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7.40 KB
- 文档页数:6
明清时期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中国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深入而广泛。
这种文化交流产生的后果是:中国的社会变革加速,传统文化得以巩固与发展,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巨匠。
本篇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明清时期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1.外来文化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明清时期中国长时间的政治动荡,一大批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重要的体现在科技方面。
中国在明朝后期和清初期,引进大量西方科技,如数学、医学、天文学等。
这些科技对中国的制度性质、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文化还从方方面面地影响了中国,从艺术、教育、音乐、文学等方面影响了中国。
东南亚文化中,伊斯兰文化对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它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同样,印度文化也在明清时期影响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在佛教研究上。
总的来说,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充实。
同时,它们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2. 本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本土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民间因素得到了更多的照顾,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确定了其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戏曲文化。
明清时期,戏曲发展成为一种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体的文艺形式。
它以大众语言为基础,突破了传统文艺的宗教限制,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化语言。
与戏曲文化相伴而生的是绘画文化。
明清时期,基于对先代文人画的研究,中国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呈现出了强烈的生活美感和独特的象征性体系。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巩固,表现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历程,也增加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方认为单纯的说有利还是有弊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讨论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就“本身并无利弊可言,而我们如何判断外来文明对中国影响的利弊呢?那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
首先是要看外来文明是否有利于中国本土的主体意识,外来文明不请自来,或者是长驱直人,或者是潜移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用它们的价值体系将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取而代之。
这个结果并非是夸大其词,是有历史做为前车之鉴的,大凡文明的灭绝都与被外来文明同化吞并有关。
以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为例:古埃及先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受地中海文明冲击,而后是基督教的小规模侵蚀,最后让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彻底成为历史的则是阿拉伯文明其次,外来文明起源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与中国文明格格不入,由于水土不服,对外来文明本身会产生消极影响,竟而影响中国文明。
所以外国人好的东西,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好孙中山式的反满,中华恢复独立,学习,引进西方文明。
虽然这种外来文明的形式在台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副作用是有滑到“去中华化”的轨道上的可能。
如同有人搬起石头搞建设,这块石头放不好就会砸在自己脚上。
对方同学,您还能坚持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吗?实际情况来看是,我们从欧美文化中学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同时也学来了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
因此但近代以来由于社会一系列的动荡外来文明的影响形成了我们社会上一个时期的<“道德真空而新的文明规范与相应的完善的法律尚未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破损正因为有了这些外来文明造成了许多中国民族东西的流失甚至失传,还有些外来文明改写了真正的民族特色,而作为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过多的倡导学习外来文明会阻碍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弊大利回答1、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2、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二)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施全方位文化安全战略、加强法制建设、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
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经过商场、电影院、大型卖场,都能随处看到KFC、McDonald的标志。
快餐已经成为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也正在形成一种风气、氛围,甚至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时下正方兴未艾,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快餐,带来新的饮食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饮食观念。
肯德基、麦当劳的西学东渐首先引发的后果,必然是东方人味蕾的异化。
汉堡包、炸鸡块、薯条、冰激凌和可口可乐让习惯了中式小吃--以大饼和油条为代表--的人们开始适应另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
但是,新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们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癌细胞的增加、脂肪肝在白领中的“盛行”、儿童的过度肥胖都与快餐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而前几年在肯德基的食用薯条所沾的番茄酱中发现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正在提醒人们要对快餐敬而远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选择快餐的主要原因。
但是,简单、快速、机械的咀嚼使人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幸福,享受不到家庭温情浓意的亲情,也享受不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之内涵,毕竟快餐单一的味道是无法与中国各地佳肴的美味相提并论。
(二)韩流: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韩流”悄悄进入了中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饰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
追根溯源,韩国影视则是“源流”,正是它的流行为“韩流”的跨文化之旅创造了条件。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在当今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和消费观念,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创新。
但是,这种涌入也带来了不少文化冲击和威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因此,我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和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虽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是明显不应该被外来文化完全替代或扭曲。
比如,随着日韩文化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模仿日韩流行歌曲、时尚风格和审美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却也逐渐抹去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
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至于无法体味和传承。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其次,外来文化带来的过度商业化也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品味和价值。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商业优势、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这其中有一部分产品确实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但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包装成所谓的“时髦”或享乐主义的标志来获取利益,造成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淡化和消解。
例如,一些热门的外来文化风格和偶像明星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很火,但却让不少中国观众和粉丝变得浮躁和追逐轻喜好的文化,“和谐社会”也会失去空气感,长期来讲会形成人们消费、思想观念的不健康因素。
最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打压”和歧视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虽然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消除各种界限与障碍,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有些文化会对其他文化进行歧视和排斥。
例如,在近年来各种政治气氛的高温下,外来文化人物成为经常被触发了的政治工具,例如抵制家乐福、抵制日货等等,可能不仅仅是政治的,还掺杂了不健康的文化态度,导致中国与其他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品质变得欠缺。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A1111 姓名:李仕峰学号:28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摘要: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接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
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的变迁影响着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现状决定着我们怎样看待外来文化,时代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取向关键词:文化交流传统走向近代中西合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在相互激荡中繁荣,本土文化初步形成。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在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外来事物本土化的例子
外来事物本土化的例子:
(1)外来文化: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移植,已经被当地人民同化,融入了当地的文化。
比如,在中国传播的佛教,便包含了非常丰富的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甚至有一种叫做“瓦窑佛教”的特色。
(2)外来语言:
英语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世界语言,但也 gradual 地被各国本土话语同化。
比如,英国人引入的单词“Football”已被许多拉美国家自由转译为
“fútbol”,这个词指的是同一种运动,但是对拉丁美洲人而言,这更像
是一种本地文化。
(3)外来理论:
经济学原理源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潮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吸收
和使用这些理论,比如,随着古兰经的传入,中国财政制度也开始运
用西方的财政理论,使用增值税和其他手段来控制国家财政问题。
(4)外来食物:
西方美食已经被许多东方国家同化,它们不仅被本地化,甚至还经常
被加入当地的调料和端料,比如,披萨已被中国人改造成了芝士五香披萨,经典的意大利菜肴也被本土化成了青椒肉丝意大利面。
外来文化就是不是本土文化以外的文化统称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美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在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有三种认识应当澄清,一个是:是不是许多地区没有美术馆、博物馆,就不存在课程资源了呢?不是.比如当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砖雕、泥塑、织绣、服饰、拴马桩、桥梁、牌坊、庙会、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动,都是非常生动的美术资源.另一种认识是只有那些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像山东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县的剪纸,无锡的大阿福等“经典”的艺术品才能被称为课程资源,没有名气的文化历史资源不能算是课程资源.这种认识会使一些人看不到身边的课程资源,那课程资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许多了吗?第三种认识是: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是带“老”字的东西,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还有许多现代的文化资源也是美术课程资源,有时还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是现代雕塑,已为广大群众接受.广州市前几年编了一套乡土美术教材,就把许多现代的东西列为美术课程资源,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台湾在前几年就乡土教材问题进行过一番研究,应该对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源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屏东师范学院的陈朝平把乡土美劳教材分为四类:1.风土民情类——特殊的自然景观、名胜、公园、游乐场所、重要建筑、市场、田园、工厂、交通等.2.生活应用类——校园美化设计、造景、立体模型设计与制作.3.传统民俗类——帮助儿童认识社区传统艺术生活必需品的题材.这类题材以民俗艺术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闽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较大的差异,与地区关系较小.寺庙、教堂建筑、装饰及礼器、古迹、旧建筑物,以及传统农、工具、家具等.4.当代艺术类——帮助儿童认识艺术对社区生活之贡献的题材,这类教材以当前社区的纯艺术及应用艺术为主.社区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社区人士收藏的艺术品,公共场所的雕像、壁画、具特色的建筑、牌楼、纪念碑,游息场所、商店、百货公司的橱窗、招牌、商品陈列及包装、灯光设备等.人物资源很重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谈起浙江时,总是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们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像乌镇是一个有名的旅游点,那里出了作家茅盾,附近还有丰子凯.说起绍兴,自然首当其冲的要说鲁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资源里,特别要关照民间艺人,他们是一笔特别的文化财富,当地的文化与他们密不可分.我们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创作环境,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如果有条件最好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古代罗马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古代罗马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形成和扩张成为了多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使得古罗马文化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熔炉。
首先,古罗马文化在政治上的开放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罗马帝国的征服使得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纳入了罗马统治的版图之中。
然而,罗马统治者没有抱着排斥和歧视的态度,而是设法融合这些多种文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优越性,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在相对公平和有序的环境下互相交流和融合。
在宗教方面,古罗马文化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各地宗教信仰得到了保护和尊重。
古罗马人崇拜的众神多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祇,也吸收了埃及、波斯、亚述等地宗教的元素。
同时,罗马帝国自身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体系,即罗马国教。
这种包容和融合的态度使得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基督教的滋生地,并最终使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古罗马文化也展示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
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表现了对希腊艺术的强烈影响,但同时也体现了罗马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例如,罗马人在希腊雕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物个性和情感的刻画,使得雕塑更富于生活气息。
另外,在建筑方面,罗马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结构,还发扬光大,创造了独特的圆形建筑,如竞技场和大剧院,给世界建筑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法律和社会制度方面,古罗马文化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被视为现代法系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得益于罗马人将各地的法律和习俗进行整合。
此外,罗马的社会制度也体现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
罗马帝国的公民权利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无论是出身哪个民族,只要接受罗马帝国的统治,就能够获得完全的公民权利。
这种包容和融合的态度使得罗马帝国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得以最大程度地传播和影响。
“蜘蛛侠”登陆韩流来袭——试论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内容摘要:啃着汉堡、薯条,穿着韩国服饰,看着场面宏大的美国大片和催人泪下的韩剧,似乎成为了当下的一种时尚。
对外开放、跨文化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形态进入国门,新的价值观、文化观对本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带来了艰难的碰撞和磨合,最终本土文化还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化的挑战。
关键词: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好莱坞快餐文化韩流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国内各大影院逐渐火爆起来,与之相随的则是电影市场近乎白热化的竞争局面,而且火药味日益浓厚。
5月2日,好莱坞大片《蜘蛛侠3》登陆大陆市场,开始在各大城市影院上映。
然而,看似平常的“抢滩”行动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国产电影对其的“讨伐”。
追根溯源,就是由于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明明》、《红美丽》在各家影院遭遇了冷落的待遇:在上海,《蜘蛛侠3》几乎霸占了所有影院80%以上的放映场次。
例如,在上海一家影城,《蜘蛛侠》每天共上映十五场,而《明明》只有五场。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引起一些华语电影人的强烈不满。
《明明》导演区雪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抗议,认为华语电影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
“华语电影的萎靡不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很多忠实的观众对华语影片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并不是要观众去排斥国外影片,但要拍出国人喜欢的电影,就一定需要自己人的支持。
”i[i]这番支持华语电影的言论得到了几十位影视艺人的声援,同时也得到了张艺谋、冯小刚等一些知名导演的支持。
一时间,关于如何对待国外影片和国产电影的话题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种种议论。
《蜘蛛侠3》和《明明》之间争夺上映场次的大战看似很平常的竞争,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即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承载着外来文化的信息快速涌入国内,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形式出现在市场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A1111 姓名:李仕峰学号:28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摘要: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接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
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的变迁影响着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现状决定着我们怎样看待外来文化,时代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取向关键词:文化交流传统走向近代中西合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在相互激荡中繁荣,本土文化初步形成。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在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但是秦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阻碍了文化朝多元化发展,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两千多年乃至今天的文化主流。
(2)隋唐“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唐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马球运动等等,如同“八面来风”。
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所谓“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轶前朝的特有气派,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
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佛学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的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
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日本、韩国)、东南亚。
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
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诚如鲁迅所言:“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
”佛教绘画传人中国后,隋唐画匠迅速地从佛画的绚丽色彩与宗教题材中汲取营养,大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表现力。
(吴道子)魏晋六朝——隋唐的雕塑壁画,也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力加创新,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
这一盛况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乃是由于大规模的文化输入使中国文化系统处于一种“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境。
唐人的宏大气魄和勇于探求的精神,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3)宋元宏大气势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唐型文化的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相比,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在两宋中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且创见迭出。
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记》一书作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强大的帝国,在这广袤的文化场中,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宏大的气势展开。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明史·西域传》)的态势,回回民族渐趋形成。
元代中西交通的开辟,为基督教入华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和土壤。
亚欧大陆的沟通,亦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描绘,使东方的中国成了西方人心目中遥远的梦,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渡重洋,开辟新航道,都是在全力追寻这样一个遥远的梦。
元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
其中不少科技人才带来了异邦的先进科技,元代天文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成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授时历》。
与外域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阿拉伯为中介,传入欧洲。
中国印刷术也经由蒙古统治下的波斯以及突厥统治下的埃及传入欧洲。
世界文化的总体面貌因此而更为辉煌灿烂。
(4)明清西学东渐及其中断明清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某些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封建制度母体内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阶段。
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中外文化大交汇的第二次即开端于该时期。
中外文化16世纪至20世纪的这次大融会,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于魏晋唐宋时期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
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学术传教”的方针,叩开封闭的“远东的伟大帝国”的大门,以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扩大其影响。
传教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
(欧氏几何、世界舆图)明代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徐光启在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农政全书》),他们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以及溢于言表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宽阔的襟怀。
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体,对于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并无民族和国籍的褊见。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他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
”到了18世纪,由于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中锐意进取、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亦随之衰减,如乾隆帝给英国的敕书中声称天朝“无所不有”。
拒绝外来文化的自我封闭心理,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大清帝国只能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中维系生存。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2、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强盛、浓厚的中国文化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1)东亚文化圈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
(2)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中国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果。
马克思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3)哲学意识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
它比较中西文化说:“欧洲文化之特长乃数学的、思辨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
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
狄德罗《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介绍,也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
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起草的1793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第六条说:“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唤来工业革命,工业先进的西方决不肯放过中国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
这些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