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理论研究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是指将真实事件或历史时代再现在镜头前,并通过各种手段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广泛使用,它可以大大提高纪录片的观看体验和参与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纪录片图像、声音、剪辑等技术手段的分析研究,二是对于真实性和再现性等概念的探讨。
首先是技术手段的分析研究。
纪录片的技术手段非常关键,它们可以有力地推动叙事形式的发展和史实传达的效果。
纪录片采用镜头的拍摄方式,既能展现真实的场景,也能够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
声音的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
同时,剪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将各种声音、图像素材整合起来,使其具有更好的叙事效果。
其次是真实性和再现性等概念的探讨。
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不仅是要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同时还需要保证其真实性。
在真实性方面,纪录片需要符合一定的伦理标准,不能对事件进行编造或添油加醋。
在再现性方面,纪录片则需要通过剪辑、音效等手段来呈现真实事件的不同方面,这些方面包括事件的背景、环境、人物等等。
总之,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理论研究需要针对不同方
面进行探讨,包括技术手段、真实性、再现性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视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本质和作用,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上(下)午好!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
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
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
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
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与运用原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再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真实性: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它要求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
2. 客观性:纪录片要客观地记录现实,不能加入导演或制作者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3. 艺术性:纪录片虽然以真实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 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事实:纪录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进行虚构或编撰,要尊重事实,客观地记录现实。
2. 保护隐私:在记录现实时,要尊重被拍摄者的隐私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注重人文关怀:纪录片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4. 强调思想性: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5. 提高艺术水准:纪录片需要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水准。
总之,纪录片再现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它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现实,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在运用纪录片再现时,需要遵循尊重事实、保护隐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水准等原则。
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的分析摘要:“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是通过新闻与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与气氛。
其主要就是电视工作者采取一种虚构的方式,好比影视剧里的扮演的行为方法,对以往或者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进行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重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刻。
本文将对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真实再现;电视记录片;局部暗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不断的向着多元化的道路发展走向。
尤其是以往在电视记录片中不敢运用的表现手法,到现在是开始使用。
“情景再现”就是当前应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但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的手法表现之一。
“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是通过新闻与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与气氛。
其主要就是电视工作者采取一?N虚构的方式,好比影视剧里的扮演的行为方法,对以往或者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进行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重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刻。
如比较熟悉的电视记录片《新丝绸之路》、《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和《唐山大地震》等中大量使用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等形式,“真实再现”历史情景的表现手法。
我接下来将分析真实再现手法应用于电视记录片中的表现。
一、真实再现的概述真实再现顾名思义就是再现真实,与虚构上有本质的区别,在遵循“非虚构”的前提下,一是确保有其人,二是确保有其事。
根据历史留下的各类资料、痕迹,以符合生活逻辑,尊重客观规的形式律,重现历史,把握好度,以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起到了缝合叙事历史断点的作用,创作出非常真实的意境。
“真实再现”这种新型创作手法,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纪录片叙事单调无味、刻板的不足,这样不但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同时还给予观众的观看欲望的满足。
我国对于“真实再现”这一表现手法运用较晚,在80年代时,我国对电视记录片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创作中,由于没有现场记录的影像资料,我们所看到的表现手法就是利用口述的方法去再现历史事件,配合声音,图像资料以及解说词创作出的纪录片。
纪录片“真实再现”的艺术手法探析作者:赵骅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09期摘要:历经百年发展,纪录片创作观念不断在转变,其艺术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就“真实再现”而言,从之前的角色扮演到动画模拟,以及数字技术还原……当纪录片中的视觉奇观和生动的真人演绎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新的思考与质疑。
本文从纪录片的“真实再现”着手,探析了纪录片“真实再现”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同时指出了“真实再现”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再现角色扮演数字技术情景模拟一、纪录片真实性探析纪录片的真实性有它独特的内涵与意义,跟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它必须同时具有真实的存在和逼真的影像,简单点说,就是既要有内容的真实也要有表现的真实,而且需要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
它不仅要求内容本身的真实,而且要求视觉效果的逼真;不仅要求创作者在叙事结构上做到真实,而且要求叙事内容是拍摄者能够在现实中拍到的。
1、客观真实“纪录片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句话有一个前提——纪录片所表现的对象和表达的观点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只有在这种事实绝对真实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去阐释和创造出意义内容。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创作源泉必须来自于客观事实,并且在纪录片中所反映的和所表达的都要有来自生活的原型,也就是说纪录片所选择的题材本身应该是一种不受人的意识影响的真实客观存在。
从这个层面看,真实是绝对的、唯一的。
纪录片中的影像材料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不是全部,它只是纪录片的一个组成元素,是纪录片创作者表现真实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是一种实现纪录片真实的手段和方法。
纪录片的逼真感来自于通过摄像机拍出的影像材料,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
因此,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我们才能得到更接近于客观存在的逼真感:一是对客观现实真实记录的影像材料;二是表现事实所使用的手法和风格。
2、主观真实主观真实即为人的意识所感知到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见和判断,是包含了大量的人的主观判断的一种真实。
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表演元素
“情景再现”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表演再现历史事件的纪录片。
在这种纪录片中,表演元素非常重要,以下是常见的表演元素:
1.演员表演。
在“情景再现”中,演员通常要扮演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他们不仅要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准确还原角色,更要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从而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地真实感人。
2.场地和道具搭建。
在纪录片中,对于历史场景的还原非常重要,演员们需要在焕然一新的场地中穿梭,模拟实际发生的场景。
同时,道具的使用也是取决于历史事件,例如衣服、武器或其他必要的道具都是“必需品”。
3.音效和配乐。
音效和配乐是情景再现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够使得情景再现更加真实,同时也引导观众进入到历史事件的氛围中。
4.灯光和摄影。
灯光以及摄影极大地影响着视觉效果,能够使得场景更加真实。
拍摄“情景再现”需要更多的特殊技巧,包括更加稳定的画面,
特别的镜头角度和更好的合成效果等。
总之,“情景再现”纪录片的表演元素相对来说更加地繁杂,因此制作团队需要更多的配合,才能够使得最终的作品更加地出色。
浅谈近期历史题材纪录片真实再现的应用问题近年来,中国多逢各大历史事件纪念节点,与之相匹配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但由于当下影视剧制作不断向市场化过度倾斜,大量虚构戏说拼贴等后现代负面元素不仅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制作方面攻城略地,且隐隐趋于波及以真实为最高准则的纪录片创作领域,进而导致历史题材纪录优劣夹杂,泥沙俱下。
本文拟以《历史的拐点》《阿罩雾风云》《重生》为例,浅析“真实再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应用及问题。
标签:历史;真实再现;搬演;电影化;一、真实的复制与艺术的再现——纪录片《历史的拐点》的真实再现特色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策划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作为一部少有的佳作,一经播出,引起剧烈反响,其在历史言说与艺术化表达间的恰当权衡使得不少观众表示《历史的拐点》可看性高于历史题材电视剧,更甚者表示影视剧应该参考学习《历史的拐点》的布景、镜头、表演等元素,提高影视剧的质量,而这正是得益于该片妥善使用了“真实再现”,使影片以一种新颖的创作理念和罕见的美学形态,戏剧化却又真实的再现了兴亡浮沉的历史图景。
《历史的拐点》作为一部再现真实历史瞬间又紧扣时代脉搏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在考虑故事性的基础上,精选出若干个对中国历史转折具有重大影响性的事件,通过影像适当再现,以突破陈规的结构方式重构历史,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历史过往的再现与见证,希冀观众可以从历史玄机中找到益于当下生存、感悟哲学与生命智慧的方式。
该片以情景再现、复原历史的方式,在展现历史图景时,一改以往同类型纪录片在表述历史时近似于历史书式的空泛扁平化表达,而是采用诗化的方式,简洁明了、单刀直入,深入历史事件的孕育时刻,直截了当得展开叙事,力求从今人视角解读古人历史变迁的内在动因。
精心选取的历史片段在确保精神内核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配以相对客观的现代解说,再现前尘往事。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对于真实感与历史感的营造不可不谓精心设计。
“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作者:王文东尚进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7期看过纪录片《圆明园》的观众对片中大量使用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一定记忆犹新,片中既有用演员演古代的人物,也有通过先进的电脑动画合成技术再现当年的场景。
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
其实。
不仅仅是在《圆明园》中,在其他的纪录片中,“真实再现”这一极具生命力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真实再现”手法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说到“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不少创作者都在进行着努力探索。
“真实再现”是不是必须紧贴纪实的原则来使用。
还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景灵活使用呢?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又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讲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到达精彩的一段,插入真实再现以填充观众无法想象的高潮部分。
真实再现的手段在中国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见。
从整体上看,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虚处理与实处理。
虚处理再现手段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一些特殊的影调处理,拍摄时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
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时空的气氛烘托。
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手段,它是完全按照事件路数写实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狙击英雄》一片中,主创者挤掉片中的所有水分,留下真正的最精彩的部分,来再现出来。
再现是精华中的精华,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最精彩的就是战争场面。
作为狙击手,最精彩的就是伏击狙杀。
因此,从再现的选取内容上,选取的段落基本都是动作感比较强的段落,即使是个别情绪化的段落,也必须化为动作来展现。
整体风格上采取纪实采访结合情景再现,对于一个精彩的狙击段落,基本上是一句采访紧跟一段再现,再现完全根据讲述的气氛定夺,而且镜头设计紧切采访的衔接句子,所有情景再现的内容,就完全融入到了纪实采访中,而采访是真实的,整个情景再现的段落也就变成真实的了。
关于纪录片“真实再现”的研究“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生存价值“真实再现”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创作手法,随着近几年业界的大胆探索,它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真实再现”能够有力地支持纪录片进行必要的艺术创造,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激活尘封的题材和素材,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美感,增进了与观众的对话交流,同时它也推动了纪录片美学风格的创新。
一、激活尘封素材,再造历史时空“真实再现”能有效地表现“过去时态”的素材。
以记录现实情景为专长的纪录片无法直接拍摄过去发生的事情,遇到历史题材,表现起来就相当困难。
过去解决的方法就是使用文字和图片资料,同时借助于解说词,这种“冷”画面加“热”解说的方式,虽然直接,但却不生动、不形象,观众只能通过想象体味过去的历史时空,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既发挥不出影视艺术的表现优势也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特别是遇到素材严重缺乏的题材,比如拍摄二胡艺术家阿炳的纪录片,全部历史影像只有一张照片,仅仅靠画面加解说几乎是无法完成拍摄的。
纪录片艺术的最大魅力即在于实时的现场记录,文献纪录片要发挥出这一特长就必须变“过去时”为“现在时”加以表现,这就是“再现”的手法。
“真实再现”能够变静默的历史素材为逼真的现场氛围,满足了观众和创作者的双重需求。
如反映远古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历史系列片《失落的文明》,中间用一些场景再现和演员表演再现过去的事件和人,再加上历史遗迹走访和专家学者访谈,使沉寂死亡了几千年的远古人物和历史场景鲜活起来。
这样不仅弥补了缺乏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而且使存留的少量零碎历史遗迹也变得连贯而生动,使已经变得近乎抽象的人类文明记忆渐渐清晰起来,遥远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由此血脉相连,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了历史启迪的美的享受。
“真实再现”能够再造历史时空,将远逝的历史情境变为鲜明生动的当下存在,营造出强烈的“现在时”的时空感。
它不仅仅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甚至对全片的叙事结构起到了一种支撑作用。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是故事片的兄弟。
并不是所有的我国拍摄的纪录片能够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大多数都像不被看好的书一样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
以下是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因此,一部纪录片拍摄手法运用的得当决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的一部电视剧—《神雕侠侣》,它已经被翻拍了很多次了,但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过就那么比较出众的一两部而已。
因此,接下来我将举出几个常见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剖析。
1真实再现手法就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样,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真实再现手法也被叫做情景再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纪录片所记录的事情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纪录片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
纪录片作者所复原的就是原来或者现在还依然发生的事情,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就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存在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生活食材和烹饪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此,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人作为观看纪录片的主体,一部纪录片能多大程度再现事情的真实性,与此人的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人是纪录片真实性元素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元素。
人具有再现过去往事的能力,那些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往事会被我们记在脑海里,然后等我们再重现那一幕幕记忆时,我们就已经换了地点和心态了。
纪录片的拍摄也就抓住了我们的这一特性,当它所再现的就是你我内心最铭刻的类似的往事时,我们和这部纪录片就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文学创作的真实再现同样能让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自由的相遇,就像鲁迅所写的《朝花夕拾》中关于他在百草园儿时的种种经历恰似我们儿时游玩的种种。
2虚实结合手法2.1虚拟而非虚构并不是所有过往的'场景和事物都能如实的再现,有的就需要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再现,但是这些是虚拟并不是虚构。
因为这些虚拟的场景和事物都要以真实的存在、历史为依托。
XINWENAIHAOZHE2009·9(上半月)声屏世界看过纪录片《圆明园》的观众对片中大量使用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一定记忆犹新,片中既有用演员演古代的人物,也有通过先进的电脑动画合成技术再现当年的场景,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
其实,不仅仅是在《圆明园》中,在其他的纪录片中,“真实再现”这一极具生命力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真实再现”手法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说到“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不少创作者都在进行着努力探索。
“真实再现”是不是必须紧贴纪实的原则来使用,还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景灵活使用呢?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又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讲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到达精彩的一段,插入真实再现以填充观众无法想象的高潮部分。
真实再现的手段在中国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见,从整体上看,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虚处理与实处理。
虚处理再现手段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一些特殊的影调处理,拍摄时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时空的气氛烘托。
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手段,它是完全按照事件路数写实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狙击英雄》一片中,主创者挤掉片中的所有水分,留下真正的最精彩的部分,来再现出来。
再现是精华中的精华,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最精彩的就是战争场面,作为狙击手,最精彩的就是伏击狙杀。
因此,从再现的选取内容上,选取的段落基本都是动作感比较强的段落,即使是个别情绪化的段落,也必须化为动作来展现。
整体风格上采取纪实采访结合情景再现,对于一个精彩的狙击段落,基本上是一句采访紧跟一段再现,再现完全根据讲述的气氛定夺,而且镜头设计紧切采访的衔接句子,所有情景再现的内容,就完全融入到了纪实采访中,而采访是真实的,整个情景再现的段落也就变成真实的了。
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
李茵
(广播电视MFA 学号112420055105003)
在我国影视界,“真实再现”这种手法一直饱受争议,但在现今的影视作品创作中,“真实再现”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乃至电视纪实类节目或栏目中。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纪实类栏日,均存在着或曾经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真实再现”这一手法。
那究竟什么是“真实再现”?它就是指运用“扮演”等虚构的方式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记录下来的情景、事件重现出来,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去的技术手段。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重演,也叫摆拍或补拍;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的过去的特定的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
据我国老一辈纪录片摄影师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时,先遣部队中并没有随军摄影记者,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组解放军战士跑入总统府、房顶上国民党党旗被抛落而下、战士们振臂高呼的经典镜头也是后来补拍的。
二是扮演;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
这种扮演在纪录片《金字塔》中再现塔顶巨石安装、《望长城》中再现烽火传警、《姊妹溪》中再现搭建盐卤栈道等中都有表现。
三是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
这里说的相关镜头包括:借用的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至电视戏曲片、电视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喻意的空镜头。
纪录片《中华文明》中,有一组司马迁写《史记》的镜头,采用的是一段戏曲片中司马迁在放有正在撰写的《史记》的几案前深思的镜头。
“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
这种原始资料的匮乏,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在追溯回眸类的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6年度很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圆明园》,就采用时间拍摄顺序向观众讲述了圆明园的开始建造,扩建完工直至毁灭的全部过程,也为观众展示了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影片中的人物涉及到了康熙、雍正两位历史上的伟人,利用人物饰演外加三维动画技术来“真实再现”了历史,影片中还穿插一个在中国生活半个世纪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圆明园的扩建过程的外国人郎也宁,此举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圆明园》颇具争议性的表现手法和效果传达的震撼力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真实再现”也是该纪录片运用到最多的手法。
一、演绎的再现:虚拟表演与真实性
按照苏联纪录片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的说法,纪录片是一种“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的电影。
言下之意,没有“四无”免谈真实。
显然,《圆明园》是“四有”的纪录片。
影片中每个活动影像都不可能拍自古人。
影片只有各类演员:从康熙、雍正等清代皇帝,皇太子、宫女和太监,到郎世宁、王致诚等传教士,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双方的数万将士。
而在这些演员中,只有少部分由真人扮演,出现于群众场面和战场上远景、后景中的大量演员是电脑特技“无中生有”的。
有了演员,自然也有表演。
当然,根据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图像资料,挑选演员时考虑了“形神兼备”。
不过,导演在表演调度中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见,以致形成了按主题演绎的表演模式:皇帝的冷、太监的谄、宫女的卑、联军统帅的骄。
另外,视点和道具亦参与表演,以营造圆明园设计、建造、使用时的美感和惨遭洗劫、焚毁时的痛感。
死者不会说话,《圆明园》没法同期声录音。
影片中的人声一类是外国人带着浓厚洋腔夷调的普通话,一类是全知全能的正统解说,再一类是给郎世宁引路的太监等人恍若来自阴间的说话声;音响,如马蹄声、流水声、枪炮声,和音乐,都是后期配上的。
如此看来,《圆明园》难道没有真实性?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已超越了前人的想象能力,影响到了记录片的创作手法。
以往我们对记录片的理解就是跟进、长镜头、同期声的运用,如今在圆明园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诗史风格的数字电影当中我们看到了三维动画等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表现手段、技术因素永远是第二位的,虽然技术为我们还原了不可企及的历史画面,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同时正是由于技术的完美再现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体会到了更多的韵味。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震撼力根源于事件的内核,技术只是增加了这种感觉,不是“再现”激动人心,而是“再现”后的圆明园触摸到了人的心灵。
试想一下现在已经有了接近真人效果的四维动画,如果利用这种技术仅仅再现一个平凡的场景,它能给我们如此的震撼吗?我想不会的。
内容、品位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才是最大的“看点”。
在这样一个注重视觉与形象的时代,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首先吸引大众“看”固然重要,但最终征服大众还是要用心,要立足于满足大众深层次的文化需求。
最有争议的莫过于真人表演的运用,这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记录与真实。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真实是记录片的本质属性,记录片就是因其具有的真实性而自成一系,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区别获得生存的意义。
记录片必须以真实事件为依托,这是基础。
但是在我们苦苦追求记录的真实效果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前提的界定:记录必须真实,但什么才是真实?真实无准则,我们又依据什么评断记录的真与伪呢?
二、避免出现“最终结论”的问题
数字时代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真实再现”既要确保非虚构性,也要避免出现“最终结论”的问题。
由于纪录片的篇幅容量有限,不可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全景式的历史,而得选择典型的情节、人物、细节等来组建创作者的主题。
在纪录片中,作者在表现和探讨的是“历史的可能”而不是“最终结论”。
这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在叙事中尽量避免简单化的围绕“最终结论”组织素材。
创作者展现的是开放的设想,是可能性。
《圆明园》的叙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最终结论上的:展现满清政府在盛世太平中建立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展现中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尽管圆明园后来由于国家落后,被英法这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付之一炬了。
全片时长90分钟,有35 分钟没有说明是数码技术重现的圆明园。
尽管导演大篇幅的渲染,极尽笔墨,饱含自豪与抒情,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圆明园。
传播效果上,让观众容易深陷其中,在观看中无形地剥夺了观众心目中对圆明园的想象。
特别是当这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在侵略者们蹂躏中付之一炬,那种过于感性化的民族主义就变得格外强烈了。
而社会效果上,除了产生如同敬一丹所说的效果“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被这部电影感动”外,什么也没有。
而这正是数字时代纪录片“真实再现”要避免的倾向。
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丰富了纪录片“真实再现”的内容,创作者追求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有利于纪录片自身潜质的开发。
但各种真实再现的方式只能是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手法,是达到创作者意图的表现工具,而不是目的。
因此,如何处理好纪录片艺术与真实的距离尺度问题,则是在运用“真实再现”时应该考虑到的。
结语
“真实再现”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表现手段,是为充分表达思想、丰富传播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工具。
此种方式的运用力图向人展示一个鲜活的历史,它不是对历史的否定,没有对基本史实的曲解,只是多元解读的一种方式。
但我们需承认,对真实再现的运用应该谨慎而有度,不能超越尊重基本史实的底线。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真实,哲学上的思辨存在是允许的,但现实中我们仍需“真实”信念的存在,如果一切都是虚无,人只能陷入一种无意义状态。
生存的无序与无意是不可想象的。
一切无定论,在“度”的范围内回旋,纪录片的创作才会有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