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语,讲的是在道德正确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在道德失范的时候,反而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这句话蕴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互助和公正原则的体现。
首先,得道指的是道德、品德正确、正直。
道德是社会交往中的准则和规范,涉及到人们的行为、言辞、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有道德的人往往具备高尚的品质,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是非和善恶。
得道固然艰辛,但是道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获得他人支持和信任的关键。
多助指的是在得道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人们有道德的人会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善意的帮助,这里包括理解、支持、鼓励和慷慨的援助等。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善意,产生积极的社会反馈和互助。
失道指的是道德、品德失范、堕落、违反道德准则。
失道的人通常意味着行为不端、立场反人类,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了社会通行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因为失道的人在行为和价值观上与他人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疏远。
寡助指的是在失道的时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和支持。
失道之人由于其行为不当,别人对其可能会产生疏远、不信任和抵触心理。
这是人们对于不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减少与失道之人的互动以及对其给予的支持来迫使其觉醒或被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寓意是,道德行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心态、行为和社会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循环。
而一旦失去了道德,人们可能会付出失去他人帮助和支持的代价,陷入孤立和困境。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社会准则的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与秩序、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和认同。
它教导人们要为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负责,为社会的和谐、互助和进步做出贡献。
得道多助原文及翻译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一句汉语成语,意思是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论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从历史事实出发,举例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坚持正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道路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相反,那些违背国际公义、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人类进步的国家和势力往往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谴责和抵制。
2. 从哲学角度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可以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明,天道是公平公正的,它总是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物;而人类社会却常常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强者欺凌弱者,富者压迫贫者。
因此,只有坚持正义、遵循天道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3.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可以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支持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事物。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
类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事物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时,人们就会对它产生好感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
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的意思【拼音】:dé dào duō zhù【解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接龙】:得道多助——助边输财——财殚力竭——竭智尽力——力士脱靴——靴刀誓死——死标白缠——缠夹不清——清辞丽句——句斟字酌——酌金馔玉——玉叶金枝【造句】:1、常言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事在人为而不在于天。
2、道是推动万物成长总力量得道多助事业成功。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伤天害理,杀人放火,就算今天没人帮我抓住你,早晚有一天也会有人出手,正义永远都站在我这边。
4、得道多助笼人心,失道寡助百祸侵。
5、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得道多助。
6、照你们汉人的话,这或许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7、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天理的必然结果。
9、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当其得人心,得道多助时,叱咤风云,改天换地;一旦失去人心,便变成孤家寡人,举步维艰,以至身败名裂。
10、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夫算是明白了。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不变的道理。
12、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连贫民都对罗拔公爵敬重有加,赞叹不已!所以罗拔公爵就是两军对垒中得道也就是得势的一方。
13、哎哎!什么同伙、亡命之徒替凌家出头,多难听啊!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杨家倒行逆施,勾结魔门,残害苍生,自然有正义之士除魔卫道,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
14、在执政党倡导下,朝野各界,一呼百应,心气相共,只争朝夕,一旦登程,得道多助,合乎潮流,势不可挡。
15、一定要牢记得道多助,这对你管理企业大有益处。
得道者多助事例
得道者多助”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句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偏离正道的人则得不到太多人的帮助。
以下是一些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韩信: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能够屡战屡胜,除了自身的军事才能外,也得益于得到了众多士兵和民众的帮助。
周公旦:周公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在周朝建立初期,他积极推行德政,深得民心。
他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儒家学说主张仁爱、公正、诚信等道德原则。
尽管孔子一生并未获得很高的官职,但他的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并得到了无数人的尊重和推崇。
以上事例表明,那些遵循正道、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这句话,它出自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将其内容分享给大家,并解释了“得道”和“失道”的含义,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的[gPARAGRAPH3]义。
第一种说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顺应民心民意,得到多数人支持帮助,事情就能成功;违背了民心民意,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帮助,事情就难成功。
另一个意思是:对比两件事情,对方做得比自己好,因为有大多数人拥护他,支持他,这件事就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对方做得不如自己,因为缺少大多数人拥护、支持他,这件事就难成功。
第二种说法: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不顺应民心民意,失去多数人支持帮助,事情就难成功。
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善于顺应民心民意,所谓的民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只有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得道与失道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得道和失道又是截然不同的。
“得道”指顺应民心,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
“失道”指的是没有顺应民心,即没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
也可以引申为:有德行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帮助,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得道的。
而无德行的人,即使暂时侥幸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但不久之后也会被人们抛弃,因为这样的人不懂得知恩图报。
“得道”是一种形式,有了形式,并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效果,很多“得道”的人,却没有办法将“得道”的理念付诸实践,无法取得长远的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
看来大家都认同后一种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样便很好的解释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结合古今的案例分析,我觉得在人际交往当中,得道与失道并非我们单纯的以善恶来区分,有的人心存善念,以一颗仁爱之心去感染他人,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拥有良好的人缘,这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的用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取得成功或者得到权力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但一旦失去成功或者失去权力,就会发现支持者迅速减少。
这句谚语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也提醒着人们在得意时要保持冷静,不要骄傲自满;在失意时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努力。
这句谚语的意义贯穿着中国古代至今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性的普遍特点。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可以用在个人的成功经历中。
当一个人取得成功时,通常会有很多人为他庆祝、支持和帮助。
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晋升,他的同事、朋友甚至上级可能都会向他表示祝贺和支持,为他提供帮助和资源。
这时的得道多助,正是指成功者在取得成就时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一旦他失去了成功,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支持者并不如以前那样如此热情。
这时就显现出了失道寡助的情况。
比如一个成功的商人突然破产了,他原来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可能会迅速疏远他,不再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就是失道寡助,指的是当一个人失去成功或者权力时,会发现周围的支持者越来越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还可以用在政治和社会领域。
在政治上,当一个政治人物取得了权力和地位时,通常会有很多人向他效忠,支持他的决策和政策。
这时的得道多助,表现为成功者在权力和地位上得到的支持和忠诚。
一旦政治人物失去了权力,可能会发现原来的忠实支持者都转而效忠于新的权力中心。
这种情况下就显现出了失道寡助的现象。
比如一个总统在下台后,可能会发现原来的部下和支持者都纷纷离他而去,支持新上台的人。
这就是失道寡助,指的是在失去权力和地位时,原来的支持者不再如以前那样忠诚。
在社会领域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用法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一个慈善家在筹款时可能会得到很多人的慷慨捐助和支持,这时的得道多助就是指慈善家在慈善事业上得到的帮助。
然而一旦慈善家自己陷入困境时,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捐助者们并不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⑩,亲戚畔⑧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作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
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
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
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
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
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