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室废液分类表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室垃圾分类及废弃物处理⽅法实验室的废弃物种类繁多,实验过程中产⽣的有毒⽓体和废⽔排放到空⽓中或下⽔道,同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们的健康;废弃物如直接丢弃,可能导致⼟地荒废,污染环境。
⽇常实验室垃圾脏乱差现象:化学药品废弃物随地扔实验室垃圾未及时清理试剂瓶、设备等随意放在试验台上,废弃液等堆放在⾛道上在实验室进⾷废液⼤量堆积,没有及时处理,且存放在⾼温加热设备旁边,有安全隐患实验室废液桶没有粘贴成分标签钢瓶没有设置保护架、状态牌插板⼤量串联因此如何处置实验过程中产⽣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于环境保护和⼈⾝安全显得⼗分必要,今天就来介绍⼀下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式。
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实验室的废弃物按废弃物形态可以分为废液、废⽓、固体废物三类:(1) 废液:实验室产⽣的废液包括化学性实验废液和⼀般废⽔;化学性实验废液来源主要有: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量洗涤⽔,如各种酸碱废液、含氟废液、重⾦属废液等。
实验中以有机试剂作溶剂时,往往需要量很⼤,因此其排放量也⼗分可观。
⼀般废⽔则主要来源于仪器清洗⽤⽔、实验室的清扫⽤⽔以及⼤量使⽤的洗涤⽤⽔等等。
如果不能对这些废液进⾏妥善的处理,其将对周围的环境产⽣极⼤的不良的影响,甚⾄会危及到其他⽣物和⼈的⽣命。
附:实验室废液相容表,下载⾼清版可在后台回复“废液”(2) 废⽓: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的废⽓主要来源于实验过程中化学试剂的挥发、分解、泄露等,⽽且其成分⼤多是易燃和有毒⽓体,具体包括挥发性的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实验分析过程的中间产物、泄漏或排空的标准⽓等。
依据其对⼈体危害的不同,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两类:第⼀类是刺激性的有毒⽓体,它们通常对⽣物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很⼤的刺激作⽤,⽐如常见的有氨⽓、⼆氧化硫、氯⽓及氟氧化物等等;第⼆类是可以造成⼈体缺氧性休克的窒息性⽓体,例如硫化氢、⼀氧化碳、甲烷、⼄烯等;由于每次实验所产⽣的⽓体量不⼤,因此始终未能引起公众⾜够的重视,通常这些⽓体不经吸收和处理就被直接排⼊到空⽓中,形成较⼤的社会公害。
实验室废液处理作业指导书
引言:
实验室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产生大量废液,包括化学试剂废液、生物实验液体废液等。
这些废液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危害,因此,正确处理和处置废液是实验室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一套规范的实验室废液处理流程和基本操作事项,帮助实验室人员正确处理废液,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
一、废液的分类
根据废液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我们将实验室废液分为下列几类:
1. 化学废液:包括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溶液等。
2. 生物实验液体废液:包括生物试剂、培养基、生物标本溶液等。
3. 放射性废液:包括放射性试剂、核辐射源等。
4. 其他废液:包括电子废液、废液混合等。
二、废液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戴上实验室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
2. 确保处理区域通风良好:废液处理应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专门区域进行,确保有良好的空气流通。
3. 配备好废液处理工具和设备:根据废液的性质和处理要求,配备好相应的处理工具和设备,如酸碱中和剂、沉淀剂、过滤装置等。
三、废液处理流程
1. 酸碱废液处理流程:
(1)检查酸碱废液的酸碱度,并记录在废液处理记录表中。
(2)根据酸碱废液的性质,使用相应的酸碱中和剂,逐滴加入废液中,同时用pH试纸检测pH值。
(3)当废液的pH值接近中性(一般为pH=6-8)时,停止滴加酸碱中和剂。
化验室废液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化验室废液的管理,保护环境及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废液的定义化验室废液是指在化验室日常实验和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液体,包括但不限于实验溶液、洗涤液、废弃试剂、废水和废液剩余物。
第三章废液的分类化验室废液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有害废液和非有害废液。
有害废液主要包括:酸性废液、碱性废液、有机废液、重金属废液等。
非有害废液主要包括:实验室洗涤水、生化废水等。
第四章废液的存储1. 有害废液和非有害废液应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容器中,以避免交叉污染。
2. 废液容器应标有清晰的标识,包括废液名称、容器编号、存储日期等信息。
3. 废液容器应放置在密闭的存储柜中,以防止泄漏和挥发。
第五章废液的处理有害废液的处理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程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中和处理、焚烧处理、固化处理等。
非有害废液的处理应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包括但不限于生化处理、蒸发浓缩、过滤净化等。
第六章废液的处置1. 废液处置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程进行,严禁私自倾倒或排放废液。
2. 废液应委托符合资质的环保单位进行处置,确保废液的安全处理和环境保护。
第七章废液的监测1. 实验室应定期对废液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废液性质、废液浓度和废液量的监测。
2. 废液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保存,以备查验和追溯。
第八章废液的紧急处置在发生化验室废液泄漏或意外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停止泄漏、清理泄漏物、通风换气等,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安全。
第九章废液的教育和培训实验室应对全体实验室人员进行废液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有害废液的识别、处理和处置方法,以及紧急处置措施等。
第十章废液管理责任1. 实验室主管负责化验室废液的管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具体执行和监督废液管理制度。
2. 实验室全体实验室人员应积极参与废液管理工作,共同保护环境和健康。
第十一章废液管理的奖惩制度对遵守废液管理制度的人员和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废液管理制度的人员和单位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 目的之分类、收集等相关工作,特制定本作业标准。
为管理本检验室所有实验室废弃物2 范围凡本检验室所产生之实验废弃物均适用之。
3 要求实验室废弃物不可随意丢弃~必须进行分类~及时处理。
实验室必须备有相应处理设施和工具。
固体废弃物处理实验室废弃试剂瓶如乙醇、乙酸、等无毒无害试剂瓶可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废弃,由酸餐部垃圾处理人员统一处理。
其他试剂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废弃,由酸餐部垃圾处理人员统一处理产生的废液同3。
3处理。
其他玻璃废弃物如吸管,三角瓶,试管等若残留化学试剂也须冲洗干净后丢弃。
3(1废液的处理废液处理的注意事项:及时处理:因一些含有害物质的废液只有检验员自己才清楚里面含什么成分,需亲自动手及时处理。
首行采用物理分离法。
将沾附有有害物质的滤纸、称量纸、等杂物清理出来,并用自来水冲净沾有的有害物质于废液中。
充分了解废液的主要性质,进行处理时注意防止可能产生的发热、有毒气体、喷溅及爆炸等危险有所准备。
尽量选用无害或易于处理的药品,防止二次污染。
如用漂白粉处理含氰废水,用生石灰处理某些酸液等,还应尽量采用“以废治废”的方法,如利用废酸液处理废碱液。
一些废液不可相互混和,如下表:P87. 有机溶剂废液之处理对于乙醇及醋酸之类有机溶剂,能被细菌作用而易于分解。
故对这类溶剂的稀溶液,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
对于乙醚等醚类或其它易燃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因本检验室实验中不的此类溶剂不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故可用采燃烧法进行处理。
若实验中动植油较多的废液也可采用燃烧法处理。
每次实验后及时处理,将把它装入铁制或瓷制容器,选择室外安全的地方把它燃烧。
点火时,取一长棒,在其一端扎上沾有油类的破布,或用木片等东西,站在上风方向进行点火燃烧。
并且,必须监视至烧完为止。
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200TD消毒剂浸泡十分钟后废培养基的其他进行细菌培养成的废弃物处理,配制1弃,。
实验室废弃物分类表分类代码分类名称废弃物备注A有机废液〈卤素〉(1)脂肪族卤素类化合物:如氯化甲烷、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及甲基碘等废溶剂(2)芳香族卤素类化合物:氯苯、苯甲氯等(3)2,3,7,8-四氯戴奥辛、有机氯剂农药、1,4-二氯苯、1,2-二氯乙烷、1. 1-二氯乙烯、六氯T,3-丁二烯、六氯苯、六氯乙烷、五氯酚、四氯乙烯、三氯乙烯、2,4,5-三氯酚、2,4,6-三氯酚、氯乙烯、2,4-二氯苯氧乙酸、2-(2,4,5三氯酚丙酸)(4)其他含有机氯污染物且超过溶出标准之混合废弃物C-0149B有机废液〈非卤素〉(1)不含水之脂肪族碳氢化合物溶剂废液,如醒类、烷类、酮类、酯类等(2)脂肪族氧化物:醛缩醇、醇类、丙酮、丙烯酮、醋酸酯等(3)脂肪族含氮化合物:乙睛、甲基氤等(4)芳香族化合物:苯类、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类等废液(5)芳香族含氮化合物:砒碇等(6)含硫碳氢化合物:硫醇、烷基苯磺酸盐(ABS)、硫尿(7)有机磷剂农药、氨基甲酸盐农药、间-甲酚、邻-甲酚、对-甲酚、丁酮、2,4- 二硝基甲苯、总甲酚、硝基苯(8)废液闪火点小於60°C (不包含乙醇体积浓度小於24%之酒类废弃物)(9)氨氮检测废液(靛酚比色法)(10)其他易燃性事业废弃物混合物(11)不含卤化有机之废化学物质C-0169C废油(1)各种动植物之废油类,如重油、松节油等(2)各种润滑油、锭子油、齿轮油、马达油等(3)废油混合物D-1799E汞系类废液(1)无机汞:金属水银、汞合金、废水银、硫酸汞、硝酸汞、氯化汞试药等汞及其化合物(总汞)(2)C0D 废液 C-0101F无机酸类废液(1)盐酸、硫酸、硝酸等废液及洗涤液(2)不含重金属之无机酸类(铭酸除外)(3)含氟、磷酸类之废液(4)废液pH值小(等)於2. 0、非有害废酸C-0202G无机碱类废液(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等碱性废液(2)碳酸钠、碳酸钙及氨类等废液(3)废液pH值大(等)於12.5、非有害废碱C-0201II重金属类废液(1)含铁、锲、钻、镒、铝、镁、锡、锌、铜、碑、铭、铅、等重金属废液(2)铅及其化合物(总铅)、镉及其化合物(总镉)、铭及其化合物(总铭)、珅及合其化合物(总石申)、硒及其化合物(总硒)(3)其他含有毒重金属且超过溶出标准之混合废弃物C-0119H六价铭类废液六价铭化合物C-0105I显(定)影液类废液(1)银及其化合物(总银)(仅限废显影液)(2)银及其化合物(总银)(仅限废定影液)(3)含卤化银、硝酸银类废液(4)非有害显影液C-0107 按实验室废物的性质分类(1)化学性废物。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模版一、引言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然而,实验室所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不可忽视。
为了规范实验室废物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制定本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模版。
二、实验室废物分类(一)废液1. 酸性废液:包括硫酸、盐酸等2. 碱性废液:包括氢氧化钠、氨水等3. 有机废液:包括酒精、醚类等(二)废固体1. 化学废固体:包括化学药品瓶、废胶囊等2. 有害废固体:包括废弃电池、废灯管等3. 生物废固体:包括动物尸体、细菌培养物等(三)废气1. 有机废气:包括溶剂挥发物等2. 酸性废气:包括硫酸蒸气等3. 碱性废气:包括氨气等三、实验室废物的收集与储存(一)废液的收集与储存1. 废液应收集在带有防溅盖的废液容器中,容器上应标明废液名称和危险性等级。
2. 废液容器应密闭储存,避免泄漏和挥发。
3. 废液容器应放置在防腐蚀柜或防漏池中。
(二)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储存1. 化学废固体应收集在刚性、耐腐蚀的容器中,并标明废弃物的名称和性质。
2. 有害废固体应存放在密闭的容器中,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
3. 生物废固体应使用特制的生物安全袋收集,并立即送至专门的处理单位。
(三)废气的收集与处理1. 废气排放必须通过酸碱吸收装置进行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损害。
2. 废气排放口应设置在实验室制定的合适位置,远离通风口和门窗。
四、实验室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一)废液的处理与处置1. 废液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处理,一般通过化学中和、沉淀、氧化还原等方式。
2. 处理过的废液应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排放或交由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 化学废固体应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收集和分类,然后交由合格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2. 有害废固体应交由特定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3. 生物废固体应交由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废气的处理与处置1. 废气应通过设备进行吸收处理,然后进行排放,确保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
实验室化学废液收集与处理规范为规范和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牢固树立环保意识,防止实验室安全及废物污染等事故发生,保障师生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依据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1.化学废液定义与分类:本规范中的化学废液是指实验室危险废物中的一般化学废液和剧毒化学废液,分为有机类废液和无机类废液;其中,有机类废液分为油脂类、含卤素有机溶剂类和不含卤素有机溶剂类,无机类废液又分为常规酸碱废液、含重金属废液和含氰等剧毒废液。
2.废液的处理与收集:(1)简单、低浓度、易处理的化学废液由各实验室实验进行处理并达到排放标准后直接排放(实验室常见化学废液处理方法见附件1);(2)复杂、高浓度、难处理废液由各实验室进行必要处理后分类收集,送学院指定地点外运处理;(3)废液收集时,应满足相容性要求,禁止把不同类别或会发生异常反应的废液混放;(3)剧毒废液须单独收集,不能把几种剧毒废液混放在一个容器中;(4)非化学废液严禁倒入化学废液桶中;(5)废液收集时须使用漏斗帮助收集,以防止发生废液遗洒,必要时在桶的下方摆放防漏盘;(6)废液倒入废液桶后,应及时填写“化学废液分类标签”(见附件2)。
3.废液桶的要求与标识:(1)用于收集化学废液的废液桶须保持状况良好,无泄漏并与所收集废液相容,实验室内设立专门的废液桶存放安置点;(2)学院统一购置化学废液收集桶,各实验室按废液收集实际需要向学院(李利老师)领用,有特殊要求的废液收集桶由各实验室按要求各自购买使用;(3)废液桶应保持盖紧状态,只有在添加废液或有必要时才能敞开;(4)废液不得放置在先前盛装过不相容物料且未清洗的容器中;(5)废液桶应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应避光并远离热源,以免发生不良化学反应,所盛废液与旁边其他物料不相容时,废液桶必须与其他物料分开存放,或者用墻、分区或其他二次封装装置将它们分开;(6)盛装一般化学废液的废液桶应贴上“化学废液分类标签”和“危害类别标识”(见附件2至附件4);(7)实验人员根据所收集的废液的成分,勾选废液类别,清晰、准确和完整地填写标签相关内容,按废液处理单位要求列出废液的其他相关信息。
临床实验室废液成分临床实验室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废液处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床实验室废液的成分,旨在加深对废液处理的理解和必要性。
一、废液的定义和来源临床实验室废液是指在医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危险性、不符合再利用条件的液体废物。
它们来自于各种实验,如生化分析、血液学、免疫学等。
废液的成分通常取决于具体实验类型和药剂使用情况。
二、常见废液成分及其特点1. 生物危险废液生物危险废液主要来自于病毒、菌种培养以及相关实验过程。
这些废液含有病原体、致病菌等。
丢弃这类废液前,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
2. 酸碱废液酸碱废液是指生化试剂和试剂盒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液。
它们通常含有高浓度的酸、碱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处理这类废液时需要进行中和处理,以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
3. 有机废液有机废液主要来自于有机试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如有机溶剂废液、化学废液等。
这些废液通常含有有机溶剂、有机物等,具有可燃、可爆炸等特点。
对于这类废液,通常需要密封储存,并采用专门的处理方法,如蒸馏回收等。
4. 重金属废液重金属废液是指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废液,如汞、铅、镉等。
这些废液具有高毒性和生物积累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潜在风险。
处理这类废液需要采用特殊的措施,如沉淀、中和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废液处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废液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预防污染,还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废液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废液分类和分离:将不同类型的废液按照成分进行分类和分离,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以降低处理成本和污染风险。
2. 化学处理:采用中和、沉淀等化学方法,将废液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 物理处理:采用过滤、蒸馏、浓缩等物理方法,将废液中的有用成分回收利用,并将剩余的废物进行妥善处理。
实验室“三废”处理制度范本实验室“三废”是指实验室中产生的废液、废固体和废气。
这些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为了规范实验室“三废”的处理,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处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一份实验室“三废”处理制度的范本。
一、废液处理1. 废液的分类实验室中产生的废液可分为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两类。
有机废液包括酸性废液、碱性废液和有机溶剂废液等;无机废液包括金属离子废液和其他无机溶液废液等。
2. 废液的收集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废液收集容器,分别用于收集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
收集容器应标有明确的标识,以区分废液的种类。
3. 废液的中和处理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均需进行中和处理。
中和处理应根据废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中和剂,并按照正确的比例进行中和。
中和后,废液的酸碱度应调整至中性。
4. 废液的处理方式中和后的废液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可以选择经过特殊处理的排水系统排放,或者委托专业废物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无论采取何种处理方式,都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废固体处理1. 废固体的分类实验室中产生的废固体可分为有机废固体和无机废固体两类。
有机废固体包括废纸、废塑料、废药品等;无机废固体包括废玻璃、废金属、废石材等。
2. 废固体的分类和分装废固体应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和分装。
废纸、废塑料等可选择进行分类再利用或交由专业废物处理公司处理;废玻璃、废金属等可选择回收再利用或委托专业废物处理公司处置。
3. 废固体的中和处理对于有机废固体中潜在的危险物质,如废药品等,应进行特殊处理。
可以选择采用化学中和、热处理或物理隔离等方式进行处理,确保废固体的无害化。
三、废气处理1. 废气的排放控制实验室中产生的废气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排放控制。
可以通过安装排气装置、使用吸附剂或进行气体处理装置来降低废气的浓度。
2. 废气的收集和处理应设置特殊收集装置,将排放的废气收集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实验室化学废弃物收集处理规定一、目的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试验室化学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使有害、有毒等化学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广阔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当进行,维护校内环境和公共平安,依据训练部和上海市政府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定。
二、化学废弃物的范围其次条试验室化学废弃物是指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各类化学废液、残渣、废旧化学试剂、废旧空瓶等。
三、化学废弃物的分类与收集第三条按要求将试验室化学废弃物分成以下几类:① 有机废液: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苯类、醇类、酯类、酚类、油脂类等;② 无机废酸:试验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的酸性液体③ 无机废碱:试验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的碱性液体④ 含重金属废液:试验室中产生的含铬、铜、锌、镍等重金属的废液⑤ 固体废弃物:试验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渣、过期失效的固体药品、废旧固体试剂等第四条试验中产生的各类废液必需进行分类收集,分别装入25L的塑料桶中(废液量少的可使用10L或5L塑料桶),废液面与桶口间距必需保留至少10厘米的空间以防溢出,并贴上相应的分类标签。
学校将依据需要适当备用一些25L和10L的塑料桶。
第五条不同废液在倒进废液桶前要了解其相容性,再分门别类倒入相应的废液收集桶中,禁止将不相容的废液混装在同一废液桶内,以防因发生各种反应而造成化学损害与危害等事故。
第六条各单位应备有特地的试验室化学废弃物存储场所,存放在试验室的各类废液桶应放在特地的指定位置,废液桶上必需贴上相应标签。
往废液桶里倾倒废液前必需先确认是否同类物质或不会引起反应的物质后,方可倒入。
第七条固体废弃物必需用特地的纸箱装好,贴上相应标签。
属生物类废弃物的(如EB胶、针头针管等利器,等等),必需先进行灭菌、灭活和消毒使其达到生物学意思上的平安要求后装入专用的塑料包装袋或利器盒中密封,再用纸箱装好,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四、化学废弃物的处理第八条每月20日(如遇双休日、节假日顺延至工作日),资产管理与试验室处平安办(以下简称平安办)联络资质单位统一来校装运处理。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一、实验室废液的分类二、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1.回收方法-对于可回收的有机溶剂废液,可以通过蒸馏、再结晶等方法进行回收利用。
在回收过程中要注意与火源的安全距离,避免引起火灾。
-对于可回收的无机废液,如酸性废液中的硫酸、硝酸等,可以通过稀释、中和、沉淀等方法去除杂质后回收利用。
2.中和方法-对于具有较高酸性或碱性的废液,可以使用相应的碱性或酸性溶液进行中和。
中和后的废液要求中性后才能排放至下水道或环保设备。
3.沉淀方法-对于有机废液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可以使用沉淀剂进行沉淀处理。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氧化铁、氧化铝、氯化铁等。
沉淀后的废液需要进行过滤处理。
4.活性炭吸附法-对于含有有机物质的废液,可以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能有效去除废液中的有机物质。
5.气体释放处理-一些实验室废液中可能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不能直接释放到大气中。
可以使用气体吸附剂或吸收设备进行处理,确保废气中的污染物达到合理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6.加热处理-对于含有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废液,可以通过加热将其蒸发掉,从而减少废液的体积并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7.化学处理-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物理方法处理的废液,可以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在处理废酸中的重金属离子时,可以使用络合剂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减少有害离子的毒性。
三、废液处理的注意事项1.废液的处理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和标准,不得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地下水或土壤中。
2.废液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并保持充足通风。
3.废液处理时要注意减少废液的体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在使用吸附剂进行处理时,可尽量选择再生性吸附剂。
4.废液处理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调整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安全和高效性。
5.废液处理后的固体废物应分类处理,并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综上所述,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涵盖了回收、中和、沉淀、吸附等多种方法。
检验科废弃物、废水处理流程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置要求1、任何产生实验废弃物的单位,都负有对危险实验废弃物作科学、合理地收集、暂存和无害化处理的责任。
2、严禁将危险实验废弃物随意排入下水道以及任何水源,严禁乱丢乱弃、堆放在走廊、过道以及其它公共区域,生活垃圾和实验垃圾不得混放。
3、各单位应对产生的危险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妥善贮存,收集容器外加贴标签,注明废弃物品名等信息,并确保容器密闭可靠,不破碎,不泄漏。
对未达到要求的废弃物收储点将不予接收和处置。
4、对于化学废弃物应先进行减害性预处理或回收利用,采取措施减少化学废弃物的体积、重量和危险程度,以降低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
化学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应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的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二、实验室各类危险废弃物处置流程(一)实验室内各类危险废物的收集1、实验室化学废液实验室废液主要分为无机废液、有机废液和有毒废液。
各实验室应将废液进行分类,原则上原瓶回收。
如需混装回收的,应对照《实验废液相容表》对废液进行混合,避免发生产生热量、有毒气体、爆炸等剧烈反应。
各类化学废液的分类标准如下:无机废液:此类废液主要包括重金属废液(含镉、铅、铬、铜、锌等废液)、汞系废液(如含硫酸汞、氯化汞试金属水银及汞的废液)、六价铬废液(如含重铬酸钾成分的废液)、酸性废液(如含盐酸、硫酸、硝酸等不含重金属的无机酸类废液(铬酸除外))及碱性废液(如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等碱类废液)应对照实验废液相容表进行处理,消除危害后排放。
有机废液:此类废液主要包括废油(各类齿轮油、马达油等)、含卤素(如含氯钾烷、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甲基碘、氯苯类等废溶剂)、非卤素(如含丙酮、甲苯、二甲苯、乙腈、吡啶等废溶剂)溶液。
有毒废液:此类废液主要包括含有以下物质的溶液:乙酸汞、硝酸汞、三氧化二鉮、红色氧化汞、丙烯醛、重铬酸钾、马钱子碱、氯磺酸、氟乙酸钠、亚硒酸、亚砷酸钠、2-氯乙醇、甲烷磺酰氯、氧氯化磷、五氧化二钒、DMSO二甲基亚砜、EB溴化乙锭、DEPC 二乙基焦碳酸酯、丙烯酰胺、DTT二硫苏糖醇、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N,N"-亚甲双丙烯酰胺、甲醛、Triton 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氰系废液(如含氰化钾、氰化钠成分或氰错化合物的游离废液)等。
(完整版)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指南一.一般垃圾——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普通垃圾范围:办公室垃圾,实验室未被感染因子、有害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污染的垃圾例如:办公室垃圾,一次性实验用塑料制品,碎玻璃,未被污染的动物寝具,装化学药品的瓶子(容器)注意:有些化学物品瓶子(容器)在丢弃前应彻底清洗三遍,所有尖状物品的处理都应遵循“生物垃圾处理条例”,垃圾桶必须放在固定位置,不能放到楼道走廊。
二.生物垃圾范围:被生物因子污染的垃圾、所有的尖状物品例如:微生物培养物、动物细胞培养物、动物血液和血液产品、所有污染过的一次性实验室用品(培养器皿、吸管、试管等)、实验用标本(血液、其它有潜在污染的物质)、所有针头及注射器所有经过高温消毒的生物垃圾(除“尖状物品”外)都可是做一般垃圾予以处理。
但是,如果将标有生物有害标签的垃圾袋丢在楼道内的垃圾桶内,就会给垃圾处理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在将生物垃圾倒入楼内垃圾桶之前,应确保垃圾袋外没有生物危害物质的字样。
应将高压消毒的物品放在透明的垃圾塑料袋内,当做一般垃圾来处理。
化学或辐射垃圾不能高压消毒,也不能将其焚烧。
净化过的非辐射的液态垃圾应与大量清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中。
三、化学垃圾范围:非辐射物品及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物品例如:用过的及剩余的化学物品、破碎的温度计及其它含水印的物品、杀虫剂、不可倒置的气体容器、非辐射的铅片、用来冲洗胶片的溶剂、用过的溶剂、油类泄漏物、被污染的泵或机油、电池废旧的化学物品不能像一般垃圾和生物垃圾那样处理,也不能倒入下水道。
所有的化学垃圾外包装都应封闭。
不要将重金属化合物,氧化剂,苯酚,强酸混入溶剂容器中。
四、放射性垃圾范围:任何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垃圾。
例如:动物寝具及排泄物,被放射物污染的实验机清洁物品五、多重危害或综合垃圾范围:含有多种危害物的垃圾,诸如被放射性元素,传染因子或有害化学物品所污染的垃圾例如:含有一定量的氯仿或有害重金属的融水放射性垃圾凝胶过程中所产生的甲醇或醋酸物连续液体萃取过程中所产生的混合物蛋白质沉淀中的三氯乙酰酸用来存放放射性细胞中提取DNA的防腐剂或氯仿清洗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玻璃制品所产生的铬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的真空泵用油含有血液的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六、日常消耗品范围:由于产生大量有可能造成有毒有害垃圾,需要予以特别处理的垃圾例如:废旧日光灯,不泄露电池,废弃杀虫剂,水银温度计,日光灯镇流器11。
扬州大学实验室废液处置与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废液处置与管理,防止实验室废液污染环境,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9号,2014年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87号,2008年修订通过)、《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江苏省人大通过)等法律法规以及《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扬大设备〔2014〕2号)等规章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实验室为全校校区范围内开展教学、科研的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各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
第三条实验室废液指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可能会污染环境的实验废弃溶液。
本规定适用于实验室废液的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处理等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相关学院(单位)负责人应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废液处置运行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事故预防、应急体系及报告机制,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并指定专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人)负责废液的处置工作。
同时应加强对有关教学科研人员、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与培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安全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实验室废液处理工作。
第五条各相关学院(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妥善处置因废液产生的突发事故。
第二章预处理、分类收集、存放及交运-1-第六条各相关学院(单位)实验室应对实验废液进行预处理:(一)对少量酸碱废液,应以中和的方式进行。
(二)对剧毒品使用后的废液,必须由“双人”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对学校废液处理中心不能处理的油脂类废液及危险废液,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使用单位应联系有专业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第七条各相关学院(单位)实验室对实验废液必须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交接以及履行相关的手续,其中废液分类收集应遵循物性相容的原则,避光、远离热源、以免发生不良化学反应。
主要要求为:(一)收集人在收集实验废液前,必须按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的分类要求(见附件1)进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