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如何成为澳洲人?跨界认同的传播互动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431.02 KB
- 文档页数:28
申请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时,须符合以下条件:1. 身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即有PR身份2. 入籍的居住时间要求1)在申请前已经在澳洲居住满4年,并且这四年内至少要有一年(即12个月)是PR身份。
2)这四年内离开澳洲的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一年,并且在申请入籍的这一年不得离开澳大利亚超过90天。
3)在成为永久居民前以临时居民身份(如学生签证)在澳大利亚居住时间是可以获得承认并计算于新居住要求,最多三年临时居民的居住时间可获得承认。
换句话说,成为永久居民前己经在澳大利亚以临时居民身份居住三年,在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后,居住一年便可申请公民。
3. 能说和理解基本英语,申请人须参加面试,其时须用英语说出澳大利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4. 明白澳大利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申请前澳大利亚移民局将提供有关英语资料供背诵;5. 品行良好6. 打算在澳大利亚居住或与澳大利亚保持密切关系。
1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包括在父母任何一方的入籍申请中,无须符合居住要求。
简介澳大利亚公民入籍考试的基本情况新公民入籍考试己于2007年10月1日起开始生効,新政策的居住时间要求只适用于新政策正式生効后(2007年7月1日)才成为永久居民的公民申请人。
在新政策生効前己成为永久居民者,只须符合旧有的居住时间要求(申请公民之前的五年内,申请人以永久居民身份在澳大利亚累积计居住二年和在提出公民申请前的二年内,累积计居住一年) 便可。
但申请人必须在2010年6月30日前提出公民申请。
在2010年6月30日后,所有的公民申请也必须符合新的居住时间要求。
但18岁以下,60岁以上以及有听力、语言、视力或永久性生理或心理障碍人士将可豁免此项测试。
对于较低英文水平者,考试中心的政府人员将帮助他们读懂题目和备选答案。
但要获得此项帮助,申请人必须完成了成人移民英语课程400小时的学习。
入籍考试地点:申请人可以选择在境内或境外参加公民入籍考试。
澳大利亚境内考试的场地很多,包括所有的移民和公民部办公室,部分Cenrelixxxxnk办公室和Medicare办公室。
外国⼈加⼊澳洲国籍的条件和相关要求!1.Residence Requirements居住要求1.1 What are the new residence requirements for Australian citizenship?⼊籍澳⼤利亚新的居住要求是什么?The new residence requirements for Australian citizenship will mean that applicants will need:新法案要求申请⼈:four (4) years lawful residence in Australia immediately prior to making an application for Australian citizenship with at least 12 months as a permanent resident, and在申请⼊籍澳⼤利亚之前的四年必须在澳洲合法居住,其中⾄少有12个⽉以永久居民的⾝份居住;以及absences from Australia of no more than 12 months in total in the four (4) years prior to application, and no more than three (3) months in the 12 month permanent residency period prior to application.在申请⼊籍澳⼤利亚之前的四年内离开澳洲的时间累计不超过12个⽉,其中以永久居民的⾝份在澳洲居住的12个⽉内离开澳洲的时间不超过3个⽉。
Michaeliang⽈:感觉新法案对以留学⽣⾝份在澳读书的⼈⼠有利,因为旧的居住要求是必须以永久居民的⾝份住满两年,新的要求是⼀年就可以了。
1.2 When will the new residence requirements come into effect?新的居住要求什么时间⽣效?On 1 March 2007, the Australian Citizenship Bill 2006 was passed by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The new legislation is likely to commence on 1 July 2007.《澳洲国籍法案2006》已于2007年3⽉1⽇由澳洲议会通过。
澳洲入籍最全指南!澳洲公民的权利、申请条件、过程详解!澳洲永居权本质上是一个有效签证,一般只允许持有者5年内出入澳洲。
期满后必须续签,续签要求持有者在过去5年内必须在澳洲住满2年。
绿卡持有者(PR)如在澳洲被判刑12个月以上,将被取消绿卡。
但是,一旦加入澳洲国籍,不管您是否住在澳洲,都将终生保持澳洲公民身份,并受澳洲海外领馆保护。
澳洲国籍是不能被取消的。
如父母双方有一方是澳大利亚绿卡持有者,若孩子在澳洲出生,那么孩子生下来就是澳洲公民;若孩子在中国出生,那么孩子是中国公民,当然可以以后申请澳洲绿卡。
如父母双方有一方是澳大利亚公民,不管孩子在哪儿出生(如中国),孩子生下来就是澳洲公民。
入籍澳洲,则意味着放弃中国的公民权利,同时,也获得了作为澳大利亚公民的一切权利和福利。
目前,澳大利亚认可双重国籍,但中国不认可,入籍澳洲意味着放弃中国公民身份。
今后往来于中国与澳洲,需要申请签证。
对很多老移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
澳洲只有公民才能享有的权利包括: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参军服役和担任政府公务员;3、担保陪审团成员;4、其它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澳大利亚永居移民与公民的最大区别是选举和被选举权。
当然,这不只是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后的权利,更是义务。
入籍后,每个年满18岁的澳大利亚公民都需要在任何选举中投票,无论是联邦、州和领地、市政当局,还是全民公投,这会让公民有决定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如果你没有行使投票权,那将会面临高达180澳元的罚款哦。
如果选票上的政客全都不太满意时,公民还可以自己参选。
所有年满18岁的澳大利亚公民都可以参选地方议会、州及领地议会和联邦议会的议员。
需要注意的是,想当联邦议员的话,不能有双重国籍。
2、参军服役、政府求职很多政府部门的岗位并不限制求职者一定要是澳大利亚公民,澳大利亚永居移民也是可以的。
不过,要想在澳大利亚国防军中服役,则必须得是澳大利亚公民。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性质特殊的政府部门有此要求,比如外交与贸易部、边防部等。
台胞国家认同的重构路径探析--基于对“两岸族”台胞的深度
访谈
邱鸿博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4)2
【摘要】“两岸族”台胞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要群体。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当前“两岸族”台胞的国家认同存在“双重身份认同”突出、“中国疆域认同”提升和制度认同存在偏见等特征。
岛内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两岸族”台胞的国家认同深刻影响,同时,近年来大陆对台政策体系也逐渐对“两岸族”台胞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传导效应不明显。
建议以“两岸族”台胞为纽带,通过深化细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措施,加强对台宣传话语体系建设,突出以“家国情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建设等多路径重构台胞国家认同。
【总页数】12页(P60-71)
【作者】邱鸿博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平潭综合实验区工作委员会党校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两岸真情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两岸人士合力抢救小台胞陈喻安纪实
2.台湾青少年国族认同路径探析——基于鲁东大学—华梵大学"两岸大学生书写夏令营"的
实践3."两岸族"台胞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认同理论的本土文化心理机制出发的阐释4.台胞在大陆就医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基于两岸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视角5.一个普通台胞的心愿──回乡台胞丁焕清先生访谈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入籍条件我跟你说啊,这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的入籍条件啊,真像一团乱麻,我捋了好久才有点眉目。
我有个朋友,那脸长得像个大圆盘,眼睛小小的,每次他一琢磨这入籍条件的时候啊,就皱着眉头,眉毛都快挤成一条线了,那神态就像是要去攻打一个特别难的堡垒似的。
首先呢,你得是个有才华的人。
啥叫有才华呢?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搞科研的,他整天在实验室里捣鼓那些瓶瓶罐罐,眼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
他研究的那东西我也不懂,反正是和什么新能源有关的。
他就想通过这个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入籍。
他跟我说啊,这里面要求你在自己的领域得有突出的贡献。
他就成天发愁自己的那些研究成果够不够分量。
我就问他:“你这都这么厉害了,还愁啥?”他说:“你不知道啊,人家那标准可严了。
得在国际上都有点名气才行。
”我就想啊,这国际上有名气,那得是像那些大明星一样,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吗?可我那朋友说不是,是在自己专业的圈子里得是响当当的人物。
还有呢,你得在澳洲有一定的居住时间要求。
这就像你在一个地方租房子住,房东还得看你住够了时间才认可你一样。
我就想象着自己住在澳洲的一个小房子里,周围的环境啊,有很多那种奇怪的树,树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在叽叽喳喳叫着。
我每天得计算着自己住了多久了,感觉像倒计时一样,心里总是悬着。
而且啊,语言得过关啊。
我那朋友为了考雅思,那头发掉得一把一把的。
他天天抱着那些英语书,嘴里嘟囔着那些单词,有时候背得都快魔怔了。
我看着他都觉得累得慌。
他说:“这英语要是不过关,一切都白搭。
”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是把掉的头发都收集起来,都能做个假发套了。
”他还瞪我一眼,那眼神就像是要把我吃了一样。
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入籍条件
我就认识一个老伙计,他呀,整天就琢磨着这事儿。
那老伙计长得,脸瘦瘦长长的,眼睛不大,但是一提到这移民计划,那眼睛就放光,像两颗小豆子似的。
他头发总是乱乱的,像个鸟窝,我就老打趣他,说他是为了这移民计划愁得头发都顾不上梳了。
我就问他,这澳洲全球人才移民计划入籍,到底都得啥条件啊?他就开始给我唠唠叨叨地讲。
他说啊,首先得是在自己那专业领域里有点真本事的人。
啥叫真本事呢?就像是那些搞科研的,得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得是那种在国际上都能有点小名气的成果。
我就寻思,这可不容易啊,就像咱村里那会种庄稼的,种得再好,也不可能因为这个就符合人家这条件啊。
然后呢,他说还得有一定的英语水平。
这可把我逗乐了,我就说,那你这英语说得磕磕巴巴的,还想移民澳洲啊?他就有点不服气,脸涨得通红,像个熟透的柿子,跟我说他正在努力学呢。
他说他每天晚上都跟着那个什么线上课程学英语,学得脑袋都大了,那些单词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虫子,在他脑袋里乱爬,怎么都抓不住。
还有啊,他说这收入也得达到人家的要求。
我就奇怪了,我说这收入和人才有啥关系呢?他就白了我一眼,说我不懂。
他说这收入高就证明你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价值,人家澳洲才愿意要你呢。
我就想啊,这澳洲可真是个现实的地方。
他还说啊,这品德方面也得过得去。
这我倒是能理解,谁也不想让品德不好的人跑到自己国家去啊。
我就跟他说,你这品德啊,也就马马虎虎,还得好好修炼修炼。
他就想伸手打我,说我净说风凉话。
2021年5月May 2021第31卷第3期Vol. 31 No. 3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Universi2yofAr2sandScienceJournal多元文化视角下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雷馥源,易平(成都中医药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摘要:20世纪7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在澳大利亚的推行改变了该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文化同质性状 况,其身份认同的探讨因而进入了新的阶段。
以20世纪70年代作为研究时间起点,以这一时期之后的澳大利亚经典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身份认同为研究内容,从美国化危机,移民小说和土著小说三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构建进行探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少数族裔的发声,澳大利亚身份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杂糅的趋势%关键词: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美国化;移民小说;土著小说中图分类号:I611. 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21)03—0077—05身份认同在澳大利亚一直是长久不衰的话题# 澳大利亚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在经历了民族主义运动,成功建国之后,迫切希望构建其身份认同, 并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这一问题都是澳大利亚不断探索,谋求改进的关注点。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澳大利亚国策之后,面对种族、民族、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多样化,澳大 利亚再一次展开其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70年代由社会 思潮转变为社会政策# 1973年澳大利亚惠特拉姆政府执政,将多元文化主义定为国策推行,以取代 白澳政策,旨在推动文化多样性,自此澳大利亚正 式进入多元文化主义时期。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看,“身份认同主要指某 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 神磨难%J 1]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的民族身份认同仅仅是英国社会文化在南半球的复制。
论澳大利亚文化与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作者:赵家红郭彧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9期摘要: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澳大利亚的文化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
在澳大利亚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
早期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他们怀揣英国梦想,以自己具有英国人的身份而骄傲自豪,但随着澳大利亚人逐渐克服文化自卑,他们后来因自己的澳大利亚人身份为荣,从而确立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曲折的,也是痛苦的。
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试图说明在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文化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D7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84-02一、引言澳大利亚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年多年的历史。
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登陆,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殖民地。
1788年1月26日,英国首批移民抵澳,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此后,英国陆续在澳各地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殖民区。
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各殖民区先后成立自治政府。
19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
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
澳大利亚复杂独特的历史造就了澳大利亚与众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时期,澳大利亚有着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不同的理解:1788年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之前,住在这个岛上的居民是土著人,那时没有澳大利亚人;1788年之后,白人逐渐移民到澳大利亚,这一时期转身于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完全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意识慢慢开始形成;二战以后,非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不同民族相继来到这个地方,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澳大利亚人获得自信,对自己澳大利亚人身份逐渐认同时期。
論文題目論文題目::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台灣人如何成為澳洲人??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跨界認同的傳播互動探究探究How do Taiwanese become Australians? Th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in cross-border identity中文摘要本文探討布里斯本澳籍台裔族群認同之越界如何可能。
結合Mead 符號互動論與Barth 族群邊界理論,在田野與文獻來回反覆辯證中,不僅瞭解移民如何在傳播互動中建構跨界認同,同時也回饋符號互動論,重新思考符號互動論在探討跨文化認同建構之不足,並補充於此情境中的重要傳播互動因素,最終提出「想像共同體」是透過傳播互動中社群成員認為重要、可區辨不同族群的「重要象徵符號」實踐形成之邊界所構成。
在跨文化情境中,離散族群認同越界之傳播互動因素,除了「重要象徵符號」所構成的族群象徵邊界(symbolic boundary )之外,尚包括「宗主國溝通能力」,如:流利英語與澳洲口音、理解澳洲俚語和笑話、和澳洲朋友有共同話題與嗜好、能夠與澳洲朋友同樂獲得其共鳴等。
這群認同越界的澳洲台灣移民,多欣賞澳洲的價值觀和生活形態,如:平等、守法、輕鬆隨和、熱愛戶外運動、注重隱私、獨立自主、友善親切等。
澳洲主流媒介建構「澳洲人」認同也是透過人際傳播中介,受到互動中澳洲人的認肯,才引發「澳洲人」的認同感。
本文以為,大眾媒介是和人際傳播互動共同建構了族裔認同,而非單一造就。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aiwanese immigrants become Australians. Mead’s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Barth’s theory of ‘ethnic boundary’ have been employed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frames in this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think the deficienc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in discussing the cross-bord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ross-national immigrants in order to give feedback to that theory and add some relevant communication factors ( such as “host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 which will affect immigran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e/nation, so that the requirement in researching cross-national immigrants' identity could be well met. Extending Mead’s and Barth’s theory in assist with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65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Brisbane, I argue that ethnic identity of diaspora is constructed by the symbolic ethnic boundary which is formed with significant symbols. The Australian community meant paying more attention in appreciating Australian values and life styles such as fair go for all, law abidance, laid back, fever for outdoor activities, respecting personal privacy, independence, friendly and so on.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host country construct cross-boundary identity via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t meant a tool for immigrants to actively make use of the content of media to build friendship and mutual exchange with Australians. In such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host country, the cross-boundary identity was formed stepwise through mutual recognition.壹、研究緣起與目的探討移民的族群認同流動一、在跨文化的傳播情境中在跨文化的傳播情境中探討移民的族群認同流動從傳播角度探討認同,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政治等角度不同之處,也是可以互補之處,在於傳播強調「互動」的觀點,從傳播互動的角度可以提供認同建構過程一個較完整之理解(Hecht et al., 2003)。
當我們將認同建構的焦點轉向傳播互動時,最早從「人在互動中建構認同」角度討論認同者,應屬傳播與認同研究的源頭:芝加哥學派。
Mead早在1930年代就提出強調人際互動形成自我與社會的見解,但是大眾傳播學者在1970和1980年代才注意到符號互動論(Baran & Davis, 2000)。
筆者嘗試重拾Mead(1934)的象徵互動論,並結合Barth(1969)的「族裔邊界」(ethnic boundary)理論,觀察跨國移民跨界想像共同體之形成。
在回顧Mead符號互動論時,發現「重要象徵符號」(significant symbol)是形成想像共同體的重要傳播因素,想像共同體提供個人認同的資源,其認同基礎是共同體中對於重要象徵符號有共同的態度或回應;而認同之流動,係因互動中重要象徵符號意義之流動而生。
不過,在跨文化的情境中談「社會互動」與「重要象徵符號」的形成,似乎要回到更前面的問題:這樣的互動需要什麼樣的跨文化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與他人產生互動並建構具有共同意義的重要象徵符號,跨文化想像共同體的形成如何可能?我在澳洲台灣移民社區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不少第一代移民陳述「不會說英語,怎麼能說自己是澳洲人?」,或是1.5代移民之中,也有因為聽不懂澳洲年輕人間的俚語而無法有效地與澳洲朋友產生互動,因而只好退縮至同樣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亞洲人或和自己說同樣母語者在一起,顯見跨文化溝通能力在移民建構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是個重要的傳播互動影響因素,應該在跨文化的情境中納入考量。
目前大約有超過一億兩千萬的移民或難民居住在母國之外(Stalker, 2000),這群離散族群在跨國、跨文化的互動情境中,如何建構越界的想像共同體?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傳播與認同」的研究應朝向「跨文化傳播與離散認同建構」開展,因為無論是人口的跨國流動或是媒介科技的跨國傳播,都已經是這個時代無法忽視的現象。
本研究將針對澳洲台灣移民之認同越界,探討他們如何在傳播互動的情境中,越界建構自我認同所從出的想像共同體,認同的流動過程究竟為何?是本文欲探究之主要問題。
: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台灣移民社區澳洲布里斯本(二、研究場域研究場域:2005年九月中旬,我從台灣飛往澳洲布里斯本展開田野初探。
從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陸續訪談了37個移民家庭,其中包括三代同堂或兩代或只有一代的家庭、跨國婚姻家庭、空中飛人家庭等,有的是全家接受訪問,有的僅有個人接受訪問,家庭居住地區涵蓋布里斯本南區、西區、北區與東區,共計65人次。
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為一個半小時至三小時不等,訪談次數為一至四次不等。
選擇布里斯本作為研究澳洲台灣移民場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此地的台灣移民是澳洲幾個大城市中成長最快、且是近年台灣人口最集中的都市。
根據2006年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的資料顯示(見表一),布里斯本台灣移民人數已躍居澳洲各大城市之冠。
選擇一個台灣移民最多、居住最密集的城市研究海外台灣移民的認同,會是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點。
原因之二是因為筆者在當時也是居住在布里斯本的台灣移民之一,地緣的便利性使得筆者能夠長期深入觀察與瞭解此地移民的互動,以身歷其境的方式瞭解這群移民如何越界建構認同並形成其認同所從出的想像共同體。
表一:1991-2006年澳洲台灣出生移民在主要都市中分佈情形年1991 1996 2001 2006 主要都市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布里斯本3,600 27.8 6,038 30.9 7,205 32.1 8,311 34.1雪梨4,921 38.0 6,729 34.4 7,502 33.5 7,697 31.6墨爾本2,413 18.6 3,432 17.6 4,248 18.9 4,663 19.1小計10,934 84.4 16,199 82.9 18,955 84.6 20,671 84.8其他城市2,024 15.6 3,348 17.1 3,463 15.4 3,694 15.2總人數12,958 100.0 19,547 100.0 22,418 100.0 24,365 100.0資料來源:1991-2001年數據引自徐榮崇、姜蘭虹(2004)。
2006年數據整理自澳洲統計局未出版之人口普查資料。
三、研究目的本論文反思傳播研究除了研究媒介論述建構集體認同之外,也應關注其他傳播面向如何建構集體認同,因此,欲從人際傳播互動角度,探索一群越界的離散族裔,當他們稱自己是「誰」時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共稱為「我們是誰」的人究竟以何為憑藉,在互動過程中越界建構其所屬的「想像共同體」?形成「我們意識」(we-ness)的「想像」基礎為何?從多層次的傳播互動面向重新思考大眾傳播在建構集體認同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