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证:美国政府把运到香港并转口至美国的中国 货物视为从中国进口的货物,然而中国的贸易统计 却把它们视为从香港出口的货物。可见,在统计原 则和统计方法上,虽然中美双方均采用国际标准,即 进口货物统计原产国,出口货物统计消费国。但各 国在制定自己的规则时,标准不一。同时造成了美 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中美统计数据差 别较大主要存在于两个领域,一是转口贸易,二是加 工贸易。按照中国统计方法,如果一批货物在其出 口时已知其消费国是美国,那么应列入对美的出口 统计,如果一批货物在出口时不知其是被转运至美 国,则不能统计入对美出口。而美国对只要是中国 原产的货物,无论其是从中国直接运入还是经香港 转口运入,一律列入自中国的进口额,但是,对香港 从美国进口再转卖到内地的商品,它们就不统计成 是美国对中国内地的出口。这两个统计口径的不 一致,加大了逆差。现实中中国很大一部分出口到 美国的商品都是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双方计算的 标准不同产生了双方统计上的巨大出入。
• 2.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国际贸易的收支理论 上应当基本是平衡的。一个国家的出口同 时便是另一个或另一些国家的进口。但由 于统计口径不同等原因,实际上每年国际贸 易进出口总额之间总有一定差额。
• 以中美为列:美国著名国际贸易专Wayne M1morrison1991年在其向美国国会提交的 《中美贸易问题》报告中提到过中美双方 对逆差认识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双方统计方 法不同。
• 4.价格发展的不平衡。战后,国际贸易中的 价格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50和60 年代是世界市场价格相对平稳的时期。到 1960年,和1950年相比,原料价格下降10%, 但到1970年,又上升9.1%,结果,1970年前的 20年中,原料价格基本未变。这个时期,制成 品价格略有上升,每年大致提高1.8%。1970 年后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世界市场价格开始 频繁变动。原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在70年代 一度上升后开始下跌。1988年和1979年比 较,初级产品价格仅上升2.7%,而制成品价格 却上升33%,价格剪刀差加剧趋势是明显的。 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统计,世界初级产品(不 含石油)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比价,如1980年 为100,1955年只为85,1988年更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