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9.47 KB
- 文档页数:5
经典红黄蓝之蒙德里安,及其艺术的影响转载标签:2010艺术蒙德里安文化“真正的正午,从光点创制海,海,总是再一次开始”从蒙德里安的《海堤与海》和《开花的苹果树》开始,便对他的画,抽象到一种极致的神秘的美感兴趣。
在一战那样战乱的年代,已经移居巴黎的他回家看望病父,战争让他滞留在了家乡,于是远离了巴黎那样的繁华大都市,可以让他在安静的时间内思考,艺术的方向。
当他在斯赫维根海散步时,长久注视着波光澜澜的海面,于是他产生了对立体主义的疑问,而是开始排除曲线,避免曲线,于是纯粹到用直线来表示。
这幅《海堤与海》就产生了。
横纵交叉的直线却使画面充满了律动,不再有立体,不再有透视,而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表示。
【他转向了纯抽象的方向,并且竭力地简化和提炼画面的那些抽象元素:“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
”】————————————————————————————蒙德里安(1914-1944),生于荷兰,父亲是美术教师,从小便受其父熏陶,便有了对美术最早的启蒙。
由于从小对美术的喜爱,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他不断的蜕变,从为了家里的愿望而读取美术资格证,但终生没有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又从荷兰辗转到了巴黎,从而开始他对艺术新的探索和追求。
他爱孤立的村舍,神秘淡紫色的森林内景。
《西卡拜耳制塔》淡蓝色,玫红,白色,金黄色,飘逸如童话的灯塔。
——————————————————————————《Gray tree》这幅画可以看到毕加索,梵高的影子,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一棵树的枝桠伸张到画面的每个角落,却还是能感受到一份寂寥的空旷。
依然是树的主题,《开花的苹果树》纯粹到支离破碎的抽象,但依然有秩序,并不混乱。
大刀阔斧的色块给人以愉悦的律动的美。
浪漫的淡紫色,白色,熟赭在褐色的网罗之中有秩序的存在着。
——————————————————————————画面开始越来越少的曲线,取而代之的是横纵分明的直线,以及这个阶段淡雅并不凝重的高级灰。
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赏析蒙德里安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色彩理论而闻名于世。
蒙德里安的作品以红、黄、蓝三种简洁明快的基本颜色为主,构成了他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
本文将就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进行赏析,探索其背后的艺术意义和思想。
首先,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展现了他对于色彩的独特处理和运用。
红、黄、蓝被他视为最基本、纯粹的颜色,代表着生命的能量和精神的力量。
他将这三种颜色简单地运用在画布上,通过创造出平整的色块和直线,以达到对于色彩的净化和极简主义的追求。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黄色象征着光明和积极性,而蓝色则传递出深邃和宁静的感觉。
其次,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也表达了他对于形式的追求。
他以水平和垂直的直线来创造画面的构图,形成了严谨而平衡的结构。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具有了稳定和秩序感,呈现出一种严肃而庄重的氛围。
同时,他的作品中的色块也被严格分割成等大的部分,几乎不存在任何变化和过渡。
这种几何划分使得红、黄、蓝的色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同时也突出了每一种颜色的独立存在。
再次,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体现了他对于抽象艺术的追求和实验精神。
他通过抛弃传统的绘画方式和形象的描绘,追求纯粹的形式和色彩。
他将艺术从象征和形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了一种抽象而具体的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中看似简单的色块和线条实际上蕴含着他对于艺术构成和形式美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最后,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还体现了他对于和谐、平衡以及精神情感的追求。
他相信通过简化世界的形式和颜色,可以达到一种纯净和宁静的境界。
他笃信艺术的力量,相信通过艺术可以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解脱。
他的作品以其简约、平静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综上所述,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是其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和对于艺术的思考和实践的体现。
通过他对于颜色的精确运用、形式的凝练和抽象艺术的追求,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对红蓝椅进行赏析红蓝椅是荷兰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于1918年创作的一幅抽象绘画作品,它是蒙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抽象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以其简洁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为人们所熟知,成为了抽象艺术的典范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构图。
红蓝椅的构图非常简洁,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了几何形状的色块,主要由红、蓝、黄三种颜色组成。
画面中央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周围是蓝色和黄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这种简洁的构图使整幅画看起来非常干净利落,给人一种简约、现代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谈谈这幅画的色彩运用。
蒙德里安在这幅画中运用了鲜艳的红、蓝、黄三种颜色,这些颜色被大胆地运用在画面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红色和蓝色的对比尤为明显,它们相互交错,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色彩运用使整幅画看起来非常饱满、有活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幅画作所表达的意义。
红蓝椅是蒙德里安在他的抽象艺术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他对于形式和色彩的极致追求。
蒙德里安在这幅画中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手法,将画面简化为了几何形状的色块,强调了形式和结构的重要性。
同时,他通过对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大胆运用,表达了对于色彩的极致追求。
整幅画作给人一种简约、现代的感觉,体现了蒙德里安对于抽象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总的来说,红蓝椅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抽象艺术作品,它以其简洁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成为了20世纪抽象艺术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幅画作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德里安的艺术追求和对于形式、色彩的极致追求。
这幅画作不仅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抽象艺术的新的思考和理解。
浅谈《红黄蓝的构成》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红黄蓝的构成》是一篇著名的平面设计理论文章,它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它提出的“颜色构成”、激发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三个方面阐述《红黄蓝的构成》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文章提出的“颜色构成”思想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平面设计通过布局、排版和图形来构建视觉效果,而《红黄蓝的构成》强调了色彩在构建视觉效果中的重
要性。
作者指出红、黄、蓝三种原色是构成视觉效果的基础色彩,通过它们构成的颜色组
合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这一思想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使设计师能
够更好地运用颜色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文章强调了激发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平面设计追求的是平衡、和谐和稳定的
视觉效果,而《红黄蓝的构成》提倡通过对比和冲突来激发视觉冲击力。
作者以红、黄、
蓝三种彩色相碰撞的效果为例,说明了对比色彩的强烈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一思想使得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衡和和谐,而能够更大胆地运
用对比来创造出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文章强调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红黄蓝的构成》强调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和意图。
作者以红色的激情、黄色的温暖和蓝色的安
静为例,说明了不同颜色所带来的情感效果。
这一思想使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
达所要传递的情感,增加设计作品的亲和力和共鸣力。
百度文库幼儿园教案大班名画欣赏《红黄蓝的构成》-专家点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蒙德里安将他的这种新型绘画称作“新造型主义”。
以《红黄蓝的构成》拓展的装饰物、建筑、生活用品都很容易找到,可见人们对此作品的认同和喜好。
究其原因,是其独到的色彩组合方式:简单、鲜艳、和谐,同时运用在各种生活形态中都很美,甚至人们的服装。
因其抽象和拓展性强,选择在大班欣赏此画更为合适。
就情境而言,各种“红黄蓝”的桌布、“红黄蓝”的服装以及用红、黄、蓝的积木搭建的“红黄蓝”的沙发等等,构成了立体的欣赏环境,足以引发孩子们欣赏的兴趣和整体感知作品的色彩美与和谐美。
欣赏作品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品读的过程,孩子们会好奇“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用其他颜色来代替吗?”显然,这是个好问题,但老师千万不要急于给答案。
更好的做法是立即提供相关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比较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因为色彩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显然,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理”的都是合理的,各有各的好处。
在欣赏过程中,愿意并习得用比较、发现的方式感受事物或现象中的美和相互关系,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等,远比记忆统一的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此外,我们倡导“一切皆有可能”的“创造”方式。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了解作者的轶闻趣事和欣赏有关该作者一系列的作品,同时,藉此创意的我的“红黄蓝的构想”作品,不限于美术表达的本身,同时还有建构、表演等,具有无限的空间。
欣赏大师的作品,然后表现“我的作品”。
鼓励幼儿学习大师们因创新而形成的特色,因执着而形成的风格。
赏画、懂理,育修养。
“蒙德里安装”和《红黄蓝构图》1965年2月,世界各地时尚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们汇聚巴黎,他们焦急地等待着一场秋冬时装开幕秀:29岁的法国天才设计师圣?洛朗将展示何种独一无二的设计作品?事实证明开幕秀超乎意料的成功,让人们开始关注另一个被忽视的名字:蒙德里安。
来源于画作的时尚服装随着音乐渐响,一组女模特身着及膝直身连衣裙缓缓出场,圆领无袖的简洁裁剪、柔软有型的针织面料,黑色线和明亮原色块组成的纯粹几何让在场的人们目瞪口呆。
眼前的服装风格与大家心目中的圣?洛朗风格完全对不上号,被公认为“敏感的、法兰西式的、美丽而非常女性化的”圣?洛朗时装几乎卸去了具有“性别”意味的全部醒目元素。
一个个几何色块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众需要行家里手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生性怯懦敏感的圣?洛朗不善言辞与交际,好在巴黎的媒体人十分敬业,他们很快便获知圣?洛朗常常躲在巴黎寓所欣赏名画而忘掉时间,最近占据他最多时间的正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
1911年,蒙德里安(左图)在巴黎奋斗时,法国人对这位画家并无殷切之意,及至画家1944年在美国辞世,法国艺术圈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哀悼之情。
然而,在圣?洛朗的服装秀后,专家们打开了紧闭的双唇,“这服装是明天的――肯定的抽象,信号旗一般,在洁素的白色平胸上展示出绝妙的比例”。
时装界一致推崇,评论界全力肯定,加上顾客实心实意的追捧支持,圣?洛朗的发布会大获成功,人们为之疯狂的直接标志便是数以百万计的盗版“蒙德里安装”风靡全球。
2002年在“和艺术的对话”的专题展览上1965年的“蒙德里安装”也在其中。
“我只能说是蒙德里安艺术里的单纯打动了我。
”圣?洛朗确认设计灵感来自蒙德里安的画作。
不为大众所知的蒙德里安是谁?他缘何成为了圣?洛朗的艺术引路人。
为艺术而结不起婚的画家蒙德里安出生的时代,荷兰的艺术绘画已经趋于保守、没落。
做小学教员的父亲皮特?康奈尔斯?蒙德里安是个业余画家,叔父福尔兹是个职业画家,蒙德里安学习绘画可谓条件得天独厚。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对幼儿的启示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是一个荷兰画家,其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红黄蓝构图》。
这幅画仅有色块组成,共有五种颜色:红、黄、蓝、黑、白,主导颜色是占据了大半个画面的红色块,其色度相当饱和,颜色鲜艳至极。
教育专家指出,再幼儿园的教师,走廊,墙面应用《红黄蓝构图》的设计,有利于幼儿从环境中获得知识,环境在教育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幼儿除了获得知识,还能讲其融入到自己未来生活当中。
环境不仅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还是一名隐藏的教师,关乎着孩子的们的成长,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级环境,幼儿园墙面装修对幼儿的整个幼儿园学习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幼儿园的装修融入了《红黄蓝构图》的元素,将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有利于给与幼儿心灵上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红、黄、蓝构成》艺术赏析
《红、黄、蓝构成》是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 1930 年。
这幅画采用了单纯的红、黄、蓝三种颜色,通过几何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形成了一种简洁、抽象、富有节奏感的画面。
在这幅画中,蒙德里安运用了他一贯的绘画风格,即通过直线和直角等几何图形来表现自然界的规律和和谐。
他将这些图形巧妙地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矩形,并将红色、黄色和蓝色等原色填充在这些矩形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蒙德里安在这幅画中还运用了网格结构,将画面分割成许多小网格,使得画面更加平衡和稳定。
他通过这种构图方式,将自然界的规律和美感转化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总的来说,《红、黄、蓝构成》这幅画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蒙德里安对抽象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通过单纯的颜色和几何图形的分割和组合,这幅画让人们感受到了蒙德里安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和探索,也展示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魅力。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与建筑艺术[摘要] 通过对实践作品思想来源以及表达主题的分析,阐述了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与“风格派”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其作品的构图特点与其建筑的适用,并深入探讨了建筑艺术的本质,揭示了绘画艺术以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 蒙德里安风格派建筑艺术引言现代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时,逐渐由具象走向了抽象,抽象艺术也随之延生。
而所谓“抽象”被明确定义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以致使人们无法辨认具体的物象,二是指一种几何的构成,这种构成并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
抽象主义崛起于一战前夕,涌现出了抽象主义的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而蒙德里安正是几何抽象派的先驱。
一、实践作品分析(一)作品形式以电脑合成以及PS的形式。
(二)作品思想来源思想来源于蒙德里安在1930年的作品《红、黄、蓝构图》,是属于“风格派”的艺术,该作品是蒙德里安在一步步的研究绘画中将整个图抛弃了任何曲线,除三原色及黑白灰之外的颜色,整个图由横线跟竖线以及三原色、黑白灰构成。
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被如今运用最多的作品。
而该实践作品就是根据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思想而进行的创作。
(三)表达的主题实践作品首先运用了蒙德里安代表作《红、黄、蓝构图》做为一个主基调,在这基础上,其左上角是利用其红蓝黄构图的方式画出了蒙德里安的画像,图片体现了蒙德里安的构图色彩的特点。
往下是根据其特点创造的蒙德里安式的英文26个字母以及10个阿拉伯数字,其标题的MONDRIAN也是这些英文,有着其红黄蓝黑白色的平衡,具有美感及趣味。
右边红色格子中首先有个其特点的建筑的立面,整个的构图也是体块色彩的共同平衡,作为建筑的构图也是很有效果,体现出建筑的变化与统一的平衡感;而中间的由红黄蓝构成的世界地图使其具有趣味的,以及人物的横线竖线红蓝白构成也是如此,蒙娜丽莎通过这个方式的构成进行绘画更充满了神秘感。
蒙德里安《红黄蓝》解析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Mondrian)的《红黄蓝》(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抽象绘画之一,创
作于1930年代初期。
这幅作品可以说是蒙德里安早期一系列抽象作品的代表之一,他
的绘画风格趋向于极简主义和几何抽象。
《红黄蓝》以一种极其简洁
的方式呈现出了矩形和直线等基本几何形状,颜色也只有红、黄、蓝
这三种基本颜色。
这些基本形状和颜色以平衡和对比的方式相互作用,创造出了一种和谐而稳定的视觉效果。
这幅作品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是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的。
它
展示了蒙德里安通过几何形状和基本色彩的组合来达到艺术抽象的极致,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类理性和真理的追求。
作品线条简洁、构
图平衡,没有任何多余的图案和装饰,完美地表达了抽象主义的核心
理念。
在20世纪初期,欧洲出现了一批艺术家,他们试图用几何形状
和基本色彩来创造一种新的艺术语言,逐渐形成了抽象艺术的风潮。
蒙德里安正是这股风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用他的绘画表达了他对
艺术和生命有关的最深层的哲学思考。
总之,《红黄蓝》是一幅重要的抽象绘画作品,蒙德里安通过它
向我们展示了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浅谈《红、黄、蓝的构成》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作者:陈诗颂谢雅雯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2期摘要:平面设计作为一种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或者结合各种图片和字符,来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或用以传达一种讯息的视觉表现,是当今社会对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需求之一。
如今现代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平面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设计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可见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浅谈以荷兰风格派艺术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在平面设计上的运用以及其对平面设计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意义。
关键词:平面设计;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一、浅谈《红、黄、蓝的构成》(一)作者简介:蒙德里安(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著名艺术家,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者,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
其一生经典作品和理念对后世的设计和建筑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提倡“新造型主义”,并认为艺术应从根本上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将自然事物的繁琐细节省略,即“非自然化”,避免出现特性和个性的体现,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高度纯粹的抽象精神境界。
(二)作品风格《红、黄、蓝的构成》是由蒙德里安在1930年创作的一幅抽象油画,画面大小为45*45,这幅画由几条垂直水平交错的粗黑直线作为分割线,将画面分割成几块,并由饱和度极高的三原色红、黄、蓝作为填充色,而看似简单的三原色的搭配在蒙德里安的理解中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存在:蓝色有如天空一般无限的延伸和拓展;黄色犹如金灿灿的阳光四射发亮;而红色就很好的充当了二者之间的过渡媒介,蒙德里安称它为“黄和蓝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画面右上方的红色部分虽然独占大块面积,但左下角的蓝色、右下角小块的黄色和连接三者的四块灰白的组合使画面达到一种平衡,整个画面虽然被直角直线分割的看似规矩有序,实则画面极具节奏和动感。
蒙德里安脱离了世间一切繁琐纷乱所抽象出的“格子画”也看出他追求的一种宁静与平衡。
美术欣赏《红黄蓝构成》
张玉倩
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中色块大小对比,三原色搭配带来美。
2、能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大胆表现画面。
重点:感受作品中色块大小对比,三原色搭配带来美。
难点:能表达自已对作品的感受
活动准备:
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构成及其他若干作品ppt多媒体课件黑色即时贴贴条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构成。
教师:“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位大画家的画,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画面上的格子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
”“看到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画面上色彩搭配的美。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颜色?”“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颜色?”“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呢?”“这块红色和黄色蓝色有什么不一样?”(不同幼儿回答,小结:色块解读,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上方的红色,颜色鲜艳,面积最大)“除了颜色画面上还有什么?”“有些什么样的线条?”“线条在一起都变成了哪些形状?”
3、介绍画家及其他作品的特点,并欣赏,了解作品生活中的运用。
老师:“这位大画家,是荷兰人,叫蒙德里安。
他的画不像我们以前看到的作品,他的画面上没有小动物,人,花。
只是一些线条和色块,但这样简洁的图案,也很好看。
”
4、教师介绍作画工具,问幼儿:“那你们觉得这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吗?”(请幼儿充分的说)
5、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幼儿想法。
“现在让我们小朋友也来当小画家,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现在我们小朋友开始画吧!
6:作品评议,讲评时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
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赏析基于马克思文艺理论对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进行赏析,运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最后对这件作品赏析得出来几个结论首先是这件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蒙德里安对于战争的反抗,创造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以对抗狂暴的、非理性战争。
再者就是在创作这幅画的目的就是进行艺术与设计的探索实践。
不像其他艺术家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可能更多的侧重于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观念的表达。
所以相对于《蒙娜丽莎》来说《红黄蓝构图》的受众要少很多,因此知名度也不及这类艺术作品之名气。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看见,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
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
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
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
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
对于这样一幅画作,大多数受众会提问这究竟有什么可以欣赏的?它没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罗中立的《父亲》那样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受众体会。
那么我们从这幅画作中究竟能读到什么呢?我将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角度对这件作品进行赏析。
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蒙德里安创作这幅巨作的背景。
大的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荷兰作为中立国逃脱了战争的蹂躏,同时,作为一个中立国,他提供了各国艺术家、设计家一个庇护所。
红蓝黄构成活动反思
蒙德里安是国外的一个大画家,他的画面上没有小动物、人、花,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块,他的作品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根本元素,《红黄蓝构成》是蒙德里安抽象作品之一。
今天我们第一次欣赏了美术大师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大师用了黑色线条勾勒出了各种矩形,并给他们分别用上了红、黄、蓝、黑、白、灰等色,孩子们通过欣赏作品,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同时也感知了暖色和冷色,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孩子们眼中看到是无数美丽,丰富的颜色,孩子的视觉受到了一次冲击,大大感受到了颜色的美。
在感受作品中的不对称平衡时,我把三个色块形容成一个人,上面的.大色块比喻成人的身体,下面两个小色块比喻成人的腿,让小朋友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少了一条腿会怎么样?小朋友脱口而出:少了腿会摔跤。
通过这样的比喻想象,来理解感受作品中的不对称平衡,操作过程中一些孩子就能很好地注意画面的平衡,表扬这些孩子,真是太棒了。
在欣赏分析作品后,小朋友就开始创作,操作过程中有一部孩子正确选用了三原色,还有一部孩子用了其它颜色,有个别幼儿涂色不均匀,在空格的中间画圈圈,边上还是一片空白,有的留白太多,画面不饱满,这些问题还需在以后活动或区域活动中多练习,多锻炼。
三原色、冷暖色的知识也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多渗透、多接触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红黄蓝构成》含反思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红黄蓝构成》含反思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对比欣赏遮住黄色几何图形色块的画面和完整的画面,领略作品中不对称的均衡风格,感受作品中所色块大小对比以及三原色搭配所带来的美,初步欣赏抽象画,了解油画作品有多种风格,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红黄蓝构成》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感受作品中才色块大小对比以及三原色搭配所带来的美。
2.通过对比欣赏遮住黄色的画面和完整的画面,感受作品中不恒定可逆的均衡风格。
3.初步欣赏抽象画,了解绘画小说有多种风格。
4.能展开极其丰富的想象,大胆介绍意志力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5.愿意参加美术庆典活动,领略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1.投影仪1台。
2.幼儿用书:《红黄蓝构成》。
3.教学挂图:《蒙德里安的作品》。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赞美蒙德里安崇敬的作品《红黄蓝构成》。
1.引导幼儿描述观察后的初步感觉。
2.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指导老师欣赏一位大画家的画,呢他的画和我们以前看的画有什么看一看不一样。
(二)师幼儿共同欣赏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线条、色彩。
1.教师:画面上为有哪些线条?它们在一起吞了哪些形状?2.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欣赏画面。
教师:画面上的圈圈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比如蓝色可以想到大海、夜空,是冷色;红色想到太阳、火,是暖色等。
)3.引导幼儿发现画面色彩过场配以的美。
教师:如果我们红颜色把红颜色换成蓝色听话吗?为什么?4.引导幼儿对比钟爱遮住黄色色块的画面喝完整的画面,感受作品中不恒定可逆的均衡风格。
教师:现在老师遮护橙色色块,你再看看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没有遮住黄色色块的画,你有什么感觉?(三)引导幼儿新生儿再次完整地钟爱作品。
教师: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请你为它起个名字吧。
(四)教师简单介绍教职员画家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赏析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严胡伟学号:162135100004
【摘要】基于马克思文艺理论对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进行赏析,运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最后对这件作品赏析得出来几个结论首先是这件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蒙德里安对于战争的反抗,创造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以对抗狂暴的、非理性战争。
再者就是在创作这幅画的目的就是进行艺术与设计的探索实践。
不像其他艺术家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可能更多的侧重于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观念的表达。
所以相对于《蒙娜丽莎》来说《红黄蓝构图》的受众要少很多,因此知名度也不及这类艺术作品之名气。
【关键字】:马克思文艺理论社会背景受众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看见,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
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
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
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
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
对于这样一幅画作,大多数受众会提问这究竟有什么可以欣赏的?它没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罗中立的《父亲》那样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受众体会。
那么我们从这幅画作中究竟能读到什么呢?我将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角度对这件作品进行赏析。
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蒙德里安创作这幅巨作的背景。
大的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荷兰作为中立国逃脱了战争的蹂躏,同时,作为一个中立国,他提供了各国艺术家、设计家一个庇护所。
各国的艺术家,特别是前卫的艺术家在战争期间都来到荷兰避难,因而一时人才济济,比如凡通格卢是比利时的艺术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期间作为难民逃到荷兰;蒙德里安与凡特·霍夫战前在巴黎和伦敦工作,因为战争也逃入荷兰。
由于战争的原因,荷兰与外界在战争期间完全隔绝,因此基本没有可能与欧洲其他国家联系,这批艺术家和设计家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开始从单纯荷兰的文化传统本身寻找参考、发展自己的新艺术。
他们对于荷兰这个小工业国的文化·设计·审美观念进行研究,深入探索和分析,从中找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这场战争对于蒙德里安个人的影响是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
蒙德里安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离地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在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中表现的正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画面中的红色的面积占的比重最大,但是经过蒙德里安的处理,画面最后给人的感受并不是失衡。
他通过画面的探索,折射出内心的思想境界,他的目标是反映生活的秩序、精神的秩序和宇宙的秩序。
他从这种组合中寻求“个体与集体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平衡”等等。
联系一战对于蒙德里安的影响,我们不难想象到这幅作
品的创作意图。
蒙德里安想通过这样一幅画作来传达对于战争的反抗,创造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以对抗狂暴的、非理性战争。
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的设备、机械、工具不断被发明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飞速的工业技术发展,同时对社会结构和会生活带来了很大冲击。
虽然工业技术发展,但是针对工业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工具、机械、设备的现代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技术的产品无论从使用功能上、外型上还是安全性、方便性上,都存在众多的问题。
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大量涌现,公共标志、公共传播媒介也与日俱増,而如何处理这些大量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象,如何处理这些众多的平面对象,设计也基本一筹莫展。
无论是英国、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
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文明。
在这样的一背景下,蒙德里安作为一个艺术家、设计师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可能存在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对于艺术和设计的理性探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被一般受众所理解。
艺术流程链:艺术家—艺术创作活动—艺术接受。
对于《红黄蓝构图》这幅作品的受众可能更偏向于专业人员,因为每个受众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不一样,没有与创作者有共同的知识储备,可能很难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编著;《世界现代设计史》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王宏建著;《艺术概论》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
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
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
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
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
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
懂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