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之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声乐的三种唱法介绍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作用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有节奏的声音。
作为一名专业的声乐学习,具备声乐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你知道声乐有几种唱法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乐唱法一般分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
一、民族唱法
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
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
二、通俗唱法
包括爵士、POP、蓝调等。
表演形式随着流行元素而变化,更新换代很快。
三、美声唱法
又称“柔声唱法”。
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
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头声”)。
美声唱法强调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
也强调共鸣,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社会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
【声乐的三种唱法介绍】。
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之区别一、流行观点的产生通俗唱法,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没有这种提法。
我们讨论三大唱法—通俗、美声、民族唱法时,只针对国内情况而言。
通俗唱法这个名词,是同国内,大陆地区提出来的。
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期。
那时邓丽君的被批判为“靡靡之音”的歌声大举入侵大陆地区。
大陆的老百姓知道了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美声和民族歌唱的另外一种歌声。
于是有了“通俗歌曲”的提法。
有了通俗歌曲的提法,就有人认为唱这种歌曲应该用不同于演唱美声和民族歌曲的方法去演唱。
“通俗唱法”便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
(具体什么人提出来的,现在已很难考证)。
有了通俗唱法的提法,就有人拿它去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进行比较,以便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产生了一个非流行的观点: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
这种观点,道出了三种唱法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但由于这一观点对三种唱法的区分不合乎逻辑学的要求,因此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以至于至今仍有人坚持认为三种唱法没有区别。
即认为只有一种唱法,美声唱法。
对于不同的歌唱,那只是美声唱法的不同的应用方式而已。
也有人从国外没有“通俗唱法”这一提法的情况出发来否定通俗唱法的存在……。
弄清三种唱法的区别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同时也会对教学和演唱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这一流行的观点—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入手来展开关于三种唱法之区别的讨论。
二、不合逻辑的划分逻辑学告诉我们,划分应该依据同一的标准。
用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来对三种唱法进行划分。
显然违背了逻辑学上的这一要求。
吐字和声音只是歌唱的形式,而感情是其所表达的艺术内容,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就吐字和声音的关系而言,吐字是方法,声音是结果,二者同样不在同一层面上。
美声唱法的唱声怎么解释呢?指美声对歌声有特别的要求吗?如果是,那么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对歌声同样有要求,只是要求各不相同吧了。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是什么声乐的唱法分为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那么这三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三种唱法的基本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音域的不同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
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
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
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二、咬字部位的异同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
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
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
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
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
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四、声音走向的比较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
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
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
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
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五、呼吸的运用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引言唱法是指在音乐表演中,人们通过声音的发声和技巧的运用,传达情感和表达艺术性的一种方式。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三种不同的唱法形式。
本文将探讨这三种唱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指在特定民族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方式。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独特的声音特点和唱法传统,因此民族唱法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民族唱法注重表达情感和故事叙述。
它通常采用特殊的音域、音调和发声方式,以传递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比如,在中国的民族唱法中,常见的有京剧唱腔、苏州评弹等,具有岭南音乐、北方音乐等不同风格的唱法。
与其他两种唱法相比,民族唱法更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力,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技巧和发声方式,展现出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
同时,民族唱法也经常与舞蹈、乐器等形式结合,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唱法方式之一。
它注重声音的清晰、纯净和技巧性,以展示歌唱者的声音音质和技巧水平。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技巧性和音质的优美。
它要求歌唱者能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呼吸控制、声音共鸣等技术要点,以达到声音音质的完美。
同时,美声唱法也讲究音乐语言的准确和演唱的技巧性,以确保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美声唱法通常应用于歌剧、室内乐和合唱等西方古典音乐形式中。
它对歌唱者的音域要求较高,追求声音的高度和广度,以展示出音乐的壮丽和感染力。
通俗唱法通俗唱法是现代流行音乐中常见的唱法方式之一。
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通俗唱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不同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更加注重个人的表演风格和个性化的演唱方式。
通俗唱法强调歌曲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它通过灵活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将歌曲的情感和故事传递给听众。
通俗唱法注重歌唱者个人的表达能力和舞台展现力,追求音乐的时尚和个性化。
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唱法规范,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变化。
通俗唱法技巧: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通俗唱法技巧 No.1 声情并茂唱好通俗音乐要想唱好通俗音乐,首先歌者肯定要做到 "声情并茂'!声:指的是发声的技能(也就用那些动作去唱歌)情:演唱时所要表达的一种心情或一种气氛(一般被视为是不是投入,是不是有歌者的气质)就算一个发声技能超群的人,他的声音还是会有瑕疵的,因为在声乐表现中,人声始终是精益求精的,假如缺少了感情的支撑,那他充其量是一部发声机器,而且是有瑕疵的。
反之,假如凭一时之勇,一时之情去发泄的话,那就往往脱离不开K歌,叫喊等行为了。
误区:声、情两者不能良好的结合起来,盲目训练导致成为一个麻木的发声工具,而过分的热忱似火又太简单染上市井演唱之气,今后就难改了!No.2 声、情入手探规律我们下面就分为声、情这两方面来探讨通俗音乐的演唱规律!当然,在字面表达以及动作训练的过程中,是以声为主,情为辅,但盼望大家在运用表演的过程中反之,衡之。
提高声乐技能主要分为四大门功课:气息,发声,传声,咬字。
情:在一开头的时候,主要是要能听得出好声音的"质',"气',"词',"乐'。
(在演艺,观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学会从感性变为理性再回到感性)许多人盲目的练习唱歌,但他并不知道在唱歌的过程中,声的四大部门都在工作,这才叫唱歌,练习是有效的。
但同时,歌曲演唱的好坏是在观赏一个整体,一个心情,不是在检验这四门功课的凹凸!No.3 什么是气息?既然谈到四门功课,我们就来一一阐述一下:首先,什么是气息?唱歌必需用气,通俗音乐中的气,是由一呼一吸这两个动作交替构成的。
(决不要有第三个动作产生,例如停顿、重吸、重呼、偷气、漏气等)就一呼一吸而言,唱歌是呼的艺术,切勿本末倒置。
(现在市面上,大多的练气方法,太强调吸气,这样会大大减弱歌者的表现力量,沟通力量)练习要领:要用气,就要一呼一吸,交替工作,稳定气口,连贯动作。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共性与区别发表时间:2019-02-15T10:08:13.6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作者:吴昊[导读]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军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造诣。
中国三大唱法的产生是对中国唱法体系的完善,也满足了听众相对的需求。
在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里(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6级3班)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军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造诣。
中国三大唱法的产生是对中国唱法体系的完善,也满足了听众相对的需求。
在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的精神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需要通过音乐的方式,更好地得到缓解。
下面,我将根据这三种唱法进行各自的阐述,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与异同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
一、民族唱法顾名思义:各民族的歌唱方法。
五十六个民族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唱法。
比如,居住在高原的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来往十分不便。
在这种自然条件的催化下,使得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练就了一副好嗓子。
风格的处理上倾向于高亢嘹亮,前些年在星光大道上大放光彩的阿宝正是其代表之一。
而平原上的人,对于唱法风格的处理,要委婉灵巧的多。
其中,小时候耳熟能详地《茉莉花》就是最好的代表,对于歌中衔接处的处理,大多以轻微的转音为主。
平滑之感,让人听了自然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而北方和南方的民歌,风格上又是大相径庭,北方一粗狂豪放为主,南方则是以舒展自如为主。
民族唱法来源于民间,也是我们优秀的并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根据资料:“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
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赏群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与联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
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
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
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
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区别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
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在嗓音运用上也存在异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
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
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
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
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起源和区别一:美声唱法(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
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这种唱法是从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的,最早源自“阉人歌手”。
“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被保留下来,经整理改良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即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五四”之后进入中国,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
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
其实Bel canto这个词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
“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等。
而“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
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这种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很多的弯路。
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声音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
因此致使不少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在学习和实际歌唱中,要么重声不重字,要么重声不重情,甚至有的歌者非但不重字和情,就连声音也是装腔作势,唱起歌来很是吓人。
我本人还是很爱听爱唱美声作品的。
但是,要想唱好美声唱法不是一年二年能学会的,在意大利也得要学个六年八年的,才能算是一般般的,在我国,要想学好美声唱法还是有很多的条件制约我们学不好美声唱法的,比如我们的国语字节;我们的身体条件等等方面。
二:民族唱法(中国唱法):起源于我国,它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就不算一些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传统。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声、民族和通俗是三种不同的唱法风格。
美声唱法以其较高的技巧性和演唱技巧著称,而民族唱法则更注重自然和朴实的表达方式,通俗唱法则更加亲近大众,在流行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这三种唱法有着显著的特点和风格差异,但在实践中,它们也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声和民族唱法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美声唱法强调技巧性和声音的纯净度,而民族唱法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厚重。
在实践中,二者常常会互相借鉴,从而丰富了表达方式和唱法的多样性。
在某些民族歌曲中,歌手会运用一些美声唱法的技巧,以增加音域的广度和音乐表达的丰富性。
而同样,在美声唱法中,歌手也会尝试运用一些民族唱法的技巧,使演唱更加具有情感张力和独特的个性。
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也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国音乐也逐渐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
借鉴美声和民族唱法的特点,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魅力。
通俗音乐的发展和融合,也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流行音乐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种相互借鉴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各国音乐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之区别
一、流行观点的产生
通俗唱法,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没有这种提法。
我们讨论三大唱法—通俗、美声、民族唱法时,只针对国内情况而言。
通俗唱法这个名词,是同国内,大陆地区提出来的。
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期。
那时邓丽君的被批判为“靡靡之音”的歌声大举入侵大陆地区。
大陆的老百姓知道了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美声和民族歌唱的另外一种歌声。
于是有了“通俗歌曲”的提法。
有了通俗歌曲的提法,就有人认为唱这种歌曲应该用不同于演唱美声和民族歌曲的方法去演唱。
“通俗唱法”便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
(具体什么人提出来的,现在已很难考证)。
有了通俗唱法的提法,就有人拿它去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进行比较,以便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产生了一个非流行的观点:
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
这种观点,道出了三种唱法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但由于这一观点对三种唱法的区分不合乎逻辑学的要求,因此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以至于至今仍有人坚持认为三种唱法没有区别。
即认为只有一种唱法,美声唱法。
对于不同的歌唱,那只是美声唱法的不同的应用方式而已。
也有人从国外没有“通俗唱法”这一提法的情况出发来否定通俗唱法的存在……。
弄清三种唱法的区别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重要的问题。
同时也会对
教学和演唱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这一流行的观点—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入手来展开关于三种唱法之区别的讨论。
二、不合逻辑的划分
逻辑学告诉我们,划分应该依据同一的标准。
用美声唱法唱声,民族唱法唱字,通俗唱法唱情来对三种唱法进行划分。
显然违背了逻辑学上的这一要求。
吐字和声音只是歌唱的形式,而感情是其所表达的艺术内容,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就吐字和声音的关系而言,吐字是方法,声音是结果,二者同样不在同一层面上。
美声唱法的唱声怎么解释呢?指美声对歌声有特别的要求吗?如果是,那么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对歌声同样有要求,只是要求各不相同吧了。
美声唱法要求歌声圆润、悦耳、纯净。
民族唱法要求声音明亮、悦耳,有的也要求纯净。
通俗唱法则要求各式各样的声音。
在通俗唱法中,对音色的控制能力同美声唱法、民族唱汉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如果从对声音的要求不同这一点出发,是可以找出三种唱法的区别的。
相关问题我们会在后面文章中深入讨论。
民族唱法讲究以字行腔,吐词清楚明白。
通俗唱法同样以有字行腔的特点,也讲究吐词清楚明白。
虽然通俗歌手中有吐词不清,咬字不准的现象存在,但那绝不是技术要求本身的限制所造成的,多数是人为的,所谓故意而为之。
在民族唱法中,民间歌唱、曲艺歌唱
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林俊卿在《歌唱发声机能研究》一书中对这一现象有详细的论述。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话筒就是通俗歌手的第二歌喉,不可或缺。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其产生与发展都与电声技术无关。
其整个歌唱方法和技术体系都在不考虑电扩声条件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在没有电声设备的剧场里,要让最后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够听到歌手的歌声,那就要求这种歌声具有宏大的音量和善于传播的音质。
正是由于这种要求,美声唱法○2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要求,亦即美学原则:
非自然性,规范性,专属性(封闭性)。
通俗唱法的美学原则正好与之相对应。
自然性,多样性,兼容性(开放性)。
相关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通俗唱法的美学原则》中讨论。
吴子华
2006年2月9日
注:○1现在我们看见美声歌手和民族歌手在舞台上也有使用话筒的情况。
他们对话筒的使用和通俗歌手的使用性质完全不同。
美声和民族唱法只是要求话筒在尽可能保持原声(真声)的前提下,将声音简单地放大。
话筒的距离一般离嘴较远。
如果美声歌手、民族歌手将话筒象通俗歌手一样紧紧地靠在嘴边,那么他们已自觉不自觉地滑向,或者靠边向通俗唱法了。
我们说不必须使用话筒就是指的上述情况。
我个人是比较反对划分声部和唱法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高声部和低声部都是风格和表现上的差别,并不存在唱法上的差别。
就像演奏钢琴一样,在钢琴的曲目中不同风格、不同表现、不同类型的乐曲有很多。
但在钢琴教学中就不会存在学琴初期就先来划分弹法和类型,的确,学生受性格、喜好、自然条件的影响,是不可能把所有类型的作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的学生弹〈肖邦〉就能比较好的表现其风格,可弹〈贝多芬〉就可能表现不出来。
而有的学生善于演奏快板的的部分,一到慢板乐章就弹得很"白",即便是钢琴大师也是一样,鲁宾斯坦弹肖邦的夜曲就比较好,霍拉维茨弹莫扎特就比较好。
声乐上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声乐艺术人为的用几种唱法或几个声部来划分,这样的划分就像是把穿的鞋划分为几个尺码,不管合不合脚,就这几个尺寸的鞋,这样行吗?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歌唱法还是通俗
唱法,不管是中音还是高音,衡量其声音的标准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要寻求那种平衡的、悦耳的声音(有关平衡的问题可参看音乐教学法中的内容)。
对于一位优秀的歌唱者来说,这几种唱法仅仅是风格上的差别,听听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凡是优秀的歌手声音都在平衡点上,这是几种唱法都必须做到的,而唱法的差别就是在咬字、吐字、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平衡点的取得就是以自然和真实为标准的。
至于声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先建立良好的演唱方法,使其真实的再现嗓音的自然条件,学生对那一声部的作品表现得最好就选择那一声部,就像我教的一位学生,唱民族歌曲和男高声部比较好,可也能唱一些中声部和美声的歌曲,只是唱中声部时低音较差,唱美声歌曲时嗓音的厚度不够,但不等于就唱不了,其声音效果足可以以假乱真,根据实际能力给这位学生定位于男高音,善于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曲。
所以,我认为在学习的最初阶段不要轻易的确定学生的演唱风格,尤其是根据演唱风格再划分几种演唱方法,人为的限制了学生的演唱范围,也容易使声乐艺术陷在僵化和固定的唱法之中。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情感表现方式的不同,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水土的原因,有语言的原因,也有民族历史的原因。
1.水土、语言的原因:环境会对人的情感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秀美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细腻的性格,而你听一听音乐的特点,恶劣环境的陕北高
原和陕北民歌;辽阔的蒙古草原和内蒙民歌;挺拔的青藏高原和藏族民歌等等都是有共同特点的。
还有民族性格,地广人多的国家,其人民的生活因为有安全感而随意甚至是散漫,而地小人少的国家,其人民的生活因为大国的影响缺少安全感而紧张甚至是带有侵略性的。
这种民族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音乐的表现形式。
还有语言上的原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之间,而且也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
英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等在口腔的咬字位置都有所不同,也也是造成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差别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讲,通俗歌曲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2.民族历史的原因: 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宗教化的结果就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是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节制的特性,所以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京剧的表现方式,因为我国经历的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深受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影响,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比较节制的。
而流行音乐是近代在拉美等国得到发展的,流行音乐的许多方面都受到拉美民族音乐的影响,比如:ROCK、POPS、JAZZ、SAMBA等风格至
今在流行乐坛上也经常见到。
像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美国的历史是有关系的,我们都知道美国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