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案例分析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38.44 MB
- 文档页数:21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渐成熟,大批具有创意和特色的文化业态积极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别样体验感,刺激着人们文化需求不断更新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体验,而是愈发注重内容创新、质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现下文旅行业最热的高频词便是“沉浸式”。
沉浸式即通过空间造境的形式,将体验者思绪抽离实体空间,带入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为体验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情感互通或思维认同。
沉浸式强调的是体验,而文化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场所,其最终目的也是提升进馆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两者不谋而合。
各类沉浸式文化街区、沉浸式文艺剧场及沉浸式展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获得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成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案例,为文化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本文将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浅析在文化场馆中增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和空间,探索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可行性,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文化馆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在文旅融合和“互联网+”双向加持下,以沉浸式体验为主流的业态文化开始盛行。
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政策落地开花,各省市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层出不穷,十分出圈。
这俨然为文化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所以,打造沉浸式文化馆是大势所趋。
(一)政策扶持,孕育沉浸式文化迅速生根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为了契合时代潮流,更好地迎合大众文化需求,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产业”。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委联合出台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探索与思考林 欣——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QUNWEN TIANDI验新场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案例分析案例一:韩国抢注中国传统文化申遗据韩联社11月20日报道,韩国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为纪念其成功申遗9周年,韩国于21-28日在端午文化馆举行“小端午”纪念活动。
江陵端午祭委员会20日表示,将在端午文化馆2层展厅举行主题为“变与不变的端午树”图片展。
此外,为发展江陵端午祭,还将于24日举行“2014江陵端午文学研讨会”。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
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活动期间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和农乐表演等。
分析:首先,我们能从韩国政府这些作为看出,其实韩国方面已经承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深刻的影响,而客观上看韩国是一个相对于中国来说是较小的国家,文化底蕴也不是很深厚,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感,如果他们能将影响他们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申遗成功,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增加了文化底蕴,也使得整个韩国民族的自豪感提升了一大步。
其次,韩国能够成功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无非是捡了漏洞,一是教科文组织方面的不明就里在文化遗产审核机制上存在问题,二是中国相关部门对文化自主权的不重视,这两点就足以使得韩国可以捡到漏洞从而通过这些申遗方案,而使得中国先民的辛苦创造改换了国籍。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进不进教科文文化遗产名录并不重要,那只是一种组织性的名录,重要的是对后代华夏儿女的影响,如果韩方将端午节等的起源写进教科书去影响自己的后代,那么这种影响是很惊人的,中华儿女难道要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和韩国后裔进行着本不该有的对文化归属的争论吗?案例二:从清明文化节看中国传统文化2015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全新开幕,本届文化节为期10天,从2015年4月1日到4月10日,在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开封举行。
作为本届清明文化节的主会场,国家5A 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清明文化名园—清明上河园景区积极策划、组织并承办了一系列清明文化活动。
分类号学号M201372916 学校代码10487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大型文化馆建筑设计——以湖北宜城文化馆设计为例学位申请人:叶笛学科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李保峰教授答辩日期:2015.5.26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chitectureA Research of the Large Culture Center ---A Case Study of Culture Center in Yicheng,HubeiCandidate : Ye DiMajor : ArchitectureSupervisor : Professor Li Baofe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 P.R.ChinaMarch, 201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县级市、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有的地区也称群众艺术馆,或者叫文化活动中心。
本文结合宜城市文化馆这一建筑设计的案例,调研了湖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两处已投入使用多年的大型文化馆,探讨了如何在当下将文化馆建筑设计与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文化馆大型建筑设计宜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Cultural center is a county-level or district level government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some area is also called the public art center, or cultural activity center. In this paper, sets the case of the Yicheng culture center design as a example, research representative two large cultural center in Hubei province which have been put into use for many years,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cultural center building and the new demand fo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masses in the new period ,.At last,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ints need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cultural center desig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unction composition, activity zoning, streamline organization.Keywords: Culture center Large Architecture Design Yicheng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IV)目录 (V)1 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项目背景 (1)1.1.1研究背景 (1)1.1.2项目背景 (1)1.2 概念界定 (4)1.2.1 关于“群众艺术馆”与“文化馆”的概念界定 (4)1.2.2 关于“大、中、小型文化馆”的概念界定 (4)1.3 研究方法 (4)1.3.1 文献阅读 (4)1.3.2 案例调研分析 (4)1.4 毕业论文框架 (5)2 大型文化馆建筑现状调研 (6)2.1 江汉区文化馆 (6)2.1.1 区位 (7)2.1.2 周边环境 (7)2.1.3 内部空间形式 (8)2.1.4 功能分区 (9)2.1.5 建筑形式与风格 (9)2.2 武汉群艺馆 (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1 区位 (10)2.2.2 与武汉其他大型文化建筑的关系 (11)2.2.3 内部空间形式 (11)2.2.4 当前存在问题 (13)3 研究内容 (13)3.1 大型文化馆建筑特征研究 (13)3.1.1 大型文化馆建筑特征 (13)3.1.2 大型文化馆建筑的功能构成 (14)3.2 主要功能区的构成及功能研究 (15)3.2.1 增加当地非遗展示空间 (15)3.2.2 观演空间增加 (15)3.2.3 文化馆建筑空间应多关注公共空间设计 (15)3.3 大型文化馆建筑的流线设计 (16)3.4 大型文化馆建筑分区设置 (16)4 结语 (17)参考文献 (1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1.1研究背景与项目背景1.1.1研究背景文化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文化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定位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一、前言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
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
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
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
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
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
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
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
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
文化馆典型案例
1、新加坡南洋艺术馆。
新加坡南洋艺术馆位于新加坡的中心地带,是一所专业性的艺术馆,
拥有众多的展览空间,囊括了当代艺术、艺术史以及古代艺术。
该馆致力
于展示乃至探索南洋、亚洲半岛以及亚洲其他地区艺术作品,也经常举办
国际级活动,拉近新加坡海外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以及进一步拓展新加坡
艺术的影响力。
2、香港文化博物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是香港文化及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该馆内有三大部分:香港文学精品馆、艺术家长跑馆、普及素质馆,其中香港文学精品馆收藏
了珍贵的文献及书画,艺术家长跑馆则收藏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而
普及素质馆则举办了一系列培训活动,以及提高大众艺术素质的各种艺术
创作活动。
3、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是一个集艺术、文化、社会的多功能文化机构。
该文化
中心不仅设有各种展览空间,还设有社区文化空间、文化服务中心、文化
娱乐中心、中央图书馆、视听资料库等。
文化中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文化
活动,如戏剧表演、歌舞演出、电影放映、展览等,鼓励大众参与到文化
活动当中来。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案例共享》1. 前言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根据幼儿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构建并实施的全面、系统、有机的学习计划。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既能提高幼儿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能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通过案例共享,探讨地方特色文化如何融入园本课程,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教育体验。
2. 案例一:传统手工艺品体验在某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中,教师结合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设计了手工制作活动。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并学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比如陶艺、编织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会向孩子们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案例二: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另一所幼儿园在园本课程中融入了民间传统节日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幼儿园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挂灯笼、剪窗花等,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新年的氛围。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增进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三:当地特色食材烹饪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某幼儿园在园本课程中安排了当地特色食材烹饪活动。
教师会向孩子们介绍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带领他们一起去市场挑选食材,并在教室里亲自动手制作当地特色的美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烹饪技能,也增进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
5.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特色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也让他们更加贴近当地的文化。
这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增进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园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发展。
6. 个人观点作为我的个人观点,我认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园本课程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这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内容,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深度。
红色文化馆案例红色文化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精神。
近年来,各地纷纷投入建设红色文化馆,旨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本文将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馆案例,探讨其特点和实践创新,以期为今后红色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红色文化馆的背景与意义红色文化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它不仅是展示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所,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红色文化馆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馆案例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红色文化馆的主题和内容,可将其分为革命历史类、英烈事迹类、红色遗址类等。
2.特点(1)突出政治性:红色文化馆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强调政治立场和政治导向。
(2)强调教育功能:红色文化馆注重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丰富表现形式:红色文化馆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实物展示、影像资料、场景还原等,增强观众体验。
三、红色文化馆案例的实践与创新1.案例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该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VR、AR等,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
同时,开展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红色之旅等,拓宽受众范围。
2.案例二:江西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该基地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3.案例三:陕西延安红色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延安精神为核心,创新推出一系列红色演出、红色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更多人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四、红色文化馆案例的影响与启示1.影响(1)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红色文化馆案例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
(2)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文化馆案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给定材料资料1在祖g的山山水水间,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或俯首案前,呕心沥血研究民间文化;或献身舞台,孜孜以求编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或走村串寨,把精神文化食粮播撒在田间地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基层文化人”。
2017年1月9日晚,“最美基层文化人”颁奖典礼在H省音乐厅举行,H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名单正式出炉。
以下是几位“最美基层文化人”的简要事迹。
欧阳老师是M县偏远山区的一名普通文化辅导员。
2014年退休后,他走乡串户收集改编民谣,为留守儿童编写了一本《十里山童谣》,融文明礼仪、F治安全、良好习惯、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内容于一体,易读、易记、易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欧阳老师捐出自己的全部藏书和住房公积金创建“十里山留守儿童文化街”和“十里山书香文化社区”,为留守儿童建造了一个精神“粮仓”。
DS文化馆的王先生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
数十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便,自费跑遍了该S100多个乡镇村组,收集地方文化遗产资料三百余万字。
利用在当地流传的“孟姜女传说”“荆河戏”等资料撰写了五部学术专著,著作的出版在当地学术界和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Y自治州85岁的田大爷是民间戏曲--灯戏最忠诚的守护者。
他14岁开始走上灯戏舞台,70年来坚守传承灯戏文化,将古老的灯戏撒播在家乡秀美的山水间。
唱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使褪了青丝,没了牙齿,他依然咿咿呀呀地唱着,颤颤巍巍地舞着……为群众需求而奔走,为精神食粮而劳作,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们的真实写照。
本次“最美基层文化人”评选活动由H省文化厅、H省委网信办、H省报业集团主办,各S州文(体)广新局承办。
活动自2016年3月31日启动以来,共有1568名基层文化人报名,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在这些报名者中,既有80多岁默默坚守一线的老艺术家,也有20多岁走时尚路线的文艺新秀,涵盖了基层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文化传承者、文化创意者四大群体。
大学生活动中心方案设计分析一:基地条件分析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场所。
属于文化馆类建筑。
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以及为学生们提供疑难解答的场所。
所选用地位于学校内部较宽阔区域(图1-1),周围紧邻中和食堂,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实验楼,属于人流较密集之地,也是学校主要的区域。
所以建筑要求的流动空间比较大。
需要很大的人流疏散场地。
在图1-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此处南面毗邻校园主干道。
因此,本建筑的主要入口设立在南立面。
通过周边环境的布置即可以使人流从三方均可方便通过。
在建筑的东立面开有一辅助入口,使得使用者更加方便的在建筑之中进行穿插(图1-9)。
二、总体环境布局分析首先: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把他单独的孤立起来,而是把它放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里,考虑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巧妙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如古树、道路等,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造环境。
这其中开敞的集散广场、活动用地、停车场所构成主要的空间区域。
停车场按照设计要求安排在西北角,入口处设计开敞的集散广场,采用围合式结构,内部设置庭院,布置活动场地。
为了体现出大学生活动中心较其他教学楼的区别,在建筑的材质和颜色上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手法(图1-4)。
前端采用纯净明亮的浅色,在弱化了其与天空的界限,多种样式的开窗方式强化了与周边树木的呼应,一强一弱将建筑完美的融合到了周边的环境之中。
这样使两部分建筑不会显得过分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互相融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还通过学生们在建筑内部行走中的空间体验得到。
门厅---室外---工作室等内部空间---屋顶大面积开窗。
通过侧面开窗创造出光影的变幻,使得外部空间变成了建筑的一部分,在室外学生们看到弧形及多变的线条建筑形体呼应基地的不同特质,构成了室外环境空间的完美组合唤醒学生的活力与奔放。
形式分析--几何特征分析----总体以大的方形连接半圆形为主。
几个1/4圆形围绕形成半闭合、半开敞空间(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