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导读: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一、内容概括题型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六、语言品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七、材料链接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八、开放拓展题型说明文阅读主要试题类型示例及答题技巧归纳一、内容概括题型【题型分类】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题型示例】例1: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人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例2: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A卷(海淀卷)《话说海淀》10. 选文第(1)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对明清直至建国前夕海淀水乡美景、园林发展和文化遗迹进行介绍的是第______段到第_______段。
(4分)——“海淀”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例3:《植物也有“喜怒哀乐”》(《中考复习指导》P68)4、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第1个例子: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第2个例子: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方法技巧】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题型分类】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4、判断说明的顺序 (较少出现《指导》 P70—2 )【题型示例】例1:《漫话对联》(《指导》P66)•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出来。
•介绍了对联的定义、种类、起源和发展、写法、意义与影响。
例2 区0611期中测评《说屏》19、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出2—4段的说明内容——文章各段依次介绍了屏“巧”的总特点、屏的功能、屏的分类、屏的放置【方法技巧】1、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邹城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
"这是汉代思想家扬雄的话,其中阐明的中国人关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有普遍意义。
中国艺术在天人交会的基础上谈创造。
“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这一点在园林建造上体现的最明显。
中国园林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得自然之趣,体现自然的意味,所谓“庭前草不除”,这是中国造园的最高境界。
西方园林是人工的,多几何构置,铲平山丘,人造喷泉,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中国园林是自然的,多曲线,野趣天成,寂寂小厅,闲闲花草,曲曲细径,溶溶绿水。
西方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欣赏秩序,对称,整齐;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欣赏大自然的内在秩序和节奏。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
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所以传统建筑中一开始以建筑各种神庙为主。
而在中国,开始时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神权也依附、从属于皇权,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
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理想寄托于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可以腐朽的木材与土地的衍生之物做材料,而很少选择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
-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8种)•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限时训练(六) 病句辨析与修改(时间:15分钟)班级:姓名: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十三行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广州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空军紧跟世界空天领域发展趋势,推动空军军事理论、备战训练、人才装备等。
B.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包罗万象的进口产品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C.这些绿色健康食品,将增加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
D.杭州育才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
3.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学员与广州优秀大学生一起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探望外来工子女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将“探望”改为“探访”)B.目前,我国发现的时间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1977年出土的青铜。
(将“1997年”移至“是”和“在”之间)C.爱国是检验一个人品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
(在“爱国”前加“是否”)D.气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多个地区出现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
(删掉“的原因”)4.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踏着夕阳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拾起一瓣落花,仍然可以嗅到春的希望。
朝花夕拾,失败伴随着成功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失败时,我仍然..,用坚定感悟失败、体会失败、接...可以携一份坚定受失败...……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些失败就像我生命里的落花,虽感伤,但回首夕阳时,我学会了坚定。
A.“仍然”是副词,“坚定”是名词,“接受失败”是偏正短语。
B.“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阅读答案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首都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三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了千年的智慧,维系了文化的根脉,推进了文明的传承。
初三学生开展了“墨香字韵话古今”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1-7题。
专题一体悟汉字之美作为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方块字,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象意境美,还具有深层的意蕴美。
汉字有形象意境之美。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派生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动作的关联。
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
”宗先生的深刻,不仅在于揭示了象形字的形象,而且进一层显现了形声字(占汉字绝大比例)的形象意境美,那种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联觉之中表现出来的美。
汉字有深层意蕴之美。
如在汉字的结构形状中,古代取象于天地间万物,蕴含着自然之美。
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及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乐水,鸟之丰羽,反应出各自的意蕴美。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为汉字运用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在处理汉字时面临着诸多困难,有人认为汉字与人工智能扞格难通。
然而,随着研究逐渐增强和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困难正在被逐渐克服。
相信汉字的高度表意性,在未来的智能系统中能够发挥巨大优势。
1.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潜”指“隐藏,不露在表面”,应读为“qián”。
B.“汩汩”指“水流动的声音”,应读为“mì”。
C.“蕴含”指“内里含有”,所以“蕴含”一词中有错别字。
D.因为表示“把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所以“反应”一词中没有错别字。
2.《现代汉语词典》、中“扦”有“金属、竹子等制成的针状物”的意思,“格”有“隔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的意思。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职业技能测试F组样题中职考生和往届普通高中考生及同等学力考生一、单选题。
(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1. ( )是素描的基本理论知识之一,它指的是物体的外部轮廓和内部形体位置安排,它决定了物体的整体形状和大小。
A.形体结构B.透视理论C.大小比例D.空间构图2.色光三原色是( )。
A.红、黄、蓝B.红、绿、蓝C.红、绿、黄D.黄、绿、蓝3. 在几何学中,白银比例可以使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比例接近理想的比例,这种比例在自然界的许多形态中都可以观察到,例如植物的生长螺旋和花朵的形状,其比值是( )A.1:2B.1:1.414C.1: 1.618D.2:64.Illustrator是Adobe公司推出的一款应用广泛的矢量图像软件,以下选项不能用Illustrator制作的是( )A.平面设计B.矢量插画C.影视动画D.广告设计5.以下哪种颜色可以起到缓解焦虑和压力的作用( )A.黑色B.紫色C.红色D.绿色6.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物速写的主要特点( ) 。
A.着重捕捉人物的动态特征B.快速勾勒出人物的外貌特征C.通过速写完整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D.重视人物的整体形态7. 马蒂斯是()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A.野兽画派B.威尼斯画派C.佛兰德斯画派D.现实主义画派8. 在水粉画的基本技法里,调色用水少或者完全不用水调色,笔触肯定、色彩浓艳,画面效果厚重、结实的技法叫做()。
A.水洗法B.干画法C.喷洒法D.湿画法9. 一个网站的起始网页称为( )。
A.主页B.网页C.网站D.文档10. 对于计算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计算机病毒只会破坏软件或数据,不会造成大的损失B.学习计算机必须学会编程语言C.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虽然复杂,但是它的基本应用却容易掌握D.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也无法掌握11. 由任意两个原色混合后的颜色,在和另一种原色混合得出的色,被称为( )。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检测语文2023.04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也早已经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
采用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的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度、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这也是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从古代建筑的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过去的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2024-2025学年河北邯郸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河北邯郸市2025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024-11-0208:23发布于:广东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形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基于丰富的遗产,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形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殿,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2025届盐城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
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
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②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
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③西洋画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在中国则人体圆雕远不及希腊发达,亦未臻最高的纯雕刻风味的境界。
晋、唐以来塑像反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西洋后来画家的范本。
而商、周钟鼎敦尊等彝器则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表现中国宇宙情绪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
④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
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
物象融于花纹,花纹亦即原本于物象形线的蜕化、僵化。
每一个动物形象是一组飞动线纹之节奏的交织,而融合在全幅花纹的交响曲中。
它们个个生动,而个个抽象化,不雕凿凹凸立体的形似,而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至简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内心,并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大美至简”是古人崇尚的一种审美理念。
他们认为,最美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
这种理念体现在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③在建筑领域,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以故宫为例,其布局严谨,对称有序,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故宫的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寓意着皇家的尊贵和权威,而其梁柱、门窗等细节之处,则体现出简约之美。
④绘画艺术同样遵循“大美至简”的原则。
中国画讲究意境,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画面。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画面中的人物众多,但线条流畅,色彩淡雅,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再如齐白石的《虾》,寥寥数笔,就将虾的形态、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⑤在文学创作中,“大美至简”也得到充分体现。
李白的《静夜思》仅四句,却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⑥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往往忽视了“大美至简”的审美理念。
过度装饰、奢华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⑦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大美至简”的审美理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在建筑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等方面,追求简约、朴素的美。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自然环境,倡导绿色生活,让“天人合一”的思想得以传承。
小题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B.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故宫就是典型例子。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画面中的人物众多,但线条流畅,色彩淡雅,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阅读答案故宫三大殿【篇一:《故宫博物院》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t>班级姓名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说明顺序是:1.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
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
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朱漆方台]。
:[逻辑顺序]。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高三语文2023.04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
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冬奥色彩系统。
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
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助色为墨、金、银。
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
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
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
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
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
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
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
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
“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
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
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于“舞色”阶段。
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2
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
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
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
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不少于80字)(5分)
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
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7、①“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样使语言更准确。
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18、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