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未纠正的营养不良还是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
同时亦有证据表明,针对无法正常进食的营养不良患者给予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营养状况并最终降低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经济耗费等。
鉴于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简称老年学组)组织的全国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调查(MNA-SF)结果显示,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的老年患者达49.70%,已发生营养不良为14.67%,高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带来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规范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及针对老年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老年学组的专家们按循证医学要求,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根据我国目前的老年患者营养治疗情况,结合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等最新的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指南的内容及证据,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专家共识。
附:共识相关定义1.推荐意见:以牛津分类(oxfor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为基础,对照国际证据分级与推荐(GRADE)工作组的分级系统评价标准原则,确立推荐意见的A、B、C、D级分类标准。
2.营养支持:指经消化道或各种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
3.肠内营养:通过消化道途径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素。
肠内营养制剂按氮源分为3类: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
根据给予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4.经口营养补充剂:有别于普通膳食,是用于特殊医疗目的的经口摄入的营养补充剂。
5.肠外营养:经静脉途径为无法经消化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在内的营养素,以期维护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结局。
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吞咽障碍是影响老年人功能、健康、营养状况,升高死亡率和降低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
导致吞咽障碍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退行性变、全身系统疾病、肿瘤、传染病、心理疾病等;其他与营养相关的老年并发症如肌肉减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年龄相关性肌肉质量和力量储备下降)也是导致吞咽障碍主要原因之一。
吞咽障碍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尤其在晚期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如中风和痴呆患者中分别约为29%~64%和80%。
吞咽障碍与营养不良关系密切,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吞咽功能受损使食物、液体的吞咽效率低下,吞咽安全风险增加,社交活动受限,经口摄食欲望逐渐丧失,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和(或)脱水。
30%~60%的吞咽障碍患者需营养治疗,长期营养治疗易出现心理反应、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及感染等并发症,肺部感染发病率高达10%~80%。
由多学科团队开展专业的进食安全管理和饮食干预可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改善吞咽障碍老人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更有利其吞咽功能的恢复。
对吞咽障碍老人进行营养管理十分有必要。
吞咽障碍老人住院治疗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复健需求,多学科合作将营养管理延伸到院外(如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符合实际需要。
1专业名词术语详见《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完全版。
2共识的制定流程及方法3多学科团队专家组共识1:多学科团队应包括临床营养师、执业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医疗膳食配制员(表1),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和医疗资源可得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由临床营养师根据多学科团队诊断后制定个体化、阶段性吞咽障碍老人的营养管理方案,可提高该方案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需要多学科团队与机构护理人员执行管理方案,陪护及家人密切配合。
4中国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营养管理路径图1.5筛查与评价专家组共识2:应高度重视并加强经专业培训合格的从业者(多学科团队、机构护理人员、陪护),对吞咽障碍老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价。
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一、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老年病患者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社会医疗负担,提前进行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共识旨在为我国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与干预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二、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2.1 评估目的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旨在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评估患者未来发病风险,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2 评估方法1. 采集病史: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惯、心理状态等。
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脏器功能、运动功能等。
3. 辅助检查:如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4. 评估工具:可采用老年痴呆症评估量表、跌倒评估量表、营养评估量表等。
2.3 评估内容1. 常见病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
2. 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视听功能等。
3. 心理状态:抑郁、焦虑、认知功能等。
4.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区等。
三、老年患者预防干预3.1 干预原则1. 个性化: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 综合性:采用多种干预手段,包括医疗、康复、心理、社会等。
3. 及时性:发现潜在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4. 持续性:长期随访,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3.2 干预措施1. 生活方式干预: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医学干预: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中医干预等。
3. 康复干预: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4. 心理干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提高其心理素质。
5. 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家庭、朋友、社区等资源,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四、共识声明1. 老年患者疾病预防评估与干预应成为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医疗机构、家庭、社区等应共同参与老年患者疾病预防工作。
老年吞咽障碍(Dysphagia)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吞咽的协调障碍导致进食困难和营养不良。
为了提高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管理水平,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点。
以下是《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精简版要点。
1.评估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包括体重、BMI、营养摄入量等指标。
可采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病理生理学检查等方法。
2.确定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目标,个体化营养干预计划。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营养摄入量和饮食结构。
3.给予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优质、易于进食和消化吸收的食物。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优化饮食结构和口感。
4.针对吞咽功能障碍,采取相应的饮食和饮水措施。
如选择软糊状食物、切碎食物、将食物纳入新鲜的果汁中,限制纤维摄入,避免粘稠、干燥等食物。
5.在进食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如提供足够的时间、用餐欢乐的环境、适当的餐具和辅助用具,鼓励患者多嚼食物,慢慢吞咽。
6.定期监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
通过测量体重、记录饮食摄入量和进食情况,评估饮食状况和疗效。
7.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综合治疗老年吞咽障碍。
与康复科、营养科等专科医生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追踪疗效。
8.提供适当的营养教育和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老年吞咽障碍的相关知识,如饮食原则、进食技巧以及吞咽功能锻炼方法。
9.加强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家庭支持与护理。
家人应关注患者的饮食和吞咽情况,提供必要的照护和支持,保证饮食安全。
10.加强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管理团队合作。
包括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和执行个体化的营养管理计划。
以上是《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精简版要点,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提高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0年最新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十四)从家庭营养支持看患者教育试题及答案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单选题)在2017版老年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对于家庭营养管理临床路径,错误的说法是(D)A .对于出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后,无风险者需要定期监测3-6个月B .家庭营养管理实施内容包括营养咨询教育、ONS、管饲C .ONS小于等于1-2周D .管饲大于1周2 . (多选题)家庭营养支持的优点有(ABCD )A .改善和维持病人营养状况B .提高病人生活治疗C .减少病人医疗费用D .加快医院床位周转3 . (单选题)哪项不属于家庭肠内营养途径(C)A .经口、鼻途径B .经十二指肠C .经直肠D .经鼻空肠4 . (多选题)营养风险评估PG-SGA评分包括哪几方面(ABCD)A .体重B .膳食摄入C .症状D .活动和功能5 . (单选题)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每天应给予蛋白的量为(A)A .1.0-1.2g/kgB .1.1-1.3g/kgC .1.2-1.4g/kgD .1.3-1.5g/kg6 . (多选题)鼻胃管快速推注营养,有哪些缺点(AB)A .易造成胃潴留B .肺炎危险C .占人工D .以上都对7 . (单选题)家庭肠内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是(D)A .胃潴留B .肠梗阻C .呕吐D .误吸8 . (多选题)家庭营养支持患者若出现便秘,应采取以下哪些措施(BC)A .减少营养摄入B .增加营养液水分C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D .以上都对9 . (多选题)临床药师在患者的家庭营养支持中,要关注哪些工作(ABCD)A .医嘱审核B .临床营养相关知识学习C .药物配伍禁忌D .治疗药物监测10 . (单选题)对于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错误的说法是(B)A .高蛋白食物会降低左旋多巴疗效B .高脂肪食物会阻碍异维甲酸吸收C .牛奶会影响四环素类药物吸收D .猪肝与华法林同食会降低药物抗凝作用注:此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年病患者康复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一、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康复评估与干预在老年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旨在为我国老年病患者康复评估与干预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二、老年病患者康复评估2.1 康复评估原则1. 全面性: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状况。
2.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评估方案。
3. 动态性:对患者的康复状况进行定期评估,以监测康复进展和调整康复干预措施。
2.2 康复评估内容1. 生理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营养状况、运动功能、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2. 心理评估:采用心理量表、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认知功能等。
3. 社会评估: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生活质量、家庭状况等。
4. 环境适应评估:评估患者的居住环境、交通方式、休闲活动等是否适应康复需求。
2.3 康复评估方法1. 面谈与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康复需求和心理状况。
2. 康复评定量表:运用专业的康复评定量表,如FMA、BI、MMSE等,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3.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病理状况。
三、老年病患者康复干预3.1 康复干预原则1. 早期干预: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2. 个体化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需求和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干预方案。
3. 多学科协作:组织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
4. 家庭和社会支持: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支持。
3.2 康复干预内容1. 物理治疗:运用物理疗法,如电疗、光疗、热疗等,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2.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进行系统的训练。
3. 康复护理: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料,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患者(≥60岁)占重症医学科住院人数的比例已高达42%~52%。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代偿及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发生重症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及衰弱。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转归的影响更加突出,包括感染和压疮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病死率增高。
因此,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环节。
现有国内外营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范围一般是成人或者非重症患者,而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则尚未予以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我国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及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进行总结,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工作组由17名老年重症医学专家组成,每2~3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完成相关专题文献的查找和阅读、专家意见的收集,以及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
2020年11月起,经过3轮的共识会议集中讨论,初步形成了30条基本条目,所有参会专家再针对每个共识条目进行讨论。
参考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过程符合GRADE系统的推荐原则,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组织所有专家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最终形成了19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重症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进食吞咽能力评估和胃肠道功能评估。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老年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在对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前,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017年发表在Nutrients 上的一篇Meta分析总结了文献及研究中常用的老年患者营养筛查的相关指标和量表,发现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当前最常用的评估量表。
养老机构适老营养膳食照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无;胡雯
【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年(卷),期】2024(23)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占总人口的13.5%[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年上升,罹患慢病和失能失智的老人逐渐增多,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我国养老机构的规模逐年增大。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无;胡雯
【作者单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3.3
【相关文献】
1.跨界与融合推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产业发展暨适老建筑与设施科技论坛在沪召开
2.上海青浦区公立养老机构老年人和照护者营养素养及老年人营养状况分析
3.养老照护志愿服务规范化培训专家共识
4.社会非正式照护力量参与养老照护的评价专家共识
5.养老机构室外景观环境适老性调查分析——以齐齐哈尔市4所养老机构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老年共病通信作者:刘晓红,主任医师,教授,Email:xhliu41@sina.com.cn专家简介:方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衰老相关疾病;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安徽省循证医学学会理事,《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及《中国基层医药》编委;参与科技部脑科技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多次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年会及长三角老年医学高峰论坛的论文及演讲比赛获奖;以第一作者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Email:fangxiang417@126.com《老年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解读方向1a,王静1b,程翠1b,朱鸣雷2,刘晓红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a老年医学科,b科研处,合肥230001;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摘要] 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快速进程,老年共病的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的共病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无适用于我国老年共病患者管理的指南。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牵头发布了《老年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探讨了老年共病的概念及影响、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策略;为老年共病管理实践提供具体建议,促进健康老龄化。
该文旨在对该共识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老年人的共病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共病;疾病管理;健康状况指标;生活质量;老年人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24.01.007KeypointsinterpretationforChineseExpertConsensusonManagementofElderlyPatientswithMultimorbidity(2023)FangXiang ,WangJing,ChengCui,ZhuMinglei,LiuXiaohongDepartmentofGeriatr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0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uXiaohong,Email:xhliu41@sina.com.cn[Abstract] Withtherapidprocessofglobalaging,theprevalenceofsenilemultimorbidityincreaseswithag ing,whichhasbecomeanimportantproblemthreateningthehealthoftheelderlypopulation.Therearegreatdiffer encesinthemanagementofsenilemultimorbidity,andthereareno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nilemultimor bidityinChina.In2023,theDepartmentofGeriatricMedicineof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ledthere leaseofChineseExpertConsensusonManagementofElderlyPatientswithMultimorbidity(2023),whichdiscussedtheconceptandimpact,managementobjectives,managementprinciples,andmanagementstrategiesofgeriatriccomorbidi ty.Toprovidespecificsuggestionsforthemanagementofsenilemultimorbidityandpromotehealthyaging.Thisarticleaimstointerpretthemainpointsoftheconsensu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managementofmultimorbidityoftheelderlyinChina.[Keywords] Multimorbidity;Diseasemanagement;Healthstatusindicators;Qualityoflife;Aged 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
老年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一、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疾病的风险和治疗难度。
为了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我国专家团队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制定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二、目的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营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套系统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与干预方法,以提高对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的认识和预防,促进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
三、老年患者营养状况评估3.1 营养状况评估工具3.1.1 简短营养评估工具(SNAQ)SNAQ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营养状况评估工具,适用于老年患者。
通过询问患者近期的体重变化、饮食摄入情况及活动量,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3.1.2 营养不良通用营养状况评估工具(MNA)MNA是一种全面评估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工具,包括体重、身高、饮食摄入、活动量、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
MNA适用于老年患者营养状况的筛查和评估。
3.2 营养状况评估流程1.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疾病状况等。
2. 使用SNAQ或MNA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
3.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营养不良及疑似营养不良。
4. 对疑似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
四、老年患者营养干预4.1 营养干预原则1.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疾病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2. 均衡饮食: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营养不足或过剩。
3. 易于消化:选择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瘦肉、鱼、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4. 适量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4.2 营养干预措施1.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丰富食物的摄入。
2. 营养补充:对于营养不良或食欲不振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如蛋白质粉、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等。
《老年患者家庭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16年底,我国≥60岁人口数已达2.31亿,其中≥65岁老年人群为1.5亿,占总人口的10.8%。
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群将达4.83亿,占全人口的34.1%;≥80岁的高龄老年人群也将达到1亿。
受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能、易患病、病程长、病种复杂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群存在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
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全国老年住院患者营养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比例高达49.7%,营养不良发生率达14.7%。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1.8%和11.4%。
2012年老年营养不良疾病经济负担总额为841.4亿元,其中直接负担639.3亿元,占老年人群治疗费用的10.6%,给社会保障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解决老年患者营养问题需要极强的专业支撑和较长的管理周期,在医疗资源有限,追求床位周转率的现实情况下,要在住院期间完全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问题极不现实。
病情较平稳的老年患者可回家或在社区康复中心接受延续性营养和护理服务。
家庭营养管理(HNA)不仅可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还可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定义
1.1 老年人群指65岁及以上人群。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群,也涵盖出院后的老年患者,但不包括老年住院患者。
1.2 家庭营养管理指由营养师、医生、护士、照护者及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化团队,在家、社区及养老机构为老年人群提供的全程营养管理服务。
1.3 营养风险因现有或潜在与营养有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如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的风险。
1.4 营养状况评价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检查和生物化学检查等方法,获得相关指标参数,并与相应正常值或参考值比较,得到有关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数据和综合评价的结论及改进建议。
1.5 营养不良指不正常的营养状态。
由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不足或过剩造成的组织、形体和功能改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1.6 营养监测在一定范围内,定期观测、分析和评价目标人群的营养指标。
1.7 营养干预针对目标人群与营养有关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和解决相应营养问题。
1.8 营养教育通过信息交流,帮助群众获得食物和营养知识、了解相关政策、养成合理饮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活动。
1.9 家庭肠内营养指在家经胃肠道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经口服或管饲两种途径。
2 共识制定流程及方法
3 家庭营养管理团队
3.1 国外家庭营养管理团队
3.2 国内家庭营养管理团队
总体来说,我国家庭营养管理团队的研究还较零散。
4 中国老年人群家庭营养管理临床路径见图3。
5 营养风险筛查、评价及诊断
5.1 营养风险筛查
5.1.1 加强对出院后老年患者及社区老年人群的营养风险筛查
5.1.2 社区老年慢病患者是营养风险筛查的重点人群
5.1.3 MNA-SF更适用于社区、居家老年人群的营养筛查
5.2 营养状况评价
营养评价是营养干预的基础,其定义为“使用以下组合诊断营养问题的全面方法:病史、营养史、用药史、体检、人体测量学方法、实验室数据”。
营养评价不是由某一项指标或量表决定,需要临床营养师了解目标人群的饮食史、病史、临床状况、人体测量数据、实验室数据、物理评估信息、日常功能和经济信息,估计营养需求,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表2)。
根据EPEN相关共识,结合我国社区临床营养实际,本专家组推荐收集患者如下信息进行营养评价:①临床病史;②饮食状况;③人体测量指标(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各地可根据仪器配置选择测定方式);④实验室检查;⑤社会活动。
资料收集完成后由营养专业人员进行综合性营养评价。
社区老年人群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况评估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易于实施的工作人员进行:①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由护士行早期营养筛查;由具备基础营养技能与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或全科医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况评估;②如在养老机构,可由机构的护士、医师分别实施;
③定期门诊随访病人可由门诊医师/临床营养师负责;④居住地较远的老年人群则可通过电话筛查。
所有从事社区/家庭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况评价的医务人员都应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熟悉并掌握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状况评价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6 家庭营养干预
6.1 家庭营养教育
6.1.1 加强对我国社区老年人群的营养教育
6.1.2 慢病老年人群是营养教育的重点人群
6.1.3 营养教育可改善社区老年人群营养状况
6.1.4 营养教育可改善患病老年人群的营养状况及慢病营养管理效果
6.1.4.1 老年骨折有效的锻炼、维生素D补充或运动处方联合维生素D 补充均能降低跌倒及骨折的风险。
6.1.4.2 老年代谢综合征目前针对老年代谢综合征以膳食干预的研究居多:①目前系统评价结果证实膳食干预能使成人代谢综合征中至少一个代谢指标好转;②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家庭营养干预,可明显减少女性腰围,并维持男性总胆固醇水平。
6.1.4.3 老年糖尿病①接受营养教育、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和定期护理随访能使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②有学者采用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模式对居家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后,血糖、血脂及饮食均得到较好控制。
6.1.4.4 老年高血压社区营养教育可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减少食盐摄入量,使其达到DASH膳食目标,进而降低其血脂和血压水平。
地中海饮食模式干预持续一年可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收缩压的降压效果强于舒张压。
6.1.5 多种营养教育手段可提高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干预效果
6.1.6 采用个体化营养教育方式
6.2 家庭肠内营养
借鉴国外家庭营养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家庭肠内营养实践,按照营养不良的原因,将家庭肠内营养适应症进行分类,见表3。
本共识将在分论中系统介绍各种疾病肠内营养干预的原则、措施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