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73
【大家谈】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工程水力学”课程教学为例邢菊香1,吴恩兰2,刘淑英2,张碧莹1,王树国3(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2.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3.扎兰屯市水务局,内蒙古扎兰屯162650)〔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文章结合所教授的课程,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设计。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G7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9-021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决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中之重。
探索工学结合新路子,创新课程体系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课程始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主要是基本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综合实训、开放实验、顶岗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包含能力要素的模块为载体展开教学。
工程水力学是水利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人才培养规格相联系。
作为高职高专,其设置的课程职业化特点鲜明,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特点突出。
其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基于工学结合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开发摘要: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是有意识地选择并整合有价值客户及其关系的一种营销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来促进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流程,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这也是我们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工学结合客户关系管理 crm 课程开发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下面谈谈本人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开发的一些看法。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此,我认为应该按照如下步骤来开发课程: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一定要打破那些传统学科系统化对我们的束缚,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员工工作的过程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与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步加剧,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客户资源在公司战略上逐渐地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企业需要员工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并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这也是我们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2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是教学的目的,而工学结合等是教育的手段。
根据我们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程,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切实得到实施。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进行介绍,着重从课程设计、实施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课程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进行整合和序化。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针对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课程设计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流程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同时,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结起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性和优势。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演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
148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具体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教学过程通常为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得到提升。
因此一体化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汽修市场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汽修岗位要求汽修人才不仅要懂汽车的一般修理技能,还要懂汽车的诊断分析和检测维修。
而一些陈旧的课程体系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缺乏紧密联系,所以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路径2.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文件,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载体;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合一,校企合作。
由于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习任务须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让学习者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源。
经过课程教学试验、教学评价等闭环调整,最终正式运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3 汽修专业“三段式”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3.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的确立(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以汽修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主管、汽修骨干员工、汽修专业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调研内容,获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岗位所需要胜任工作任务、行业新技术、员工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研究得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某区域内各大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等企业,企业具有国企或民营性质,从事机电维修、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等岗位(岗位群)工作,能胜任汽车快修、汽车常见故障维修(小修)、事故车大修、电气诊断、车辆编程等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行业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培养电气自动化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因此需要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进行开发和更新,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行业的需要。
此外,工学结合模式是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模式,将科学、工程与社会经济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业的发展。
本课题旨在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从实践角度探讨该领域的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现状调研和分析。
(2)工学结合模式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设计并开发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4)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推广。
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归纳总结。
(2)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知和态度。
(3)设计开发法:利用工学结合模式,设计开发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4)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来检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为:(1)深入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3)设计开发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并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的反馈来完善和调整课程。
(4)总结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程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传统的学科分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开发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项目目标1.设计和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涵盖工程技术、实践操作和工作场景模拟等内容。
2.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项目计划阶段一: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结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
3.确定教材和学习资源,结合工程案例和实践操作,使课程贴近实际工作。
阶段二:课程开发1.撰写课程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2.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创建工程案例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阶段三:课程实践1.教师进行课程实践培训,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课程所学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回顾总结,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项目成果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将不仅仅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更将培养出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特殊应用场合1: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考虑针对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需要增加以下条款并进行详细说明:1.安全意识培训:在课程开发阶段,增加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工程现场安全规范和操作安全常识。
2.实践操作风险评估:在课程实践阶段,增加对工程实践操作风险的评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安全操作。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讨杨兰王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00)教育教学脯要】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跤r..体北课程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晨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它深刻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耳标要求。
为我们开发课程提供了较实用的方法。
本文利用其科学的开发流程探讨了设备雏修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约蝴备绔习睁的工学结合—体化课程。
暖翻丽]高职课程;工学结舍一体化深程;工作方法;攀习领域课程;实践专家研诗会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体的课程,既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学生i蓖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工学结合—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建立。
工作过程应考虑三个方面:1)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既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
2)工作要素的全面性,既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
3)工作过程知识。
—体化课程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实践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体化课程充分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为:行业情况分析一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_+学习情景与课业设计一课程实施与评价。
其中典型工作任务(pr of e ss i onal t a sk)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页域(或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
是在D A CU M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B A G)进行的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