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资产研究:回顾及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蒙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和蒙古国,两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广泛的贸易交往。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经济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间的贸易互补性和潜力性更是逐渐凸显。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蒙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及潜力性,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挑战。
二、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1. 商品贸易互补中蒙两国在商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在制造业和工业产品上具有明显优势,而蒙古国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业资源。
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如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在蒙古国市场具有很高的需求,而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稀土等对中国来说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蒙古国的畜牧产品也对中国的消费市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2. 地理位置和资源互补地理位置也是中蒙贸易互补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与蒙古国接壤,边境贸易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蒙古国地处内陆,海运不便,而中国拥有庞大的海运网络,两国的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
三、中蒙贸易潜力性分析1. 扩大市场和需求潜力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蒙两国的市场需求都在不断扩大。
中国对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产品有巨大的需求,而蒙古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消费品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这种需求为两国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2. 投资合作潜力除了商品贸易外,中蒙两国的投资合作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农业种植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蒙古国在这些领域也有丰富的资源和需求。
两国的投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四、中蒙贸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1. 面临的挑战尽管中蒙贸易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和潜力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两国在贸易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到贸易的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地理原因,两国间的物流成本较高,也可能会影响到贸易的利润和效率。
2. 应对策略为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加强两国的沟通与协调,尽可能消除政策差异和法律法规障碍。
互补关系资产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互补关系资产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扮演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本文研究了互补关系资产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探讨了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对企业实践的启示。
一、引言1. 互补关系资产互补关系资产是由巴罗尼(1991)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互补关系资产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而获取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互补关系资产包括了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系统、技术和供应商等一系列因素。
企业在建立和运用这些互补关系资产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应变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2.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挑战和机会时,通过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时调整和更新技术和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高,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持续地实现创新和发展。
互补关系资产的建立和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需要有着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而互补关系资产的形成,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资源整合平台,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 互补关系资产缓解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面临着技术壁垒、市场风险、资源约束等一系列挑战,而互补关系资产的建立和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帮助企业缓解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挑战。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发现并应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挑战,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的组织联系与企业绩效》篇一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深化和科技创新迅猛发展,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技术创新或资产积累,而是需要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以及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企业绩效。
二、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指的是那些与企业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相关的、可以增强其功能或价值的资产。
这些资产可以是实体性的(如设备、生产线),也可以是无形资产(如品牌、知识产权等)。
互补性资产通过与核心技术的协同作用,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还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四、组织联系组织联系指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组织联系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此外,组织联系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利用互补性资产和技术创新的机会。
五、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的相互关系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和需求,而互补性资产则能够满足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良好的组织联系有助于企业快速识别和利用互补性资产和技术创新的机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的紧密结合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
首先,通过积累和利用互补性资产,企业可以增强其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技术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互补性资产、企业价值网络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冗余的调节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互补性资产、企业价值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知识冗余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互补性资产和企业价值网络的发展,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本文还发现知识冗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冗余知识,有助于企业从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经验,提高创新绩效。
关键词:互补性资产;企业价值网络;创新绩效;知识冗余;调节作用正文:一、引言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然而,企业要实现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互补性资产和企业价值网络等资源,提高创新绩效。
同时,知识冗余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互补性资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互补性资产是指能够相互补充的企业资源,如技术、人才和资金等。
研究表明,有效整合互补性资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例如,苹果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将技术和设计整合起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推动了整个手机产业的创新。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开展内部创新和知识转移,有助于实现互补性资产的整合。
丰田汽车公司就在内部建立了“开发购买”制度,鼓励内部人员共同协作,将公司现有的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和生产方式,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企业价值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价值网络是指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它们和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紧密的价值链。
研究表明,企业价值网络的发展,对于提高其创新绩效具有巨大的帮助。
例如,微软公司与它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其产品的不断创新,从而使微软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拓展其市场份额,增加公司的收益。
四、知识冗余的调节作用知识冗余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的相似或重复的知识信息。
研究发现,知识冗余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有助于减少信息噪音,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基于互补资产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研究熊胜绪;张志刚【摘要】按不同标准可对互补资产进行多种分类,本文讨论了核心资产、互补资产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关系,以及互补资产对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互补资产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思路:依托互补资产优势,通过战略并购或联盟,构建企业未来的核心资产,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互补资产的柔性化水平,降低互补资产对企业战略变革的约束;充分利用互补资产优势开展合作创新;建立开放式的知识员工管理模式,降低组织惯例等互补组织资产对企业创新的束缚.【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资产;互补资产;企业持续成长【作者】熊胜绪;张志刚【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6.41986年,战略管理学家 Teece在研究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问题时,提出了互补资产这个概念。
Teece讲的创新,指的是新的技术知识或诀窍,而互补资产指的是位于技术创新下游,实现创新价值所需的生产制造、营销、售后报务等各种配套资产[1]。
按互补资产在创新价值实现中的作用,Teece将互补资产分为通用互补资产、专用互补资产和双专用互补资产。
通用互补资产是服务于一般目的的资产,不是专门为某个技术或核心资产建立的。
如通用制造装备、通用技术或知识等。
专用互补资产是与核心资产或创新之间存在单边依赖关系的资产。
例如,煤炭气化技术只对煤炭才有作用,这种核心技术需要依赖煤炭这种互补资产,但煤炭发挥作用并不一定要依赖煤炭气化技术。
双专用互补资产是那些与核心资产或创新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资产。
例如,火车要依赖铁路行走,铁路要依赖火车发挥作用。
显然,在 Teece的理论中,划分核心资产和互补资产的视角是比较独特的,但它为我们研究不同的资产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 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0No.2Apr.2021数据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互补性资产视角林志杰,孟政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备受关注,但目前对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缺乏明确的解释。
本文从互补性资产理论出发,分别探讨数据与技术、资本、劳动生产要素的结合机制。
研究表明:在与技术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能够帮助创新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互补性资产,从而产生技术创新;在与资本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的加入降低了企业获取作为生产资源和营销资源的互补性资产的成本,从而产生成本创新;在与劳动要素的结合上,数据要素能够从产品设计和生产方面提升互补性资产的生成效率,从而产生流程创新。
最终,数据要素在与核心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下,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生产要素;互补性资产中图分类号:F49;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06(2021)02-0028-11一、弓I言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万物互联的社会和经济形态已经慢慢成为现实。
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让数据的创造、积累和处理的速度今非昔比,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各个国家、各个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数据纳入到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重的七大生产要素中,要求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数字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数据要素成为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
互补性资产研究:回顾及展望作者:苏云霞苏陶孙明贵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08期[摘要]Teece于1986年提出的PFI理论模型中首次提出互补性资产概念,这个概念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互补性资产基本内涵、与创新的形成和商业化关系方面,互补性资产管理研究作为学术前沿目前受到的关注有限。
文章认为,互补性资产对理解企业战略、创新和行业演进相当重要,未来研究应在明确互补性资产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将研究延伸到互补性资产管理的相关研究领域,不仅涵盖企业内部互补性资产管理,也要涵盖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
[关键词]互补性资产;创新;互补性资产内涵;互补性资产管理[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01-07为解释创新企业为何经常不能从创新中获益,而消费者、模仿者和其他行业成员却得益这一现象,美国学者Teece于1986年提出PFI理论模型,认为创新容易模仿时,市场不能良好地运作,创新收益会被某些互补性资产拥有者而不是创新企业获得,因此,创新企业需要在互补性资产上建立优先位势,并为“制造经常很重要”这个建议提供理论基础(Teece,1986)[1]。
作为PFI模型三基石之一,互补性资产概念经由Teece(1986)提出,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纵观相关文献,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互补性资产基本内涵、与创新关系方面,近来也开始关注互补性资产管理的研究。
本文拟对互补性资产概念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互补性资产基本内涵(一)主要定义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关于互补性资产的定义,大体存在3种视角。
第一种基于价值链视角,Teece(1986)认为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位于技术创新下游的、实现创新价值所需的如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配套资产是互补性资产[1],Taylor和Helfat(2009)对Teece(1986)的观点进行延伸,认为互补性资产不仅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也包括组织能力[2]。
第二种基于资产间相互关系是协同还是替代视角,Dyer和Singh(1998)将互补性资产定义为能集体产生更大租金的联盟伙伴独特资源,超过每个伙伴资源禀赋单独收益之和[3]。
对于通过联盟产生租金的这些资源,任一联盟伙伴无法在二手市场能买到相应资源。
Jacobides等(2006)则将互补解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资产相互的适应程度,以及两者结合所产生价值的高低程度[4]。
Hess和Rothaermal(2011)则根据价值链位置来判断是互补还是替代性资产,位于同一位置的资产存在替代关系[5]。
第三种基于资产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视角,熊胜绪和张志刚(2011)将企业资产分为核心资产和互补性资产,核心资产是支撑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业务的资产;互补资产是与核心资产配套的,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各种资产[6]。
从上述3个视角来看,学术界对互补性资产的定义至今仍未达成一致共识,3种视角差异存在单向与双向、表象和实质性的区别,第一种与第三种视角中的互补性资产分别相对于技术创新和核心资产而言,实际是存在参照物差异,具有单向性,也是一种表象区别;而第二种视角则洞察了互补性资产的实质,即资产间存在“1+1>2”的协同效应时,互为互补性资产,但第二种视角虽然客观,却忽略了资产具体的存在情境。
(二)分类根据与技术创新是否存在依赖关系、资产形态、资产在产业链中的功能、价值链所处位置、企业边界、资产是否具有VRIN特性等,学术界对互补性资产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按与技术创新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分类。
Teece(1986)将互补性资产分为3类:第一类是通用性互补资产,不依赖创新,可以购买获得,如跑鞋的制造设备,除了鞋底模具外其他主要是通用性设备;第二类是专用性互补资产,创新和互补性资产之间存在单向依赖性,如资产对创新的单向依赖主要体现为相关资源、能力仅仅适用于该类创新产品,创新对资产的单向依赖则体现为依赖相关资源、能力才能确保创新成功;第三类是共同专用性互补资产,即创新和互补性资产之间存在双向依赖性,如火车和铁路[1]。
按资产形态分类。
熊胜绪和张志刚(2011)以Barney(1991)的资产分类[7]为基础,将企业互补性资产分为互补人力资产、互补物质资产和互补组织资产[6]。
按资产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分类。
方晓波(2011)将互补资产分为营销互补资产、制造互补资产、供应商互补资产、财务互补资产和社会关系互补资产等,并认为企业信息设施也是一种重要互补资产[8]。
按价值链所处位置分类。
李宏贵和熊胜绪(2009)将互补资产界定为与创新所需的上游技术能力相关和与下游市场能力相关的互为补充的资产,划分为上游互补资产和下游互补资产两类。
[9]Eggers(2012)认为互补性资产可以是上游的,与设计和制造有关,如最终产品的构成部分,或者是下游资产,与商业化有关,如品牌名称和分销网络[10]。
Rothaermel(2001)认为上游互补性资产在技术变化时期几乎不能保留其价值,但下游互补性资产更可能跨技术使用[11]。
按企业边界分类。
王缉慈等(2008)提出外部互补资产的概念,它是有助于原创企业的创新产品和创意产品实现市场成功的其他相关企业的互补性资产,包括专业营销企业的互补性资产和其他从事衍生性产品研发、制造和营销企业的互补性资产[12]。
方晓波(2012)根据企业对互补资产产权的控制程度,将互补资产分为内部互补资产和外部互补资产,内部互补资产是指企业掌握完全产权或控股权的互补资产,除此之外都属于外部互补资产[13]。
按资产是否具有VRIN特性分类。
Teece(1986)将互补性资产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互补资产,通用性互补资产可以从市场购买,而专用性互补资产通过干中学以及不同部门间人员交流而建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是路径依赖和独特的,这些资源通常有价值,难以模仿,因此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Teece,1992)[14]。
企业内部互补性资产是专用性资产(罗珉和赵红梅,2009)[15],专用性互补资产也可以存在于企业外部,Dyer和Singh(1998)认为联盟伙伴带着各自独特资源,整合进伙伴资源中时,导致协同效应,被整合的资源禀赋与整合前相比更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也就是说企业内、外部专用性互补资产具有VRIN特性。
但模块化的企业外部互补资产没有VRIN特性,不是专用性互补资产。
(三)测量目前有关专用性互补资产的测量有两个倾向。
一是使用制造或销售力量测量(如Tripsas,1997[16])或财务资产测量互补性能力(如Helfat,1997[17]),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也采用这个方法,如熊胜绪和方晓波(2010)用互补资产与商品与劳务的现金收入之比来测量互补资产强度即专用性程度[18],蔡新蕾、高山行(2011)使用与创新相应的制造工具与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能在制造中运用最新技术等来度量企业制造专用互补资产[19]。
二是从人员互动频率角度来测量互补资产专用性程度,Teece(1992)认为专用性互补性资产经常来自企业不同部门的人员长时期的互动和学习[14],所以Arora和Ceccagnoli(2006)使用研发和制造人员日常互动来测量专用性制造能力[20],这种互动需要组织根植的人际间和功能性行为(Zhao等,2005)[21]。
两种测量倾向比较而言,第一种测量倾向用于实证模型会产生性质相似、但不够精确的“模块化”结果,第二种测量倾向基于互补资产之间的互动程度来测量其对于拥有相应互补资产和能力的创新企业的重要性,则体现了专用性互补资产概念的精髓。
二、互补性资产与创新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关于互补性资产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在两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研究互补性资产与创新形成的关系,第二是延续Teece(1986)的PFI框架[1],研究互补性资产与技术创新商业化即创新绩效的关系;行业层面的研究则不仅延续了PFI框架的研究,而且超越了PFI框架。
(一)企业层面1.互补性资产与创新形成不同种类互补性资产对不同类型创新所产生的影响会不同,而且各类互补性资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会变化。
熊胜绪和方晓波(2010)研发发现不同类型互补性资产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有所不同,总体上,企业互补资产的积累有利于渐进性技术创新,不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不同类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也不同,互补性制造和人力资产不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而互补性营销资产的积累有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18]。
Rothaermel(2001)认为上游互补性资产在技术变化时期几乎不能保留其价值,但下游互补性资产更可能跨技术使用[11]。
方晓波(2010)在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互补性资产在这些阶段的不同作用,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流动阶段到过渡阶段再到专业化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对信息设施、营销互补资产的依赖性增强,制造互补资产的刚性增加,依靠优势供应商互补资产取得主导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不同阶段,财务互补资产的主要获取方式和投入重点差异较大[22]。
互补性资产对创新形成产生影响,学者们探讨了相应的作用机理,认为互补性资产通过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能力,进而作用于创新形成。
资源作为动态能力的形成基础(苏云霞和孙明贵,2012)[23],Helfat(1997)研究表明互补性技术与有形资产有助于动态研发能力积累[24],李宏贵和熊胜绪(2010)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提出突破性创新能力在互补性资产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说,认为上游互补性资产能够提升主动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核心即企业上游技术创新能力,下游互补性资产能够提升适应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核心即企业下游市场化创新能力,从而撬开了互补性资产与创新间如何转换的“黑箱” [25]。
另外,互补性资产对市场前创新即创意种子所具有的保护作用[26],会有助于保护与创新有关的能力。
员工对企业有效利用新创造的知识具有潜在威胁性,如果企业互补性资产不能往新知识中增加价值,创新外溢威胁特别严重。
Rajan和Zingales(2000)认为互补性资产提供将企业粘合在一起的经济联系[27],企业得以使用自身所创造的知识,互补性资产作为企业专用性资产,形成准租(Klein等,1978)[28],因为这个资产在其他环境中价值更小。
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合法资产所有权行使谈判权利,因为离开企业会损害准租。
结果是,如果企业拥有必要的互补性资源、能比竞争者更快速地创建新增长选择,企业将更能挖掘内部产生的增长选择。
员工离开企业的动机会很小,因为他们在直接竞争中会经历失败的风险,而且,对忠诚的期望奖励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