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芬谈2012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一般哲学概论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3.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8.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哲学不属于具体科学)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0.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1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错)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7.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建设经验的成果)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高考政治 | 哲学276条易混点总结哲学易混点总结1.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结,另一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研究领域的不同,不能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
8.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
9.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1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和一定的意义。
1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5.哲学分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以真正哲学的指导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16.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17.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8.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在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9.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2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
22.哲学来源于实践。
23.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高考哲学易错知识点在高考中,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科,常常被考生们所忽视或者理解不透彻。
然而,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和思想常常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以下将针对高考哲学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哲学题目。
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哲学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较为基本的理论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的意识形态,而唯心史观则主张意识决定物质,即人的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发展变化。
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往往会出现在高考中的选择题或者简答题中。
二、认识论中的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在认识论中,主观唯心论主张只有主体能够产生认识,即认识完全依赖于主体。
而客观唯心论则主张认识不仅依赖于主体,还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
对于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的辨析是高考哲学试题中常见的考点。
三、形而上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中,形而上学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实质进行分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恒定的、不变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主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形而上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理解,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回答哲学试题。
四、主观与客观在哲学中,主观和客观是常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
主观强调个体主体的感受和认知,而客观则与个体主体无关,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考生需要明确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以确保正确理解和回答相关试题。
五、价值观念哲学中的价值观念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主题。
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等,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及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以便在高考中恰当地回答相关问题。
六、伦理学与道德学伦理学和道德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但是常常被考生们混为一谈。
伦理学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合理性,而道德学则研究道德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伦理学和道德学的区别理解,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在高考中应对相关试题。
高考哲学认识的易错知识点高考哲学作为理科文化课的一部分,常常会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痛和困惑。
哲学作为一门深奥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而在备考过程中,有一些易错的知识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道德三个方面,介绍。
一、易错知识点之认识论1. 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的认识方式在佛教思想中,提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
这一观点试图说明物质世界的虚幻性和相对性。
然而,很多考生仅停留在字面层面,以为空虚或真空来理解空,以有形的物质来理解色,导致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片面和肤浅。
实际上,“色即是空”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虚无和相对性,是一种对于事物实际属性的否定;而“空即是色”则是指对于现象世界的肯定,并对其进行反思。
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指导个体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认识论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基本概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感觉所形成的,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分析和推理得出的高级认识能力。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他们常常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领域,以为感性认识是受欺骗的、不可靠的,而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正可信的。
实际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的。
感性认识通过感知和感觉提供原始材料,而理性认识通过思考和推理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理性认识需要感性认识作为其基础,而感性认识则需要理性认识来进行辩证和总结。
二、易错知识点之形而上学1. 实体和属性的关系在形而上学中,实体和属性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实体是具体的存在,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
然而,许多考生容易将实体和属性混淆,认为实体就是属性,或者属性就是实体。
这种混淆导致对实体和属性的本质理解十分模糊。
实际上,实体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是独立于属性而存在的;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是不同实体之间的共同之处。
干货丨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误区1]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误区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误区3]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误区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误区5]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误区4]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误区6]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误区7]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误区8]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误区9]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误区10]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误区3]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误区1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误区12]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误区13] 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误区14]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2012年高考哲学常识66个考点与分析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
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
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
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哲学生活易错点、易混点第一课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科学之和”3、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4、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6、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功能第二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于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4、唯物主义坚持可知论,唯心主义坚持不可知论。
5、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同等重要。
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三课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哲学≠真正的哲学≠科学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第四课1、世界的本质问题(即本原)≠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4、人类可以克隆羊等生物,说明物质是可以创造的。
5、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
6、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消灭和改变的。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一个特性。
8、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五课1、规律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2、人必须遵循规律,所以,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6、有人脑就有意识。
7、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8、电脑也有意识。
9、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
10、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1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1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
13、宗教观念、对未来的预测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4、鬼神观念是人脑自主产生的。
哲学基本概论易混易错点主标题:哲学基本概论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哲学概论难度:2重要程度:1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哲学概论部分在高考中通常以客观题出现,因此学生在复习迎考时要以应对客观题为主,因此在知识点的细节上要下功夫。
关注细节、关注易错点就成为这部分复习的重中之重。
比如哲学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人脑或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或学说,而不能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说具体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不能说划分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不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即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而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等等。
1.(2015浙江文科综合27)(单项选择)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
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
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
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不同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同,说明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说明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故入选。
XXXX考研政治高分策略任汝芬谈2012年考研政治高分: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权威+经典)(1)区分哲学的差不多咨询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差不多咨询题。
哲学的差不多咨询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咨询题;社会历史观的差不多咨询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咨询题。
(2)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差不多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靠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3)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专门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确实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能够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定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差不多咨询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尽管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7)“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纳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9)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不。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全然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0)“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诈”的讲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诈会导致唯心主义。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细节知识点(1单元)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其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①“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④“气者,理之依也”⑤“阴阳二极充满太虚,此外便无他物”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6、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因为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细节知识点(2—4单元)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6、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7、实践能够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8、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任汝芬谈2012年考研政治高分: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权威+经典)(1)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3)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7)“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9)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0)“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会导致唯心主义。
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1)“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12)“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13)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1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1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1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19)“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20)“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21)“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
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
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2)“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23)“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24)“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
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而是正确的。
(25)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6)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27)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28)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2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31)“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
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32)“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
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
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33)“运动”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4)“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错误认识。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
(35)“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是错误认识。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36)“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
此观点是错误的。
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
(37)“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
此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
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8)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
(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
(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
(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38)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39)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40)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
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41)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
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
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
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
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42)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3)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44)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看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4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
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46)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4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
(48)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
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
(49)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要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可见,逻辑是“修正”了的历史。
(50)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有用即真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
“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