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2)

一、称谓编辑

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2、字。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3、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赐予。

5、谦称—称自己

各年龄段称呼

二、纪年纪时

1、古代纪年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2、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3、二十四节气表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三、礼义制度

1、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2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如:古代的“五服”制度,依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时间不同,最多要守孝三年。守丧期满称为“服除”。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古人对“死”的讳称

四、科举制度

1、学校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2、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察举(荐举)和征辟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正式科举。分四级,县府的“院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省级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礼部主持的“会试”及格者称贡士,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三甲若干人,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五、其他

1)“文房”即书房,“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2)我国古代授予官职为拜,调动官职为迁,免去旧职任新职为除,提升官职为擢zhuó,降职贬官为谪或左迁,罢官为黜,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3)“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三省六部”制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三省”分别指决策部门中书省,审议部门门下省,执行部门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与督察院管理稽察、大理寺掌管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

5)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老大伯(长女多用“孟”),老二仲,老三叔,老四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上排行,字的后面加“父”(fǔ)或“甫”表示男性,构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

6)五谷指稻、黍shǚ(黄米)、稷(谷子)、麦、豆。

五声(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7)“岁寒三友”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坚忍挺拔,被赋予正气高洁的人格象征。

8)“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9)古文中,称山南水北为阳,称山北水南为阴。

10)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