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合并胃高分化腺癌一例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528.94 KB
- 文档页数:3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定义和分型:从历史到现状摘要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
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
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
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
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
目前一般建议,Siewert Ⅰ型和Ⅱ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 Ⅲ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
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
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
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引起学界的日益重视[1, 2]。
但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横跨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又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即便是定义、分型等基本问题,不同学科的认识并不一致,东西方学者的观点也多有分歧,从而导致治疗策略、手术方式、预后判断等关键问题难以统一观点[3]。
除腺癌外,EGJ还会发生鳞状细胞癌,其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又与AEG不同。
我们拟从历史的维度,对EGJ及AEG定义和分型的变迁,以及存在的争议和分歧加以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图12019年9月胃镜下见食管-胃结合部巨大肿块图22019年9月C T见食管-胃结合部管壁增厚及胃周肿大淋巴结1病例资料1.1基本信息患者男性,48岁,因“进食后哽噎感伴胸闷1月余”于2019年9月入院,有长期吸烟史及少量饮酒史,无其他特殊个人史及疾病史。
入院时患者贫血较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仅有69g/L (正常值:131~172g/L ),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111.3U /m L (CA -125,正常值:0-35.0U /m L )也较高。
根据患者症状及病史,考虑患者消化道病变,即行电子胃镜检查,如图1所见,贲门口可见一结节状不规则隆起,表面黏膜粗糙,溃疡形成、充血、糜烂,覆污秽苔;病变延伸至胃底可见巨大球形隆起,表面粗糙,充血、糜烂,覆污秽苔,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晰。
即胃镜下取活检组织4块,病理提示:(食管-胃结合部)低-中分化腺癌。
结合胸部CT ,如图2所示,食管-胃结合部明显增厚,并且周围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且肝内见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灶。
影像学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癌并胃周及肝内多发转移,最终该患者的临床分期为I V B期。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李文登1,杜进臣2,马林冲3,王占鹏2,李庆新2△(1.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99;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普胸外科,甘肃兰州730050;3.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3)摘要:1例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 denocar ci nom a ofEs ophagogas t r i c J unct i on ,A EG )并胃周及肝内多发转移,肺转移不除外的患者,在给予2个周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学治疗后效果不佳,改用“信迪利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片”8个周期后,效果奇佳,根据胃镜及胸部CT检查判断该患者食管-胃结合部(Es ophagogast r i c Junct i on ,EG J )原发肿瘤和转移灶完全消失。
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共同病理特点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病理特点。
本文将从病理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理特征1. 组织来源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食管癌主要发生在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胃癌主要发生在胃黏膜腺体细胞,而大肠癌主要发生于结肠和直肠的腺癌。
2. 组织学类型这三种癌症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腺癌。
食管腺癌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胃癌中以腺癌为主,而大肠癌则主要为中分化腺癌和未分化腺癌。
3. 浸润性生长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均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它们会侵入组织和器官的深层,可导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的转移。
4. 组织破坏和溃疡形成三种癌症均可导致组织破坏和溃疡形成。
当癌细胞侵入正常组织时,会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导致溃疡的形成。
这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症状的原因之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 饮食和生活方式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与个人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患上这些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2. 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对于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例如,长期胃炎、食道反流引起的食道炎症等都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和癌变。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
家族史中患有这些癌症的人,其直系亲属患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4. 其他危险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增加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风险,例如年龄、性别、肥胖、糖尿病等。
三、预防与治疗1. 预防措施预防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等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2. 早期诊断与治疗由于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发展缓慢,并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早期胃癌ESD术后复发病例例1 胃窦早癌78岁男性患者,因胃窦前壁早期胃癌(0-IIa型)接受ESD,病变整体切除。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分化的管状腺癌(tub1)大小为30mm×22mm,局限在黏膜内。
未见淋巴管侵犯或溃疡形成,无未分化型成分,切缘阴性。
因此,该病变符合eCuraA标准。
图1 内镜显示为0-IIa型胃窦前壁(箭头)的早期胃癌。
(a)白光;及(b)NBI图2(a-c)ESD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分化管状腺癌(tub1),直径为30mm×22mm,局限在黏膜内。
未发现淋巴管侵犯或溃疡形成,无未分化型成分,边缘阴性。
2年后,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了一个轻微凹陷、表面不规则的术后ESD疤痕。
活检病理怀疑是腺癌。
再次ESD手术切除肿瘤。
组织学检查显示高分化型管状腺癌(tub1)。
病灶6mm×4mm大小,局限在黏膜内。
未发现淋巴管侵犯,切缘阴性。
提示根治性切除,符合eCuraA标准。
图3 复查内镜,术后ESD瘢痕(箭头)(a,b)内有一个不规则的、轻微凹陷的病变。
病灶的NBI-ME(箭头)(c)上显示不规则微血管。
图4 (a-c)ESD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分化管状腺癌(tub1),大小为6x4mm,局限在黏膜内。
未发现淋巴管侵犯,切缘阴性。
例2 贲门早癌65岁男性患者。
“贲门早癌行ESD术后2年余”于门诊复查胃镜提示:贲门早癌。
病理提示: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图1(a、b)白光内镜:贲门部可见术后ESD疤痕,可见凹陷病变(0-II型),表面发红,大小约10mmx8mm。
图2 (a、b) NBI-ME:病灶与周围背景黏膜可见清晰边界线,凹陷内可见不规则的腺管,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微血管。
图3 (ab) ESD标本病理诊断:胃(贲门)黏膜呈修复性瘢痕组织改变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分化管状腺癌(tub1),底部及周缘切缘干净,脉管内未见瘤栓。
结论分化型黏膜内胃癌行ESD治疗后,即使在达到治愈性切除后,仍需使用NBI仔细观察。
免疫球蛋白M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摘要】目的探讨IgM在多种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及肿瘤传代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SABC&检测IgM在10种上皮源性肿瘤及对应阴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在8种上皮源性肿瘤及Burkitt 's淋巴瘤(Raji)传代细胞系中的表达。
结果IgM在10种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组织及部分对应阴性组织中均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脩日%(); IgM在8种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传代细胞系及Raji细胞中存在表达,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gM在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及传代细胞系中存在广泛表达,其意义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M;组织芯片;免疫荧光;上皮性恶性肿瘤;癌细胞系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M (IgM) in Multiple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Tumor Tissue and Carcinoma Cell Lines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 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Division of Cancer Biotherap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mmunoglobulin M (IgM) in multiple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 tumor tissue and carcinoma cell lines. MethodsTissue microarra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tiliz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gM in ten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 tumor tissue and control negative tissue. Furthermore, flow cytometry andindirected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utilized to detect the IgM expression level in eight epithelial carcinoma cell l ines and the Burkitt 's lymphomacell line (Raji). ResultsIgM was expressed in all ten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 tumor tissue. The overall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IgM in tumor tissue (%)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 (). IgM was also expressed in Raji and eight epithelial carcinoma cell lines. The positive IgM expression rate in each tumor cell li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 ConclusionIgM is highly expressed in multiple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 tumor tissue and carcinoma cell lines when compared to negative control. Further study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levated IgM levels in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tumors.Key words: Immunoglobulin M; Tissue microarray; Immunofluorescence; Epitheliogenic malignant tumor; Carcinoma cell lines0引言正常细胞癌变后出现基因表达及调控异常,可引起许多因子和激素的异位表达。
胃癌和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学比较概述胃癌和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它们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胃癌和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学进行比较,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恶性肿瘤的异同之处。
胃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胃癌是胃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可分为腺癌、鳞癌和其他类型。
腺癌是最常见的胃癌类型,占胃癌患者约95%。
以下是胃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1.组织结构变异:胃腺癌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包括腺管结构紊乱、乳头状生长和实性细胞聚集等。
有些腺癌形成了鳞状细胞团,而其他则形成了腺管结构。
2.细胞多样性:胃腺癌细胞呈现不同的形态,包括多形性细胞、多核细胞和异型细胞。
细胞变异性的出现是胃癌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3.浸润性生长:胃腺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癌细胞可以通过破坏胃壁的黏膜层和肌层,向深部浸润,最终侵入邻近组织和器官。
4.黏液分泌:胃腺癌细胞常表现出黏液分泌增多的特点,形成黏液腺癌。
黏液的积聚影响了胃腺癌的发展和扩散。
5.核分裂指数升高:胃腺癌细胞的核分裂指数常明显升高,显示癌细胞的活跃增殖状态。
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食管癌是食管黏膜上皮恶性肿瘤,主要分为腺癌和鳞癌两类。
以下是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1.组织结构变异:食管癌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多样。
鳞癌呈现为不规则鳞状上皮增生,形成饼状坏死。
而腺癌则形成腺管结构,并可伴有黏液产生。
2.细胞多样性:食管癌细胞呈现不同的形态,包括多形性细胞、多核细胞和异型细胞。
细胞间质破坏和核分裂活跃是食管癌的典型特征。
3.浸润性生长:食管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癌细胞可以侵犯食管黏膜层和肌层,进一步侵蚀邻近组织和器官。
4.淋巴结转移:食管癌常有淋巴结转移的倾向,这是食管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5.黏液分泌:部分食管癌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大量的黏液,形成黏液癌。
黏液的积聚不仅影响了食管癌的发展,还会导致食管腔狭窄或阻塞。
胃癌和食管癌的比较虽然胃癌和食管癌都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它们在病理形态学上存在一些差异:1.发生部位不同:胃癌发生在胃黏膜上皮,而食管癌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