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先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62
中国文学的滥觞期时间——源远流长:远古(三皇五帝前30-21世纪,口头文学;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诗经》,明确的文字记载)--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成就:辉煌灿烂,令国人骄傲和自豪(以《诗经》、《论语》、《孟子》老、庄著作等经典为例,体会其诗情画意与深刻的哲理)先秦文学辉煌成就一、大批经典的出现,历久弥新二、各种文体的源头: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散文——甲骨卜辞;诗——《诗经》、《楚辞》;小说——神话传说;《左传》、《战国策》情节与人物、场面描写;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戏曲——《九歌》的祭祀表演辞赋——《楚辞》(骚体赋)骈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老子》大量对偶句三、儒家、道家对作家人生观的决定性影响(外儒内道)及其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远古神话传说诗歌:1、诗经——现实主义源头;2、楚辞—浪漫主义源头散文:1、历史散文(叙事散文);2、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先秦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周以前和西周口头文学——歌谣、神话;书面文学——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第二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第三阶段:战国中后期,兴盛期历史散文——《战国策》诸子散文——《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先秦文学的形态诗乐舞三位一体文史哲不分若干要求几种文学史对比看,全面了解发展的历史文学史与作品选:文学的发展脉络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印证看背诵经典,否则入宝山而空手回,抱憾终身博览群书,不要仅限于教材,不要仅限于文学,还要广泛了解哲学历史等方面知识第一章上古歌谣与神话口头文学的零星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存疑;神话的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①伏羲I)画八卦:“伏羲作八卦,是自先秦以来相传的说法,向无疑议。
但当时尚无文字,是否史实,极可商量。
我们只能肯定,八卦出现于远古时代,相传是伏羲所作。
或曰八卦即原始文字。
”II)作十言之教:《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干、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十言’中之‘消’、‘息’,皆抽象的观念,绝非原始社会所能产生。
所以,伏羲作十言之教的说法,亦难征信,不过是传说罢了。
”III)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大招》王逸注:“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伏羲所代表的是旧石器时代,当时只是产生了语言,文字还未见得出现,说他制作出乐器,创造歌曲,就更不可信了。
”②神农I)教民播种五谷:“制作耒耜,播种五谷等,必须是文化发展到较高的时期才能出现的现象,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不会产生的。
”II)制作草药:《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云:“神农……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原始社会文化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神农不可能制作草药,这纯属传说。
”III)以日中为市:《潜夫论》卷八《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当时的人民尚处在‘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的阶段,不可能有剩余的东西进行交换。
这完全是汉人的说法。
”IV)作蜡辞:《礼记》卷八《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即神农。
这是一首农祭歌,其中的‘土’、‘水’、‘昆虫’、‘草木’等都是具体的名词,文化较高的人们才能有这种观念,此期尚不可能有。
所以这首祭歌当是后人的拟作。
”③黄帝、尧、舜等。
(本节引文均出自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P1-5)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