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教案通用
- 格式:docx
- 大小:38.67 KB
- 文档页数:6
《苗岭的早晨》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苗岭的早晨》。本课主要让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苗岭的早晨》,感受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苗族特色的节奏,了解苗族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演唱歌曲《苗岭的早晨》。
2. 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演唱和节奏掌握。
难点:苗族音乐特色的理解,如滑音、颤音等演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苗族的服饰和道具。
学生准备: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苗族的风景、服饰、音乐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演唱技巧等,让学生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演唱技巧。
3. 歌曲学唱(15分钟)
(1)教师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演唱。
(2)学生跟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4. 实践活动(10分钟)
学生穿上苗族服饰,分组进行演唱比赛,体验苗族音乐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
1. 《苗岭的早晨》
2. 内容:
①歌曲的节奏特点
②苗族音乐的演唱技巧
③歌曲的旋律特点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熟记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歌词和旋律。
(2)了解苗族音乐的其他特点,如乐器、舞蹈等。
2. 答案:
(1)歌词和旋律见教材。
(2)苗族音乐的其他特点可查阅相关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苗族音乐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水平。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收集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内容的苗族音乐特色理解。
2. 教学目标的节奏和旋律掌握。
3. 教学过程的歌曲学唱环节。
4. 实践活动中苗族服饰的使用。
5. 作业设计的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苗族音乐特色理解
1. 旋律:苗族音乐的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
2. 节奏:苗族音乐的节奏较为复杂,常有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3. 演唱技巧:苗族音乐演唱时,常用滑音、颤音等技巧,使歌声更具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的节奏和旋律掌握
1. 节奏掌握:学生需学会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并能准确地演唱出来。 2. 旋律掌握:学生需熟悉歌曲的五声音阶旋律,注意音准和音色,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三、教学过程的歌曲学唱环节
1. 教师分句教唱: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演唱技巧,确保学生跟唱时的准确性。
2. 学生跟唱:学生要跟随教师演唱,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音色和演唱技巧。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提高演唱水平。教师要关注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实践活动中苗族服饰的使用
1. 服饰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苗族服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穿戴,增加活动氛围。
2. 活动设计:结合歌曲《苗岭的早晨》,设计具有苗族特色的演唱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苗族音乐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的拓展延伸
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记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歌词和旋律,了解苗族音乐的其他特点,如乐器、舞蹈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特点,培养音乐素养。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或推荐曲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苗族音乐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不超过5分钟,确保课堂时间充足。
2. 歌曲学唱环节分配15分钟,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PPT和实物展示苗族文化,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苗族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否充分展示了苗族音乐特色,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苗族音乐的特点。
2.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PPT、分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时间分配:课堂时间是否合理分配,各环节是否顺利进行,学生是否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4. 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良好。
5.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6.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