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12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3. 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4.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5. 拓展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热源等。
2.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等。
3. 教学环境:实验室、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和特点。
2. 新课: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讲解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分析实验结果。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观察到的分子热运动数据。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设计实验观察其他物质的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分子的热运动这一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PPT、实验器材等教具和学具。
第一步,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比如茶水的温度升高,茶香四溢的现象。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二步,我进行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
我会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一些热水,然后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水中的茶叶。
学生会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茶叶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湿衣服放在阳光下会更快地干燥,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里,水会结冰等。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能够用它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直观地理解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解释现象时,还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分子动理论,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做类似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比如观察食物的腐烂过程,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腐烂的原因。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加深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2. 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1章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酒精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例题,如气体扩散、固体膨胀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13.1 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七、作业设计(1)酒精蒸发;(2)固体膨胀。
2. 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是物体都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学会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了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自主探究1.物质是由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通常用来量度的单位是。
2. 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4.分子间存在和。
合作探究1一、物质的构成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的内容,了解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1.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有多少米?通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分子?2.如果把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这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二、分子热运动探究活动: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观察。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进入上面的瓶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2 (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硫酸铜溶液在量筒的下部,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的界面明显。
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
生活实例:在腌咸菜的时候,菜往往要十天左右才会变咸,而在炒菜时,只需要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探究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一些凉水,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水,用滴管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
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现象。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本质区别及特性;2.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3.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的规律;4.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各自特性及本质区别。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通过引入问题,如“为什么水能变成冰块,又能变成水汽;为什么气体、液体、固体的特性不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第二步: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物质体系(如水,气体等),通过实验探究,搜集能够说明物质状态的数据,如密度、分子运动状态等。
第三步:总结规律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步:KMT理论讲解老师通过KMT理论来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
第五步:举例分析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气压计,瓶子密闭等,来进一步说明KMT 理论。
第六步: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操作,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热运动规律的认识:实验一:固体的热膨胀;实验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三:气体的扩散。
第七步:案例讲解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来进一步说明分子热运动的重要性。
第八步:概括总结老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2.实验操作技能;3.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1.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气压计、汽车制动等的实际应用;2.资料挖掘,探究物质的状态变化规律。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3篇分子的热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
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
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
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
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一、扩散运动1、演示实验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2、概念: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二、布朗运动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器材、温度计。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的温度比冷水的温度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水会冒汗。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正确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分子的其他运动形式,如振动、旋转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热运动的概念1. 我向学生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一、课程背景作为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内容,热力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热力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分子热运动是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关键。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及实验操作,帮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性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能的表现形式。
2.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宏观性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性质(如体积、压强等)的影响4.实验操作:热胀冷缩实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出规律。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讨论交流法六、教学过程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导入:通过插入一段描述粒子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并在互动中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讲授: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其中包括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的内能的贡献、与温度的关系等。
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导入:通过将温度计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讲授:讲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是温度的表现形式,温度的高低是由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所决定的。
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导入:通过实验操作,呈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是由什么引起的。
讲授:通过讲解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体积、压强等。
4.实验探究: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的观察,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分别将向钢质棒直接加热后,浸入冷水。
2.调整热水和冷水的温度,使两个水槽的水温分别为60°C和10°C。
分子热运动教案
【核心素养】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
【板书】: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固体
【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扩散: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扩散现象表明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附件1:达标检测:
1、(2013•济南)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
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
【答案】:A
2、小明学习了科学以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
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
”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答案】:B
3、一升水和一升酒精混合后搅拌,它们的体积小于两升,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水和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
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种分子渗入另一种分子中间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扩散现象
【答案】:B
4、如图,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要,这说明分子之间存
在。
【答案】:变大引力
5、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主要是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能闻到气味说明甲醛分子在做运动。
这种运动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加剧”或“减慢”)
【答案】:无规则的加剧
6、铁棒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力。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镜的接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斥力太大十分微弱
附件2:
家庭作业:
自制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浸入肥皂水后,有肥皂液薄膜附着,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
看棉线将怎样?为什么?
阅读材料1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了分子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
一般焊接是靠熔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
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阅读材料2
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我国采用“禁种、禁贩、禁制、禁吸”四禁并举的禁毒方针。
经过训练的警犬凭毒品的扩散气味可以从旅客的行李箱中发现夹带的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