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3
- 格式:ppt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9
《项羽之死》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感知项羽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梳理故事情节。
3、情感与态度: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个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二、导读(1)作者生平: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
3、关于《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汉五年,岁在癸丑,项羽乃知天命,遂决意归汉。
是时,项羽自恃勇猛,屡破强敌,然汉高祖刘邦势不可挡,遂与项羽战于垓下。
项羽虽勇,终不敌汉军,败走乌江。
乌江乃项羽之故乡,项羽欲归乡以尽余生。
然汉军紧追不舍,项羽无奈,只得与数百骑渡江。
渡江之际,项羽乃对众骑言:“吾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众骑皆泣,曰:“大王何故出此言?吾等誓死追随大王,愿与大王同生共死。
”项羽闻言,乃挥泪下令,与众骑一同东归。
项羽至乌江,见江东父老皆迎之,心中喜悦。
然项羽知,汉军必将追至,无法久留。
于是,项羽设宴与江东父老欢聚一堂,饮酒言欢,畅谈往事。
酒至半酣,项羽对父老曰:“吾自起兵,至此已历多年,然吾勇猛无比,终未能一统天下。
今日汉军将至,吾当决一死战,以报汉高祖之恩。
”众父老闻言,皆泪流满面,曰:“大王,吾等愿随大王一同赴死。
”项羽乃与众骑奋力抵抗汉军。
是时,项羽身边仅剩数十骑,然项羽毫无惧色,挥剑斩杀汉军无数。
汉军见状,皆惧怕项羽之勇猛,不敢逼近。
项羽乃挺剑跃马,冲入汉军阵中,连斩数将。
然项羽终因寡不敌众,被汉军围困。
项羽见汉军逼近,乃对众骑曰:“吾乃江东人,何面目归乡?今日吾当与诸君一同战死,以报汉高祖之恩。
”众骑闻言,皆泪如雨下,曰:“大王,吾等誓死追随大王,愿与大王同生共死。
”项羽乃挥剑斩杀数名汉军,然终因寡不敌众,被汉军所擒。
项羽被擒后,汉高祖刘邦欲招降项羽。
项羽知汉高祖之心,遂拒绝招降,曰:“吾乃江东人,岂能降于他人?”刘邦无奈,只得下令将项羽处死。
是年,项羽乃死,时年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江东父老皆痛哭流涕,曰:“吾大王英勇无比,岂能轻易死去?”汉高祖刘邦亦感慨万分,曰:“项羽勇猛无比,乃天下第一英雄。
然吾终将其击败,统一天下。
”项羽之死,乃英雄末路之悲。
项羽勇猛无比,然天命难违。
项羽之死,使得江东父老悲痛欲绝,亦使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分。
然项羽之死,亦使得天下得以统一,后世得以安宁。
项羽之死,虽令人痛心,然亦令人敬佩。
项羽勇猛无比,忠诚于汉高祖刘邦,直至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