艺术本身来讲,墨迹㊁真迹是最重要的,简牍帛书正是这一特征的早期瑰宝.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书法作品,很多都是以刻石㊁铭文等形式流传下来的,而流传至今的墨迹作品很少,简牍帛书墨迹的珍贵在于它最直观的真实性.这些墨迹是由下层地方官吏甚至民间识文断字的非庙堂文人(要知道古代一般老百姓都是没有文字识断能力的,教育没有普及到普罗大众)出于日常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往往展现出了不同书写者的风格和书写的随意性,充满了鲜活朴素的生机.在这些日常书写中,促进着文字和书体的演变,这一书写过程中的用笔习惯㊁识写认知以及对文字的理解等方面的文化信息都比较全面的反映在简牍帛书的墨迹上,因此,简牍帛书墨迹在书法上极具研究价值.在上世纪初英籍匈牙利学者斯坦因和后来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等人盗掘发现新疆㊁敦煌遗存的简牍之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是极少数流传至今的晋㊁唐时期片纸墨迹.而后来大量简牍帛书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从战国中晚期甚至更早期到秦㊁汉及以后各个时期墨迹真品,这些墨迹真品真实的留存了古人的用笔意趣和书写习惯,从当代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简牍帛书墨迹真品就成了今天书法学习㊁欣赏㊁创作最好的范本,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㊁哪个层面来讲,其宝贵程度都是难以比拟的.从简牍帛书中研究中国汉字演变和书写的 隶变 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汉字 隶变 这一过程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划时代意义:(一)简牍帛书书法清晰地再现了汉文字 隶变 的重要过程简牍帛书出土之前,人们无法了解秦汉以前隶篆并存以及汉字长期演变的过程,汉魏碑刻,不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全貌,也不能证明秦以前文字(籀文)及秦篆(小篆)至汉隶的演变过程.只有这个时期的简牍(帛书)墨迹,才将秦汉文字㊁书法大变革的过程展现得一清二楚.所以,简牍(帛书)这一珍贵的历史艺术瑰宝,为我们研究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简牍(帛书)书法成为我国文字发展和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字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一种字体向另一种字体演变,也是不同字体长期共存的,篆书演变为字体体式定型㊁书写法则完备的隶书也是这样.在简牍帛书没有被发现以前,人们对于秦汉隶书的认识是模糊的㊁不全面的,对篆书到隶书的 隶变 过程不能做一个全面的解读和阐述,而南北方大量秦汉简牍帛书的出土,清晰地说明了隶书的逐渐演变脉络,将隶书的发展㊁成熟过程展示得一清二楚.(二)汉字 隶变 的过程孕育了各种新字体其实,篆书隶变㊁隶书定型成熟这一演变过程121中,由于实际需要,比如快速书写等,早就无意识的孕育着各种新字体,如分书㊁章草㊁真书等,«说文解字 叙»中就记载: 汉兴有草书 .从出土的简牍帛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简牍帛书时期各种书体之间的渊源关系.分书: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 八分书 .也称 分书 或 分隶 .汉末魏晋之际, 八分 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 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 .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据记载说是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 八分书 .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1].章草:章草是继草隶而起的书体,草隶是隶书的潦草写法,结体仍属隶书体系.而章草仅用隶书的笔法,破坏了隶书的结体,所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视之.章草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古代都是自上而下书写),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早期快速书写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 既隶书之捷 ,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㊁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㊁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 章草 ,是十分恰当的[2].真书:简牍书法,也让我们看到了真书的萌芽.早期的真书参有隶意,结体方扁,波磔明显,因同源于章草,所以也叫 章楷 .«流沙坠简»中汉武帝天汉三年的简牍隶书已出现真书雏形,«居延汉简»中的寸楷大字 诏书 ,下笔横起直落,虽属汉隶,也可认为是早期的楷书.这时的真书尽管在简牍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已为流行于魏晋两代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时称楷书,也称为 真书 [3].(三)简牍帛书的 隶变 过程开创了新的书写之风西汉武帝时期,中国疆域版图空前扩大巩固,特别是派使节出使交流西域(譬如有名的张骞出使西域)㊁屯兵西域边塞㊁经营开发河西㊁新疆一带甚至更远的西亚,东南荆楚之地经济文化繁荣㊁政权巩固,这一时期各地保留了大量的简牍帛书,最好的保留了由汉字和书法承载的文化信息.简牍书法,由于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的书写形式,其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崭新的书风.书法线条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㊁多种书风.这些来自下层书吏㊁官吏㊁屯兵边塞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简牍书法的书写意兴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用笔姿态横生妙趣.加之简牍竖长的形制,竖写的顺序,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简牍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它在文化㊁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是无可替代的.综观简牍帛书书法,其艺术上的拙朴雄健㊁率意自然等书写特质以及书写者自然流露的审美意识等,都是特定历史阶段中各种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彰显了秦汉时代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当然,由于所处地域环境㊁文化环境㊁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简牍帛书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和书风,南㊁北两地是有明显差异的.差异比较明显的如马王堆的简牍㊁帛书㊁银雀山的简书等展现的是典型的南方荆㊁楚简帛书风,笔划圆润㊁结体严谨㊁书写规整,与西北一带出土的大量简牍书法如敦煌汉简㊁居延汉简等有明显的书写区别.三、简牍帛书书法的当代性问题简牍帛书书法在书法史与书法艺术上的价值与意义是巨大的,自上世纪大量出土以来,各个层面的整理㊁研究热度不减,书法界也对简牍帛书一直关注,在不同的阶段被不同的书法爱好者㊁书法家和学者研究,汲取其丰富的艺术营养,在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再创造,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对简牍帛书书法的研究,对当下书法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简牍帛书作为书法资料,对当代各种书体的书法创作特别是隶书创作的影响必然会继续下去,面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局面,我们要借鉴汲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汲取简牍帛书书法的时代精神整个书法史和中国历史是同步的,秦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变革㊁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221历史巨变过程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秦汉时代的书法艺术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影响也就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树立起了高度,秦汉简牍帛书的意义也在于此.从殷商甲骨文㊁周朝钟鼎文㊁金文㊁春秋战国时代石鼓文等古文字,到秦篆㊁再到体势繁茂多变的简牍帛书出现,汉字书写展现的雄健浑厚㊁朴茂自然的风貌为今天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简牍帛书的书写在承继篆书中锋用笔的同时,藏露并用,笔法更加率性㊁更加丰富.因此,当代书法创作,要从书法的本源去探寻,准确把握汉字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每个重要时代㊁重要节点的转承变化,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特别是当代隶书创作,更要深研简牍帛书,深切体会简牍帛书书法的时代精神与气质,汲取简牍帛书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书法精神,创作出契合当代艺术审美的优秀作品.(二)准确把握简牍帛书书法的美学特征简牍帛书书法是我国出土最早的书法墨迹之一,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书写直观性,其最大的艺术特征在于它的自然天成.书写率性㊁无意成形,书写者都是在自然流动变化中完成的.简牍帛书书法在笔法和体势上不具匠心而又处处灵动活泼,体势伸展,神采飞扬,气象万千,意趣天成,形成了简牍帛书书法艺术的灵魂,即率性自然的美学特征.所以,在研究㊁临习㊁创作简牍帛书书法时,不但要准确把握其形与神的艺术特质,更要深刻理解其美学特征.由于受传统书法认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界对于秦汉简牍㊁帛书这类出自低层书写者㊁文吏㊁官吏之手的书法艺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它系统的分析㊁研究㊁借鉴也比较少.近些年来,大批研究者和书法家开始重新审视㊁研究秦汉简牍㊁帛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开始认识到简牍㊁帛书书法的巨大书法史价值,以及在各类书体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挖掘出了新的审美内涵和审美境界,在这一研究㊁借鉴的过程中,对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㊁引导作用.(三)深入研究简牍帛书书法的书写特征秦汉时期碑刻隶书一般的用笔是中锋运笔㊁藏头护尾㊁蚕头雁尾,这是秦汉碑刻隶书的一般特征.而简牍帛书书法都是墨迹原件,书写用笔特征更加丰富,我们可以把简牍㊁帛书分别简要分析一下:一是简牍书法,起笔一般也是 藏头 ,这一类在北京大学接受捐赠收藏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西汉竹简可以看到,这批竹简共有3300多枚,书写内容相当丰富.当然在其它简牍中也可大量看到这种 藏头 写法;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切笔㊁露锋等各种笔法率意落笔,这一类在敦煌㊁居延简牍书法中非常多见.至于 护尾 ,简牍书法并非每一笔 护尾 比如有些横划㊁竖划㊁捺划等,这比较常见.总体上简牍书法的笔划多采用方圆结合㊁刚柔兼济,字体舒展㊁夸张,甚至变形,开合有度.二是帛书,帛书留存数量较少,主要在马王堆等南方一些地域出土,有篆隶㊁古隶㊁汉隶等类别,其书写用笔各不相同,基本都有左波右磔㊁蚕头燕尾㊁方入尖收㊁有方有圆,而且用笔沉着㊁劲健.总之,简牍帛书书法用笔率意自然㊁能放能收㊁方圆兼用,毫无矫揉造作之弊,展现出了雄浑的笔势美和强健的笔力美.此外简牍中常见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夸张笔画(如竖划㊁捺划),无意识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艺术美.这些书写特征我们在当代书法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㊁体会㊁借鉴.(四)细致解读简牍帛书书法的结构艺术在研读简牍帛书书法时,我们要尤其注意它的结构特征.书法艺术的美就在于用线条表现汉字的字体结构,书法艺术依托于汉字,书法创作者的审美理想㊁审美情趣㊁审美意识无不体现在汉字线条的艺术实践中,书法结构的平衡㊁对称㊁统一㊁高低和书写的动静㊁缓急㊁侧正㊁粗细等各种艺术因素,在简牍帛书书法作品创作中,都有集中体现.所以,研究㊁借鉴简牍帛书书法时,要以理论的高度解读它的结构艺术.从大量的简牍帛书留存中我们可以看到, 方圆结合 是简牍帛书结体的重要特征,另外还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结体特征,即倾斜形㊁环拱形与宽疏有度:倾斜:简牍帛书大都有一种惯性的倾斜,这是由于当时的书写条件和书写者姿势决定的.环拱:环拱形是由于快速书写的惯势,形成整个字形右侧笔划向左侧环拱㊁环抱的形态.宽疏:简牍帛书中有很多参差不齐的夸张用笔,如竖划㊁捺划㊁弧形笔划等,呈现出一种宽松率意而不松散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效果.这种宽而不散㊁疏而不漏的特征,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321由这些结构特征可以看出,简牍书法独特的结构艺术之美.纵观中国书法史,自秦汉简牍帛书以后的书体结构,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有丰富的发展变化和更加成熟的结构,但是,之后的各种书体结构的形成完善,无不受秦汉简牍书法的影响.(五)领会简牍帛书的章法布局综观简牍帛书书法墨迹,其展现给我们的艺术形式即章法布局之美,在我们研究㊁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虽然受当时书写材料形制的限制,在文字布局㊁笔划表现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约束,但是当时的书写者还是艺术地表现了字与字之间互为照应的整体协调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没有自觉的章法可言,但整体参差错落,其形式的分散㊁错落符合实用目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书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历代书法家无不崇尚自然而反对矫揉造作.蔡邕在«九势»中说: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4].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简牍书法的章法布局时也所说到: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之妙 [5].所以,在研读㊁学习简牍帛书书法时,要把握好自然㊁率意的尺度.若在率意与随意,自然与草率之间不能很好的把握,就会流于粗糙化和简单的形式化.(六)简牍帛书书法的当代创作简牍帛书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其无意识的非功利性,即其质朴的美学价值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启示.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功利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浮躁局面,书法创作者在名利驱使下不能潜心研究书法的艺术规律和发展规律.所以,学习㊁师法优秀传统,不仅要学习其自然㊁活泼㊁生动的一面,还要思考其单纯㊁率真㊁纯正等艺术特点及其所折射的书写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表达书法艺术的当代性.还有,就是当代书法创作特别是简牍帛书的当代书法创作,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简牍书法从一开始就被一些研究者和研究理论定性为 民间书法 (这些书法大多数出自地方低阶层官吏㊁文吏㊁甚至民间),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它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变革意义,用理性思维去认识其存在,要以时代进步的眼光和书法理论意识去认识简牍帛书书法,以当代书法家的学识㊁修养㊁气质以及情趣把俗世化的 民间书法 艺术再现为具有 书卷气 的当代艺术.四㊁结语秦汉简牍帛书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当代书法工作者研究㊁借鉴㊁学习简牍帛书书法不只是一种书体形式的摹写和模仿,而且是一种书法精神的追求,更是一种书法理论的提升,系统㊁全面继承和发扬秦汉简牍帛书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书学意义是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所在.书法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当代热衷于传承㊁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工作者的内在修养㊁坚持和人文情怀,所以,当代书法家少一点功利,静心书学,是当代书法进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说: 书法史使人能够从历史的高度考察书法的演进与流变,了解各代各家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当今发展的动态,广收博取,避免偏狭与盲目 [6].谨以此语结束本文.ʌ参考文献ɔ[1]360百科.分书[E B/O L].[2018G05G10].h t t p s:// g u o x u e.b a i k e.s o.c o m/q u e r y/v i e w?t y p e=p h r a s e& t i t l e=%E5%88%86%E4%B9%A6[2]360百科.章草[E B/O L].[2018G05G10].h t t p s:// b a i k e.s o.c o m/d o c/5581315G5794204.h t m l [3]丁谦.章草的常识和临习方法[E B/O L].(2017G06G27) [2018G05G10].h t t p s://m p.w e i x i n.q q.c o m/s?_b i z=M z A4M D Q w N j I x N Q%3D%3D&i d x=6&m i d=2651854872&s n=99c2c8276046b c3e c05e27d7e9d479a2[4]陈思.书苑菁华校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华海镜.书法与字外功夫[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03):321.[责任编辑:王敬儒]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