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一语成谶
- 格式:ppt
- 大小:5.33 MB
- 文档页数:39
梁启超“一语成谶”的证婚词一语成谶此时,梁启超越说越激动,被徐志摩打断:“恩师,请您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梁启超想到在场的还有双方的父母,才收住火气,平复下心情,接着说:“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这段证婚词令满座宾客皆惊,面面相觑,鸦雀无声。
就连见过大场面的徐志摩也面红耳赤,羞愧难当;陆小曼也脸色发白,直冒冷汗。
后来梁启超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曾这样解释发火的原因:“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证婚。
他的新妇是王赓的夫人,与志摩爱上才和王赓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
志摩找到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将来痛苦会接踵而来。
所以不惜声色俱厉地予以当头棒喝,盼能有所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
”梁启超性格耿介,他很欣赏爱徒徐志摩的才华,却看不惯他的私人生活。
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结识了林徽因。
徐对林一见钟情,便向发妻张幼仪递交了离婚通知书。
梁启超闻讯后,严厉批评了爱徒见异思迁的行为。
但徐志摩却像情圣似的发表了经典名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随即开始疯狂追求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这位名媛在当时是北大教授王赓的妻子。
但徐陆二人却不顾世俗的眼光,擦出火花,先后离婚,并谈婚论嫁。
梁启超对此更是深为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才发表了那篇惊世骇俗的证婚词,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
不过,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梁启超竟一语成谶。
婚后的徐志摩与陆小曼过得并不幸福,二人经常为一点小事吵架。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据徐志摩的好友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
”因此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11月19日,他搭乘了一架飞往北平的飞机。
梁思成保护日本古建:不要因你是坏人,我是好人就毁掉文化说到梁先生,我有万千感慨。
我的外公外婆,和梁先生、林(徽因)先生当年同在清华做教授,而且两家是门对门,住在清华胜因院,一个12号,一个14号。
我们两家是一张图纸盖的,就是房子都一模一样,二楼两间,楼下四间,就是这样门对门住着。
我的母亲就是梁先生的学生,也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
从小我就听家里人讲梁先生美好的事迹、美好的情怀,有关梁先生各种各样的贡献,我就不多说了。
只说两点。
建筑在这之前,差不多和音乐是一样的地位,都是匠人干的事情,中国自古都是诗词、文学最高,大家做官也不考科学、建筑、音乐。
所以做建筑的都是什么样式雷这些匠人,从来没有把建筑当成一门科学。
把建筑当成科学在中国实际上就是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留学归来开始的。
两位都是名校生,梁先生宾大哈佛,林先生耶鲁。
梁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最先在东北大学,由张学良出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系也是梁先生和林先生创办的,梁先生做系主任。
建筑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件事,尤其是保护古建筑,这件事情就是从梁先生开始的。
一个伟大的民族保护什么,当然很重要啊,音乐可以失传,但是建筑是一个民族最重要最重要的遗产。
从梁先生开始,保护古建筑被当成一个最重要的事业得以开展,所以梁先生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是伟大的,更重要的是我想说梁先生是君子。
大家在书上看君子啊,《论语》里说君子应该什么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
今天大家在生活中,包括我自己,几乎没有见到过君子是什么样子的。
君子长什么样子,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即使在大师辈出、君子辈出的时代——民国时代,梁先生也是君子中的君子。
梁先生的一生,就是君子的一生,当然他的爱情故事首先已经很君子了,梁先生和林先生的爱情故事是始终都被传诵的。
大家知道金岳霖先生,因为挚爱林徽因先生,所以金先生终身未娶,一直跟着梁家生活。
梁家在抗战前富有的时候,住在大院子里的时候,金先生就住在跨院里。
古建筑大师梁思成伉俪梦断京城(图)作者:琴心古建筑大师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梁启超之子,(1901年~1972年),我国著名古建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
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而又受到西方现代文明滋养的梁思成,作为中国现代古建筑学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可以列举很多,而他的深邃远见更是超拔脱俗。
梁思成认为古建筑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他心中没有任何政治的气息和考量,所以,当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时,他能建议保护古建筑构成的日本京都和奈良从而使其避免被轰炸。
当解放军找到他要他画出北京的著名建筑和文物表示攻城时要避开时,对共产党从来不了解的他大受感动,非常相信任何新政府都会爱惜我国建筑文物这块瑰宝,因此而决定留在大陆而没有随着国民政府离开。
当中国新政府成立要进行旧城改造时,梁思成千方百计要保护古城。
他心目中的北京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是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精华,不论是北京城平面布局和空间尺度,还是皇城与胡同井然有序的安排,以及拱卫内外城的城墙与城楼,甚至小到一座牌楼,无不凝集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而在他看来,后人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它,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而不能轻率地改变、破坏甚至由于无知而导致毁坏。
不曾料到悲剧也由此而生。
“保卫”北京古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始,就决定要拆除北京古城墙。
这是梁思成始料未及的。
梁思成后来这样回忆说:“建国之初,北京市一位领导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我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使我大吃一惊。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梁思成认为,“北京是五代之都,是个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宜发展工业,最好像美国首府华盛顿那样,是个政治文化中心,风景幽美,高度绿化,而北京的大批名胜古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
”他提出要把北京城整个当作一个大博物院来加以保存。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建筑书籍。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篇11、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
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
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
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
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
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
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
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
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
”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
”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
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新中国成立前,在华北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说的是华北比较有名的几处名胜。
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
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梁思成是我国现代建筑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他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1949年,解放军包围北平(今北京),林彪等将领派人潜入北平,请梁思成画了一幅北平重点文物图,预备一旦进攻北平,炮火好避开这些珍贵文物。
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这幅图才没有用上。
梁思成听到这首歌谣后,对歌谣中提到的三处文物做了调查,其中就包括山西应县木塔。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塔已经不在了,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请照相馆的摄影师帮助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信中还附了一元钱。
当时。
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
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满足摄影师的一个要求,送摄影师一份礼物。
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来,梁思成则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给他寄了文具过去。
1934年,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来到应县。
下了火车后,他们又坐了6个小时的驴车,才到达应县。
在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那就是应县木塔!梁思成三人对木塔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有一次,梁思成正在塔尖顶上专心测量,没注意到头顶云层正迅速合龙。
突然,一个惊雷在塔旁爆响,梁思成大吃一惊,险些从塔上落下。
站在下面的莫宗江吓出一身冷汗,他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情形非常危险,如果梁思成掉下来,就摔成肉饼了。
通过实地考察,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
中华名人小故事(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篇十:梁思成的建筑智慧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他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成被誉为“西方城市规划引入中国的奠基人”,他的智慧和才华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梁思成早年留学美国,他深入研究了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技术。
他回国后,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曾参与设计和修复许多重要的建筑项目,如北京古建筑的修复和城市规划等,他的设计和规划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梁思成提倡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理念,他大胆地尝试和运用新的构思和技术,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作品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的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
梁思成的智慧在当代的建筑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和理念为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大家梁思成:设计北京新城的古代建筑学者
导语:1924年梁思成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成为著名的建筑大师克雷教授的学生。
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并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
1924年梁思成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成为著名的建筑大师克雷教授的学生。
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并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年9月,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前往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此时的国内,对于建筑学竟然一无所知,不仅愚昧地将其视为“匠作之事”,而且面对着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珍贵著作《营造法式》,更是无人能够读懂;此时的国外,这一学科却被频频热衷,不少日本学者开始觊觎中国,并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中国的古代建筑。
梁思成着急了——他发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何独独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他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为此他决定提前回国:“美国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资料,我必须回到国内去搜集,两年后交出博士论文!”就这样,梁思成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民不聊生的中国,加入了鲜为人知的“中国营造学社”。
该社的创始人名叫朱启钤,既不懂得中国的建筑历史,也不懂得外国的建筑学说,只是一个曾经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高级职务的官员,奉命负责修缮过北京的皇宫及其周围的古建筑。
但是自从他见到了那部“天书”般的《营造法式》之后,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当即拍板,以“营造”二字来命名自己所创立的学社——上世纪30年代初国内所出现的第一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
就冲着这一点,梁思成去了。
他被任命为法式部的主任,具体的任务是从实物调查入手,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分析和
生活常识分享。
龙源期刊网
梁思成夫妇的拒绝
作者:初玉娟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12期
1946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建筑系主任。
之后妻子林
徽因也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系一级教授。
在梁思成夫妇的影响下,他们的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对古建筑也充满了兴趣。
1946年,梁再冰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希望能够追随父母的脚步。
可成绩一向很好的梁再冰却因为考试失利,没能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标准。
林徽因非常失望,有朋友劝说她走动关系,以他们夫妇在建筑学上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女儿进入清华的建筑系易如反掌。
可林徽因却拒绝了。
1950年,梁从诫也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从诫读书刻苦,成绩也非常不错,可最终
仍以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失之交臂。
梁思成夫妇作为清华建筑系的开创者,他们想让孩子学习建筑学的心愿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对此事就非常关注。
不久之后,当梅贻琦把清华大学建筑系破例录取梁从诫的喜讯告诉梁思成夫妇时,却被二人婉言谢绝。
林徽因动情地说:“正因为我们开创了清华的建筑系,所以我们更不能因私废公。
清华大学建筑系应该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
梁从诫出生在建筑家庭尚不能录取,更应该把机会留给其他更努力的同学。
”
素材点拨
梁思成與林徽因这两位著名建筑学家的孩子却没能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深造,这的确令人遗憾。
但梁思成夫妇拒绝因私废公、坚守招生制度的做法却为世人诠释了何为大师之“大”。
适用话题
公与私、原则。
梁思成语录梁思成语录:探寻建筑与文化的奇妙融合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学者。
他对于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热情的探索,这使得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梁思成曾说:“建筑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讲述历史,传递文化。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建筑的理解和热爱。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通过形式和结构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追求。
在他的设计中,他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琉璃瓦、斗拱和雕刻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了“合理性”和“美的追求”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一种内在的合理性。
他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相争。
他的设计理念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材料选择,使建筑融入自然,与之相得益彰。
梁思成还关注了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需求,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并将其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他主张建筑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设计理念注重了人的尺度和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使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他的作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想,不仅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更为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梁思成的语录,不仅仅是一句句智慧的箴言,更是一种对于建筑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梁思成讲台上妙语连珠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07期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学的一代大师。
他不仅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有极高深的造诣,而且讲课技巧幽默风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听课后久久难忘。
梁思成在清华讲古建筑维修工程,他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是:“我是‘无齿之徒’”,顿时满场震惊,为之愕然;老师怎么会说自己是“无耻之徒”呢?只听梁思成慢慢地接上说:“我的牙齿掉光了,后来在美国装了这副假牙。
因为四十来岁了,所以装的不是纯白色的,而是略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来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
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整旧如新’。
”这席话把维修与保护古建筑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而又非常形象,赢得满堂喝彩。
“整旧如旧”也成为全国遵守的修复古文物、古建筑的原则与规范。
在讲北京城的前身金中都时,梁思成先讲一个历史故事:金章宗(完颜毅璟,1190年至1208年即宋朝光宗缉熙元年至宁宗嘉定元年在位)有一天和妃子散步,他俩来到一个土丘上坐下。
金章宗出了一句上联“二人土上坐”,请妃子对下联。
这是一个很难对的拆字联,两个“人”字放在一个“土”字上,既表明“坐”字的结构,又切合此时此刻的情景。
而妃子不慌不忙,随口对出下联“一月日边明”。
它既说明“日”字和“月”字组成“明”字,和“坐”字同为会意字,又妥贴地表明此时的情景:自己在皇帝身边如月伴日,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妙对。
学生们如痴如醉地听着老师的讲述,但又不知老师讲这联话的用意。
梁思成接着说,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能和皇妃进行如此高水平的对句,说明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以得知当时金中都的规划和建设,必然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这时候学生才明白梁思成讲这故事的深意:建筑学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底蕴的问题,同时领悟到梁思成讲课的精辟、深刻和生动。
【素材点拨】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且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梁思成的口才好就好在艺术性地表达了其思想性,其艺术性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灿烂的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