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课到课2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25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为小学英语(PEP)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My week第二课时。
Let’s learn部分学习的单词是: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教材通过吴一凡和机器人Robin讨论吴一凡课程表的情景,呈现单词的词形和意义。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读、写上述单词,并能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上述单词。
Let’s play部分用于操练和巩固A Let’s learn板块有关一周七天名称的单词。
本活动要求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人说课程名称,一人猜星期几。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已经学习过本课涉及的科目单词。
同时,学生已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已经接触过主句型What do you have on … ? I have … 在此基础上,本课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主句型谈论学校课程安排情况,并学习重点词汇: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三、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以下七个单词: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2.能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上述单词。
3.能够完成“猜一猜”的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听说读写本课四会单词。
运用所学单词结合重点句型遣词造句。
(二)教学难点鼓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运用本课内容进行自主对话。
五、教学步骤1.热身、复习(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相互问好。
(2)跟唱有关星期单词的歌曲。
【设计意图】开课时,唱与本课息息相关的歌曲达到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3)自由交谈。
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句型What do you have on…. ? I have … on …自由交谈,由旧知识过渡到本课重点词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读、会说、会默记课文。
2.能明确《落花生》的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领悟人生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文《落花生》。
2.粉笔、板书。
3.学生课前准备的自主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勤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二、学习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讲解生字释义和生词拼音。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3.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讨论1.老师辅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含义。
2.学生就文章中的“奶奶”为什么被称赞为“忙人”展开讨论。
四、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2.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2.鼓励学生在家中展开有关“勤劳”主题的思考,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追溯文章中的主题和角色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真谛。
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和启发。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更深入理解《落花生》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真情。
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探索阅读的奥秘,感受知识的魅力。
新人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袋子的折法课时1:折袋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折袋子的基本方法,理解折叠原理。
- 教学内容:袋子的折法,折叠原理。
-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袋子的常见用途,并引导他们思考袋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2. 展示不同形状的袋子,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折叠原理制作袋子。
3. 示范折叠袋子的具体步骤,让学生跟着一起操作。
4.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折叠方式对袋子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 拓展活动:请学生在家中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袋子,并记录制作过程和体会。
下节课进行分享。
课时2:袋子的装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研究袋子的装饰方法,提升袋子的美观度。
- 教学内容:袋子的装饰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
-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折袋子的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制作的袋子。
2. 向学生介绍袋子的装饰方法,如贴纸、彩绘等。
3. 展示不同袋子的装饰效果,并引导学生讨论美观度和实用性的关系。
4. 让学生动手进行袋子的装饰实践,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和方式。
5. 学生完成装饰后,组织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 拓展活动:请学生设计自己独特的装饰方式,并尝试在其他物品上进行类似的装饰。
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讨论。
第二单元:手电筒的制作课时1:手电筒的原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手电筒的基本原理,理解电路的构成。
- 教学内容:手电筒的原理,电路的构成。
- 教学步骤:1. 向学生展示手电筒的外观,并引导他们思考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介绍手电筒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池、灯泡和开关等。
3. 讲解电路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流的流动和电路的闭合条件。
4. 示范拆卸手电筒,展示其中的电路构成,并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5. 让学生进行电池和灯泡的实验,验证电路的闭合条件和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 拓展活动:请学生在家中寻找其他电器,并尝试拆卸和观察其电路构成。
Unit 2 Teachers Lesson 2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wear glasses, slim, curly, straight, nice, young, teach,guess, has, 并正确使用。
2.能听懂、会说:What does he/she teach? 及其答语:He/She teaches ...并正确使用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Hello & HiI say hello, and you say hi.2.Review words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Read these above words in groups.Wear glasses, slim, curly, straight, nice, young2.Look at the dialogue, and answer questions: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o is Yaoyao’s favourite teacher?3.Read the dialogue by groups.Read the text as quickly as you can.4.Role-play.5.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are some teachers’ pictures on it. Let’s talk about them.Make the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s.6.Practice:1.写出对应词。
①old ②tall ③curly ④slim2. Some students on the playground.A. is playingB. playsC.are playD.are playing3. Mr. Li is that tall man a blue shirt.A. inB. onC.fromD.at4.She teaches English. (划线部分提问)Step 3: Sing a song.Listen 2-3 times, and then follow the song.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1.第一单元:《朱自清》
–课时安排:第1课至第5课
–教学目标: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背影》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重点:《背影》文本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
2.第二单元:《写人》
–课时安排:第6课至第10课
–教学目标:学习写人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描写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写人作文练习、小组互评、展示分享
3.第三单元:《记叙文》
–课时安排:第11课至第15课
–教学目标: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
–教学重点:讲故事的技巧、时间顺序的掌握
–教学方法:故事阅读、故事复述、故事演绎
4.第四单元:《诗歌欣赏》
–课时安排:第16课至第20课
–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创作
5.第五单元:《寓言》
–课时安排:第21课至第25课
–教学目标:学习寓言的特点和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分析寓言的寓言语言
–教学方法:寓言阅读、寓言解读、寓言创作
总结
本教案以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为指导,设计了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不同文体和题材的文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能够对教师教学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进一步的进步。
《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教学目标:1.SWBAT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SWBAT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SWBAT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过程:Opening(5min)温习昨天学过的知识:用数对表示数,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写的时候记得打括号、逗号。
列是从左往右确定的,行是从前往后确定的。
完成练习五第3题T: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
INM(10min)一、T: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
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
提问: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
(板书:位置)二、教学例2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
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橫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通过上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本课时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实际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例题:准备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方程,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2个,请问小红买了几个苹果?”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如2x + 3 = 7,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这些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故事内涵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从中领悟相关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并表达出相关的道德启示。
四、教学准备1.备好课件,包括故事的相关图片和描述。
2.准备好与故事有关的道具或实物。
3.调整好故事的朗读速度和语调。
五、教学过程1. 开场(10分钟)•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并进行简要复述。
•引入本节课的故事《落花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学内容(30分钟)•通过教师朗读故事《落花生》,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
•细读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
•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展示他们的理解。
3. 情感体验(20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人物的感情和思维。
•引导学生讨论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
4.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启示。
•鼓励学生畅想故事的延续或发展,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故事,展开思考并撰写读后感。
•家长指导下,与学生一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价值观念。
七、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故事阅读中学生的反应和理解。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能够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悟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希望本节课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窗户,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太阳》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学生抢答)2.听写本课词语。
二、学习第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1.课文是怎样介绍太阳“距离地球远”的特点的,请找出相关句子。
(1)学生找句子,并汇报: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3)如果把“一亿五千万千米远”改成“很远很远”,把“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自己读一下,看看跟原句相比,有什么区别?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总结:运用数字能准确、具体地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1)出示句子: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3)(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及体积资料)一个地球都这么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该有多大,作者将地球的体积与太阳的体积作比较,这样有什么好处?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总结:作比较能让人具体地感受到太阳“体积大”的特点。
3.课文是怎样写太阳“温度高”的特点呢?(1)出示句子: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3)这句话如果只保留“太阳的温度很高”,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的读书方法中获得启发。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一则文言文,了解了孔子是如何读书、学习的,你们还记得是哪六句吗?(学生一齐背诵)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板块二品读释疑,学习经典1.了解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溢文,世称朱文公,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贡献,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其为朱子。
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楚辞集注》等。
2.教师范读第二则文言文,学生跟读,并画出断句的分隔符。
3.课件出示断句,学生修改订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4.齐读这一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5.过渡:这则文言文就是朱熹先生在《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了解“读书三法”是什么。
6.课件依次出示句子,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句段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1)余:我。
(2)尝:曾经。
(3)谓(第一个):说。
(4)谓(第二个):称为。
(5)漫浪:随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称为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园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狼牙山五灿烂文化的暖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精神;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抒发了香港来回回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入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会认3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本组课文中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表达的持点,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我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单元难点:1、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祖国所曾经历的百年屈辱,感受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3、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来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板书课题,观到题目,你想知道写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回纳。
(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毁灭的?是谁?为什么要毁灭它?)我们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一起寻求答案。
二、初读。
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
2、指名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每个生字的读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内容。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学生的读音。
4、同学们,大家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再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想想文中主要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5、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第五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残遭毁灭的经过。
第二课时: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一、细读。
1、默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理解“不可估量”。
师: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这就是圆明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
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齐读课题)师:作者曾在文中写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生接),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生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昔日的圆明园,去感受它的辉煌。
二、品读。
1、细读2、3自然段轻轻读读2、3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美丽?划下来,做上批注。
2、交流反馈:理解“众星拱月”(观课件欣赏这种布局)引读:圆明园也鸣——;是由——;一些小园怎么分布的——。
3、感受园内建筑风格解释“买卖街”、“山乡村野”。
读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这些句子是怎样排列的?此刻,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说有如——。
朗读指导4、学习第四自然段:师:圆明园中除了宏伟的建筑还有什么呢?读第4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边读边划。
⑵、反馈交流:师:圆明园是一座举世著名的皇家园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样的圆明园却被毁灭了;那是因为,读——接读第五自然段;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大火连烧三天,——。
引读第五自然段。
师: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揭露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理解统统拿走师: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师:统统拿走那是怎样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比方?(抢走;一点也不留下;全部夺走;片甲不留)师:你真会用词。
“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鸣做“统统”理解任意破坏:5、课外知识链接: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入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入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朗读指导:师:观了这段资料你们有没有感受,有吗?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谁来读?激情写话,激荡感情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
此刻,你就站在这片废墟之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交流。
三、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近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出示句子)因此,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外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圆明园该不该修复?板书设计:损失不可估量圆圆明三园,众星拱月(布局)明民族建筑,西洋景物(宏伟)园博物馆、艺术馆(珍贵)的能拿走的掠走毁拿不动的车运强盗行为灭运不走的毁灭圆内放火三天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读课文。
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第三课时: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读课文。
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重些什么。
3、质疑释疑。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观观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四课时: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读课文。
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
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