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知道常见的传染病及分类3、正确区分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4、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计划免疫的意义重、难点分析重点:1、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流感、艾滋病)2、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3、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难点:1、正确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2、明确抗原和抗体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学案情景导入:听老师回忆2020年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讲述新冠疫情,设疑导课:这次疫情有什么引起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恐慌?为什么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导出课题传染病与免疫贴近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基础梳理环节1:传染病1.对照传染病的思维导图,结合课本内容,快速梳理基础知识。
并将答案填写在学案的思维导图框架中2.辨析传染病和非传染病3.结合新冠肺炎辨析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4.区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出示传染病思维导图,随后让学生核对答案,然后对重点知识或有问题的知识进行解析。
学生先自主回顾基础知识,通过寻找知识间的彼此联系将知识汇总成知识网络。
查漏补缺环节2:免疫1.识图辨析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特点2。
通过观看动画并动手模拟抗体产生并消灭抗原的过程来突破难点3.总结免疫的类型4.识图回忆免疫的三大功能―――辨析和异常分析5.归纳总结免疫的思维导图通过病例分析和识图辨析,提升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不是停留在简单机械记忆上。
这为下一步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寻找知识间的彼此联系将知识汇总成知识网络。
查漏补缺难点突破1.学生上台连线辨析以下几种方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2.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在白板上模拟抗体产生,并消灭抗原的过程。
提问:1、如何正确区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2、抗体是如何产生,并消灭抗原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归纳:1、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对象和常用做法2、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去模拟抗体产生并消灭抗原的过程通过认知冲突和动手模拟让学生对易混点进行理清弄懂没从突破重难点归纳提升:了解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体对人体的损害,从而树立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的健康意识。
传染病和免疫生物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设计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关键,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传播和免疫生物对它们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如何设计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生物的教学计划。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之前,要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以便能够制定教学计划。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教学目标:1.了解传染病的传播原理和其对健康的影响。
2.了解免疫生物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
3.能够解释疫苗如何预防传染病。
4.了解传染病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5.能够了解和评价防控传染病的措施和策略。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小学生对传染病与免疫生物的理解还相对简单。
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龄特点来设计课程,使它们真正理解这个话题,把知识消化掉。
在内容的规划中,用户也要遵循教育规划要求。
1.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原理在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病原体是关键词。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了解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及其在人体的传播和繁殖途径。
2. 了解免疫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免疫生物的概念,讲解它们主要的类型和功能,包括: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
也可以通过 PPT 等课件向学生展示免疫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 疫苗的概念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 PPT 等多媒体来介绍疫苗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通过注射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同时也建议开设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疫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4. 精准防控和公共卫生在课程设计的部分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精准防控的相关信息,并且介绍几种常见的精准防控技术,从而形成一种精准化防控的积极思想。
学生也可以通过 PPT 和文章等形式了解公共卫生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具体办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策略。
1.多媒体组合教学多媒体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包括一些视频、图片、PPT、板书等多媒体素材,教师可以与学生交互,在策略的落地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点。
初中生物传染病及其免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2. 了解人类的免疫系统,掌握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机制;
3. 能够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 人类的免疫系统及其防御机制;
3.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 分析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传染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例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 简要介绍人类的免疫系统,包括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4. 分组讨论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列举几种传染病并讨论其预防措施。
5. 学生自主学习一种传染病,包括其病原体、传播方式、症状、预防措施等,并做展示。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染病的预防重要性和个人防护措施。
四、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系统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展示进行评价;
3. 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及免疫系统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列举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课视频对话总结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三、教学措施:讲授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以新型肺炎导入本章内容并理解传染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2.导入本节新课。
以传染病的概念进入,引出传染病的病因一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3.以动画的形式构建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然后依次讲解每个环节,包括根据传播途径对传染病的分类。
4.归纳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传染源通过某一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
健康人群即易感人群。
五、习题练习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传染病的引入合理,但缺少了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分,可以在具体的举几例疾病区分;其次动画演示形象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传染病和免疫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
2.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传染病和免疫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
2.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
3.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1. 传染病和免疫的相互作用。
2. 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调节机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传染病?什么是免疫?2. 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和免疫的关系。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 介绍传染病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2. 讲解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
三、传染病的流行环节1. 讲解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 分析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讲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预防措施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免疫的基本概念1. 介绍免疫的定义、类型和功能。
2. 讲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1. 讲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 分析三道防线的功能和特点。
三、免疫的类型和功能1. 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 分析免疫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传染病和免疫的相互作用1. 讲解传染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 分析免疫在传染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讨论1. 总结传染病和免疫的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论文。
2. 课堂提问:考察学生对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所以,本章教材对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的处理有别于传统的教科书,而将其列入健康生活的第一个方面。
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是历来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特别是免疫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教材中作了如下处理:1、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材料,在建立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的建构概念。
2、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特别是免疫一节中有许多卡通图片,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的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3、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4、注重情感教育。
如练习中与艾滋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
本教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注意。
一是传染病。
二是艾滋病。
三是器官移植与免疫的关系。
传染病及其预防课题:传染病及其免疫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
我们在预防传染病是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所以,只要切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切断一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时,要抓住三个环节中的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提问三、导入新课请你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学生回答: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蛔虫病、肺结核、结膜炎、贫血、龋齿、近视眼等)其中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蛔虫病、肺结核、结膜炎是能够传染的,像大家常说的禽流感、非典、艾滋病也是能够传染的,像这些疾病都是传染病。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课题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课型新授课标要求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情感目标:探讨传染病的危害,关注艾滋病等传染病。
重点举例说出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用身边的事例来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艾滋病宣传片,各种常见传染病材料,课件学生准备搜集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设计意图组织教学生物小演讲引言:那年的一场“非典”闹得人心惶惶。
请你回想一下,“非典”与平时我们常见的疾病有什么不同?当时,人们对付“非典”主要采取了哪些有力施?第一节传染病极其预防一、常见的几种疾病中哪些是传染病?二、传染病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常见的几种病原体结核杆菌、蛔虫卵、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演讲思考联系自己从小打疫苗的实际情况,分析哪些病是传染病。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观察图片,利用病原体的不同,将传染病进行分类。
评价引言举出常见的疾病名称,试着让学生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引入让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认识什么是传染病学生提出的问题:传染病是怎么得来的?传染病是怎么传染到别人身上的?怎样预防传染病?……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五、练习:请你说出“非典”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提出问题从流感、甲肝等具体事例,分析传染病的流行需要经过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一、课程要求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四、教材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注重情感教育。
如:如何与艾滋病病人相处?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组教学法
2、生活实例相联系
3、插图教学
4、精讲点拨
六、学法指导
1、重视有目标任务的高效自主学习2快速阅读3合作交流
4分析归纳5比较学习6、背诵记忆
7、结合生物卡通图学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引入
(二)新知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
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切断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
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病因:由病原体引起
传染源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
传染病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四)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五)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引入: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大量的病原体,我们之所以能健康的生活是因为人体
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学生阅读P75资料分析1,观察图VIIII-4.5,思考①皮肤有什么功能?链球菌为什么消失?②第一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是什么?
学生交流展示。
师点拨巩固:①第一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
②烧伤病人皮肤易感染的原因。
2、学生分析资料2,观图VIIII-6-7,思考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溶菌酶”及吞噬细胞的作用。
联系生活:小狗受伤了,它不停地用舌头舔伤口,不久伤口愈合了,为什么?
在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总结:
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特点:①人人生来都有的②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从而引出非特异性免疫
我们人体具有了这两道防线,是不是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呢?学生分析资料三,思考:
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的或出过水痘的人能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并带着此问题阅读P71最后一自然段并理解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展示:
师点拨: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抗体消灭对应的抗原,并且在消灭抗原后可存留在体内,从而解释上面的问题。
启发学生比较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的不同,引出特异性免疫
任务二:免疫的功能
衔接:同学们听说过器官移植吗?(听说过)当一个人需要器官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意一个健康人的器官移植给病人呢?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好,带着这个问题阅读P78内容及图VIII--8并思考免疫的功能。
教师重点强调①免疫三个功能中的重点词语,如:自己和非己成分、破坏和排斥等。
②解释“器官移植”时免疫的弊端,及如何移植?移植的器官相当于什么?
学生简单了解“过敏反应”并认识免疫功能的双面性。
任务三:计划免疫
我们国家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施行了计划免疫,让我们一起了解计划免疫的在关知识吧。
学生阅读P79最后一框题,思考:①疫苗的研制及目的②计划免疫的概念及意义
学生交流展示第一道防线
(三)梳理总结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组成和功能)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免疫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计划免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