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9.19 KB
- 文档页数:20
世界顶级十大水产养殖技术的分析与评比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从我们的餐桌上的鱼类,到珠宝、化妆品等领域的珍珠、海藻等,都需要水产养殖业的支持。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
为了合理高效地开展水产养殖,许多国家和企业开发了许多优秀的养殖技术。
本文将介绍世界顶级十大水产养殖技术的分析与评比。
1. 海水稻田海水稻田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养殖方式。
首次引入中国,其在海水高盐分地区开展水产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利用海水稻田营养条件优越的特点,促使海水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大量滋生。
同时,利用池塘方便进行鱼类养殖,充分利用污水资源,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这种生态养殖方式自然简单,污水处理效果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2. 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是另一种环保节水水产养殖方式。
通过设备来提高水体的氧气含量和水质卫生性。
在水质达到标准时,养殖的鱼类可以快速成长,节省了水源,同时又可以保证养殖效果。
3. 干燥河谷养殖干燥河谷养殖利用人工地下河道的电离池沉淀蓄水,收集废水养鱼。
在既利用废水、又不占用土地的前提下,提高了鱼类的存活率。
4. 生物滴滤技术生物滴滤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养殖方法。
首先,将水体与空气分离,以使氧气通过筛网。
此后,通过细菌的代谢使水中毒素和浓度高的氨(NH3)转换为氨(NO)和NO3(NO3-)。
这种养鱼方式充分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保持水体的健康和鱼类的健康。
5. 人工鱼笼养殖人工鱼笼养殖是养殖业的一大经典方法。
利用人工建造的罐子以及鱼类的天生觅食习惯组成。
这种养殖方式在现代养殖行业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应用。
6. 海底固定养殖海底固定养殖是一种特殊的水产养殖方式,利用挂钩或桩钻凿穴位于海底固定,然后栽种海藻等养殖。
这种方法实现了养殖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双重目的,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7. 人工湖池养殖人工湖池养殖是养殖业发展的另一种新型水产养殖方法。
水产动物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水产动物养殖是一种重要的食品生产方式和养殖业。
为了确保水产动物的健康和良好的生长,养殖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养殖方法和遵守一些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动物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一、水产动物养殖方法1. 水质管理:水质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
养殖者应保持水质清洁,控制其温度、PH值以及氧气含量。
安装高效过滤系统和定期检测水质是保持水质良好的关键。
2. 圈养和放养养殖:圈养养殖是将水产动物放在特定的养殖设施中进行养殖;放养养殖是将水产动物放在自然水域中养殖。
根据养殖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养殖方式。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有助于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饲料的种类和喂养的频率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种类和年龄段进行调整。
养殖者应选择适当的饲料,并遵循正确的喂养方法。
4. 病害防治:水产动物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感染。
重要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定期对水产动物进行体检、排查潜在病原体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5. 养殖环境控制:适宜的养殖环境有助于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养殖者应掌握合适的温度、光照和氧气条件,并确保养殖场的清洁和卫生。
二、注意事项1. 合理规划:在养殖前,养殖者应对投资回报、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规划。
合理规划能够帮助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降低风险。
2. 多样化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品种不仅可以减少风险,还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养殖者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养殖。
3.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产动物的生长情况、水质状况和疾病状况是养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助于预防潜在问题的发生。
4. 合理使用药物:在应对水产动物疾病时,养殖者应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并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
过度使用药物可能对水产动物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5. 市场销售: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合理制定销售策略。
水产养殖技术及应用水产养殖是指在水域中利用人工手段增殖和培育各类水生动物的过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当今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必须掌握一定的水产养殖技术,下面就具体介绍水产养殖技术及应用。
一、水产养殖技术1、鱼类养殖技术鱼类养殖是指通过人工饲养、管理和保护,培育各种鱼类。
在鱼类养殖中,需要掌握鱼苗的选育、怎样科学饲养、注意鱼塘环境的调节等技术。
首先,在选购鱼苗时,要选择优质、健康的鱼苗,同时要注意种苗的大小和种类。
接着,在饲养方面,需要掌握好饲料的种类和用量,还要掌握好鱼塘的温度、氧气、酸度等参数,确保鱼类生长环境的稳定和均衡。
2、虾类养殖技术虾类养殖是通过人工饲养、管理和保护,使各种虾类得以良好生长的过程。
在虾类养殖中,除了要掌握鱼苗的选育、合理饲养的技术,还要注重虾塘的保护和管理。
首先,在选购虾苗时,要选择身体健壮、体形鲜艳、色泽鲜明、无病虫害的虾苗。
接着,在饲养方面,需要掌握虾类的生长习性、饲料的种类和用量等,保证虾类的健康生长。
除了饲养,虾塘的保护和管理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需要对虾塘进行定期检查、清洁,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贝类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是指通过人工饲养、管理和保护,培育各种贝类。
在贝类养殖中,需要掌握好贝类的选育原则、合理养殖的技术和贝塘管理,以确保贝类健康生长。
首先,在选购贝苗时,要选择健康、有生命力的贝苗。
接着,在养殖方面,需要掌握好水质及温度的调节,合理给予饵料,保持贝类的生长环境卫生和稳定性。
贝类养殖应注意防青苔、防虫害、防毒素等常见病害的发生。
二、水产养殖应用1、食品安全水产养殖可以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水产食品。
由于限制了自然环境对水产品的影响,人工养殖的水产品有更好的品质与口感。
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科学、环保的方法,让水产养殖的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2、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可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水产养殖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水产残渣和粪便等资源,成为污染减震的一种方式。
水产养殖的养殖技术与质量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渐增加,水产养殖业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业的养殖技术和保障产品的质量标准,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养殖技术和质量标准。
一、水产养殖的养殖技术1. 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水产养殖之前,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包括选址、修建养殖池塘或网箱、建造养殖设施等。
合理的选址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水源,并确保水质清洁。
养殖池塘或网箱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防洪、排水、通风等因素。
同时,养殖设施也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种苗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之前,需要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水质的种苗。
种苗的选择要根据养殖的品种、季节和市场需求来确定。
同时,种苗的健康状况也是选择的关键。
健康的种苗能够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提高养殖的生产力。
3. 饲料管理水产养殖中的饲料管理对于养殖成败至关重要。
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供养殖动物所需的营养,提高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饲料的份量和投喂的频率要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来调整。
另外,要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避免使用含有抗生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饲料。
4. 养殖管理水产养殖的养殖管理包括水质管理、疾病防控、养殖密度控制等。
水质管理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监测水质参数、保持水质清洁、调节水质平衡等。
疾病防控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体检、疫苗接种、隔离患病个体等。
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能够避免过度竞争和疾病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二、水产养殖的质量标准1. 水质标准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制定水质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水质标准应该包括溶解氧、氨氮、硫化物、亚硝酸盐等指标,以及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通过监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保持水质清洁和生态平衡。
2. 饲料标准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也需要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
饲料标准应包括饲料成分、营养含量、添加剂使用、检测方法等内容。
水产健康养殖八大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然而,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水质污染、疾病传播和养殖效益低下等。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产健康养殖的八大措施。
一、合理选址。
合理的选址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应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作为养殖场的位置。
避免选择靠近污染源的地区,以免水质受到污染,对养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学养殖。
科学养殖是水产养殖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设计应合理,养殖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疾病传播。
同时,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病菌滋生。
三、优质饲料。
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对水产养殖至关重要。
优质饲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同时,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四、疾病防控。
疾病是水产养殖的重要问题。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养殖环境和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清除病死鱼,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鱼池等。
五、水质监测。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因素,对养殖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和水温等,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六、环境保护。
保护养殖环境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的重要措施。
要遵守环保法规,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避免对周边水域和土壤造成污染。
同时,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保持养殖场的生态平衡。
七、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场应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养殖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八、市场营销。
养殖产出的产品需要通过市场销售获取收益。
因此,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水产健康养殖的八大措施包括合理选址、科学养殖、优质饲料、疾病防控、水质监测、环境保护、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
一、概述
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是指一种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指导,采用现代养殖技术和技术手段,实现养殖人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方式。
水产养殖技术研究结构包括水文地质、种质资源研究、繁殖技术、营养技术、病害防治、养殖系统开发、生态学研究、技术经济模型分析等。
准确把握水产养殖的绿色健康,有助于提高水产的生产质量、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健康营养食物。
国家农业农村部针对2024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发展,将推出“九大模式”养殖体系,以提供更 、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模式,切实促进中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包括:
1、模式一:水产养殖高效节能养殖技术。
针对水产养殖作业过程中的照明、呼吸、温度、添加物和疫苗等传统养殖技术,开发出能有效节约能源的新型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同时降低环境污染。
2、模式二:水产养殖安全无毒养殖技术。
研发无毒、无污染的水产养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减少使用抗生素和化学物质的养殖技术。
3、模式三:水产养殖多样性养殖技术。
水产健康养殖八大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与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科学选址科学选址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应该选择水质清洁、水流充足、水体温度适宜的地点进行养殖。
同时,也应避免选择污染源附近的水域进行养殖,避免养殖过程中受到污染的影响。
二、合理规划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大小和密度。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产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过大的面积则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因此,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大小和密度非常重要。
三、水体管理水体管理是水产养殖的核心,包括水质的净化和水体的循环利用。
我们应该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温度、PH值等,及时调整水体的养殖条件。
同时,我们还应该合理利用水体,避免浪费和污染。
四、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并控制好喂养量,避免过度投喂。
此外,饲料的质量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优质的饲料,避免含有有害物质。
五、疾病防控水产养殖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因此疾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定期检查水产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药物、控制病害传播等。
六、环境保护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养殖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我们应该合理处理养殖废水和养殖废弃物,避免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
七、科学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是保证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关注养殖技术的最新发展,学习和应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
八、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养殖企业和产品的监管,加强抽检和检疫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水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水产健康养殖需要我们从选址、规划、管理、饲料、疾病防控、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措施的落实。
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六项质量控制措施水产品健康养殖是指以环境友好、健康饲料和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环节和要求,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养殖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六项质量控制措施:1.环境控制:良好的养殖环境是保障水产品健康的基础。
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水质的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和污染物的浓度(如氨氮、硝酸盐等),以维持水体的适宜状态。
同时,需要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设备,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2.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关键。
要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品牌,确保其营养全面、成分合理。
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度喂养和浪费。
此外,要保证饲料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以防止饲料变质或受到有害物质污染。
3.病害防控:病害是影响水产品健康和养殖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要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定期进行检疫和免疫,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此外,要注重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场地卫生等,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5.残留物检测和监控:为了保证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需要定期对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等进行检测和监控。
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和病原菌等。
同时,要加强对饲料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合理使用和控制使用量,避免残留物超标。
6.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定期报告和信息共享的预警和监测系统,对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处理。
预警和监测系统应包括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水质监测、疫情报告、饲料和药物使用记录等内容,以帮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水产品健康养殖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病害防控、水产种苗质量控制、残留物检测和监控,以及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
通过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关于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探讨生态水产养殖是一种环保、健康和高效的养殖方式,对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生态水产养殖的高效健康养殖,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一、建立健康的水产生态系统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健康的水产生态系统。
这就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和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控制,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养殖造成的水质污染。
可以借助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植物净化等方式,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确保水产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二、选择适应性强的水产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水产品种是实现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只有选择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的水产品种,才能更好地适应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疾病发生。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对这些条件适应性强的水产品种,以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是实现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绿色养殖技术是指以天然、环保、健康为原则,减少化学物质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健康地进行水产养殖。
采用水产秸秆、沼气池和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水产养殖设备,如循环水系统、自动投喂系统等,提高养殖效率和环境友好型。
四、加强疾病防控技术加强疾病防控技术是实现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一旦发生疾病就可能影响养殖效益,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要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防治水产疾病。
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养殖技术,如生物免疫、环境调控等手段,提高水产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五、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是实现生态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技术规范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合理的养殖技术规范是保障良好养殖环境和促进生产效益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养殖设施、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等几个方面,介绍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规范,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水产养殖水体环境规范1. 养殖水源选择:选择水质清洁、湖泊或河流交通便利且不易受污染的水源,并注意水源的温度和氧气溶解度等指标。
2. 养殖水质监测与调整: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等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
3. 养殖水体保持清洁:减少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的积累,定期清理池塘、锚地等养殖水域。
4. 水体保温与通气:根据养殖对象的要求,采取适当的保温和通气措施,确保水体的适宜温度和氧气供应。
5. 水体防病治疗:养殖前对水体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疾病的爆发。
二、养殖设施规范1. 养殖场选址合理:选址时考虑土地条件、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因素,确保养殖场的正常运作。
2. 养殖池塘建设:根据养殖对象的特性和要求,确定池塘的尺寸、水深、水体流通、水质监测和排水等设施建设。
3. 水质处理设施:养殖场应配置合适的水质处理设施,如滤网、过滤器等,确保养殖水体的水质清洁。
4. 养殖设备选用:根据养殖对象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养殖设备,如投喂机、水泵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5. 养殖网箱布置:合理布置养殖网箱,保证鱼类的饲养条件,提供足够的游动空间,并避免相互干扰。
三、饲养管理规范1. 合理的饲养密度:根据养殖对象的特性和生长速率,确定适宜的饲养密度,避免饲养过密导致水体污染和疾病蔓延。
2. 健康饲料选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并根据养殖对象的需要,合理配置饲料成分和营养素含量。
3. 定时、定量投喂:按照养殖对象的需要,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和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饲料。
4. 饲养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温度、氧气溶解度、氨氮等饲养环境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饲养管理策略。
关键环保水产养殖技术详解目录第一节生态养殖技术 (4)一、多品种混养与立体养殖模式 (4)二、微生态制剂应用与水质调控 (7)三、水草种植与底栖生物修复 (10)四、疾病生态防控策略 (13)五、环境友好型饲料研发 (16)第二节循环水养殖系统 (19)一、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19)二、水质在线监测与调控技术 (22)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26)四、能效提升与节能减排措施 (30)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估 (33)第三节智能化管理技术 (35)一、物联网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 (36)二、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38)三、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控制技术 (42)四、智能化养殖设施与装备 (45)五、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路径 (48)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第一节生态养殖技术一、多品种混养与立体养殖模式(一)多品种混养技术详解1、技术背景与原理多品种混养技术是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在同一水体中合理搭配不同生活习性和营养需求的养殖品种,实现养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平衡。
该技术旨在通过不同物种间的生态互补,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2、典型模式与应用淡水池塘多品种混养:如四大家鱼(鲢、鳙、草、青)混养模式,其中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草鱼、青鱼则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包括虾蟹贝鱼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合理搭配虾蟹、贝类、鱼类等,利用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养殖效益的提升。
3、技术要点品种选择与搭配:根据养殖水体的生态条件、养殖生物的生态位及营养需求,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并合理搭配,避免种间竞争过度。
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根据养殖生物的需求调整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值、氨氮等,确保养殖环境适宜。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生态环境管理,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水产健康成长的一种技术手段。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培育和养殖水中生物的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提供人们的食物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和高效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中,科学的养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养殖水质管理体系,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
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对于水中生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控水质参数,如温度、溶氧量、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避免因水质恶化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养殖导致的饵料浪费和水质恶化。
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可以使水产养殖物种获得足够的生活空间和养分,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池塘或网箱,清除废弃物和污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病原体滋生。
除了科学的养殖管理,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还包括疾病防控措施。
疾病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会给养殖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检查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和疫苗,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养殖物种的选择和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水产养殖的抗病能力。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还包括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需求满足。
不同的水产养殖物种对饲料和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养殖物种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和饲养方式。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确保养殖物种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抗生素,减少养殖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防止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技术规范引言: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既是我国重要的食品生产行业,也是人们获取高质量鱼类产品的主要来源。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养殖水平,保障生产安全,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享水产养殖行业的一些技术规范,包括饲料管理、水质养护、疾病防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饲料管理:饲料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饲料管理能够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和免疫力,减少浪费,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在饲料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 饲料配方:根据不同鱼类的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合理配置饲料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同时,应选择质量良好、无污染的饲料原料,严禁使用劣质或过期饲料。
2. 饲养密度:根据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养殖池塘的大小,合理确定每亩水面的投放量,避免过密养殖导致鱼类争食和疾病传播。
3. 饵料投喂: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或不足造成浪费或营养不良。
饵料投喂应均匀、定时、定量,避免选择错误的投喂位置,影响到整个养殖群体的生长。
水质养护:水质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境条件,良好的水质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
以下是水质养护的关键点: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水质,包括水温、溶氧量、酸碱度、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等。
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2. 水体通畅:保持养殖水体的通畅,避免水池淤积和水气倒灌。
定期清理杂质,确保水流畅和养殖环境的清洁。
3. 水体循环:建立良好的水体循环系统,保证氧气的供给和废物的排放。
可以通过增设废水处理装置和增氧设备来改善养殖环境。
疾病防控:水产养殖中疾病的发生对生产影响极大,因此,科学有效的疾病防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疾病防控的一些措施:1. 疫苗接种:按照养殖鱼类的需求,采取合适的疫苗接种方法和时间,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2. 防病隔离:新投放的鱼苗或病鱼应进行隔离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患病鱼类,减少病害传播。
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对各类水生动物进行饲养、繁殖和培育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渐减少和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技术成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流程、关键措施以及发展趋势。
一、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流程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选址、池塘建设、种苗选取、投饲喂养、疾病防控、产品收获等环节。
首先,选址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应选择土壤肥沃、地下水位丰富、排水方便的地区。
其次,进行池塘建设,包括修筑池塘、修整堤坝、安装进排水设施等。
然后,选取合适的种苗投放到养殖池中,并进行适当的饲料投放和喂养管理。
此外,养殖过程要注意疾病的防控,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疾病。
最后,在达到市场需求的时机,进行水产品的收获和加工。
二、水产养殖技术的关键措施1.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的生命之源。
合理管理水体的温度、氧气含量、PH值和溶解氧等指标,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添加水质调节剂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少水生动物的疾病发生。
2. 饲料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
根据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选择适宜的饲料类型和喂养方式。
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量和频次,避免过度投饲或不足投饲,以保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3. 疾病防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加强水产养殖的疫病监测和预防,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使用防疫药物等。
4. 养殖环境调控:控制养殖环境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方面之一。
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投放数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流等环境条件,有利于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三、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水产养殖技术的几个发展趋势:1. 水产养殖的生态化:注重养殖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水产高效健康养殖是指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而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了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环境控制环境控制是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之一。
养殖环境包括水体、底泥、光照、温度、氧气含量等多个方面。
水体质量对水产养殖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保持水体透明度、PH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的稳定。
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中,水质管理更是需要精益求精。
而底泥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底泥中富集的有机物和废料对水产的生长会有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
光照和温度也对水产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合理控制。
二、饲料管理饲料管理对水产养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饲料管理包括了饲料的成分、配比、投喂量、投喂频率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饲料成分和配比可以提高水产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以及产品的质量。
投喂量和投喂频率也需要根据水体温度、养殖密度、生长状况等因素合理调整。
合理使用添加剂也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水产的生长速度。
选择适合的饲料对水产养殖是至关重要的。
三、疾病防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难题,合理的疾病防控是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措施。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预防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
其次要定期检查鱼体和水体,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养殖户还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和投喂量,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喂造成的疾病传播。
合理保护水产免疫系统,提高其抗病能力也非常重要。
四、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殖水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包括了水体循环、水质监测、水质调控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水体循环可以提高水质传播和养殖效率,因此需要适时地进行水质调整。
定期监测水质,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水质,保证水体稳定适宜。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
根据鱼、虾、蟹池塘养殖特点,在池塘内通过功能区构建、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在养殖区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和渔农综合种养系统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
在室内建设养殖设施,通过对养殖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后,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以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
由于养殖过程全程受控,因而具有节水、节地、节约控温能耗、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多种技术模式。
(四)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模式。
将网箱养殖系统安放在离岸相对较深的水域,开展集约化养殖。
目前市场推广的新型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浪、抗海流的能力。
(五)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
根据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生态容纳量,以“人放天养”为主要方式开展的水产增养殖。
目前有水质保护型、资源养护型、生态修复型等增殖以及生态环保型网箱养殖等多种技术模式。
(六)盐碱水绿色养殖技术模式。
在盐碱地集中区域挖池塘蓄水,在池塘养殖水生动植物。
同时,筑台田改盐碱,辅助修建排、灌、引工程,在台田种植耐盐碱经济农作物,通过抬田降水,有效解决次生盐碱化问题。
(七)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
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合理搭配不同营养层级、养殖生态位互补的动植物,实现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态防病及质量安全控制,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废物排放。
包括以主养杂食性鱼类、混养肉食性及滤食性鱼类的淡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以及由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海水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业健康养殖技术指导手册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 (4)1.1 水产养殖的定义及分类 (4)1.1.1 按养殖对象分类 (4)1.1.2 按养殖环境分类 (4)1.1.3 按养殖方式分类 (4)1.2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2.1 养殖品种多样化 (4)1.2.2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5)1.2.3 养殖技术不断创新 (5)1.2.4 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5)1.2.5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5)1.2.6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5)第2章养殖环境管理与优化 (5)2.1 水质调控技术 (5)2.1.1 水质监测 (5)2.1.2 水质调控方法 (5)2.2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 (6)2.2.1 合理施肥 (6)2.2.2 控制养殖密度 (6)2.2.3 水生植物种植 (6)2.2.4 定期换水 (6)2.3 养殖池塘设计与改造 (6)2.3.1 池塘选址 (6)2.3.2 池塘形状与面积 (6)2.3.3 池塘深度 (6)2.3.4 池塘护坡 (6)2.3.5 池塘排水系统 (6)2.3.6 池塘改造 (6)第3章饲料与营养 (7)3.1 饲料种类及其特性 (7)3.1.1 植物性饲料 (7)3.1.2 动物性饲料 (7)3.1.3 微生物饲料 (7)3.1.4 添加剂 (7)3.2 饲料配方与加工 (8)3.2.1 饲料配方原则 (8)3.2.2 饲料加工方法 (8)3.3 饲料投喂技术 (8)3.3.1 投喂原则 (8)3.3.2 投喂方法 (8)3.3.3 投喂注意事项 (8)第4章苗种培育与选择 (9)4.1 苗种来源及质量鉴别 (9)4.1.1 苗种来源 (9)4.1.2 苗种质量鉴别 (9)4.2 苗种培育技术 (9)4.2.1 苗种培育前期准备 (9)4.2.2 苗种投放 (9)4.2.3 苗种培育管理 (9)4.3 苗种筛选与优化 (10)4.3.1 筛选标准 (10)4.3.2 筛选方法 (10)4.3.3 优化培育 (10)第5章常见养殖模式及关键技术 (10)5.1 淡水鱼类养殖模式 (10)5.1.1 池塘养殖模式 (10)5.1.2 流水养殖模式 (10)5.1.3 生态养殖模式 (11)5.2 海水鱼类养殖模式 (11)5.2.1 浅海养殖模式 (11)5.2.2 深海养殖模式 (11)5.2.3 工厂化养殖模式 (11)5.3 虾类养殖模式 (11)5.3.1 池塘养殖模式 (11)5.3.2 海水网箱养殖模式 (11)5.4 蟹类养殖模式 (11)5.4.1 池塘养殖模式 (11)5.4.2 海水围网养殖模式 (12)第6章病害防治与健康管理 (12)6.1 常见病害及其症状 (12)6.1.1 细菌性疾病 (12)6.1.2 病毒性疾病 (12)6.1.3 寄生虫病 (12)6.1.4 非寄生性疾病 (12)6.2 病害防治方法 (12)6.2.1 预防措施 (12)6.2.2 治疗方法 (13)6.3 养殖场健康管理 (13)6.3.1 养殖场环境管理 (13)6.3.2 养殖动物健康管理 (13)第7章养殖设备与设施 (13)7.1 常用养殖设备与工具 (13)7.1.1 水泵 (13)7.1.2 增氧设备 (13)7.1.3 投饵机 (13)7.1.4 水质监测设备 (14)7.1.5 清淤设备 (14)7.1.6 防病设备 (14)7.2 养殖池塘配套设施 (14)7.2.1 防逃设施 (14)7.2.2 水源处理设施 (14)7.2.3 养殖废水处理设施 (14)7.2.4 蓄水池 (14)7.2.5 电力设施 (14)7.3 现代化养殖技术与设备 (14)7.3.1 循环水养殖系统 (14)7.3.2 智能控制系统 (15)7.3.3 生态养殖技术 (15)7.3.4 虾蟹立体养殖技术 (15)7.3.5 光伏养殖技术 (15)第8章节能减排与环保养殖 (15)8.1 环保养殖理念与实践 (15)8.1.1 环保养殖理念 (15)8.1.2 环保养殖实践 (15)8.2 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5)8.2.1 养殖废弃物种类及危害 (15)8.2.2 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 (16)8.2.3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6)8.3 节能减排措施 (16)8.3.1 节能技术 (16)8.3.2 减排技术 (16)8.3.3 环保政策与法规 (16)第9章养殖产品质量与安全 (16)9.1 养殖产品品质评价 (16)9.1.1 品质评价指标 (16)9.1.2 品质评价方法 (17)9.1.3 品质评价标准 (17)9.2 养殖产品安全风险分析 (17)9.2.1 有害物质残留 (17)9.2.2 生物性危害 (17)9.2.3 食品加工与储存安全 (17)9.3 养殖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 (17)9.3.1 养殖过程质量控制 (17)9.3.2 加工与储存质量控制 (17)9.3.3 追溯体系建设 (17)9.3.4 质量检测与监管 (18)第10章养殖业管理与政策 (18)10.1 养殖业法律法规与政策 (18)10.2 养殖业行业管理与自律 (18)10.3 养殖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8)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1.1 水产养殖的定义及分类水产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在淡水、海水和半咸水中饲养、繁殖水生生物的一系列活动。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一、主要水质指标对鱼类养殖的影响1、溶氧。
鱼是利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通过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提供生存和生长。
水中溶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入水,一般只占水中溶氧量的1%~3%;二是加注新水补充氧气;三是浮游植物(藻类)光合作用制造溶氧,这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占溶氧量的90%以上。
溶氧与鱼类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水体中溶氧高,可起到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促进鱼类食欲、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发育。
如水中溶氧低,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鱼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能量消耗就会加大,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的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
鱼类在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会引发浮头或翻塘死亡。
主要养殖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在4~5毫克/升以上,每天的最低值不能低于3毫克/升。
2、酸碱度(pH值)。
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和释放。
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使水质表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
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的危害。
在pH值低于6.5的酸性水中,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引起鱼大批死亡。
pH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水中大量的铵(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NH3),产生毒害。
当pH值低于4或高于10.5时,鱼虾都不能生存。
养殖鱼类最适宜的pH 值为7.5~8.5,即在微碱性的水中生长最为理想。
3、氨。
食用鱼饲养期间,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较高。
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非离子氨NH3)、亚硝酸盐、硝酸盐三部分。
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
水温越高,pH 值高时,非离子氨含量高。
非离子氨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其危害主要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鳃组织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
水中非离子氨含量0.02~0.05毫克/升为鱼类次致死浓度,0.2~0.5毫克/升为致死浓度,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
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表现为急燥不安,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
养鱼水中非离子氨的浓度应低于0.02毫克/升。
4、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间产物,当其在水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鱼的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它与鱼类血液中血红蛋白反应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
养鱼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应低于0.2毫克/升。
5、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
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COD)反映水中含有浮游生物的多少。
一方面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高产鱼塘,池水适宜的透明度为25~35厘米,有机物耗氧量(COD)为10~20毫克/升。
以上所述,所谓“养鱼先养水”是硬道理,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是鱼类健康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鱼类健康养殖的基本方法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病害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
鱼类健康养殖要做到“六巧”。
1、鱼池巧安排。
一是水深要适当。
研究表明,在满足鱼类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池塘水深基础上,水深每增加10厘米,每亩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
据此,一般成鱼高产池塘的水深以2~2.5米为宜。
当然水深也不是越深越好,池水深超过3米就是无效水体,因为水的底层水温、溶氧量都比较低,不利于鱼类生长。
二是年年要清塘。
鱼池要进行清塘亮塘,每年冬末初春在成鱼起捕后,先排干池水,加高加固池埂,铲除杂草,清除过多的淤泥,淤泥厚保留15厘米左右,然后让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和冰冻,通过矿化杀灭致病生物,再每亩用生石灰100~125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水系要配套。
高产鱼塘要具备完善的水系设施,最好有独立的注排水条件,做到单排单灌,排灌自如。
同时配备增氧机,一般每亩装机容量为0.3~0.6千瓦。
养鱼水源要清洁优良,水质无污染,水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最好使用无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河流、湖泊和沟渠水源。
四是鱼畜要结合。
池塘养鱼要进行鱼、畜、禽综合开发,形成生态养殖,并开辟青饲料地种植鱼草。
一般每亩鱼塘配养2头猪、30只鸡或者鸭、3分草地为好。
1头猪年产粪肥25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0~100公斤;1只鸡或鸭年产粪肥4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10公斤;1亩鱼草年产量5000~60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250~300公斤。
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2、鱼种巧放养。
一是品种要选好。
要选择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消费者喜爱的鱼作为主养品种,并搭配混养7~8种鱼,充分利用水体上、中、下三层之分的生态位,进行立体养殖。
鱼种放养规格宜大,最好投放隔年鱼种,要求规格基本保持一致,体质健壮,反应敏捷,体型匀称,体色鲜亮,鳍条鳞片完整。
二是鱼种要早放。
俗话讲:“腊水放养,鱼种猛长”,这很有科学道理。
鱼种及早放养,可以提早适应环境,早开食早生长。
适宜鱼种放养的水温为7~8℃,这时鱼的鳞片紧,活力弱,病菌致病力差,捕捞、搬运等操作不易使鱼体受伤,对投放鱼种十分有利。
一般鱼种放养的较佳时期是3月上、中旬以前,选择晴天进行投放,温度过低或阴雨天不宜放养,以免冻伤鱼体。
三是密度要合理。
要根据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多品种、大规格合理密养混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实现高产高效。
养殖密度与池塘水源、水质、配套机械、养殖品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关。
基本原则是:池塘水源、水质条件和增氧机械配套好,养殖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集群快,抱食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耐氧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
3、肥料巧施用。
池塘清塘清毒后,在鱼种放养前的7~10天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发酵的人畜粪300~400公斤,然后注入新水,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天然饵料。
鱼种放养后,要适时追施肥料,确保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及其旺盛的生活状态。
4~6月以施有机肥为主,一般7~10天施肥1次;7~9月高温期少施或停施有机肥,改施化肥,一般4~6天施肥1次。
施粪肥一定要先经发酵腐熟,每亩每次施100公斤左右,可以小堆堆放在池角或全池泼洒;化肥一定要先溶化于水中,然后均匀泼洒于水面,每亩每次施尿毒1~1.5公斤或碳酸氢铵3~5公斤、过磷酸钙2.5~4公斤。
追施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做到“四看”施肥:一是看季节,春季和秋末可多施,夏、秋高温阶段应少施。
二是看天气,天气晴朗可适当多施,阴雨天、闷热天要少施或不施。
三是看水色,水色过淡、透明度过大应多施,反之则少施或不施。
四是看鱼况,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可多施,以养草鱼或青鱼为主的池塘应少施;日出前鱼类有轻浮头或不浮头可适当多施,鱼浮头比较严重要少施或不施;鱼吃食旺盛、生长及活动正常可适当多施,鱼吃食不旺或暴发鱼病时要少施或不施。
4、饲料巧投喂。
一是饲料要优质。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要使用全价饲料,即营养成分全面、营养指标全价。
目前养殖的鱼类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在25%~45%之间,一般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含粗蛋白质为25%~30%,杂食性鱼类为30%~35%,肉食性鱼类为35%~45%,饲料系数一般为1.5~2.0。
投喂种植的苏丹草、黑麦草、鹅菜等青饲料饲养草、鳊鱼,饲料系数为20,水草饲料系数为80~100;使用豆饼喂鱼饲料系数为3,菜饼为4.5,糠饼为5。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质饲料喂鱼,尽可能降低饲料成本。
二是数量要充足。
投喂量应根据放养品种、规格、密度、吃食鱼计划增长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既不能让鱼敞开吃,也不能让鱼不吃好。
早春时节,当水温上升到8℃以上时就要开食,晴朗天每天投喂1次,适当投喂一些精饲料,如养有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可按其体重的3%~5%搭配投喂草料。
3~4月投喂草料量为草食性鱼体重的10%,投喂精料量为吃食鱼体重的2%~3%。
5~6月投草量逐渐增加到草食性鱼体重的20%~40%,7~9月生长旺季投喂草料量为草食性鱼体重的50%~80%,投喂精饲料量为吃食鱼体重的3%~5%。
三是操作要均匀。
投饵要做到不时多时少、时饱时饥,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和疾病防治,而且还能提高饲料效率。
投喂颗粒饲料,要坚持“少—多—少”和“慢—快—慢”的原则,让所有的鱼均匀摄食饲料。
四是投喂要合理。
要选择一天中池水溶氧量较高的时间投喂饲料,这样有利于鱼类的摄食和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一般池塘养殖普通鱼类每天投喂2次,按池塘溶氧比较高的时间选择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投喂,以青饲料2小时吃完,精饲料30分钟吃完,让鱼吃至“八成饱”为宜。
投饲要做到青精结合,先青后精,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方法投喂。
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掌握和调整投喂量:首先是观察摄食情况,投饲后鱼很快吃完应增加投喂量,长时间未吃完则应减少投喂量;其次是观察天气情况,天晴适当多投,阴雨天、天气突变、闷热或无风有雷阵雨时少投或不投;再次是观察水质情况,水质嫩爽、水色好、溶氧充足可多投,水质欠佳、水色过淡除施肥外可增加投饲量提高池水肥度,否则应少投。
5、水质巧调控。
池塘养鱼常见有6种水色:①茶褐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隐藻为主,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好;②黄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第二种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绿藻次之,对鱼类生长有利;③淡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第三种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④蓝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多细胞蓝藻主为,水质浑浊,对养鱼不利;⑤红色水,这也是养鱼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池水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对养鱼极为不利;⑥灰色水,这也是养鱼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这种水色表明水质已恶化。
水质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好水源。
水源必须无污染,水质清新,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
二是合理施肥培水。
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利用生物增氧。
三是适时注换新水。
6~9月每7~10天注1次新水,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深20~30厘米。
水质恶化时及时换水,先排底部水,然后注入新水,换水量为池水的1/5~1/3。
四是改善水质。
每15~20天,每立方米水体使用生石灰10~15克化水全池泼洒1次调节水质;每20天施用1次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优化生态环境,保持池水“肥、活、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