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恒等式动态变换
- 格式:pptx
- 大小:192.56 KB
- 文档页数:43
第1篇一、引言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恒等式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恒等式进行阐述。
二、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特点:1.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这意味着资产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不能凭空产生。
2. 资产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这意味着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属于企业。
3.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意味着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或减少现金流出。
三、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点:1.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这意味着负债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不能凭空产生。
2.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这意味着负债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或资产减少。
3. 负债是企业的一种现时义务。
这意味着负债是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必须履行的义务。
四、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点:1.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
这意味着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差额。
2.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的权益。
这意味着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3.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这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五、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恒等式,它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以下是该恒等式的具体解释:1. 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
这意味着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资产总额等于其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之和。
2. 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
会计恒等式是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企业资产的总额等于企业负债的总额加上所有者权益的总额。
也就是说,会计恒等式可以用来表达企业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会计恒等式的基本等式可以表示为: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体现了资产的来源,即资产是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提供的。
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它可以是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
负债是企业对外部单位的债务,它包括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债务等。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对所有者的权益,它包括资本、留存收益等。
基本等式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状况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除了基本等式外,会计恒等式还有一些扩展等式,用于反映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扩展等式。
扩展等式1:营业收入等于成本加利润这个等式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营业收入,然后以一定的成本和费用换取这些收入,最终实现利润。
这个等式可以表示为:营业收入 = 成本 + 利润这个等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营业收入的组成和盈利能力。
扩展等式2:资产的变动等于负债的变动加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这个等式体现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动态关系,它可以表示为:资产的变动 = 负债的变动 +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这个等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活动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
扩展等式3:现金流量等于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这个等式体现了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它可以表示为:现金流量 = 现金流入 - 现金流出这个等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现金管理情况。
以上是会计恒等式的基本等式和一些常见的扩展等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解析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1)它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这座大厦的坚实基石,是掌握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起点,为会计试算平衡奠定了基础,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科学性的赏析,对会计学习者以及会计工作都会有所帮助。
一、生动体现了辩证法,以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的眼光反映经济业务历史上的单式记账法往往局限于经济业务中单一项目的增减变化,如分别以货币、债权或存货等项目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主要反映各项目的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而各项目之间增减变化的对应关系即勾稽关系却不够明确,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流水账”。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业务数量也不巨大的状况下,单式记账尚能赢得一席之地。
但是到了经济生活日益繁荣、经济业务日趋庞杂纷繁的时代,单式记账就显得力不从心,必然摆脱不了被历史尘封的命运。
取而代之的复式记账法则避免了单式记账那种瞎子摸象式的局限性,以会计恒等式为基础,它一方面反映了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另一方面反映了形成这些资产的不同来源。
其中,资产是结果,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形成这些资产的原因。
由于是从两个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因而恒等关系永远存在。
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法特征在会计方法中的生动体现,它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从其运动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来龙与去脉入手,以“从哪来,到哪去”的复式记账原理,编织了一张“经纬网”,更全面、更客观地定位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记账规则展现了一种对称的平衡美世界中对称的平衡美随处可见,比如人类自身的身体是左右对称,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乃健康之本等,而这种平衡美在会计恒等式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恒等式左侧的资产类账户性质被规定为“借增贷减,余额在借方”,而位于等式右侧的权益类(即负债人权益与所有者权益)则对应地被规定为“借减贷增,余额在贷方”;反之,若资产类账户性质被规定为“借减贷增,余额在贷方”,那么权益类账户则对应地被规定为“借增贷减,余额在借方”。
什么是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改革了会计原恒公式,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取而代之以能够体现企业作为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试算平衡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进行会计处理有一些基本的准则,会计恒等式就属于其中之一,它有效地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联系在一起。
会计报表编制是以会计恒等式为基础,因此在对财务知识系统了解之前,我们先看看会计恒等式包括哪些内容。
(1)基本会计恒等式1一静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其资金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①投资人投入。
②借债。
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构成企业经营的全部资金来源。
这些资金或者投入物(机器、设备)形成企业的资产,来源于债权人(如银行)的资金,形成负债;来源于投资者的资金形成了所有者权益。
而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基本的恒等式:企业资金占用=企业资金来源资产二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关系,表现出企业在经营过程的某一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对等关系。
这个基本等式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
(2)会计恒等式2一动态的会计等式。
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上一个等式并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盈利还是亏损,因此我们给出下面的等式,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收入一费用=利润(或亏损)如果: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盈利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亏损之所以将这一等式称之为动态指标,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阶段企业利润的变化中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
会计恒等式2也是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
(3)会计恒等式3一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第1个等式只能看出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情况,即某一个时点的状况;而第2个等式只能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情况,即赚了多少钱,无法反映企业的规模。
浅析“会计恒等式”的作用的论文[摘要]会计界几乎一致认为,会计恒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存量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和增量会计恒等式:“δ资产+δ广义费用=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出发,具体论述了会计恒等式的作用。
[关键词]存量会计恒等式;增量会计恒等式;广义收入;广义费用一、引言(一)会计恒等式的表现形式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也有人称其为“会计等式”、“会计方程式”。
我国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恒等式有以下3个:基本会计等式,或称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权益)①第二会计等式,或称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②综合会计等式,或称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③之所以将其称为会计恒等式,“是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都必须满足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数量等式”。
本文以此为依据,对会计恒等式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具有普遍意义的会计恒等式前述“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严格地说,是一个不一定成立的等式,这已被众多会计人士所指出,因为如果发生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上述会计方程式就不可能成立。
而“收入-费用=利润”即使成立,也不是会计恒等式,因为只有到会计期末,有关收入、费用相配比之后,才能计算出利润,也就是说,收入、费用发生在先,利润发生在后。
而发生在会计期间的涉及收入、费用的交易或者事项,就没有办法通过上述等式来验证其正确性。
因此,“收入-费用=利润”在会计期间不能使用,即使到会计期末,它也仅仅是一个利润计算公式,而不是一个能够验证所有涉及收入、费用的交易或者事项都满足该等式的会计恒等式。
因此,我们认为,将会计恒等式分为存量会计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④增量会计等式:δ资产+δ广义费用=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⑤是更现实的,且具有普遍意义,不仅符合会计恒等式的定义,更符合资产负债表观,可以真正发挥会计恒等式的作用。
基于会计恒等式的资金运动浅析作者:马勇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选取会计恒等式作为出发点,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中常见的几种资金运动模型,希望能够为财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拓展这些模型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会计恒等式资金运动一、从会计恒等式的角度理解外部资金需要量会计恒等式是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也是对企业资金运动最集中的描述。
等式左边资产表示企业对资金的占用或使用情况,右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表示资金的来源。
动态的会计恒等式如下:[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将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
将股所有者权益分为内部产生的权益和外部产生的权益。
则[Δ资产=(Δ经营性负债+金融性负债)+(Δ留存收益+Δ外部产生的权益)][ 外部资金需要量=Δ外部产生的权益+Δ金融性负债][=Δ资产-Δ经营性负债-Δ内部产生的权益(留存收益)]二、从会计恒等式的角度理解现金流量表从会计恒等式出发理解通用现金流量表,将资产分类为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将非现金资产继续分类为非现金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将负债分类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将流动负债进一步分类为金融性流动负债和经营性流动负债。
留存收益是净利润扣除现金股利之后的资金。
于是有:[Δ现金+Δ非现金资产=Δ现金+非现金流动资产+Δ非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Δ非流动负债)+Δ留存收益+Δ外部产生的权益][=(Δ金融性流动负债+Δ经营性流动负债+Δ非流动负债)][+[(净利润+净利息支付-净利息支付-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支付的现金股利+)+Δ外部产生的权益]]将经营性营运资本定义为经营性流动资产与经营性流动负债之差,表示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资金需要量。
由净利润调整经营活动现金流,可首先将净利润计算过程中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项目进行调整(投资收益等),然后调整应计项目(非现金费用等),最后调整经营活动对资金的占用量(经营性营运资本的增加量):[Δ现金=净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息支付-(Δ非现金流动资产-Δ经营性流动负债)+[(Δ金融性流动负债+Δ非流动负债-净利息支付)+(Δ外部产生的权益-支付的现金股利)]][+(-Δ非流动资产+投资收益)=[净利润+非现金费用-投资收益+净利息支付-Δ经营性运营资本]][+[(Δ金融性流动负债+Δ非流动负债-净利息支付)+(Δ外部产生的权益-支付的现金股利)]][+(用于非流动资产处置购置的现金流+投资收益)][]三、从会计恒等式的角度理解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可在管理式报表框架下计算。
会计恒等式是什么会计恒等式概述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会计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矗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会计等式(二)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为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会计等式(三综合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企业在经营中,“收入-费用=利润”中的利润就表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与赔都是股东的.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而,新资产=负债+新所有者权益=负债+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会计恒等式的原则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
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accountingequation/accounting identity)[编辑]会计恒等式所谓会计的恒等式,也有人称之为会计方程、会计平衡公式。
它表现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会计方法的出发点和基础。
[编辑]会计恒等式体现了三种数量关系一.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资本的运动采取了两种的形态: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动状态。
当资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涉及三个重要概念: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在一定时点的数量关系。
一个企业有多少的资产,也就一定要有其相应的来源;反之,有多少来源也就必然要表现为多少的资产。
在某一时点就具有下列公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把第(l)式进行移项,就得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净资产 (2)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矗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
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
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
二.收入、费用与利润当资本处于显著变动状态时,涉及三个重要概念:这三个要素在一定期间(注意:不是时点),就形成了下列公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收入-费用=利润三.会计六个要素的综合资本运动的静态与动态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量关系存在着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即可以综合。
它们的综合反映是:资产+(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分配前)[编辑]会计等式的作用[1]设置会计科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帐的理论依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理论依据;∙审查会计帐簿的理论依据。
[编辑]会计等式与税制改革[1]现在人们往往认为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应分别计算,其数据可以有所不同,但我们不能忽视税收对会计的影响,比如税制改革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我们知道,西方税收主要是以收益类税为主体,其流转类税仅占税收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从总体上讲,流转税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较小,“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基本等式应用是正确的(收益类税,比如所得税,是净利润或称净损益的组成部分,它不影响“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基本等式)。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教学内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恒等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并全面理解六类会计要素的内容;掌握会计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恒等式,难点是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讲授中应注意通过对经济业务类型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会计恒等式所表示的平衡关系。
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以讲授为主,指定参考教材,以加深学生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章共4学时。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第一节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
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的对象只是会计对象的一般描述,而且比较抽象。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因此其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为了便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适应不同会计主体要求,还要利用会计要素的形式,使会计对象更加具体化。
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我国会计要素包括六大部分。
这是因为,会计核算的具体对象是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虽然这些经济复杂、繁多、但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反映财务状况和反映经营成果。
对于反映财务状况来讲,可具体划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任何一项涉及财务状况的经济业务,都可归纳为以上三类,对经营成果来说,也可进一步划分为收入、费用和利润,所有涉及经营成果的经济业务也可归纳这三类。
因此,会计要素划分为这六类。
一、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同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根据上述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一项财产要成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对于企业来说要拥有其所有权,必须归企业所有,也就是企业对该项财产具有产权。
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