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缩小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51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32012 年 10 月第 32 卷第 10 期Oct. 2012 V ol. 32 No. 10〔收稿日期〕2012-03-02〔作者简介〕王槐栋(1985-),男,现就读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 放,副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E-mail :453417165@ 。
*倪朝辉,讲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 大肠埃希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王槐栋,胡 亚,张晓天,王冀邯,黄红兰,王 放*,倪朝辉*(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 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
方法 对4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株进行产ESBLs 表型筛选和确认,采用K-B (Kirby-Bauer )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采用2倍平板稀释法测定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 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 )。
结果 在4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检出产ESBLs 菌株18株(检出率45.0%),所有产ESBLs 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哌拉西林、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的耐药率均超过9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均在30%以下。
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 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及质控对照株ATCC25922和ATCC35218的MIC 均为200 mg/mL ~100 mg/mL ,抑菌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
〔关键词〕银花泌炎灵片;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0.001.003.03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Yinhua Miyan Ling T ablet to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producing E. coli in vitroW ANG Huai-dong ,HU Y a,ZHANG Xiao-tian,W ANG Ji-han , HUANG Hong-lan,W ANG Fang , NI Zhao-hui(Norman Bethune College of Medicin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Yinhua Miyan Ling Tablet to ESBLs-producing E. coli in vitro. Methods ESBLs-producing strains were screened and confirmed from 40 E. coli clinical strains. K-B (Kirby-Bauer)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of Yinhua Miyan Ling Tablet to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and 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ATCC35218 were determined by standard plate dilution method in vitro. Results 18 ESBLs-producing strains were confirmed among 40 clinical isolates(detection rate was 45.0%).All ESBLs-producing strains were multiple resistant strains.The resistance rates to ampicillin, cefazolin, piperacillin, cefuroxime axetil and cefaclor were more than 90%. The resistance rates to imipenem,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mikacin,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cefepime, and cefoxitin were lower, in less than 30%. The MIC of Yinhua Miyan Ling Tablet to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clinical stains and standard control strains ATCC25922 and ATCC35218 were all between 200mg/mL-100mg/mL. And 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Yinhua Miyan Ling Tablet has a stro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producing E-coli in vitro.〔Key words 〕Yinhua Miyan Ling Tablet; β-lactamase; E. coli; Antibacterial activit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致耐药性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产生、增加[1]。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根据PK/PD参数使用抗生素及关闭或缩小MSW可有效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摘要】过度使用抗生素是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加强PK/PD的研究,关闭或缩小MSW是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有效途径。
本文根据抗生素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及MSW的特点,对如何预测抗生素临床疗效和避免耐药的产生拓展了新思路,对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药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PK/PD; MSW;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由于微生物对许多现有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而使结核病、肺炎、腹泻、疟疾和麻疹等常见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治疗[1]。
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约占45%。
在世界范围内,感染性疾病占过早死亡者的50% [2]。
耐药性是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
而加强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研究,关闭或尽量缩小突变选择窗况3*)是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基础,能有效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1 ?^?0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药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治疗作用,取决于药物体内浓度和维持时间。
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在体内达到的浓度和维持的时间,涉及到体内药动学(PK)过程。
抗生素的治疗作用,与体内药物浓度和维持时间相关,同样也涉及到药效学(PD)的内容。
所以,研究?“?0对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药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3]。
目前,通用的衡量抗生素抗菌活性和治疗效果的指标,是体外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能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MBC),它们也是判断耐药的重要参数。
但^0仅是从浓度上反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并没有包括其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因素。
药效学则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加以整合,是及时正确选择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最佳间隔时间和适宜疗程、预测抗生素临床疗效和避免耐药的非常有用的参数。
抗生素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种类型,所以在根据PK/PD参数制订给药方案时,也有较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