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 格式:doc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4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
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中国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6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而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使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包括实现两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保证。
因此,经济转型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出的背景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央建议还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十年后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我国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持续健康增长。
如何看待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表明中国经济正在高
速发展,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
为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中国经济更加融入全球经济,并扮演重要角色。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从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以强大的增长速度发展起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
是全球经济增长中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
仍然稳步发展,通过完善和颁布政策、改善财政货币管理、加强财政支出,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初衷就是让国家和民众更加富有,并且
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繁荣。
中国经济稳定之所以可以取得今天的
成就,就在于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和
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特别注重社会保障,加大投入了社会公平和公正,把差距缩小变短的政策。
因此,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体现了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发展的力量,也表明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重
要作用。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
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目标是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随之而带来的经济现象,一直不被外国人所理解。
不仅是外国人,有时就连中国自己人也不太理解。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中国2010年的GDP已经达到58786亿美元,列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此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是日本,但是到2010年被中国赶超,日本的GDP是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
日本的世界第二的位置从1968年超越西德后,占据此宝座达42年。
专业人士指出: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投资、工业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
与此同时,驻汇丰银行香港分析师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仅仅比较中日两国经济总量的做法并不科学。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 为4000美元,日本则高达4万美元。
按现代生活标准来衡量,大部分中国人是贫困的,中国的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人口。
日本的中产阶级比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富裕的多。
中国的许多事情之所以不为外国所理解,这是和中国所特有的国情分不开的。
中国的最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
虽然中国国土面积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中国的东南西北各个地方差异较大,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基础条件、人文发展和生活水平千差万别,在国外属于成功的经验拿到中国来未必适用,注定了中国所走的道路是前所未有的、或许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独特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人人已基本上达到温饱水平,虽然不一定能吃的多好,但是能够吃饱饭;虽然不一定能穿的多好,但是能够不受冻。
即使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的不少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一是贫富差距,少部分暴富的人群一掷千金,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满足于温饱状态。
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1010年的0.5,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可能动乱的“危险”状态。
二十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呈现的发展趋势摘要:伴随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能力缺失等因素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加,然而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和议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还要坚持并享受与自身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等不同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韩国的差距,并预测了未来中国赶超美国和韩国的时间点。
文章有力论证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及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必要性。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地位变化趋势比较研究特殊与差别待遇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导致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
2019年1月,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总理事会提交了一份《一个无差别的世界贸易组织:自我认定的发展地位威胁体制相关性》的分析文件(WT/GC/W/757),通过一些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显著成长,以此否定中国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并要求取消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益。
在2019年2月的WTO总理事会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面临的外部压力急剧上升,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协定中本应享受的发展中国家权益受到的挑战不断加大。
证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是应对上述外部压力和挑战的最有利“武器”。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差距在于能力缺失问题,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水平并不意味就一定是发达国家,诸如谈判能力缺失、话语权不对称等因素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力贫困”的根本原因。
在此背景下,如何论证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阐释清楚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真实差距,才能维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9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国际组织,知道国际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修养:学习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感受国际组织的积极意义,体会它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3.责任意识:认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体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3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从菜篮子的变化,理解合作共赢的含义,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重点)2.从联合国发出的“中国声音”,感知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及作用。
(难点)3.培养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认识中国在其他主要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合作共赢,倡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1.从菜篮子的变化说起(1)导入:同学们,你们跟家人一起逛超市时,是否看到过这些食品?(出示西班牙产葡萄酒和橄榄油、澳洲龙虾以及韩国泡菜的图片)预设:看到过;电视里看过,但没有见过实物。
点评:不管同学们现在有没有见过,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食品走进中国超市,最后装进我们的菜篮子,端上餐桌。
(2)提问:你知道这些外国食品是怎么进来的吗?请看新闻。
(播放新闻视频《从义乌到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架起开放新桥梁》)预设1:是义新欧"中欧班列把西班牙商品运到中国的。
补充:从中国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全程1.3万千米,“义新欧”中欧班列作为目前(2020年底)所有中欧班列中最长的一条,每一趟都满载着近2000种“中国制造”商品和数百种西班牙特产,往返于中国与西班牙之间。
预设2:是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让我们吃到外国菜。
追问: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预设1:不出国,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便宜的外国商品。
预设2:中国制造的商品可以出口到国外。
点评:是的,这么做就是合作共赢!既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给予我国合作国家的老百姓带来同样的实惠,促进了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实力真正世界第二了吗?——基于GDP与GNP的比较分析卢仁祥【摘要】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实力真正世界第二了吗?本文在比较分析GDP和GNP两个指标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国采用GDP指标的缺陷,认为中国应该更加重视GNP指标所衡量的经济水平,实现GNP和GDP的同步增长,切实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2页(P145-146)【关键词】GDP;GNP;经济总量【作者】卢仁祥【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2002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3一、问题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各国基本上都使用GNP这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说明其经济规模的大小。
但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很难找出一件完全由本国生产的产品,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用GDP代替GNP来衡量经济的总规模。
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也正式宣布用GDP代替GNP。
中国也不例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用GDP统计指标来衡量经济总量。
从GDP指标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经济总量快速增加。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人振奋,世人瞩目。
但是,从人均GDP指标来看,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除此之外,中国更应该从GDP指标背后探究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清醒认识到自身成为经济强国的路途仍然比较漫长和艰难。
二、中国GDP经济总量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GDP迅速增长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中国发展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很多问题需要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只有经济快速发展,GDP迅速增长,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增加人均收入,使人们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健康医疗条件,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学者认为十五年之内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一个大国崛起的路径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
然而同时又能发觉中国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家,人们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却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在三十多年里、在一个市场化的取向里不断往前走,但这些年我们又看到了像国进民退这样的景象,看到了权贵资本主义苗头的出现。
然而这些弊病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全部都有,我们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困顿,中国自己的逻辑在哪,这是本次研究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重要观察点。
两个分析工具(从经济角度分析两千多年来中国治理的内在逻辑)——“四个利益集团”与“四个基本制度”一、利益集团的象限分析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的兴衰波动全部是四个利益集团的互相竞争、互相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第一,中国是全球三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他国家是联邦制、邦联制、共和政体等,而且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的,保持了两千多年。
这是中国在政体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第二,要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制度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体系,即国家以盈利的方式控制能源型、资源型行业。
这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国家与公民的单纯的赋税关系外,国家又要自己来经营一块“自留地”。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保持中央集权制?这与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演变有很大关系。
如果将中西方的历史放到两三千年来看,会发现两者的历史演变非常相近:在早期这两个地方都是部落制国家,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而变大。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希腊时期,都是各国纷乱的城邦制;然后中国开始搞一个集权制改革的实验,即公元前360年的商鞅变法,在西方,公元前354年,亚历山大开始购并整个希腊城邦,中西方同时出现了帝国思路,进行集权制改革;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之间,比如汉武帝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方几乎在同时西方罗马出现了凯撒大帝,罗马由共和政体走向帝国政体,两边都慢慢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GDP将于203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这对我们既是大喜,也是大忧。
迄今为止,尚无机构预测认为我军会在国家经济总量雄踞全球首位后成为首屈一指的一流军队。
屈辱就在昨天,隐患就在今天。
如果强军步伐跟不上强国步伐,就有可能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要求我们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这是站在时代高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谋划,也是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我们着眼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推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一百多年来的众多仁人志士和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梦想。
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强国梦。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强军目标,是党的总任务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因此,强国梦内在地包含着强军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内在地包含着强军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军事领域就是要“强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强国梦牵引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两者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有机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在强国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只有按照强军目标,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历史经验表明,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难以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应当看到,在相对弱小的军事实力条件下,国家越是富甲四海,就越会引来贪婪的目光和入侵之祸。
第一章测试1.中国名义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间是在()。
A:2020年B:2005年C:2015年D:2010年答案:D2.中国的GDP总量在2020年突破()。
A:90万亿元B:110万亿元C:80万亿元D:100万亿元答案:D3.孙中山先生曾经详细地描绘兴建三峡工程的宏伟设想,这部著作的名称是()。
A:《三民主义》B:《建国方略》C:《建国大纲》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答案:B4.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
A:2025年B:2020年C:2035年D:2030年答案:C5.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
A:2035年B:本世纪中叶C:2040年D:2045年答案:B第二章测试1.电力的作用()A: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B: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C: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答案:ABC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行业成就的主要标志是()A:2015年“户户通电”B:特高压装备等C:超超临界等火电机组答案:ABC3.电力行业的挑战是()A:火电市场出现相对过剩局面B:电力行业还面临着关键技术的挑战。
C:电力行业要保持环保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微妙的平衡D:我国电力行业面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答案:ABCD4.发电技术和装备不断向()方向发展。
A:低排放B:高效C:大容量D:高参数答案:ABCD5.我国火电领域标准更加关注()。
A:新设备B:新材料C:新技术D:新产品E:新工艺答案:ABCDE第三章测试1.以下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为()。
A:太阳能B:水能C:潮汐能D:风能答案:ABCD2.风电机组包括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A:电动机B:发电机C:搅拌机D:风力机答案:BD3.在21世纪最初十年,我国风电产业面临的困境包括()。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02月14日 18:26 来源于财新网专家称日本GDP不再能超过中国,中日关系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财新网】(记者林倩娅实习记者舛友雄大)日本内阁府2月14日上午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总值约为5.474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年的5.879万亿美元。
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但难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势。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约39.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当年GDP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日本GDP为5.39万亿美元,而中国GDP为5.75万亿美元;预估日本2010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8%,而中国的数字在10%左右。
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实际GDP 年率下跌1.1%,较三季度经修正后的3.3%大幅放缓。
就此,《华尔街日报》分析称,主要是因为汽车补贴政策的结束给汽车销售带来压力,而新颁布的一项烟草税打击了烟草销售,此外,日元走强也导致出口下滑。
中国在去年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此之前,日本稳坐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长达42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天儿慧对财新记者表示,中国GDP超过日本这一现象是完全可以预测的,“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时,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GDP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上升至4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目标提前了10年实现。
”有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规模有望在十年内超越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的2010年可视作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转折点,标志着世界重心开始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拥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
学习心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曾 毅摘 要: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复兴几千年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文脉延绵不断,虽然历经衰落曲折,却总能自我更新、奋发图强。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
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格。
19世纪中叶以来,曾经创造过辉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神州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屈辱与动乱中,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便是主权统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哪里?这是盘桓在爱国志士心头最沉重的追问。
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求索中应运而生。
1922年,党的二大第一次将民主革命目标同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结合起来,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为灾难深学习心得 重的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指明了方向。
诞生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大潮和社会主义运动洪流中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决定了从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肩负艰巨使命的政党,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是多重的:她要“守正”,牢记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救民族于水火、续中华之文脉、扬中国之雄威;她更要“出新”,开辟新天地建立共和国,推动现代化跟上世界的步伐,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公平正义。
如何看待中国成为世纪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三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在2010年第二季度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里程碑的到来早在意料之中,这是中国复兴的一小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不值得国人们欢欣鼓舞,大唱赞歌,但它仍最有力地证明,中国之崛起千真万确,世界各国必须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新兴经济强国。
2010年8月17日本官方宣布其第二季度经济总量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从而确认了中国“全球经济亚军”的地位。
东京方面称,日本该季度经济增长0.4%,远低于预期。
这一颓势也预示着今年全年中国经济都将领先日本。
专家认为,从近年来一路赶超英、法、德,到今日超越日本,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彰显,这也支持了中国最快将在2030年取代美国坐上世界经济“头把交椅”的预言--美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4万亿美元。
如何看待中国取得的这个成绩?首先,我认为这是件好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自18世纪最后一次作为亚洲经济、军事、技术和文化中心大国之后,再次立于卓越地位。
中国自1840年开始经历了一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迫,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体育等方面像东方巨人一样站立起来。
虽然目前中国仍然不如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富裕,但已经大大缩短了差距。
1978年中国的GDP还排在世界第十五位,人均GDP仅仅是日本的二十八分之一。
西方政客十几年前还在唱衰中国,危言耸听的大谈什么“中国崩溃论”,现实给这些人以响亮的耳光。
他们现在又变了腔调,别有用心的散布“中国威胁论”。
但面对汇率GDP排名世界第二,面对世界媒介的报道,面对着“中国威胁论”我们还需要一种清醒认知,必须有忧患意识。
尽管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二,在人均GDP这个更具价值的指标来看,中国还是没有多少颜面的。
尽管中国有几百万富人,但低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人还是大多数。
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我们为何享受不到其硕果【世界财经报道-讯】就在2月14日情人节那一天,日本内阁府公布了其在2010年GDP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总计为54742亿美元。
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全球排名落于第三,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名义GDP上的世界排名已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
同时也标志着日本自1968年从联邦德国成功夺取“世界第二”的头衔后,不得不在坚守了42年后将宝座拱手让给了中国。
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GDP的不断粗放式增长,国人的幸福感指数却无法与GDP同步提升。
其实,真正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应该是人们是否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这一点却随着中国GDP粗放式增长年复一年,而民众感受舒适生活体会却因物价、房价上涨,以及收入增长缓慢而越来越远。
中国人普遍焦虑感则在不断增加。
客观来讲,虽然中国的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从人均GDP这个更具价值的指数来看,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GDP是3566美元,排名世界第99位。
而日本排名世界第16位,人均GDP为39573美元,是中国的10倍还不止。
即使是按照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来评判,中国还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5%。
说穿了,中国还是完整意义上的贫穷国家,至今仍然有4000万人尚未脱贫。
即使拿中国2009年公布人均GDP3566美元来分析,中国的人均GDP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存在严重的“被人均”的现象。
一、由于巨大的城乡差距原因,导致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业人群的收入远远低于人均GDP水平。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元,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比超过了3:1。
二、存在严重的行业收入差距。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正在逐年拉大,今年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最高的是证券业是全国平均职工收入的6倍,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已经扩大到11:1。
A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
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
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
军事上,20多年来我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于如此大的投入,使我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
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在软实力方面,我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我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在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
比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
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下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
日本近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
欧盟进入新世纪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勉强维持低速增长。
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
第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
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
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
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困惑2009年,G20各主要国家的GDP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前三名为:美国 14.26万亿美元;日本 5.07万亿美元;中国 4.91万亿美元。
一年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惯例换算成美元,中国2010年GDP总额为58786亿美元。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日本自1968以来首次失去世界第二经济体宝座,日本坚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长达42年之久。
其实,早在去年初,各国经济学家就已预计到,2010年中国必将取代日本,成为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一国货币在本国所表现出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中国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
十多年前,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3年前,中国又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
但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相比较,日本经济的滞涨已经有了长达20年的历史。
中国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无疑是国人的一大喜事,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但它带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喜悦,更不是妄自尊大的资本,冷静看待统计数据的变化,正确核准我们所处的位置和阶段,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尽快破解“高处不胜寒”的困惑,尽量保持平稳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一、第二大经济体来之不易富民强国,曾经是祖祖辈辈中国人的梦想。
远的不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兴邦强国,为了民族复兴,都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许多人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
建国之后,摆脱了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束缚的中国人民急于“超英赶美”,经历了“大跃进”的波折,饱尝了受制于人的无奈。
2021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A.①---大汶口文化B.②---河姆渡文化C.③---北京人遗址D.④---元谋人遗址2.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3.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
其中有这么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该典籍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4.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
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发动“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诏C.签订《马关条约》D.创办京师大学堂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包含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内容。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6.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研制成功7.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其所表贡,并无珍异……”文中的“大秦”是指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8.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时代的人们认为,“这个世界已经令人激奋得很,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来世了”“人具有巨大能力”。
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FRANKFURT: China could overtake Japan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in 2010, one year before Goldman Sachs (GS.N) Chief Economist Jim O'Neill had previously expected.
法兰克福:在2010年,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比高盛(GS.N)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此前的预期早了一年。
"I believe it can happen already earlier (than 2011). Maybe already in the middle of this year," O'Neill told German Sunday newspaper Welt am Sonntag, who forecast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triple by 2020 due to 8.3 percent annual growth. "The big story in the post-crisis global economy is: China imports!"
在百分之八点三的GDP年增长率的推动下,德国星期世界报曾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将(比现在)翻三翻。
奥尼尔对该报讲:“我相信这一天(中国经济超越日本)会来得更早一些(比2011年)。
或许就在今年年中。
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后期,中国仍保持了高进口量。
”
This nevertheless means that the problems in Europe will grow, the Goldman economist warned.
而这意味着欧洲的经济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这位高盛经济学家警示道。
"Germany will continue to export too much and consume too little, and will push the ailing eurozone states against the wall with its competitiveness," he explained.
“德国依然会面对出口过多而内需不足的窘境,但凭借其超强竞争力,它会使原本就饱受病态经济状况困扰的欧元区雪上加霜。
”他解释说。
O'Neill expects the euro weakness to continue, reaching $1.35 by the end of 2010, despite his prediction that the US Federal Reserve would not raise interest rates for the next two years.
尽管奥尼尔预计,两年之内美联储是不会提高利率了,但他还是认为欧元会继续疲软,到2010年底,兑美元的汇率会达到1.35。
He rejected fears, however, that an increase in Germany's debt would further harm confidence in the euro-zone, already damaged due to massive fiscal problems in Greece."The European stability pact is no longer timely and it deserves to be abolished," O'Neill said, referring to proscribed levels for fiscal debt.
希腊大量的财政问题已使欧元区受到够多的创伤了,因此奥尼尔并不担心德国负债加重会进一步损害欧元区的信心。
看着欧洲稳定条约上规定的各级财政债务限额,他说:“它已经不再适用了,是该废除的时候了。
”
Some economists believe capping budget deficits at 3 percent of GDP and total public debt at 60 percent of GDP acts more as a straitjacket for the economy rather than as an anchor for price stability.
条约上把财政赤字的上限设为GDP的百分之三,把公共债务总额的上限设为GDP 的百分之六十。
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能限制经济发展而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