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格式:ppt
- 大小:455.51 KB
- 文档页数:22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向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
董仲舒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强调“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材”“德”都是以儒家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这对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根据董仲舒的这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影响:
(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代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3)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
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儒家之外的学说,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即将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正统学说,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成为封建社会中实行千年的思想统治政策。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朝代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一个治国理念。
但是这句话不是原话,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一开始这个思想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实行,但是汉武帝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理念去做,而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这个理念也不全是包含儒家思想在里面,而是加入了许多其他大家的学说在里面。
在西汉年间,因为汉高祖不喜欢儒家学说。
以至于儒家学说在汉高祖时期都快要失传了。
到了汉惠帝时期,各家学说又得到了复苏,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依然保持着影响力,但是那个时代,社会上没有涌现出什么新的思想,学术界也没有出现什么大有造诣的文人志士,依旧秉承前人的思想,缓慢的发展着。
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也是来自道家的,“无为”思想。
这个思想的提出人是黄老。
在汉代初期,一些没有门派的学者们,都比较喜欢黄老的“无为”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到了文、景帝时期。
社会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无为”逐渐向有为转变,慢慢地从道家开始转向儒家。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再辨析摘要:近两千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对此政策的得失,看法两极,推崇者占绝大多数,皆以为汉武帝此举大有禆益于学术思想的正常发展,并盛称董仲舒极有功于儒学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再辨引言在学术界,对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通常存在两种视角:一是在对该段历史进行梗概性叙述时把它当作一个偶然、特定的历史事件,二是在对该事件进行历史还原时把它作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待。
1从文化情境论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价值文化情境论是用文化因素解释、理解媒体制作者对历史文本如何解读的。
换言之,任何个体对文本的解释都是由其所处的文化情境决定的。
媒体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媒体价值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代呈现为主体的价值,这种价值也只能由主体决定。
而这种媒体解释又是由主体及其文化情境决定的,由此,人类社会有群体组织发展的主体文化认知和传统。
文化情境的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传统影响(家庭、社区和学校)、信仰、思维方式、时空观念以及技术路径依赖。
这些因素既有先天本性,也有后天学习获得的习性。
如个体生物性决定主体认知能力成长的可能性,智障人和思维健全者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认知能力因个体差异及其阶段性发展而有所不同。
传统影响是指个体生活境遇给予自我的影响。
信仰是个体成长中根据自我认知建立起来的终极精神依赖。
思维方式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分析问题的模式。
时空观念是个体感知存在对象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时间和空间感知力和想象力。
技术路径依赖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因受认知能力、信仰、思维方式、时空观念影响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概而言之,这些要素形成主体决策和选择的文化语境,这个语境即是文化情境。
用这个模式分析文化现象即文化情境论。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题引发的文化情境分析,既可以是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分析,也可以是在此基础上对《儒林列传》董仲舒的分析,还可以是对班固及其《董仲舒传》的分析,甚至对当现代学者及其研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分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史记》读书报告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
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推行非常成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 P159)。
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董仲舒是汉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干深受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尊王攘夷”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建议。
他认为,天下的安宁与稳定要依靠一个强大的君主来保障。
他主张尊崇君主,维护君主的权威和威信,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他主张用武力保卫国家疆土免受外敌侵略,恢复中原的统一,推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董仲舒此建议的核心观点是:“兴旺之极则必微衰,衰微之极则必兴。
”他认为兴衰、盛衰是循环的,只有保持强大的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他认为,儒家思想具有统摄百家之长、改造百姓之道的能力,应当成为国家的唯一官方思想。
他主张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国家的官方信仰,使其渗透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并通过儒家思想教育来培养各级官员和百姓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引导,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和国家治理的规范。
这一提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与学术的多元发展,但也推动了儒学在中国的长期统治地位。
总而言之,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尊王攘夷”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个重要建议。
他通过这些建议,着力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社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董仲舒在位期间(公元前139年—前118年)推行的一项政策,旨在取代多家学说、独尊儒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颁布《儒教法书》,提出儒家思想,规定了儒家传统,明文规定了儒家的权力;
二、将各种不同学说的人员、书籍都进行了禁止,逐渐形成儒家的垄断;
三、出台了《天子崇德令》,将君子之道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流行的政治理念;
四、出台《伪立书》,倡导“仁义礼智信”,从而形成儒家伦理思想;
五、出台《孝经》,强调孝道,以此作为儒家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导语: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这是中学课本都有的历史事实,中国理论界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然而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汉武帝从未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他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汉初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斗争的实际情况不符,也与汉武帝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史不合。
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
这一观点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和反对声一直不断。
为什么会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与董仲舒连在一起呢?主要由于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因此,董仲舒长期以来因"独尊儒术"成为儒家元老,也因此一度而成为罪魁。
那么,董仲舒该不该为这一思想的提出负责呢?关键在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哪一年提出。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会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
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
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
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
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
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
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
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