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_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格式:ppt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走近作者曾巩(见《越州赵公救灾记》)相关背景《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经学家刘向整理校勘,编为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编记,即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反映了一些纵横家的思想。
曾巩于嘉祐五年(1060)经欧阳修举荐充馆职,编校史馆书籍。
《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佚,曾巩予以修补校订,并写了《战国策目录序》,今本《战国策》即是曾巩的修补本。
文意感知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
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设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论诈之行的批判上。
曾巩认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让世人对论诈之术引为警戒。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同“缺〞,译为“缺失〞 2.俗犹莫之窹.也同“悟〞,译为“醒悟,觉晓〞 二、古今异义1.偷为一切..之计 古义:一时 今义:所有的2.莫善于是..古义:对这些做法今义:副词,表上下句的紧承3.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道学说主张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三、一词多义1.笃⎩⎪⎨⎪⎧ ①不笃.于自信者也坚决②那么刘病日笃.(《陈情表》)沉重③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深厚,忠纯2.非⎩⎪⎨⎪⎧ ①皆著而非.之认为……不对,反对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不对,不正确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过秦论》) 无,没有3.固⎩⎪⎨⎪⎧ ①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坚持,坚决②固.不可得而废也本来③法莫如一而固.(《韩非子·五蠹》)固定④兵劲城固.(《荀子·强国》)巩固4.修⎩⎪⎪⎨⎪⎪⎧①修.法度动词,修正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动词,修建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著述,编著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增进⑤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高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形容词,长 5.道⎩⎪⎨⎪⎧ ①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名词,方法、主张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名词,道理③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师说》) 名词,学问、修养④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名词,道义⑤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动词,道、说 6.明⎩⎪⎨⎪⎧ ①其为世之大祸明.矣形容词,明白、清楚②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动词,说明7.莫⎩⎪⎨⎪⎧ ①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代词,没有什么②而俗犹莫.之寤也没有,不③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副词,不要、别④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同“暮〞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批评,指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李斯之徒以亡.其身使……亡 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1)那么可谓惑于流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3《战国策目录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 “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进程:(一课时)一、题解曾巩(1019- 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自学导读(一)、疏通文句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3、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5、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二)、理清思路全文分七个自然段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_ 、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进程:(一课时)一、题解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自学导读(一)、疏通文句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3、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5、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二)、理清思路全文分七个自然段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二、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