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1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民俗学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国人民大学。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该学科主要是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030304)民俗学研究方向: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2.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3.民间文艺学;都市民俗、中国传统节日二、考试内容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一)准考证下载: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可于考试前一周登录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考务管理平台(/zsxt)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二)考核日期:2019年3月30-31日。
(三)考核地点:具体考场见准考证。
(四)考核内容:笔试和面试。
笔试按照专业统一组织,由民族学(含人类学)、社会学(含民俗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含民族政治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命题及评卷工作,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素养,笔试结束按照规定时间向学院提交成绩、试卷等考试材料。
面试由专家组对申请者进行面试,考察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培养潜力。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研究型)一、专业简介民俗学专业(含民间文学)是中央民族大学富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着重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本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
导师组成员有:林继富教授、苏日娜教授、朱雄全副教授、王卫华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良好,治学态度严谨,系统掌握民俗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查阅民俗文献和田野调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及行政机关、文化宣传、旅游行业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3. 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4. 民俗文化创意与开发应用研究四、培养方式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文献查阅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撰写论文与调查报告相结合。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2门(6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7门(1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门(8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见课程设置)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之学分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课程设置七、其他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专业文献,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少于8千字)。
论文开题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但不得迟于第四学期。
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1-3个月再次开题。
2.学术活动:每年至少参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4次学术讲座, 至少参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或学院以上级别学术交流2次,不计学分。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民俗学是十八世纪的新兴学科,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进展,学术界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在重构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单的公布更促进了学术界对这一学科的认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元一体的国家,组成这个国家的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成为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科的重要资源。
目前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在全国展开,要求这一学科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实用性的人材。
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2000年我校获得了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了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与其他院校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着重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包括对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的研究,并上溯到历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学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素质的人材,以高素质和高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专业学习要求:全面掌握民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田野调查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本学科基本知识的能力进行独立研究。
就业目标:1、文化宣传部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2、大专院校教学人员;3、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部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2. 少数民族的口承文化3. 民俗学理论的研究4. 民俗史的研究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专业课与多学科交叉比较研究相结合;授课与自学研讨相结合;文献查阅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撰写论文与调查报告相结合;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相结合。
中央民族大学跨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简介经济学院教师简介 -----------------------------------------------------------------------------------5李俊峰----------------------------------------------------------- 5萨茹拉----------------------------------------------------------- 5王天津----------------------------------------------------------- 6民族学系教师简介 -----------------------------------------------------------------------------------6代堂平----------------------------------------------------------- 6贾仲益----------------------------------------------------------- 7罗惠翾----------------------------------------------------------- 8兰林友----------------------------------------------------------- 8李冰------------------------------------------------------------- 8李丽------------------------------------------------------------- 9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 --------------------------------------------- 9张国杰---------------------------------------------------------- 10张曦------------------------------------------------------------ 11张亚莎---------------------------------------------------------- 11关凯------------------------------------------------------------ 12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简介--------------------------------------------------------------------------- 12赵洪帅---------------------------------------------------------- 12王利众---------------------------------------------------------- 12陈丽文---------------------------------------------------------- 12耿瑞平---------------------------------------------------------- 12高宁宁---------------------------------------------------------- 13于洪------------------------------------------------------------ 13钮金真---------------------------------------------------------- 13舒玉------------------------------------------------------------ 14机关干部教师简介 --------------------------------------------------------------------------------- 14王文东---------------------------------------------------------- 14陈暋------------------------------------------------------------ 14谭家健---------------------------------------------------------- 15王洁------------------------------------------------------------ 15高娃------------------------------------------------------------ 15罗自群---------------------------------------------------------- 15李静------------------------------------------------------------ 16孙洪涛---------------------------------------------------------- 16靳晓芳---------------------------------------------------------- 17刘裕明---------------------------------------------------------- 17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简介 ----------------------------------------------------------------- 18张淑萍---------------------------------------------------------- 18刘越------------------------------------------------------------ 18黄耀江---------------------------------------------------------- 18唐丽------------------------------------------------------------ 19王斌------------------------------------------------------------ 19阿里穆斯-------------------------------------------------------- 19覃筱燕---------------------------------------------------------- 19崔箭------------------------------------------------------------ 19徐斯凡---------------------------------------------------------- 20巴哈提古丽------------------------------------------------------ 21李璇------------------------------------------------------------ 21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22努尔古丽-------------------------------------------------------- 22努尔巴汗-------------------------------------------------------- 22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任课教师简介 -------------------------------------------------------------- 22毛尼亚孜〃吐尼牙孜 ---------------------------------------------- 22吐丽帕阿依.祖农 ------------------------------------------------ 23阿布都鲁甫.甫拉提 ----------------------------------------------- 24努尔古丽-------------------------------------------------------- 25朝鲜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26任广旭---------------------------------------------------------- 26金京振---------------------------------------------------------- 26金艺铃---------------------------------------------------------- 27理学院教师简介 ------------------------------------------------------------------------------------ 27张可如---------------------------------------------------------- 27胡建德---------------------------------------------------------- 27朱伟利---------------------------------------------------------- 28张颖------------------------------------------------------------ 28王文忠---------------------------------------------------------- 29舞蹈学院教师简介 --------------------------------------------------------------------------------- 29陆路------------------------------------------------------------ 29赵龙淑---------------------------------------------------------- 29喻少岩---------------------------------------------------------- 29马庆玲---------------------------------------------------------- 30蒙古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30吉特格勒图------------------------------------------------------ 30那木吉拉-------------------------------------------------------- 30马列主义学院教师简介--------------------------------------------------------------------------- 31熊坤新---------------------------------------------------------- 31侯淑芳---------------------------------------------------------- 3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师简介 ----------------------------------------------------------------- 31韦景云---------------------------------------------------------- 31朱文旭---------------------------------------------------------- 32陈国光---------------------------------------------------------- 32赵加------------------------------------------------------------ 33钟进文---------------------------------------------------------- 33敖特根---------------------------------------------------------- 33赵富荣---------------------------------------------------------- 34石德富---------------------------------------------------------- 34李生福---------------------------------------------------------- 35赵志忠---------------------------------------------------------- 35朱崇先---------------------------------------------------------- 36梁沙沙---------------------------------------------------------- 36罗芳------------------------------------------------------------ 36李泽然---------------------------------------------------------- 37徐建顺---------------------------------------------------------- 37藏学院教师简介 ------------------------------------------------------------------------------------ 37干木滚---------------------------------------------------------- 37罗桑开珠-------------------------------------------------------- 38岗措------------------------------------------------------------ 38安平------------------------------------------------------------ 38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简介 ----------------------------------------------------------------- 39杨吉春---------------------------------------------------------- 39石新民---------------------------------------------------------- 39刘瑾鸿---------------------------------------------------------- 39刘淑欣---------------------------------------------------------- 39翟燕------------------------------------------------------------ 40敬文东---------------------------------------------------------- 40王秀琳---------------------------------------------------------- 40刘正发---------------------------------------------------------- 40管理学院教师简介 --------------------------------------------------------------------------------- 41史璐------------------------------------------------------------ 41谷明------------------------------------------------------------ 41李燕琴教师简介------------------------------------------------- 42教育学院教师简介 --------------------------------------------------------------------------------- 42崔鸿飞---------------------------------------------------------- 42崔玲玲---------------------------------------------------------- 43单仕宏---------------------------------------------------------- 43高兵------------------------------------------------------------ 43田小军---------------------------------------------------------- 43吉雅------------------------------------------------------------ 44李剑------------------------------------------------------------ 44苏和平---------------------------------------------------------- 44孙娜------------------------------------------------------------ 44吴冬梅---------------------------------------------------------- 44夏仕武---------------------------------------------------------- 45许丽英---------------------------------------------------------- 46张阳阳---------------------------------------------------------- 46雷桂榕---------------------------------------------------------- 46历史系教师简介 ------------------------------------------------------------------------------------ 47刘爱兰--------------------------------------------------------- 47张晔------------------------------------------------------------ 47崔丽娜---------------------------------------------------------- 47法学院教师简介 ------------------------------------------------------------------------------------ 48乔世明---------------------------------------------------------- 48张艳蕊---------------------------------------------------------- 48张步峰---------------------------------------------------------- 48张杰------------------------------------------------------------ 49雷明光---------------------------------------------------------- 49陈徐奉---------------------------------------------------------- 50周其洪---------------------------------------------------------- 50田艳------------------------------------------------------------ 50音乐学院教师简介 --------------------------------------------------------------------------------- 52依曼那列-------------------------------------------------------- 52哲学系教师简介 ------------------------------------------------------------------------------------ 52陈亚军---------------------------------------------------------- 52体育系教师简介 ------------------------------------------------------------------------------------ 53李廷海---------------------------------------------------------- 53宗雪飞---------------------------------------------------------- 53张延庆---------------------------------------------------------- 53张涛------------------------------------------------------------ 53张凤民---------------------------------------------------------- 54韦晓康---------------------------------------------------------- 55李建平---------------------------------------------------------- 55经济学院教师简介李俊峰李俊峰、男、 1963年12月出生,彝族,1985年6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数理系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6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先后发表了‚论西部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民族地区利用外资问题‛‚特色经济:西部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西部开发战略对策‛‚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二十余篇文章,与他人合著了《西部特色经济开发》,《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著作。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陶立璠教授陶立璠甘肃兰州人。
中共党员。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助教、中文系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理论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作)、《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中国文学答问总汇·民族文学》、《中国民俗学概论》(日本版)、《中国民俗学的理解》(韩国文版)等。
专著《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获1989年北京市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79年-1989年少数民族文学最佳著作奖,专著《民俗学概论》获1989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三等奖。
专业方向: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有《民俗学概论》(1987,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广西民族出版社)、《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1997,广西民族出版社)、《民俗学概论》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1979——1989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最佳著作奖。
其中《民俗学概论》已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此外与他人合作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85,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百科》(1991,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民俗大系》(31卷本,任主编,2005,甘肃人民出版社)等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著作20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
现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委员兼《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
1996年策划召开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起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历任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
多次访问日本和韩国、越南,蒙古国,参与和组织国际会议。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邢莉,女,蒙古族,1945年11月生。
原籍内蒙古喀喇沁旗人。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学位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博物馆学会理事。
邢莉教授1968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78年到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2年晋升为讲师,l99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10月晋升为教授。
从1995年起至今培养硕士20余名、博士10名,其中包括韩国研究生5名。
邢莉教授最初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期间撰写论文40余篇,是马学良等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主要撰写者之一。
该书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系统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邢莉的主要著作有《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草原牧俗》、《游牧中国》、《观音:神圣与世俗》、《天神之谜》、《中国诞生礼》、《中国少数民族节日》(被翻译为英文版)、《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作者: 虞耕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研究
页码: 39-44页
主题词: 成果;“985工程”;民族学会;博士生导师;科学委员会;简历;学术;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杨圣敏 男,回族,1951年生,中共党员,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
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荣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杨圣敏教授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民族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多项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与边疆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高度重视。
2020-2021中央民族大学006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050105中国古代文学不区分研究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0现代汉语、古代汉语④821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文学基本理论5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新祥旭邓老师初复试必看参考书:一、专业课指定(或建议)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7年版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钱理群等编著3.《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4.《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主编2004年版5.《古代汉语》中华书局6.《现代汉语》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新祥旭中民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高分通关宝典》二、专业课扩展参考资料1.历年真题(主要09年以后的真题)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3《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三联出版社1984上表是我能在网上查到的最新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的报录比情况。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每个专业每年招收6名(包括推免生)左右,报名人数每年不同,大约在30-50人左右,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报考比较热门,文艺学、文字学上线人数不足,多会接受调剂考生。
关于你不知道的中民大文传学院:民大为北京地区211985高校,文传学院也是民大的重点学院,其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均有博士点,复试比例为1:2,最终招收学生较少,淘汰率较大,复试线大于等于国家线,要根据当年考试情况具体划线。
初试科目为大综合,涉及语言类、文学类,内容多、重点并不突出,并且考试卷中题目少、分值大,如果遇到不熟悉或者不会的题,必定会拉分,不利于总成绩和总排名。
仔细研究真题后可以探究出题规律。
关于专业指导复习内容:语言类和文学类的考试特点大不相同,语言类除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运用,必须熟练掌握词法句法,勤做练习。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林继富教授访谈林继富,杨文,刘晴晴■■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推进民俗学多学科融合,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体系新格局,实现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杨文、刘晴晴(以下分别简称“杨、刘”):林老师,您好。
您自1986年开始在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从事研收稿日期:2023-03-21作者简介:林继富(1964-),湖北麻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文(1993-),女,苗族,湖北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讯作者);刘晴晴(1992-),女,湖南邵阳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实习编辑,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编辑学。
摘要: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
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之上,其内涵要义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文科建设具有唤醒激活民俗传统知识和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力量。
民俗学的人才培养,坚持宽口径、精专业的道路。
在未来中国民俗学建设中,加强历史民俗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建设;充分利用民俗学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民俗学;以人民为中心;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5-0003-06林继富(1964-),湖北麻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俗语组”学术组组长,曾获得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山花奖”,第四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二等奖。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名单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夏目晶子日本爱知大学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洛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刘士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所长、教授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小洋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蔡顺兴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仲星明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袁熙旸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分院副院长、教授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教授王杰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尹庆红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孔燕宁波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副研究馆员董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徐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阿旺旦增西藏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主编、助研王宁宇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杜建华成都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祥林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建西南大学文学院所长、副教授张景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郭淑云长春师范学院所长、教授康海玲厦门集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王苏琦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候选人张来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李维贤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麻国庆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汪晓云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副教授。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仪平策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士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薛慧志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江宁山东曲阜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王蕾山东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单继瑜山东潍坊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王晓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石庆秘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系主任向丽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詹嘉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所长副研刘静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李兴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曹建文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钟福民江西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曹娅丽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研究员马达学青海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吕霞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廖明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韩德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任副研究员范秀娟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陈丽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陆晓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史晖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编辑助研秦红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海力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覃德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洪颖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编辑何明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主编研究员费宗惠费孝通先生女儿马盛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主任、研究员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摩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任大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宏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京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助研、博士孟凡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吴昶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王晓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王婷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周雪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孟凡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博士袁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赵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王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祝东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系主任、教授色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教授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邓佑玲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白永芳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民俗学博士生李东晔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研究员杨源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晓华北京服装学院工信学院博士何颂飞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讲师聂茜北京服装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熊红云北京服装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黄厚明浙江大学皇甫晓涛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尚平君《清华美院》责编、副教授冯莉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黄凤兰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任黄薇公安大学文学系一级警督、副教授艾娣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管彦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姚曦平山东艺术研究所编辑李松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纪通化师范学院讲师钟丽茜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系讲师魏远征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迪·马思启(Andrew maske)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教授晁元清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安小梅浙江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莫碧琳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讲师王小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向极鼎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贾洁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06级)李若岩北京服装学院讲师杜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硕士(07级)、助教张帆中央戏剧学院硕士(07级)苏东晓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讲师刘明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07级)李丕宇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导汪振城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主任、副教授朱虹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研究员王宁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罗彬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熊永松西藏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何晓佑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院长杨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曲专业硕士生(06级)王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曲专业硕士生(06级)张申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曲专业硕士生(08级)王侃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严渊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田荣军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赵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张华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副主任医师常欣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高晓黎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胡绍宗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副教授范淑英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副教授任旭彬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张良丛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胡嘉明香港红勘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冯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王楠自由职业(社会兼职教师)罗易扉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大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副教授潘宏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忠严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与社会发展研究所08博李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郑远景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丹羽朋子东京大学博士生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助研周利中铁建山姆电影院副经理舒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生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咏春山东教育学院博士张瑞锋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副团长、三级演奏员崔荣荣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副教授李红梅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琰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副教授雍敦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蒋俊鹏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讲师项江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胡泊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杰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谢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王毅四川外语学院教授陈蕾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宏博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机关报编辑部主任田明湖南湘西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退休)田小雨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何清新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教授沈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李东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注:(1)本名单为初入会时会员信息,已有变动者,请发邮件至李修建邮箱:xiujianli@126. com更改.(2)新入会的会员名单未及加入,将陆续上传。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林继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8人,下设民俗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中民俗学专业下设林继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苏日娜的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二、招生专业、人数及考试科目招生专业民俗学本专业备注招生导师(或导师组)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导师备注林继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或1003日语②2007民族学人类学概论③3009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拟招收普通计划生2人三、导师介绍林继富(1964.2-),法学(民俗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事兼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著名藏学家。
长期研究西藏藏族民俗、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俗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八九叁,二肆壹,二二陆,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一个仍然写侗戏的老人一个仍然写侗戏的老人坐落于武陵地区湘桂黔交界处的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有一个叫盘寨村的侗寨, 1938 在那里诞生了一个叫吴尚德的人。
2009 年,年过七旬的吴尚德老人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类别属传统戏剧,传承项目是侗戏。
对于这个承载着历史潮流的传承人头衔,除了外界冠以的遐想,没有人知道一个传奇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吴尚德的生活与侗寨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一定要说一点,那就是他对于侗戏的执着。
一、青年时期的吴尚德小时候,家人都希望吴尚德读书成才,但是他自己并不喜欢读书,他九岁开始上小学,课业断断续续,解放后才上了三、四年级,考上中学后在通道上一个学期,后又去广西上了两个学期。
对他而言,上这几年学,最大好处就是教会了他汉语和汉字,为他后来的侗戏生涯打下了创作的基础。
学校生活,只是吴尚德生活中一个简短的序曲,学校以外的日常生活才是他学习的大课堂。
生在传统的侗文化之乡,吴尚德的妈妈和外婆都是当地的歌王,耳濡目染,他从小听哆嘎,哆也,并且听到后记下来,侗语1/ 11没有文字,吴尚德用汉字记音。
吴尚德的侗戏学习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师从他的哥哥吴尚明。
侗戏引进之前吴尚德学习的是当时很流行的桂戏, 1954 年侗戏从贵州引进三江(当时黄土还属于广西省三江县, 1958 年之后归通道管理),吴尚明是黄土乡引进侗戏的第一人。
当时的侗戏都比较简单,无论是内容还是在配乐的表演形式上,大家都能懂,侗戏很受群众的喜爱。
从一开始,吴尚德对就对侗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创作侗戏的想法,甚至连走路时也会想到怎样写侗戏唱侗戏。
二、走上侗戏创作的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吴尚德侗戏创作初期,他的侗戏创作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
那时吴尚德在黄土乡文艺宣传队工作,他编写并组织了大量的侗戏表演,主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很多的革命歌曲被他融入了侗戏的创作中。
当时人们不讲求经济,唱戏只是纯粹的娱乐,宣传队犹如一个俱乐部,一到晚上人们就聚拢来,唱侗戏、跳舞、还有样板戏。
第44卷第1期2018年1月Vol.44No.1Jan.2018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ocial Sciences )从清代至今蒙古族和汉族的族际婚看两个族群的互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邢莉〔摘要〕自清中期至今,蒙古族与汉族的族际婚择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汉族移民“随蒙古”的阶段,接着是择偶互相选择的阶段,然后是初具规模的阶段。
内蒙古区域的族际婚的逐渐上升趋势,是两个族群互动的标志。
婚姻择偶不仅属于男女双方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是两个族群关系整体密切程度的折射和深层次融合的表征。
〔关键词〕蒙古族;汉族;族际婚〔中图分类号〕C95;C91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8)01-0001-06〔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区域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与文化传播”(项目编号:2014BMZ0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从清中期到民国时期以至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区域的蒙汉族际婚现象出现了逐步增多的趋势,这是伴随着近三百年以来汉族的大量涌入,在该区域定居、播布农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出现的。
汉族移民改变了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的生计方式和文化格局。
目前,内蒙古区域已经稳固地形成了农耕文化圈、半农半牧文化圈、城镇文化圈与草原文化圈并列的格局。
随着蒙汉族际婚而出现的择偶文化,可以折射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牧人的文化互动。
一、蒙古族与汉族通婚的三个阶段蒙古族与汉族的族际婚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自清中期以来至今,蒙汉族际婚的数量出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
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族“随蒙古”的阶段。
自清中期以来,或因贫困、或因自然灾害、或因经商等不同类型的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内蒙古区域,为蒙汉两个族群近距离的接触提供了可能。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导师简介陶立璠教授陶立璠甘肃兰州人。
中共党员。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助教、中文系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理论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作)、《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中国文学答问总汇·民族文学》、《中国民俗学概论》(日本版)、《中国民俗学的理解》(韩国文版)等。
专著《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获1989年北京市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79年-1989年少数民族文学最佳著作奖,专著《民俗学概论》获1989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三等奖。
专业方向: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有《民俗学概论》(1987,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广西民族出版社)、《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1997,广西民族出版社)、《民俗学概论》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1979——1989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最佳著作奖。
其中《民俗学概论》已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此外与他人合作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1985,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百科》(1991,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民俗大系》(31卷本,任主编,2005,甘肃人民出版社)等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著作20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
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
现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委员兼《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
1996年策划召开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起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历任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
多次访问日本和韩国、越南,蒙古国,参与和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和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在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任客座教授;1996——1997年应日本文部省的邀请,在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任客座教授,进行专门的合作研究。
曾先后两次参加中日联合考察团,在中国的江苏、浙江,云南和四川纳西族、彝族地区以及日本的冲绳、山形等县做民俗考察。
1980——2007年曾先后招收过多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生,讲授《中国风俗发展史》、《民俗学方法论》、《民间文学专题研究》、《民俗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等课程。
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纂。
1999年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先生共同发起并创建《中国民俗》网站,任该网站第一主持人。
邢莉教授邢莉,女,蒙古族,1945年11月生,原籍内蒙古喀拉沁人。
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1982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
参加了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撰写,本人撰写东北各少数民族部分,撰写12万字。
此书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2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1等奖。
主要著作有:1《游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2《草原文化》(与易华合作,邢莉为第一作者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游牧习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观音信仰》(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观音信仰》(台湾汉阳出公司1995年)5《观音:神圣与世俗》(2001年此书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年联合评选学术著作二等奖)6《天神之谜》(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7《中国诞生礼》(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8 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5年)9《游牧中国》(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0 《中国服饰史》(撰写少数民族部分,宁波出版社2002年)发表有关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论文,主要有:《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田野考察》〉(2002年)、《牧人的饮食文化》[2003]《蒙古族族的马崇拜》〉(1998年)、<<祭敖包与蒙古族的民间信仰>>(1997 )、<<蒙古族的祭敖包与韩民族的社郎堂的比较>>(合作,2003年)《喇嘛教的蒙古化》[1993]朝戈金教授朝戈金男,中共党员,蒙古族,博士生导师(指导方向:民俗学、史诗学)学术领域:民间文艺学、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
有专著、译著、专题论文等60余种发表国内外教育经历: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后研修,2001~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5~96年法学(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导师钟敬文,2000年文学硕士,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1987年文学学士,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1981年学术任职与兼职: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职称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4~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 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2~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 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创办人/执行主编2004~ 《民间文化论坛》编委200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委2002~ 《民族文学研究》编委2000~ 《中国文学年鉴》编委2000~ Oral Tradition(《口头传统》,美国)编委200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编委200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2005~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2006~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2006~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1998~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1995~ 世界民俗学者组织通讯会员(赫尔辛基)国内外奖学金与学术奖项:2005~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1997 获美国蒙古学学会(印第安纳大学)杭锦-官布扎布纪念奖金1995~1996 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2001~2002 获美国福特基金会个人研修项目资助1995~1998 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关纪新合著)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评奖专著三等奖”1999~2000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国家民族图书奖优秀著作奖2004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评奖”专著一等奖主要著述:㈠专著:1.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田野图文报告,16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专著,32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
3.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 //专著,12.5万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与关纪新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点研究项目,获两项奖项)。
㈡论文:4. 中国双语文学:现状及前景的理论思考 //《民族文学研究》1991:1,第385-397页5. 蒙古英雄史诗中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质 //《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6. 民族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 //《民族文学研究》1994:27. 蒙古史诗与草原文化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 //《民族文学研究》1998:29. “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 //《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卷)10. 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 //《民族艺术》1999:111. 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诗田野作业述评//《民族文学研究》99:312. 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0:413. 问业哈佛,《民族艺术》2000:1,第202~208页14.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民族艺术》2000:4,第71~79页15. 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民族艺术》2000:3,第202~210页。
16.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裴长洪、刘迎秋主编《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第201~204页。
17. 破解史诗说唱艺人记忆之迷//《中国民族》2001:31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载张肇忠主编《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418~426页。
19. 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02:4,第99~101页。
20. 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读书》2003:10,第17~21页。
21. 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3。
22. 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东方文学研究集刊》(1);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3~97页(与约翰•迈尔斯•弗里合作)。
23. 国外“口头传统”研究和教学实践,//《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54~57页。
㈢英文写作:24.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Slavica, Vol. 12/2, 1997.25. “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gar Epic Singing.” Reflections on Asian-European Epics, ed.Ghulam-Sarwar Yousof, Pres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4.26.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Slavica, Vol.16/2, 2001.㈣主要译著及译文:27.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译著,18.4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28. [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理论读本//译著,32.4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6年(合译,第一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