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
棉花的产地分布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为锦葵科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和苏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棉花的产地分布吧!我国棉花产地分布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别是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栽培品种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最近育出的高产品种在北方有鲁棉一号。
世界棉花产地分布世界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除了中国外是美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苏丹、乌兹别克斯坦等。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时代之前,棉纺织品的使用传到了地中海地区,公元一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棉花栽培产地环境1、光照: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10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7~8万勒克斯,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勒克斯,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2、水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不同,播种至出苗0~2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苗期0~4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初蕾期0~6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5~75%为宜,盛蕾期后0~8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55~70%为宜。
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棉花产地分布与全球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全球棉花产业是农业和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地分布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棉花产地分布情况,并探讨棉花作为全球经济作物的重要性。
一、棉花产地分布棉花主要产自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大的棉花产地,其中以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主要产棉国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进口国,具有重要的产地优势。
印度则在棉纺织品出口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非洲地区的棉花主要产自西非国家,例如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
美洲地区的棉花产量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墨西哥。
二、棉花作物的重要性1. 经济贡献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首先,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为全球纺织品供应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
其次,棉花产业为相应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棉花种植和纺织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如化肥、农药、纺织机械等行业。
2. 支撑农民收入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对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种植棉花可以为农民创造稳定的经济收益,提高其生活水平。
棉花作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作物具有较高的价格,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3. 减贫和社会稳定棉花种植业对农村地区的减贫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发展棉花产业,农民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提升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同时,棉花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了社会稳定性。
4. 贸易和国际影响力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对国家的贸易平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
棉花贸易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增加贸易伙伴,扩大国际市场。
同时,棉花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国际竞争,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总结:棉花产地分布与全球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密不可分。
中国的商品粮棉基地有:三江平原(中)、松辽平原(东中)、江淮平原(东)、太湖平原(东)、洞庭湖(东)平原、江汉平原(东)、鄱阳湖平原(东)、成都平原(西)、珠江三角洲(东)。
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东)、、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东)、、江淮平原(东)、、江汉平原(东)、、南疆棉区(西).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东北林区: 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人参、貂皮、鹿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黄河流域: 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南方地区: 毛竹、杉树、樟树、蚕桑南部沿海: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海南:椰子西北: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内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马,宁夏的滩羊青藏高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台湾:樟树(樟脑)、甘蔗、茶叶、香蕉、菠萝世界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朝鲜:高丽人参、棉花、烟草、苹果韩国:棉花、烟草、麻类、海洋渔业东南亚: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胡椒等的最大产地,世界重要的稻米产区其中:天然橡胶(马、印尼、泰)、油棕(马)、椰子(菲)、蕉麻(菲)、金鸡纳(印尼)、胡椒(印尼)贵重木材(如柚木)(缅、泰)印度:棉花、黄麻、茶叶、花生、甘蔗中亚:第三大产棉区(中、美)(其中乌兹别克被称为“白金之国”、)放牧细毛羊和羔皮羊。
西亚:枣椰树是本区绿洲农业的代表性植物,椰枣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也是伊拉克等国的出口特产;地中海沿岸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区;土耳其的安卡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伊朗等国的羊毛地毯都很有名。
非洲:是咖啡、枣椰、油棕、香蕉的故乡,现在可可、棕油、剑麻、丁香、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及其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是特有珍奇动物。
埃及: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科特迪瓦:“象牙海岸”,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可可最多的国家(被称为可可王国”,)咖啡和木材产量居世界第一。
美国:棉花、烟草、大豆南美洲:是天然橡胶、可可、金鸡纳的故乡,咖啡、香蕉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学术情境试题266:中国棉花三大产区2021年高考前,各地模拟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关于我国棉花的内容,因此,在2021年全国乙卷、广东高考地理试题中看到与棉花有关的内容时,当然不会觉得奇怪。
以下这组来自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的试题,似乎没有整理的必要,因为从试题难度上来看,难度较小,但本着记录这个时代的命题点滴的想法,又觉得把这组试题的特点分析一下也是有意义的。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
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
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5.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A.丰沛的降水B.昼夜温差大C.充足的光热D.肥沃的土壤6.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A.长江流域棉区B.黄河流域棉区C.西北内陆棉区D.三大棉区皆是7. 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①土地资源丰富②沙漠化强度减弱③机械化水平高④气候暖湿化加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由于这篇文章的时效性较强,高考前的模拟试题中也曾有几组试题是从这篇文章中选取图文素材来设计的。
有的试题是选择论文中的棉花产量与面积重心变化图来设计内容,有的是选择三大棉区分布的示意图来设计试题。
这组试题却是选择了模拟试题都没选择的表格,论文中的表3,如下所示:第5题其实表格无关。
棉花好光、喜温、耐旱、怕涝,三大棉花有利于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充足的光热(生长期),C项正确。
第6题考查读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可知,长江流域棉区1950~1995年单产贡献率比重大于面积,可以理解为以单产为主导,1995~2015年面积的贡献率大于单产。
黄河流域棉区1950~1980年单产贡献率比重大于面积,1980~2015年面积大于单产。
我国棉花产业现状及长江流域棉区转型升级的思考我国棉花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棉花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棉花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棉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资源约束,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棉花产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
我国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其中长江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资源约束,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种植面积和产量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二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长江流域棉区的农民大多数是传统种植模式,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导致棉花产量低下,品质不高,影响了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是市场营销不规范。
由于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产量相对较低,存在着需求和供应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市场需求大,但供应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导致棉花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长江流域棉区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提升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动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可以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实现。
二是建设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
可以通过建设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整合棉花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资源,实现需求和供应的匹配,提高棉花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交易市场,促进棉花的销售和流通。
三是加强合作和联盟建设。
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和联盟建设,形成产业链的有机连接和合作共赢的局面。
可以通过与种植户、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我国棉花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一、世界棉花供需概况(一)主要棉花生产国世界上有72个国家生产棉花,分布在亚、非、美、欧和大洋各洲。
产棉区域大都在北纬40度至南纬30度的广阔地带。
亚洲地区:该棉区含东亚、南亚、西亚及中亚等棉区,其年产量约占世界年产量的60.81%。
其主要产棉国家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和前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主要产棉国。
美洲地区:该棉区含北美、中美和南美3个棉区,占世界年产量的26.52%。
其主要产棉国家为美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哥伦比亚、秘鲁、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等。
美国、巴西为主要产棉国。
非洲地区:该棉区含北、东、西、南四个棉区,占世界年产量的7.97%。
其主要产棉国家有埃及、苏丹、坦桑尼亚、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马里、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德、津巴布韦和南非等。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年产棉量占世界年产的2.24%。
其主要产棉国家为希腊和西班牙等很少几个国家。
大洋洲地区:该棉区年产棉量占世界年产的2.45%。
其主要产棉国家为澳大利亚。
(二)主要棉花出口国亚洲产棉量虽占世界棉产量之半,但消费量占其产棉量的82.86%,出口比重较其他棉区也相应较小;美洲生产的棉花虽然只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6.52%,但其消费量只占其产棉量的38%,出口量很大;非洲产棉量占世界产棉量的7.6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14.72%;欧洲及前苏联产棉量占世界产棉量的16.88%,其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16.4%;澳大利亚产棉量占全球总量不到3%,但其生产的棉花多为高等级,且90%以上棉花用于对外出口。
在出口棉花的大国中(美国、中亚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占绝对优势,每年有占其产量50%以上的棉花可供出口;中亚国家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出口地区,主要供应东欧各国;印度作为产棉大国和用棉大国,每年也有相当一部份产量用作出口。
第1篇一、前言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棉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年度,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棉花品质和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以下是本年度棉花种植的年度总结。
二、种植面积和产量1. 种植面积本年度,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236.5万亩,较上年度增加5.6%。
其中,新疆棉区种植面积达到725.5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8.6%。
黄河流域棉区种植面积达到355.5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28.7%。
长江流域棉区种植面积达到156.5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2.7%。
2. 产量本年度,我国棉花总产量达到505.2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2%。
其中,新疆棉区产量达到38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5.6%。
黄河流域棉区产量达到12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8%。
长江流域棉区产量达到7.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
三、棉花品质1. 品种选育本年度,我国棉花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果。
通过科研单位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棉花新品种。
其中,新疆棉区培育的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纤维品质本年度,我国棉花纤维品质有所提升。
棉花纤维长度、强度、马克隆值等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其中,新疆棉区的纤维品质尤为突出,纤维长度、强度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种植技术1. 品种选择根据不同棉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选择棉花品种,确保品种的适应性。
2. 播种技术适时播种,提高出苗率。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肥,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3. 肥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确保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
根据棉花生长阶段,适时追肥,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4.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采摘技术适时采摘,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棉花适合河南种植吗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具备适宜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下面将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详细阐述棉花适合在河南种植的原因。
首先,河南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棉花是一种热带作物,对温暖的气候要求较高。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河南成为棉花种植的理想地区。
在河南,棉花的生长季节一般从4月到10月,气温适宜,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河南的降水量也较为适宜,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因此,河南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
其次,河南具备适宜的土壤条件。
棉花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河南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壤种类多样,包括黄土、沙壤土、冲积土等。
这些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有利于棉花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河南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为棉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因此,河南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
第三,河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棉花是一种耗水量较大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河南还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为棉花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些水资源的存在,保证了棉花在河南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因此,河南的水资源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
第四,河南具备丰富的农业技术。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
在棉花种植方面,河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包括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灌溉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了棉农的经济效益。
同时,河南还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的种植效益。
因此,河南的农业技术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
最后,河南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进口国,棉花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棉花产量居全国前列。
地理棉花知识点总结地理分布棉花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和秘鲁地区,后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种植和培育。
棉花的种植地区通常在纬度20°-40°之间,因为温暖且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棉花的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地区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尤其是在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因其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阳光资源而适合棉花生长。
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的棉花生产国,主要产区包括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亚拉巴马州等地。
印度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生产国,棉花种植地区遍布全国,主要产区包括古吉拉特邦、玛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等地。
气候要求棉花的生长需要温暖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8摄氏度。
此外,棉花对日照和湿度的要求也很高。
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而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棉花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要求棉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但是对土壤湿度和排水性要求较高。
适宜的土壤为深厚、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和磷、钾等营养元素的砂质壤土。
同时,棉花也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要求,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7.0。
种植方式棉花的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化播种、有机栽培和温室栽培等。
机械化播种是指利用播种机进行播种,适用于大面积的棉花种植。
有机栽培是一种环保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适合小面积的棉花种植。
温室栽培是在温室环境下进行种植,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和气候等因素,适用于对气候要求较高的地区进行种植。
棉花品种常见的棉花品种包括长绒棉和短绒棉。
长绒棉纤维细长柔软,适合制作高档的纺织品;短绒棉纤维较短,适合制作中低档的纺织品。
在中国,新疆的长绒棉品种最受市场欢迎,而印度的短绒棉品种产量较大。
棉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棉花产业的兴盛对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棉花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
另一方面,棉花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纺织、服装、物流等行业。
棉花种植区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主要种植区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
1. 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是中国最早的棉花种植区之一,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区之一;
2.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是中国的棉花主产区之一,新疆生产的棉花数量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1/3以上;
3.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是中国较大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4.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是中国较大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5.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安徽等省区,也是中国的棉花主产区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的棉花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棉花生长。
中国棉花文章格式
摘要:
一、中国棉花的历史
1.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历史
2.棉花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3.棉花种植技术的演变
二、中国棉花的现状
1.中国的棉花产量及排名
2.中国棉花的主要产区
3.当前中国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趋势
1.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
2.绿色棉花的推广与发展
3.棉花产业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中国棉花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棉花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仅为民间使用,到明清时期成为国家重要的赋税来源,棉花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近年来,中国棉花产量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
尽管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压力,中国棉花产业仍在不断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
升级,以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棉花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
新疆棉花因其质量优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然而,中国棉花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生产成本较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棉花产业正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推广绿色棉花种植技术,提高棉花品质,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快棉花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中国棉花产业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后,正朝着更加绿色、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棉花分布区棉花是人民重要的生活资料。
目前,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原料,仍然是衣着原料的主要来源。
将来化纤工业大量发展之后,也不能完全取代棉花。
棉花也是医学、化学以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
此外,棉籽油可供食用或作为润滑剂原料;棉籽饼既是家畜饲料,又是有机肥料;棉秆皮可供造纸。
因此,棉花生产和粮食生产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粮食同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增产重点。
棉花原产亚热带,是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农作物,要求不受霜冻。
棉花需水量为450~650毫米,其中从开花到成熟期的需水量约占50~60%。
棉花是深耕作物,具有强大的根系,主根可深入土层2米左右,要求土壤有深厚疏松、保水、保肥的耕作层;酸碱度呈中性至微碱性,质地以中壤、轻壤和沙壤土最适合。
我国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从公元13世纪开始,棉花一方面从南方推进到长江流域,另一方面又从新疆经河西走廊进入渭河谷地,推进到黄河流域。
到了明代后期,我国棉花栽培和纺织棉布的手工业已有相当基础。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949年以前,棉花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根据记载,清末(1911年)我国棉花产量约为46.5万吨,到1949年总产则下降到44万吨。
50年代初期,我国棉花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棉花产量达164万吨。
以后的几年中又大幅度下降。
经过调整,1965年回升发展到209.8万吨。
之后,长期在200万吨上下徘徊。
1973年曾一度上升到256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又停滞不前。
1979年的产量为220.7万吨,只比1965年增长5.2%。
14年来平均每年仅增产0.78万吨。
国家收购的棉花只能满足轻纺工业生产能力的2/3,供需矛盾突出,为此在70年代初、中期每年不得不进口一部分原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为了摆脱大量进口原棉的重荷,大力发展棉花生产。
由于认真落实“超购棉花,奖励化肥与粮食”的政策,贯彻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比较合现地解决了棉花收购价格和棉农口粮等问题,并适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此外,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原则,调整了棉花生产布局,在山东等地并推广优良品种,亩产水平也逐年提高。
中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分布:中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适宜棉花种植的区域广泛。
根据棉花生产的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布局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中国棉花种植区域,20世纪年代可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三大棉区;及至20世纪50年代,又进一步划分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北部特早熟和西北内陆五大棉区;目前,北部特早熟棉区已缩减,华南棉区也仅剩零星种植,中国主要产棉区仅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
目前的三大棉区自然生态条件差异悬殊、耕作制度各有特色、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千差万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优劣势:黄河流域棉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中北部、晋南、关中、陇南、苏皖的淮北地区、京、津,其中以黄淮海平原棉花种植最集中。
2004年该区棉花面积288.8万hm2,占中国棉花种植总面积50.7%。
按播种面积统计,山东省、河南省和河北省分别是中国第二、第三、第四大产棉大省。
冬小麦是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的轮作农作物,玉米是主要替代竞争农作物。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一般只有180 d的生长期,适宜种植成熟较早的陆地棉品种,是中国最大的棉产区,也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该区域热量充足,无霜期适宜,日照好于长江流域棉区,但是,初夏多旱,伏雨较集中,且降水变率大,易导致花铃脱落,此问题在生产上不易解决。
此外,黄河流域棉区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稳定性差,旱、涝、风、冻、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因素均会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长江流域棉区:该区在秦岭淮河以南至南岭,西起川西高原东麓,东到海滨。
包括浙江、上海、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苏皖的淮河以南部分、四川盆地、河南南部。
按播种面积统计,该区的江苏和湖北是全国第五、第六大产棉省。
长江流域棉区也是中国的水稻主产区,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
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比较,该区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水热同步,能满足棉花生产的水热需要,但是由于春末夏初有梅雨、秋季会出现连阴雨,所以日照时数少,会导致棉花吐絮不畅、烂铃,不利于棉苗生长;此外,夏季的高温、高湿还会引起较多的病虫害,往往影响所产棉花品级。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2024年秋季新疆地区棉花的种植情况、生产水平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发展新疆地区的棉花产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走访和访谈的方式,拜访了新疆地区的棉农、棉花种植企业以及相关管理机构,了解了他们对于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棉花种植面积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秋季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北疆和南疆两个地区。
其中,北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占比较高,主要集中在伊犁、塔城和哈密等地;南疆的棉花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和喀什等地。
2.生产水平在生产水平方面,新疆地区的棉花产量在2024年秋季有所下降,主要受到天气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新疆地区的棉花产量依然居全国首位,而且其棉花的质量也得到了肯定。
3.问题和挑战在访谈过程中,一些棉农和棉花种植企业提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干旱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这对于棉花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病虫害的流行也成为了棉花种植的一大难题,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一些棉农和棉花种植企业也提到了棉纱市场需求不稳定、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于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四、建议针对新疆地区棉花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力度,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确保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2.强化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培训棉农和种植企业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3.加强棉花产业的与纺织企业的合作,共同探索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推进棉纺织品的绿色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市场竞争力。
5.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为棉农和棉花种植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了新疆地区2024年秋季棉花产业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在哪里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众说纷纭,但真正的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就是被大家忽略掉的准噶尔盆地。
关键词:棉花、最北产地、准噶尔盆地、137团前几天看到一本资料上说,辽宁南部是中国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我曾两次去过中国真正最北的产棉区,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纠正这个错误。
准确地说,中国棉花种植最北的地方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以北的乌尔禾地区,地处该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种植棉花最北的地方,其纬度在北纬46——47度之间,与我国黑龙江西部的大庆市处于同一纬度。
众所周知,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商品棉基地,出产中国最优质的长绒棉。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新疆就已成为中国棉花产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棉花单产最多的地方也位于该自治区,这里还出产外观有天然色彩的彩色棉花。
新疆夏季光照充足,积温远高于中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加之有深厚的沙性土壤,极适合棉花生长,这是它成为中国植棉最北的地方的重要原因。
在新疆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都大量种植棉花,驱车行使在绿洲之中,经常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棉田,这也正符合新疆“一白一黑”的发展战略,黑的为石油,白的就是棉花。
137团位于克拉玛依市北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附近有著名的风蚀地貌景观——乌尔禾魔鬼城。
该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该师生产的长绒棉以“锦”牌为注册***,2003年全师产量已达11亿公斤,“锦”牌长绒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棉之一。
137团北部的几个连队靠近沙漠,农田边缘种植有茂密的沙枣林,连队内白杨参天,渠水淙淙,每一块机械化条田面积均为500亩,周围有10——30米宽的防护林带保护,正是这里的数千亩农田,是中国最北的植棉地。
因此,中国最北的棉花产地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7团,其纬度约为北纬46.5度。
该地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岸的库克乌苏河下游地区,同为全世界棉花种植纬度最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