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解读和适用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16
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责任目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四条【医疗损害责任的界定】 (2)第五十五条【知情同意权与告知义务】 (5)第五十六条【告知义务的特殊规定】 (8)第五十七条【违反诊疗义务的侵权责任】 (9)第五十八条【医疗机构的过错推定】 (12)第五十九条【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14)第六十条【免责事由】 (16)第六十一条【病历资料】 (19)第六十二条【患者的隐私权】 (21)第六十三条【过度医疗】 (24)第六十四条【医疗秩序受法律保护】 (26)第十六条【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 (29)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责任 2 第二十二条【侵犯人身权益的精神损害赔偿】 (34)第五十四条【医疗损害责任的界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条文精义】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上升,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界定医疗损害责任,切实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侵权责任法》第七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
《侵权责任法》以“医疗损害责任”作为本章的名称,说明立法机关采用医疗损害责任这一概念作为医疗侵权行为的统称。
本条即是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原则性规定。
一、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根据本条规定,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损害,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侵权责任。
二、医疗损害责任的基本特征(一)医疗损害责任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损害责任发生的场合是医疗活动,在其他场合不能发生这种侵权责任。
所谓医疗活动,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借助医学知识、专业技术、仪器设备及药物等手段,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保健、医疗美容等维护和改善患者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活动的总和。
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责任 3(二)医疗损害责任是因患者人身等权益受到损害而发生的责任医疗损害责任主要是因患者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益受到损害而发生的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医疗损害责任一般规则的规定。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的替代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一般条款的基本内容是:(1)医疗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只有在诊疗活动中有过错的,才对在该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所受损害承担医疗损害的赔偿责任,只有法律另有规定时,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例如民法典第1223条规定的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2)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要件是:1)患者与医疗机构有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患者是在该医疗机构就医的自然人;2)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人身损害;3)患者的人身损害与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有因果关系;4)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过失。
(3)承担责任的责任形态是替代责任,即具备上述四个要件的,构成医疗损害责任,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而不是医务人员。
(4)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之后,依照民法典第1191条第1款关于用人单位责任的规定,可以向有重大过失的医务人员进行追偿。
医疗损害责任一般条款的作用是:(1)指导本节规定的各种医疗损害责任的法律适用;(2)对于本节规定的没有责任规范的医疗损害问题,以及本节没有规定的医疗损害责任类型,符合本条规定的,适用本条作为确定侵权责任的依据,前者如民法典第1220条只规定了救助义务没有具体规定违反救助义务造成损害的责任,后者如医疗管理过失造成患者损害,都没有具体条文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都可以适用本条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分为四种类型:(1)医疗伦理损害责任(民法典第1219条);(2)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民法典第1221条);(3)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民法典第1223条);(4)医疗管理损害责任(没有具体条文规定,应当适用第1218条确定责任)。
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有哪些现实⽣活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员需要按照诊疗规范的内容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但如果因为过错致使对⽅⼈⾝遭受损害的,需要为此承担侵权责任,那么,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损害包括哪些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有哪些侵权责任法⾃2021年1⽉1⽇起废⽌,如果产⽣医疗损害纠纷,需要适⽤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医疗损害包括医疗技术损害,如不符合当时医疗技术⽔平⽽造成损害;医疗伦理损害,如医务⼈员未对患者说明病情造成损害;医疗产品损害,如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有缺陷的药品、医疗器械造成损害。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条医务⼈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三条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不合格的⾎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产者、⾎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
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产者、⾎液提供机构追偿。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包括哪些根据民法典规定,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包括违反诊疗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违反法律、⾏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医疗损害损害通常包括医疗技术损害、医疗伦理损害及医疗产品损害损害等,如果因为医疗机构过错致⼈损害的,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以弥补给受害⼈造成的损失,如果您需要更多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
2024年《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学习心得档学习心得档:《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2024年,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通过深入研读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参与相关讨论和案例分析,我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的基本认识《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是我国侵权法中特殊的一部分,针对医疗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损害给予了规范和处罚。
医疗损害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医务人员的过错或失误导致患者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非物质损失。
医疗损害的发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也对医疗机构的信誉和形象造成了消极影响。
因此,对医疗损害的界定和赔偿问题进行适当的规范非常重要。
二、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的学习心得1. 了解医疗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医疗行为与侵权行为并不完全等同。
医疗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各种行为,而侵权行为则是指在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或者过失导致损害的行为。
医疗行为可以包括医生的诊断、治疗和手术等各个环节,有些医疗行为可能并非侵权行为。
因此,在考虑医疗损害赔偿时,需要明确医疗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区别,判断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2.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责任主体的界定学习过程中,我对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责任主体的界定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侵权行为、过失、损害和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可以包括医务人员的疏忽、不当操作、错误治疗等行为。
而责任主体则包括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等,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扩大到医疗保险机构和政府部门。
3. 医疗损害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式《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医疗损害的赔偿标准可以根据损害情况分为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营养费用、误工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多个方面。
《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学习心得档近年来,随着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医疗损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我深入学习了《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部分的内容,并获取了一些有关医疗损害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医疗损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害定义清晰明确。
医疗损害是指医疗行为因医务人员的过失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患者健康状况受损或者生命、身体、精神受到侵害的情况。
这一定义明确了医疗损害的范围和性质,为后续的侵权责任划定了界限。
二、侵权的主体是医务人员,但医疗机构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在医疗损害案件中,首要责任在于直接实施医疗行为的医务人员,但医疗机构在聘用和管理医务人员方面存在过错的,也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能够更好地促使医疗机构履行其管理职责,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医疗过失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
医疗过失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没有按照专业水平和诊疗规范进行操作,导致患者受到损害。
在实践中,对医疗过失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证据和鉴定意见等因素。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法官对医疗技术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四、医疗事故的处理应该注重救济和调解。
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如果医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救治措施,避免或减轻患者的损害,就能够降低医疗事故的影响。
而对于已经造成损害的医疗事故,应该积极推进受害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调解工作,通过调解解决争议,避免陷入长时间的诉讼纠纷。
五、构建医疗损害赔偿体系,保护患者权益。
医疗损害赔偿是对医务人员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
在构建医疗损害赔偿体系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损害程度、医务人员责任大小、医疗机构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的赔偿机制来保护患者的权益。
同时,加强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的普及,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履行侵权责任的能力。
《侵权责任法》之医疗损害责任规定逐条解读《侵权责任法》于于7年时间,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讨论。
一部法律历时这么长的时间,反复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正,并不多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和现象,主要是因为这部法律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公民的民事权益,所以立法机关慎之又慎。
项专章规定中,医疗损害责任是其中的重头戏,如何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特别是如何确定其立法原则和责任基本类型,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其立法内容所遇到的利益冲突中,医疗损害责任可说是首当其冲。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纠纷的法律规范只能依赖于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而在每年数万起医疗纠纷中,仅有少数能定性为医疗事故,多数则因难以定性、于法无据,成为司法审判实践的难题。
可以说,《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有望破解这一难题。
《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将给医疗案件及医疗行为带来很多变化和影响,有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具有历史性、进步性意义。
下面,我们就对《侵权责任法》中与医疗方面有关的规定进行解读。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占整部法律条文的比重近11%,在《侵权责任法》专章规定的7类侵权责任中所占条文最多,可见立法者对医疗损害责任的重视与关注。
这也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医疗损害责任。
以下是逐条解读。
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本条是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其责任承担主体的规定。
即医疗机构可以承担一般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也可以承担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的本条规定实际上是把双轨制的诉讼处理方式统一为医疗过错损害赔偿责任,相应的和适用法律依据双轨制(即《民法通则》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混乱现象,有利于患者维权,同时能够减少诉讼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可以把医疗机构从旷日持久的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解决医患矛盾、消除医患对立。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引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包括了医疗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或故意行为造成患者身体健康受损或其他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
一、医疗机构的责任
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符合医疗标准的医疗服务
1.2 医疗机构应当保障医疗安全
1.3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医疗损害责任
二、医务人员的责任
2.1 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2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规范和伦理准则
2.3 医务人员应当承担医疗损害责任
三、医疗损害的认定
3.1 医疗损害的认定标准
3.2 医疗损害的证据要求
3.3 医疗损害的赔偿范围
四、医疗损害的赔偿
4.1 医疗损害的赔偿方式
4.2 医疗损害的赔偿金额
4.3 医疗损害的赔偿程序
五、医疗损害责任的防范
5.1 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
5.2 医务人员应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5.3 患者应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旨在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患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共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7.12.13•【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017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医疗解释》),对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了规定。
《医疗解释》的施行,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施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平安医院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有力举措。
为便于审判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医疗解释》的有关内容,现就《医疗解释》的起草背景及主要内容作简要解读。
一、《医疗解释》的起草背景和主要过程医疗卫生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院长多次指示要进一步健全医疗纠纷调解和司法解决机制,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法治化治理与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提供法治保障。
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总体上较为稳定。
2014年受理19944件,2015年受理23221件,2016年受理21480件,在整个民商事案件中占比不大。
但是各地普遍反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难度大、审理周期长、案件调撤率低,其中有关举证证明责任、鉴定程序规范、责任构成、责任承担等法律适用中的争点、难点问题多,亟需统一裁判尺度。
医疗管理损害责任与法律适用引言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医疗管理损害责任的问题。
医疗管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失职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医疗管理损害责任与法律适用之间的关系,是医疗法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医疗管理损害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的划分、法律适用的原则等方面展开讨论。
医疗管理损害责任的定义医疗管理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失职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医疗管理损害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医疗机构通过不当的管理行为直接导致患者遭受损害,如未能建立健全的医疗管理制度、忽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
间接责任是指医疗机构未能履行对医务人员的管理责任,致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受到伤害。
法律责任的划分在医疗管理损害责任中,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管理过程中造成患者损害时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患者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向医疗机构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
在民事诉讼中,患者需要证明医疗机构的管理存在过错,并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失职的行为时,由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等。
行政处罚的方式包括警告、罚款、吊销执照等。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管理过程中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患者死亡或重伤的行为时,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可能会被判处刑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法律适用的原则在医疗管理损害责任的法律适用中,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
条约优先原则我国在医疗管理损害责任方面已经签署了一些国际条约,如《联合国人权公约》,受托保护部分条款规定了医疗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在法律适用中,国际法为适用该条约的优先权。
《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部分学习心得档导语:《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法典的一部重要内容,其中医疗损害部分涉及到了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问题。
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入学习,我对医疗事故的法律处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权益与责任。
一、医疗损害的界定与分类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医疗损害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行为中所遭受的身体伤害、健康障碍以及其他不良后果。
医疗损害可以分为生命损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害三种类型。
生命损害是指患者因医疗行为导致生命丧失或导致生育能力丧失等严重后果;健康损害是指患者因医疗行为导致身体功能障碍、疾病加重等后果;财产损害是指患者因医疗行为导致财产减少或遗失等后果。
通过对医疗损害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疗纠纷中各种不同后果的权益和责任。
二、医疗损害的侵权责任医疗损害产生后,医生或医疗机构作为医疗行为的主体,应该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医疗行为侵权责任的两种形式: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医生或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行为,如医生在诊断错误、手术操作失误等方面犯有错误。
当患者因医生的过错行为导致医疗损害时,医生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等。
无过错责任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没有犯过错,但患者仍然遭受了医疗损害。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医疗机构或医生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符合法定条件的话。
通过对侵权责任的了解,我们可以明确在医疗纠纷中,医生和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举证责任与证据的确定性在医疗纠纷中,双方需要对事实进行证明,以确定医生或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行为,以及医疗损害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侵权责任法》对举证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患者在提起诉讼时,应当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确定性证据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帮助法院确定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