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铁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发展历史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营业,高速列车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小时,从东京至大坂间旅行时间由6小时30分缩短到3小时。
1971年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铁道新干线建设法》,掀起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浪潮。
1975年山阳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70公里;1985年东北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40公里;1982年上越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40公里;1997年长野新干线通车营业,列车最高时速260公里。
投入运营“隼”号属于最新型E5型列车,在首都东京与北部城市青森之间每天往返两班,在东京与北部城市仙台之间每天往返一班。
这种新型列车现阶段最高时速300公里,可3小时10分钟完成东京与青森之间大约713公里行程,比现阶段使用的列车快10分钟。
作为14年来首次在新干线采用新型列车的运营商,东日本铁路公司打算2012年底将“隼”号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速提高至320公里。
2011年3月6日,日本最新子弹列车“隼鸟号”(Hayabusa)首度通车上路。
这项最新高科技特快新干线时速达300公里,其豪华客舱号称可比美飞机商务舱。
这是日本14年来首次提升子弹列车。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型号子弹列车登场在铁路爱好者中间引起轰动,首日通车的车票在网络上被炒高至好几千美元。
车头像鹰嘴一般、车身呈流线型的隼鸟号不只速度快,内部装潢更为讲究。
它引进了飞机头等舱的概念,设有“顶级车厢”(GranClass)。
这里采用真皮座椅,整张座椅甚至能躺平,空间宽敞,还装设阅读灯,甚至有服务人员为乘客送上饮料和食物。
不过,要享受这样的服务,单程车票就要价2万6360日元(约2119元人民币)。
相关信息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建立起尖端的新干线网络。
过去日本曾将新干线技术输出卖给台湾,如今日本政府希望能够凭着这项基础设施技术抢下海外市场,包括美国、巴西和越南。
不过,日本还得面对中国、法国及德国等多家高铁建造商的激烈竞争。
高速铁路-项目-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述1.1国外高速铁路概况-1.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高潮-自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以来,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瑞典、丹-麦和韩国等国家都已拥有高速铁路,还有多个国家正在建高速铁路。
回顾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高速铁路经历了3次主要的建设高潮。
1.1国外高速铁路概况-1.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高潮-1第一次建设高潮1964一1990年。
964年10月,日本东海道新千线正式通车,该线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km,运营速度高达210km/h。
-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建设成就显著,在技术、商、财政以及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日本于1971年通过了新干线建设法,并对全的高速铁路网建设做出规划,开始向-全国普及发展。
日本于1972年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1.1国外高速铁路概况-1.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高潮-日本新干线的成功建设给欧洲国家以巨大冲,各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
1981年,法国高速铁路-TGV在巴黎和里昂之间开通,如今已形成以巴黎中心、辐射法国各城市及周边国家的铁路-网络。
此后,德国开发了高速铁路系统,意大利修建了罗马一佛伦萨线。
1986年,意大利政府-批准了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计划修建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长达130k的T形高速铁路网1.1国外高速铁路概况-1.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高潮-为赶超日本,法国和德国先后着手开展高速路试验。
1981年,法国TGV列车的最高试验速度达-到380km/h;1988年,德国LCE列的最高试验速度达到406.9km/h;1990年,法国TGV列车-又创造了515.3km/h的界纪录。
欧洲国家高速铁路技术的进展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使之-加强了技术研究和新型车辆的开发山阳新干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分别提高到275k/h-和300k/h。
高铁发展简史近几十年来,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那么,高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为您介绍高铁的发展简史。
一、开创者——日本高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
当时,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铁路运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此,日本国家铁道公司(JR)开始研发新一代的高速铁路技术。
1964年,日本首条高铁——东京奥运会专用线(今天的东海道新干线)正式通车。
这条高铁线路采用了世界上首创的新干线技术,最高时速可达210公里。
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不仅彻底改变了日本的交通格局,也为全球高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迅速发展——法国、德国受到日本新干线的启发,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开始了高铁的研发和建设。
1981年,法国TGV高速列车开始运营,时速可达260公里。
TGV 高速列车凭借其高速、稳定的运行速度,成为了法国国内和国际间的主要交通方式。
此后,法国不断扩展高铁网络,将高铁延伸至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德国也开始了自己的高铁建设。
1991年,德国的ICE高速列车开始运营,最高时速可达280公里。
德国的高铁网络不仅连接了国内各大城市,还与周边国家的高铁网络相连,形成了欧洲高铁网。
三、快速崛起——中国中国的高铁发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迅猛的。
2007年,中国正式投入运营自己研发的高速铁路技术,并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国家。
中国高铁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自2008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四纵四横”高铁网规划,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
截至2021年,中国高铁已经建成了超过3.7万公里的铁路,连接了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交通方式,也为世界高铁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设备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全球扩散——高铁的普及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进和建设高铁。
第一篇日本高速铁路技术1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发展日本高速铁路早在1946年就酝酿修建,但战后迫于百废待兴,无力顾及。
19 58年12月19日日本政府正式批准修建东海道准轨新干线,于是东海道新干线全面开工,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全长515.4km正式开通。
此后山阳新干线东段、西段分别于1972年、1975 年开通,全长553.7km;东北新干线(496.5km)、上越新干线(269.5km) 又分别于1982年6月与11月开通、北陆(长野)新干线(117.4km)又于1997年10月开通,东北新干线盛冈—八户段(96.6km)于2002年12月1日开通,目前新干线全部营业里程已达2049.1km。
加上山形小型新干线1992年开通至山形,87.1 km;1999年底开通至新庄,全长1 48.6 km、秋田小型新干线1997年开通至秋田,全长127.3km,是在既有线上增设第三轨、拓宽了轨距,使新干线列车能直通运行到更多城市。
至2002年日本新干线运送旅客已约65.78亿人次,日均约80万人次,每天有750列高速列车运行,全年客运量达3亿人次,约是日本国内航空客运量的4倍。
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在全国的分布图见图1—1—1所示。
图1—1—1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的分布图1.1 东海道新干线的发展沿革1.1.1 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国民经济在复兴后得到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急剧增长。
在当时并不十分发达的航空运输和汽车运输条件下,大量的客流集中涌入铁路运输,使日本既有铁路的客运能力和客流量之间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作为日本本州岛上东西方向的铁路大动脉——东海道本线(东京至大阪)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量的24%和货运量的23%,运输能力极为紧张,其乘车难、购票难在全国尤为突出。
当时东京—横滨单方向每天发车达210列,已达到了超饱和状态。
新干线列车的发展历史从1964年10月1日0系高速列车投入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营业运行以来,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已发展了40多年,相继研制开发了100系、100N系、200系、EI(Max)系、400系、300系、500系和E系列等高速列车,并为21世纪最高运行营业速度30Okm/h ~ 35Okm/h,开发了WIN350、300X、STAR21等3种高速试验列车。
日本高速列车是在既有线旅客列车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1872年,日本修建的第一条1067mm轨距的铁路,采用动力集中的蒸汽机车牵引;后来在京都地区出现了城市地面有轨电车;1910年出现了电动车组,主要在高速铁路线上运行;到1930年至1940年,电动车组也仅仅在有限的铁路线上运行。
这种电动车组主要在40km~5Okm范围的短途运输中采用,而长途的铁路运输主要还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战后,日本东海道铁路运输量急剧增长,旅客列车严重超员,运输压力增大。
到1951年,东京—滨松间已开通电动车组运行,但东京—大阪间仍采用机车牵引。
车辆的轻量化、电机技术的发展和转向架悬挂等技术的发展,均促使了电动车组技术的发展。
到1958年,东京—大阪已是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心。
东京一大阪间,要求当天能往返,并要求在6小时30分钟之内。
但是,当时东京一大阪间有4对旅客列车,其中2对为特快,另2对为普通直达快车,特快运行时间需7小时3O分钟。
当时日本国铁提出,不管采用机车牵引还是采用电动车组,东京一大阪间必须达到6小时3O分钟之内旅行时间的要求。
若采用机车牵引,受轨道结构的影响,填方路基质量不高,机车改造费用高;若采用电动车组,技术上也需要改造,但改造费用较低。
争论的结果是在1067mm轨距的既有线上,决定开行4对特快旅客列车,其中2对采用机车牵引,另2对采用电动车组运行,开始了动力集中与动力分散的竞争。
经过剧烈的竞争和旅客的评价,东京——大阪间4对特快旅客列车全部采用了电动车组,为日本动力分散电动车组高速列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提出高铁理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但是其恢复经济的速度非常快。
在经济持续提高之后,日本政府发现,日本国内现有的铁路系统远远不能够满足国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因此,为了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日本政府提出了建设高铁的想法。
一、高铁即高速铁路所谓的高铁,其实就是能够使列车以极高速度行驶的一种运输模式。
早在1959年,日本便设置了一条新干线用来作为高铁运输的路线,这条新干线连接了东京以及大阪两个城市。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这条新干线正式通行,而高铁也在这条新干线上运输的十分平稳,速度也十分令人惊喜。
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条用作商业的新干线,也就是能够支持列车高速运行的铁路便是这一条,由此可以证明是日本人率先修建了高速铁路,同时也率先研制出了高铁。
就在日本的高铁成功运行后不久,法国也开始了商业高铁运行的研究。
他们没有借助国外的力量,而完全是靠着国内专家的自主研发,经过了非常艰难的过程才终于将高铁研制成功,他们称高铁为TGV动车。
这个动车虽然在速度上与高铁相似,但是在运行模式上同日本的高铁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这也充分证明了法国研制的自主性。
二、德国自主研发高铁技术第三个研制出高铁技术的是德国。
德国与法国研制出高铁技术的时间是较为接近的,但是德国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并没有马上运行高铁,而是在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期之后才予以通行。
德国的高铁也有着另外的名称,叫做ICE。
德国也是凭借着国内的技术和知识理论自主研发了高铁技术。
虽然中国研制高铁耗费的时间较长,也不是率先通行高铁的几个国家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高铁运行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仍是中国,迄今世界上最快的高铁就在中国。
新干线总结介绍新干线是日本最著名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铁路系统之一。
自1964年首次投入运营以来,新干线一直以其高速、准时的特点受到世界各地乘客的称赞和追捧。
本文将对新干线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日本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进行总结。
发展历程新干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日本政府决定推动全国铁路系统的现代化,并提出了建设一条连接东京和大阪的高速铁路的设想。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规划,新干线终于在1964年正式运营,作为日本东京奥运会的重要交通工具。
初期的新干线采用了当时的最先进技术,包括新型的交流电力系统、气垫悬挂装置和空调设备,以确保列车的平稳、快速和舒适。
新干线列车设计了优化的空气动力学外观,减少了空气阻力,提高了速度和燃油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干线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第二代新干线于1976年推出,引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设计速度。
第三代新干线于1990年推出,再次提高了列车的速度和乘坐舒适度。
目前,第四代新干线正在计划中,预计将在2027年开始运营。
特点高速度新干线以其高速度而闻名于世。
列车的最高设计速度为320公里/小时,但部分新干线段的实际运行速度可以达到300公里/小时以上。
这种高速度使乘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穿越日本各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准时性新干线以其出色的准时性而闻名。
根据统计,新干线的平均晚点时间约为一分钟左右,这是相当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准时性是新干线一贯以来的信条,也是乘客对其高度认可和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性新干线以其卓越的安全记录而受到赞誉。
自新干线投入运营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事故。
这得益于新干线采用的先进技术、完善的维护体系以及对员工高标准的培训和管理。
乘坐舒适度新干线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列车的车厢宽敞,座椅舒适,还设有餐车、厕所和娱乐设施,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此外,新干线的车厢也设置了无线网络服务,让乘客能够在旅途中保持连通,处理工作或娱乐。
各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法国是世界上从事提高列车速度研究较早的国家,1955年即利用电力机车牵引创造了331km/h的世界纪录,在日本建成东海道新干线之后,他们开始从更高起点研究开发高速铁路,1976年法国开始了东南线高速铁路(TGV)的建设,TGV高速铁路系统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在技术、经济、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0多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铁路运输的前沿。
1981年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TGV高速列车在东南线南段部分投入运营,试验纪录达到380km/h,打破了传统铁路运行速度的概念。
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该线包括联络线在内全长417km。
东南线上运行的TGV-PSE型高速动车组允许最高速度为270km/h,超过了当时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高速度220km/h。
1990年5月,TGV列车在大西洋线上创造的515.3km/h的世界纪录,1990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地中海高速线,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km/h,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双层列车也已问世。
现已研制出性能更高、速度达350km/h的第四代动力分散式AGV型高速列车。
1993年TGV北方线(也称北欧线)全线开通,全长333km。
北方线由巴黎以北的喀内斯到里尔,在里尔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西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到达英国伦敦,另一条通向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东连德国的科隆,北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
德国高速列车发展史德国从1986年正式开始研发高速铁路,ICE——试验型城际列车特快(InterCityE某perimental)——于1989年投入服务。
为了适应在整个欧洲的推广,ICE发展到第三代车型ICE3时取消了动力车头。
动力输出被分散在列车各车轮上,各车廂推进力量相同,在同等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车的稳定性、动力效率与爬坡能力。
以ICE3的技术为基础,德国高铁也发展出了ICE-T(电力驱动)和ICE-TD(柴油驱动)两种摆式列车,ICET/TD不以直线上的最高速度作为主要发展的目的,而是保持车辆在弯道上的平均车速,可以很好的适应多弯的山路,独有的车体倾斜技术令列车能够应付更多、更急的弯道并以更高的车速过弯。
日本高铁概况来源:维基百科作者:发表时间:2010-03-21 12:40日本高速铁路早在1946年就酝酿修建,但战后迫于百废待兴,无力顾及。
20世纪50年代中叶,日本国民经济在复兴后得到调整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急剧增长,而东海道既有线(轨距1 067mm)运输能力又面临全面饱和,在这种条件下,如任其继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日本经济发展。
修建新的东海道铁路运输通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决策问题。
从1958年开始,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议,1964年10月1日,正当第18届奥运会的火炬在日本东京点燃之时,世界铁路运营史上的第一块高速金牌诞生了。
“光”号列车以210km/h的最高速度行驶在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上。
东海道新干线(轨距1 435mm)全长515.4km,使东京—大阪的运行时间从6 h 30 min缩短到3 h 10 min,票价比飞机便宜,从而吸引了大量旅客,迫使东京一名古屋间的飞机航班停运,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
东海道新干线的建成和运营,使“铁路是夕阳产业”的论调破产,给世界铁路的复苏带来了生机,促进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进程。
继东海道新干线之后,日本又陆续建成了山阳新干线(全长553.7km)、东北新干线(496.5km)、上越新干线(全长269.5km)、长野新干线(全长117.4km)以及长度275.9km的山形、秋田小型新干线(小型新干线是在既有线上增设第三轨,拓宽了轨距,使新干线列车能直通运行到更多城市)等。
截至2002年底,新干线全部营业里程已达2 325km,是世界上高速铁路总延长里程最多的国家。
日本铁路客运量已占全国总客运量的30%,而其中新干线约占铁路总客运量的30.3%,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5%。
在准时性方面,尽管接连不断地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新干线列车平均晚点仍保持在1 min之内,业绩非常突出,成为日本陆地交通运输网的主力。
高速新干线已不仅仅是速度高的现代化铁路,而且是日本铁路的发展核心,是支持着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成为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高铁发展史
内容提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来,新干线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其自身也成为外国人赴日旅行的必到之地,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这条凝聚着一代日本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并在运营的第二年达到了令世人艳羡的210公里时速。
东海道新干线把京滨、中京、阪神城市群结成一个“4小时经济圈”,创造了沿线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
半个世纪来,新干线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其自身也成为外国人赴日旅行的必到之地,被称为日本的“名片”。
然而,任何一种新鲜事物诞生之初皆会遭受误解。
作为耗资巨大的国家基建工程,东海道新干线从筹备、建设到通车,一直饱受来自民间与官方的双重质疑。
打开尘封的历史,半个世纪前围绕新干线展开的那场争议,对于现代的启示依旧深远。
落后国的追击
日本的铁路网初建于明治时代,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轨道比国际通行的标准轨略窄。
此后数十年,在战争的影响下,修建较宽轨道的计划一再被搁置。
列车在窄轨上的运行速度严重受限,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铁路列车运行时速仍被限制在100公里以下。
而欧美国家普遍的火车时速已超过120公里,其中英国伦敦-爱丁堡间运行的特急列车“飞翔的苏格兰人”用蒸汽机车牵引,以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德国国铁列车以15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高速度运行;美国铁路甚至达到了180公里/小时的高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特别是京滨、中京、阪神地区,成为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线虽只占日本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着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
1957年,日本运输省设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日本国有铁路干线调查会”,就如何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1958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的设想。
调查会当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将已经复线化的原有窄轨铁路线再复线化;二是铺设窄轨新线;三是修建标准轨新线。
从理论上来讲,自然是方案三为最优。
修建标准轨新线既可全面采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
的铁路技术,保证更快的速度与更大的载客量,又可以对铁路线进行重新规划,减少其对城市的分割,降低建设成本。
然而,上世纪50年代正值航空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铁路早已被视为落后于时代的运输手段。
欧美国家讥笑落后的日本人竟要重拾已经被自己淘汰的运输方式,日本国内的反对之声骤起,著名作家阿川弘之把新干线计划称为“战舰大和第二”,认为高铁与二战时耗费巨资修建却毁于自杀式进攻的大和号军舰一样,劳民伤财且意义不大。
在这种舆论背景下,人们纷纷猜测运输省可能将选择成本较低的第一种方案,仅在原有铁路线基础上进行优化。
然而一位铁路界领袖却以他的坚定与自信,执行了修建标准轨新线的第三种方案,这个人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日本国铁总裁十河信二。
铁路人的创举
十河信二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曾在日本铁路局任职多年。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前夕,他来到中国东北,担任南满铁路理事。
在广袤的中国黑土地上,十河信二意识到铁路运输系统对经济的影响之重,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这种感受是他那些身处狭小日本国土的同行们永远难以体会的。
1955年,十河信二成为日本国家铁路公司(JNR)的第四任总裁,立刻开始锐意进取的新干线计划。
十河信二任命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岛秀雄为新干线计划总工程师。
岛秀雄是一位天才的铁路技术专家,曾一度在日本国铁担任要职,为提高列车载客量和运行速度作出过很多重要创新。
1951年,他被指责在一场死亡上百人的铁路事故中负有责任,被迫辞职。
十河信二力排众议重新启用岛秀雄,因为后者跟自己一样,坚信铁路交通并未走上末路。
岛秀雄认为火车完全可以获得与飞机相媲美的速度,只要他多年的梦想可以付诸实施,那就是多动力分散牵引模式。
在铁路发展的前一百年历史中,用机车牵引客车的“动力集中模式”已经植根于人们的观念里。
虽然各车厢单独拥有动力的电力车已经小范围试验成功,但在那个蒸汽机为主的年代,大规模应用电力车无异于天方夜谭。
即便在日本国铁内部,倡导“动力集中模式”的顽固派也占了绝对上风。
然而正是十河信二与岛秀雄等少数异类,利用手中暂时掌握的权力,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举。
在岛秀雄的领导下,日本国铁开始自行研发“动力分散模式”的新型电气列车。
1957年,他们在尚未改造的东海道窄轨上实现1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窄轨列车时速的世界纪录。
1959年,他们又将这个记录刷新到163公里/小时。
这证明了动力分散模式的优异性能,成为新干线车辆采用电力车的强有力的根据。
除此之外,日本国铁还率先研发出高铁上使用
的交流电供电模式,与当时国际电力车常用的直流电模式相比,交流电无疑更加高效。
另一方面,十河信二的主要工作是为修建标准轨新线争取支持。
在他的老朋友、时任财政部长的佐藤荣作帮助下,新干线项目从世界银行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贷款。
事后证明,这8000万美元在耗资巨大的新干线计划中只占不到15%,人们猜测十河信二此举的目的,是将国家的主权信用拖入新干线融资中,迫使政府无法轻易停止铁路的修建。
史料显示,为了促使日本政府和世界银行批准融资计划,十河信二刻意瞒报了大部分新干线项目预算,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挪用其他铁路项目的资金来补齐。
这种现在看来很明显的渎职行为,在当时却并不违法,因为日本国铁总裁具有“自由分配资金”的权力。
十河信二还声称新干线的最高时速只有200公里/小时,以此证明他不是在修建一条全新的铁路,而只是对原有线路的“延伸”。
1963年,当新干线项目已成定局,十河信二提出对之前的隐瞒行为负全责,并宣布辞职。
一年后,东海道新干线在一片赞叹声中建成通车,之前的一切争议很快烟消云散。
争议的消弭
东海道新干线通车后,日本两大城市东京和大阪之间实现了当日往返,并可在其中空出数小时的停留时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休闲与商业习惯,并引发了修建高铁的热潮。
1967年山阳新干线开工,日本高铁开始向西延伸,1972年到达冈山,1975年到达博多。
在东北方向,1971年东北新干线和上越新干线相继开工,1974年成田新干线开工。
1970年日本制定《全国新干线铁路扩建法》,预计到2015年,日本四岛将被新干线全部连接到一起,遍布全国的高铁线路将成为落后地区发展的原动力。
1987年,日本对国有铁路公司进行了彻底改革,将其分割为六家客运公司和一家货运公司,实行民营化管理。
新干线遭受抨击的最后一个原因——严重亏损,也得到了解决。
1 998年,日本全国铁路公司宣布盈利2200亿日元,缴纳税金约600亿日元。
当年被斥作劳民伤财的基建项目,如今成为赚钱大户,历史的发展又怎能轻言预料。
在铁路尚未开通的19世纪80年代,从东京到大阪需要两周时间,旅费相当于当时人均半年的收入。
铁路开通后的19世纪90年代,从东京到大阪需要18个小时,旅费相当于当时人均一个月的收入。
现在乘坐新干线只需2个小时,旅费仅为人均一天的收入。
与此同时,新干线在日本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今日今时,谈到当年力主修建新干线的“少数派”们,日本民众已是心怀敬意。
1963年,岛秀雄追随十河信二从日本国铁辞职,从此离开了他前半生为之奋斗的铁路行业。
1969年他成为日本国家航空发展中心(NASDA)负责人,在日本航天航空领域,特别是火箭动力系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最杰出的工程师之一,曾获代表工程学至高荣誉的美国斯佩里奖和英国詹姆斯·瓦特金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十河信二逝世于1981年,在有生之年他亲眼见证了新干线的繁荣发展。
虽然大部分新干线工程在他离任后才开始修建,他本人也未能出现在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的竣工典礼上,十河信二还是被视为“新干线之父”,得到日本民众的广泛纪念。
他的雕像矗立在新干线东京站第19号站台的最南端,时刻提醒人们勿忘那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以及那些曾为日本高铁奇迹而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