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从“冥府吏治”题材看《子不语》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发展白友胜【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2)3【摘要】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总页数】5页(P9-13)【作者】白友胜【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聊斋志异》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J], 赵青2.从文人心态看《聊斋志异》的文化意蕴——以《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为中心[J], 张洪良;李锋3.“旧瓶装新酒”:《聊斋志异》对传统冥游题材小说的继承与创新--与《太平广记》比较 [J], 陈国学;董智4.从《续黄梁》《武孝廉》《窦氏》看《聊斋志异》对唐人传奇的继承和发展 [J], 弦声5.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从以“庄子戏妻”故事结撰的戏剧、小说主题演进,看历史题材改编中人文思想、文学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J], 佘德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子不语》中探寻古代冤案之原因发布时间:2021-12-08T02:40:16.40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黄琪[导读] 观点,宏观上高度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具备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子不语》中的一些冤案为例,从中分析古代冤案发生的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子不语》是清代官员袁枚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虽主要描写怪力乱神之事,有许多故事情节的渲染加工,但其中亦有许多法官判案的故事,且《子不语》一书中隐含了袁枚的一些见闻、观点,宏观上高度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具备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子不语》中的一些冤案为例,从中分析古代冤案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子不语;冤案;原因一、冤案之含义冤案,即当事人由于受别人诬陷或法官不公判决而致其身陷囹圄,甚至冤屈致死。
一桩冤案的背后是对无辜受屈者本人身体心理乃至生命的严重危害以及对其家庭的重大打击,同时也是对司法公正乃至社会秩序的动摇。
自古以来,冤案都是国家重点防范的对象,历朝历代都推行了一些思想和制度来预防冤案的发生及对冤案进行平反。
二、冤案之类型《子不语》中涉及案件审理过程较多的故事约有34个,包括阴司冥判14个,阳间法官判案20个,这里选取了八个关于冤案的例子[1]:上述八个案件依据蒙冤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无辜者被冤:如上表第1、2、3、6、8篇,受害者被冤:如上表第4、5、7篇;依据平冤与否可以分为平冤:如上表第1、2、3、4、5、6、7篇,未平冤:如上表第8篇;依据平冤途径可以分为阳间法官主动破案:如上表第5篇,冤魂诉冤破案:如上表第2、6、7篇,神灵指引破案:如上表第1、3、4篇。
三、冤案发生之原因冤案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这一部分从书中具体案件出发,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引出对古代冤案发生原因的一些思考。
(一)刑讯逼供古代审理案件重视口供,即使有书证物证等证据的存在,依然需要嫌疑人供述并签字画押,这就免不了使用一些刑讯逼供的手段迫使嫌疑人承认罪行。
《子不语》研究状况及资料价值考证的开题报告题目:《子不语》研究状况及资料价值考证一、研究背景《子不语》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这一章节内容短小精悍,语言深奥玄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针对《子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资料价值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对《子不语》这一章节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行解析,揭示其思想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1.了解《子不语》的研究现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各家学者对于该章节的研究情况。
2.对《子不语》的语言、背景、涵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理清其思想脉络,透析其内涵与逻辑。
3.考证《子不语》的资料价值,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彰显,推敲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子不语》的语言和文字特点的细致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思想,探讨其内涵和逻辑。
2.历史研究法:针对《子不语》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状况进行研究,考证其中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
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子不语》与其他经典、文本的异同、联系或借鉴关系,进一步丰富其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意义通过对《子不语》的研究及其文献考证价值的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真知灼见。
五、参考文献1. 陈来兴. 《论《子不语》博爱思想的内在逻辑》[J]. 论语研究,2009(6):52-54.2. 毛振华. 《论《子不语》的思想内涵及其意义》[J]. 理论探讨, 2008(8):89-91.3. 钱兆华. 《子不语》新解[J]. 政治与文化, 2005(1):83-85.4. 程林. 《论文本的可能世界》[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6):14-17.。
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神魔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气氛受到人们的喜爱。
神魔小说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其中,一些来自天界或地狱的妖怪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妖怪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中心,也象征着人性的某些特质。
因此,研究明清神魔小说中妖怪的形象对于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
1.深入研究妖怪形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以及书写时期的世俗化和地方化的趋势。
2.通过研究妖怪形象,探讨妖怪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某些特质和道德观。
3. 阐述明清神魔小说中妖怪形象的演变历程,揭示它们与作者、读者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
1.明清神魔小说中妖怪的种类、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2.妖怪形象在小说故事里扮演的角色及其象征意义,比如“狐仙”和“白蛇”对于爱情观的象征。
3.和尚、僧人对待妖怪的态度,以及由此反映的宗教思想。
4.妖怪形象随着时代变革和文学风格转变的演变路线及它们因而引发的新的文学思潮。
五、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了解作品内在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此外,还将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阐述妖怪形象的民间传说渊源,以及文化背景对神魔小说创作的影响。
六、预期结果
此论文旨在对明清神魔小说中妖怪的形象展开深入研究,揭示妖怪文化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其象征意义,以及妖怪形象的历史演进和文学思潮的演变。
最终,期望能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思想作出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语》中的神鬼形象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80601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语》中的神鬼形象分析作者:刘芸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1.徐颖瑛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仙境描写[期刊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2.石昌渝论魏晋志怪的鬼魅意象[期刊论文]-文学遗产 2003(02)3.陈劲,吴光跃,梁英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的探析[期刊论文]-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1(03)4.王军鬼神之思[期刊论文]-船山学刊 2007(01)5.应锦襄中国鬼神文化与小说[期刊论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6.朱占青神秘感的强化、宗教感的弱化--论古代神怪小说的历史变迁[期刊论文]-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05)7.时志明以妄驱庸,以骇起惰--论袁枚的志怪小说《新齐谐》[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1(04)8.时志明以妄驱庸,以骇起惰--论袁枚的志怪小说《新齐谐》[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1(04)9.韩石“恶“的展现:论袁枚和《子不语》[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1.张灵《子不语》研究[学位论文]20072.杨海凤袁枚《子不语》研究[学位论文]20083.高璟人鬼,神鬼,儒鬼——从《搜神记》看三部志怪经典的差异性[期刊论文]-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4.杨倩袁枚《子不语》研究[学位论文]20085.赵健《子不语》初探——袁枚照世之哈哈镜[学位论文]20046.肖桃戴着镣铐的人生——《子不语》中的女性生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3)7.张申《子不语》研究状况及资料价值考证[学位论文]20088.张玉霞.张祖利幅短意丰文简韵长--论《聊斋志异》中的笔记小说[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3,24(2)9.陈夏颖鬼乎?人乎?——《子不语》中的鬼修辞[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09(7)引用本文格式:刘芸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语》中的神鬼形象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子不语》游冥叙事书写探析作者:谢倩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游冥,简单说来就是人的魂魄与肉体分离,经历死亡后进入冥府又返回阳世,这是中国本土民间信仰衍生的固有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的游冥叙事同时也是立足佛教地狱观念而进行的一种文学抒写,首见于志怪小说,并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审美文化进一步拓展,世俗文化首次被推向审美活动的前台,促进了对现实世俗生存认同的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
这种背景之下,袁枚《子不语》中的游冥叙事不仅在策略上更加成熟,且从诸多方面展现了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
简洁质朴而又别具一格的叙事构建了一幅阴阳世界异质同构,人神鬼怪共生共存的“社会百态图”,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独特的审美风貌。
关键词:《子不语》;文化发端;游冥叙事;现实批判清代袁枚撰《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十卷,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内容丰富驳杂、极抒性灵、亦庄亦谐,与同时期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称我国“古代三大文言短篇小说”。
在《答赵味辛》中,袁枚道:“拙刻《新齐谐》,妄言妄听,一时游戏。
”[1](P3)可见袁枚十分重视小说的“自娱”功能,强调小说创作的随兴所至、率性而为,这与袁枚鼓吹“性灵”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而这种重主观、重自我、重情感的思想反映在文艺创作上,便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作者在想象天地自由驰骋、神思飞扬,把神秘的幽冥世界和世俗人间结合起来,笔法灵动自如,故事曲折诙谐。
于荒诞中揭示人间哲理,于虚幻中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
袁枚的《子不语》“以妄驱庸,以骇起惰”,大量的游冥故事借神灵鬼怪的悲欢离合来反映世俗善恶,在艺术的真实中拓展了小说丰富社会生活、惩恶扬善的社会功用,从而也赋予了游冥叙事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一、游冥叙事的文化发端中国人的鬼魂观念源远流长,牟钟鉴先生在《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上)说:“鬼神观念是人类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原始人认为不死的精神生时为灵魂,死后便成鬼魂,鬼魂是失掉了肉体依凭的灵魂。
袁枚性灵说的形象化再现——《子不语》王殿明【摘要】《子不语》是袁枚编纂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是袁枚所推举的"性灵说"的散文化、形象化的再现。
无论小说的命名、题材的选取,还是艺术特色都是袁枚个性与性情的体现。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2【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袁枚;性灵说;散文化;《子不语》【作者】王殿明【作者单位】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子不语》是袁枚的一部文言志怪短篇小说集,又名《新齐谐》,取《论语·述而》中“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意,袁枚反其意而用之,此书专记鬼怪神异故事,自谓“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1](《子不语序》,下引此书,只标篇名)。
光绪年间山阴悟痴生评《萤窗异草》时说:“留仙之《志异》、随园之神怪、河间府《滦阳》《槐西》之著录,先后颉颃。
”[2]《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一起,是清代中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三部文言小说之一。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云:“清代传奇志怪风又大盛,赫然占据势力者三大家:一为《聊斋志异》以遣辞胜;一为《新齐谐》以叙事胜;一为《阅微草堂笔记》以说理胜。
”[3]对《子不语》在清代小说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精辟地指出了各自的写作特色。
但是,相比于《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子不语》的研究则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无法与前两者媲美;相比于袁枚的文学创作,学界普遍给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子不语》则问之者寥寥。
本文意从《子不语》的题材与艺术的探讨中寻绎其与袁枚诗学主张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异端色彩的人物,袁枚张扬个性,标榜性灵,从《子不语》中不难发现袁枚诗文创作、性灵学说、思想个性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子不语》是袁枚性灵说的散文化,形象化的再现,《子不语》中对于个性与性情的标举与张扬,是袁枚性灵文学主张的一个有力侧证。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小说创作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就是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加具有代表性。
袁枚是清中叶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他的小说《子不语》曾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袁枚作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被人们称为“南袁北纪”。
《子不语》一书中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描绘了别有一番趣味的鬼神世界。
《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后来又有些陆续的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
后来作者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于是改书名为《新齐谐》,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
袁枚在《子不语》一书序中表明,这些故事是他“妄言妄听,记而存之”,但从这些故事中不但可以探讨书中思想内容,更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审美趣味等。
而在明清众多小说研究中,对《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的研究比较透彻,而对袁枚的诗歌、散文、“性灵说”等研究的较多,对袁枚的小说研究还比较薄弱。
所以想通过对《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做具体探究,从而更为深刻的认识袁枚与他的这部小说《子不语》。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以及死亡后的世界既好奇又害怕,于是从古至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对鬼魂一说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看法。
清朝时一个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一字可值千金,也可以是上千条的人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小说创作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就是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加具有代表性。
袁枚是清中叶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他的小说《子不语》曾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袁枚作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被人们称为“南袁北纪”。
《子不语》一书中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描绘了别有一番趣味的鬼神世界。
《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后来又有些陆续的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
后来作者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于是改书名为《新齐谐》,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
袁枚在《子不语》一书序中表明,这些故事是他“妄言妄听,记而存之”,但从这些故事中不但可以探讨书中思想内容,更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审美趣味等。
而在明清众多小说研究中,对《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的研究比较透彻,而对袁枚的诗歌、散文、“性灵说”等研究的较多,对袁枚的小说研究还比较薄弱。
所以想通过对《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做具体探究,从而更为深刻的认识袁枚与他的这部小说《子不语》。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以及死亡后的世界既好奇又害怕,于是从古至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对鬼魂一说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看法。
清朝时一个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一字可值千金,也可以是上千条的人命。
文人们忧国忧民,却又碍于文字狱的专横,所以他们就想出了借物讽事的方法,让他们既可保命,又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
揭露。
清代的狐鬼文学众多,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到刘璋的《斩鬼传》、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宣鼎的《夜雨球灯录》等,无一不是借鬼讽世的作品。
在此之中,《聊斋志异》是最为后人所熟悉的,然而蒲松龄的文笔比较典雅,描述的狐鬼故事大多是男女间的爱情故事,篇幅也比较冗长,很多时候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品味其中乐趣。
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又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虽然每篇篇幅都比较简短,但却又有些晦涩难懂。
而袁枚的《子不语》则不同,作者的文笔简洁幽默,通俗而不鄙俗,既没有蒲松龄的幽怨钟情、也没有纪晓岚的礼教包袱,颠覆了传统的狐鬼小说的套版,写出了一个别样精彩的神鬼世界。
在袁枚的笔下,阎王会酗酒、神祗会斗殴、鬼差会受贿、土地公会骗人。
这些各种各样的鬼形象,都反映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所以本文试从《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入手,从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去分析这些丰富多彩的鬼形象。
并且在探析各种各样的鬼形象的同时,把这些鬼形象进行分类,并且与以往的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更好的领略志怪小说中那种曲折离奇的情节演绎,惊心动魄的恐怖气氛渲染还有无不渲染的灵异之气,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刻画这些鬼形象的意图,对作者的思想与观念有着更深刻的探析。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主要是通过收集有关论题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深读及加工,运用筛选、比较等手段,选取对阐述证明自我观点有力的成分,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论文体系,完成在资料中分析、加工、升华的过程。
论文拟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形象作为切入口,分析《子不语》一书中众多的鬼形象,从众鬼的语言、行为、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把这些鬼形象进行分类,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进行具体深入的探析,并且与其他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做对比,从而对作者的思想与观念等有更深刻的了解,更深入的探析《子不语》一书中的精髓。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1月中旬,导师出题,学生进行选题工作,在导师的帮助下理清论文研究头绪,确定研究方向。
2010年12月初,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
2010年12底至2011年1月初,学生分组汇报论文进展,进行开题论证。
2011年2月至4月,查阅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4月,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定稿,期间主动和导师交流修改论文。
2011年5月底,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袁枚.《新齐谐——子不语》[M].齐鲁书社,2004
[2]王爰.《搞什么鬼——<子不语>精选集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02
[4]张灵.《子不语》研究[D].2007
[5]郑炜华.《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C].
[6]程章灿.《画鬼——“读鬼书”之一》[J].文史知识,1999
[7]肖彬夫,宁俊杰.中国文学史上的女鬼形象[J]. 锦州师范学院报,1989
[8]何懿.《阅微草堂笔记》与《新齐谐》的比较研究[D].2007
[9]张泓.纪昀对《聊斋志异》和《子不语》的态度[J].太原师范学院报,2010
[10]孙雪梅.另一个世界——《新齐谐》所构建的鬼神世界[J].社会科学家,2006
[11]刘芸.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语》中的神鬼形象分析[D].2008
[12]顾之川,顾大功.论《子不语》的思想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报,1993
[13]宗鸣安.平常之中蕴奇崛——读袁枚《子不语》[J].唐都学刊,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