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22.21 KB
- 文档页数:5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理念——以浙江安吉县为例作者:陶一舟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4期【摘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下,如何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之下,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主要课题。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对现有城市规划相关成果的进行分类梳理,从"山、水、城"的角度解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理念。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理念安吉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肩负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备的各项功能。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从对已经灭绝的古代文明的考古学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城市走向衰败的最初标志,往往并不是经济衰落,而是环境遭到破坏。
首先是对区域内的森林树木的过度采伐,导致水土大量流失,然后是农作物减少、人口被迫迁徙,最后才是文明自身不可逆转地衰落。
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我国城市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
这些新的机遇是在构建生态文明的框架之下,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1、安吉的生态区位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县域境内高山起伏,秀竹连绵,河谷盆地纵横分布。
西南部的龙王山海拔1587.4米,是黄浦江的源头所在地。
地势以西苕溪为轴成喇叭形,自西南山区向东北丘陵平原倾斜展开。
安吉县城范围内地形总体上呈三面环山、中间相对平缓、北面开口的"簸箕形" 盆地地形。
安吉所属的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是杭嘉湖地区水源供给地和浙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是太湖流域重点保护的生态源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
安吉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县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
83【摘要】生态廊道在城市格局中发挥着积极的综合效益。
但是作为非建设用地,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一直缺乏明确的编制导则和管理条例。
伴随城市的快速扩张,其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加剧了生态廊道的环境承载和控制压力,理论上的绝对保护与现实中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在积极保护城市生态廊道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加以科学合理的适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规划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廊道;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city. While as the non-development land,there are no guidelin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plan of the corridor plan.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ities,the strong demand for land increases th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al load of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bsolute prote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in reality is growing.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urr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at how to make appropriate use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in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KEYWORDS: ecological corridor of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城市生态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状或带状空间分布,基于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
湖州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案例分析专升本风景园林122 方启超摘要: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一座城市绿地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精神和物质的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两个特色要素。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从城市自然景观、本土人文环境和人工环境三方面综合着手,来塑造城市特色。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特色全球化的进步、交通发达、信息的传播,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全球性的文化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趋同”现象,其结果是城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城市空间单调乏味,这种现象正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趋同的体现。
在巨大的建设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日渐丧失的地域特色和日益平庸的城市面貌,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环境的归属感的失落。
路易斯•芒福德说:“人类城市的目标就是充分发展地域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对城市地域文化内涵的追求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赋予城市独具一格的性格特征,才能唤起市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因其对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受到广泛重视,它对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一座城市绿地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意义入手,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方法进行梳理和深入探讨,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塑造城市特色提供理论基础。
目录一、市域及城市概况 (3)1.1地理位置 (3)二、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地系统的要求 (3)2.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3)2.2城市用地形态 (3)2.3城市结构 (4)2.3.1空间结构 (4)2.3.2功能结构 (4)2.3.3功能分区 (4)2.4城市总体布局 (4)2.4.1功能布局 (4)2.4.2中心区布置 (4)2.4.3交通组织 (4)2.4.4物流园区 (4)2.4.5生态绿地控制区 (4)2.5城市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5)2.5.1空间形态结构 (5)三、城市公园绿地案例分析 (5)3.1主题餐厅区 (5)3.2生态观赏活动区 (7)3.3文化休闲活动区 (7)3.4市民户外活动区 (8)3.5城市展演区 (9)一、城市概况1.1地理位置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宣城,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滆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
湖州典型特色小镇案例分析何为特色小镇?据介绍,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原镇区,也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等。
它通常聚焦于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
浙江省力争在3年时间内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这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特色小镇不是过去市区、镇区等建成区的补充,而是重新规划、相对独立的宜居宜业新区,必须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等‘三位一体’以及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市发改局体制改革科科长梅海忠说。
湖州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据了解,湖州市全市目前有11个小镇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创建、培育特色小镇名单。
其中,莫干小镇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丝绸小镇、湖笔小镇、地理信息小镇、美妆小镇、新能源小镇、天使小镇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健康蜜月小镇、智能电梯小镇、影视小镇、智能电动汽车小镇等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湖州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党建工作新路径,推出“红色动力”计划。
针对特色小镇“一镇一业”的独有特质,湖州市因镇制宜地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构建了与特色小镇建设相适应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了在特色小镇规划时同步谋划党建工作,在企业注册进驻时同步登记党建工作情况,在考核验收时同步将党建工作作为获得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小镇在招引项目、集聚人才、吸引资本中的不同问题,也会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努力当好服务发展的‘店小二’,真正实现帮助创业者解决‘成长的烦恼’。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还根据年轻党员比例高、创新能力比较强等特点,主动创新作用发挥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活动、‘单位+区域’互动、‘党员+群众’联动,切实发挥了党组织在推进土地征迁、项目落地、企业成长、维护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2024年第4期现代园艺“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以苏州市S228、广济北路沿线为例王梦茜1,刘海潮2(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2中园景观设计(苏州)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摘要:以苏州市S228、广济北路沿线为例,探讨了“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分析场地的现状交通、绿化环境、水文特点、景观与配套设施、建筑情况,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现代农业为根本、以生态游憩为补充、以多元融合为途径,提出“一园、三区、二十四景”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从修复场地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连接田园与自然的对话,重建漕湖水畔的生态绿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以期为今后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边缘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出现功能混乱、生态环境退化、文化缺失等问题。
同时,城市边缘区具备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城市更新和修补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1]”。
“城市双修”是指通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来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在生态修复方面,通过对山体、水体和绿化的宏观修复及对城市破碎的生态网络的修复与更新,可以恢复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而且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修补方面,通过对城市多方面、多层次、多网络的修补,如交通网络的织补、功能网络的拼贴、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文化网络的延展等,可以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特色,不仅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乡村绿道的设计初探——以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绿道
设计为例
董璐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乡村绿道建设是未来城镇生态发展中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乡村绿道设计为研究范本,在现有的生态绿化系统为基础条件依托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现有优势资源,进行乡村绿道建设.在案例中分析了乡村绿道网的设计规划方式和长远规划效应,为绿色城镇建设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P150-151)
【作者】董璐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8
【相关文献】
1.田园城市景观绿道设计初探——以新津县兴义镇绿道设计为例 [J], 王毅
2.生态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浙江乡村绿道设计——以嘉兴市姚庄镇为例 [J], 董璐
3.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 [J], 胡朝晖
4.乡村绿化道路规划设计探讨——以汉阴县双河口镇绿道为例 [J], 胡小凯;吴昱涵;梁园芳
5.基于乡土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的乡村绿道规划设计——以姜家镇十里水果长廊绿道为例 [J], 卜昌荣;陈漫华;陈佩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德清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1.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各村庄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
2. 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德清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农业、旅游业等。
同时,注重绿色发展,推动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3.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水平。
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4. 文化传承与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德清县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通过挖掘和传承当地文化,弘扬乡村文明,提升乡村软实力。
三、德清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当前德清县在资金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缺口。
2. 人才短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当前德清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随着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 引进和培养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 创新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德清县实际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如生态旅游、农业休闲等,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廊道设计研究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乡村作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其美丽乡村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态廊道设计,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乡村景观的美化,更是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美丽乡村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文化传承。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有效的生态廊道设计能够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并促进可持续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顽强性和复杂性。
农村地区往往自然而然地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为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乡村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单一化、人口外流等问题。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有效整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生态廊道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为促进生物物种迁徙、繁殖以及栖息而规划和建设的绿色通道。
它不仅能增强区域内生物多样性,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与娱乐的空间,对生态环境保护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廊道可以链接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网络。
设计有效的生态廊道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首先要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同时,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了解各类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廊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真正构建适合当地特点的生态廊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植物组合至关重要。
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原生性、抗逆性、观赏性等多重因素,以确保植物能够在该区域良好生长,并发挥生态功能。
通过合理布局植被,不仅能美化乡村景观,并且能提供食物及栖息空间,促进周边动物群落的发展。
生态廊道还应融入人文元素,以增强居民对这一项目的归属感。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路径转换研究——以浙江湖州为例滕琳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0)011
【摘要】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起步早、发展快.近年来,湖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美丽乡村的长效健康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从巩固现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出发,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凝聚建设合力,破解发展难题,以期推动湖州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建,并实现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换.
【总页数】6页(P14-19)
【作者】滕琳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湖州的实证研究 [J], 付洪良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浙江湖州市为例 [J], 侯子峰
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路径探析——以浙江K区“五星3A”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 [J], 沈丽丽
4.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以汉中市勉县莲水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改造设计为例 [J], 陈乔
5.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分析——以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J], 张春晓[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