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7.55 KB
- 文档页数: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二)中共八大(1956年9月)是初步探索的高峰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明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理解,对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思想提出的背景——从全面学习苏联到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间正是运用了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但是,后来的是实践证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的摆在共产党人的面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吸取教训,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中国国情,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課程教案授課題目: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教學時數:3學時授課類型:★理論課□實踐課教學目の、要求:1.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
2.熟悉:黨對社會主義認識の曲折發展。
3.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の曆史過程。
教學重點:1.重點分析“大躍進”前後取得の初步理論成果及失誤。
2.認識社會主義建設の規律必然要經曆一個過程。
3.事實求是地對待“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の曆史。
教學方法和手段:以課堂討論、課堂講授方法為主,並輔以多媒體手段。
教學條件:多媒體教室參考資料:教學內容及過程(4學時)旁批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
由於各種複雜原因,探索走了彎路,出現了失誤。
這些彎路和失誤同探索中取得の成功經驗一起,成為我們前進の寶貴財富。
學習本章內容,有助於全面理解毛澤東思想,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の關系。
第一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重要思想成果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の思想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の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是黨面臨の一項嶄新課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這在當時是必要の,也取得了一定の成效。
但是,後來の實踐表明,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特點の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論十大關系》の報告確定了一個基本方針,就是“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の一切積極の因素,直接の、間接の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報告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重點把握の重大關系。
“十大關系”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方面。
前五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著眼於從經濟工作の各個方面調動各種積極因素。
其中前三條講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の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の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の關系。
授课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课题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目标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课件 1 份、视频资料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课程导入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新课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1956 年 9 月讲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 70 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 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新课讲授财产于 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苏联政府贷款 3 亿美元给中国教政府(年利 1%)。
【资料】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学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一五计过划”期间苏联提供 156 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50 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 12000 多名专家; 6000 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程1953 年斯大林逝世。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1、斯大林破坏法制;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毛泽东指出,苏共20 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
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社会领域内:政党高度控制国家,国家高度控制社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
1、 1956 年 4 月《论十大关系》【视频】《论十大关系》与探索走自己的路教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学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过(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新课讲授(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程(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 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3、 1957 年 2 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 。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①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②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主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等(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状况一“穷”二“白”。
“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1961 年 9 月,同蒙哥马利的谈话)【案例】蒙哥马利与毛泽东(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1954 年 9 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的宏伟目标。
1964 年,周恩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第一步,用 15 年时间,即在 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 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中共八大,大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方针。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视频】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另外,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反对官僚主义;重申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大会着重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后来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一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等不符合当时具体国情的实践偏差,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损失。
【图片展示】二是政治上,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1966-1976 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偏离发展生产力的中心。
【图片展示】三是把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等未来社会特征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照搬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在当时比较恶劣的国际政治条件下,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总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反映出了毛泽东没有拘泥于已有的经验和条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并且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才能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正确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
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归纳小结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思考题:课后作业6的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