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 格式:pdf
- 大小:116.49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黄线概念: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所称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一)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出租汽车停车场、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线、站、场、车辆段、保养维修基地;城市水运码头;机场;城市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二)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堆肥厂、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厂);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四)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
(五)城市热源、区域性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
(六)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七)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八)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九)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十)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十一)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四线指的是:一、城市红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包括规划和已建成的城市主、次干道、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电讯、管沟、消防疏散通道、防洪堤等内容。
二、城市绿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范围的边界控制线,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5大类别。
三、城市紫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保护的历史文化建设的边界控制线,包括国家、省、市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等内容。
四、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或保护的现有城市水体规划水期边界控制线。
包括规划和已建成的自然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地、自然湿地、水塘、水库、景观水系等内容。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概述城市紫线是指城市中的特定区域,被指定为绿化区域、公园或保护区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
为了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维护市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本文档旨在介绍城市紫线的定义、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措施以及违规行为处理等内容。
定义城市紫线是指城市中被划定为具有特殊环境功能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绿化带、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责任主体1. 政府部门: 负责制定城市紫线的划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2. 监管部门: 负责对城市紫线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3. 市民: 应当遵守城市紫线的管理规定,保护和维护城市紫线的环境。
管理措施1. 划定标识: 在城市紫线的边界上设置明显的标识,以便市民能够识别。
2. 禁止行为:- 禁止在城市紫线内进行违法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 禁止在城市紫线内乱倒垃圾、焚烧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 禁止在城市紫线内野营、露宿等干扰公共秩序的行为。
3. 宣传教育:- 加强城市紫线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 组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义工活动等,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紫线管理的积极性。
4. 监管执法:- 增加城市紫线的巡查频率,确保管理的有效实施。
- 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包括罚款、停工整治等措施。
违规行为处理对于违反《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 轻微违规行为: 给予口头警告或书面警告。
2. 一般违规行为: 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员进行罚款。
3. 严重违规行为: 对责任单位进行停工整治,直至问题解决。
结论《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为了保护城市紫线的生态环境,维护市民的生活质量。
市民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紫线的管理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城市紫线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只有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才能实现城市紫线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摘要:《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9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汪光焘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本办法所称紫线管理是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
其他城市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划定。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及其保护规划,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出意见,对破坏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六条 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座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四线”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提升□ 张清华,胡 亮,赵永革[摘 要]文章从国家和地方两个视角着手,总结了城市“四线”管理制度的内容框架和实践成效,认为城市“四线”是落实和监督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的管控体系中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提出将城市“四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之外的专类要素管控线来管理,并结合已有实践经验与应用创新,在内涵提升、范围扩展和分级管控等方面进行完善提升,实现“四线”管控手段的纵向落地,并依托“一张图”系统整合多部门、多规划,实现“四线”管控内容的横向协调,逐步建立统一的技术准则与管理制度。
[关键词]城市“四线”;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文章编号]1006-0022(2020)22-004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张清华,胡亮,赵永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四线”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提升[J].规划师,2020(22):40-45.The Promotion of Urban Control Lines Management System in National Land and Space Plan/Zhang Qinghua, Hu Liang, Zhao Y ongge[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inisteri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gulation articles of urbancontrol lines, including green line, purple line, blue line and yellow line. We argue that urban control lines are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patial plann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ntrol lines, including connotation promotion, scope expansion and hierarchical control. Meanwhile, a unified technical standard and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made based on "one map" system, so that multiple departments and multiple plans can reach a consensus more easily.[Key words] Four urban control lines, National land and space plan, Management system[作者简介]张清华,硕士,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管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红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包括道路交叉口用地范围的边界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界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依法需要保护的城市水域(包含长江、河渠、水库、城市调蓄水体等)边界控制线。
第四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管制工作。
市建设、园林绿化、水利、环保、文化、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参与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规划管制工作。
第二章城市红线规划管制第五条城市红线确定的依据:(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红线;(二)依据详细规划确定城市支路及街巷红线。
第六条城市红线的审批:(一)城市主次干道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专业规划、分区规划,组织编制城市道路红线,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二)城市支路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类城市详细规划审批中一并确定。
第七条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绿化、市政公用管(杆)线、交通管制设施、消防设施、环卫设施,限制建设城市雕塑、报刊栏、广告和指示牌等,不得建设与市政公用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八条严禁占用城市道路红线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第七条规定可以建设的内容除外)。
临街单位或个人增设或改变出入口位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88YAN JIUJIAN SHE新时期紫线专项规划编制探索Xin shi qi zi xian zhuan xiang gui hua bian zhi tan suo钟婷 张垒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和空间规划体系的推动,为规划行业带来深远变革。
专项规划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补充,也需要新视野新思路。
本文在对国内紫线编制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紫线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针对成都有资源无管控,标准不统一、更新变化快、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从城乡一体化全域进行规划管控,突出底线管控, 并提出建立更新制度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通过扩展管控对象与范围,解决各类规划之间范围交叉、内容冲突等规划事权统一范围问题,其次建立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数据不共享、审批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权问题,以及建立年度更新制应对更新快的问题,以此重点解决规划的制度化问题,切实做到管得住、管得好、管得清,以期为其他城市类似实践提供借鉴。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组建自然资源部。
这将意味着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随之而来的是空间规划体系,也是当前我国规划领域最为重大的变革。
从本次调整来看,淡化了传统的行业属性,更加强调整体、综合的理念,更加强调统一、协同的管理。
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是对流辅助的关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补充,专项需要在此背景下创新思路。
成都正在全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其中物质载体的保护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如何编制管得住、管的清的城市紫线规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相关进展1.紫线的定义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9号(2004年))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2.理论研究与相关实践(1)国外相关研究城市紫线可理解为国际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界限,发达国家一直贯彻的比较有成效。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摘要:城市紫线是一种基于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区域管理制度。
本文讨论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以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规划和审批、土地使用和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建立和执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城市公共利益。
关键词: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有效的城市管理办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城市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紫线作为一种区域管理制度,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以及其所涵盖的内容。
一、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可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的土地使用。
通过明确城市紫线的范围和限制,可以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实现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其次,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划定城市紫线的范围,可以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此外,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还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内容1. 规划和审批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应明确规划和审批的程序和要求。
包括城市紫线的范围、划定和调整的程序等。
同时,还应规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规划和审批的公正和及时性。
2. 土地使用和开发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应规定土地使用和开发的原则和限制。
包括不得越界开发、不得破坏生态环境、不得侵占农田等。
此外,还应规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强制性的环境评估要求,确保土地使用和开发的可持续性。
3. 环境保护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应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包括限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采取合理的垃圾处理措施等。
同时,还应规定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执法措施,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管理,严格保护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苏州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城市各类已登记的文物遗存范围控制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第三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紫线的划定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紫线是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划定城市紫线时,应当确定城市紫线控制的对象和范围、紫线区域的用地性质,规定各类紫线区域的控制原则。
第五条下列区域应划定城市紫线:(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控制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保护区;(三)古构筑物的保护范围,包括古桥梁、古驳岸、古牌坊、古砖刻门楼、古井和古城墙遗址等;(四)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范围;(五)已探明的能体现城市发展脉络、文物遗存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区。
第六条城市紫线划定后,应当报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紫线划定后,应当报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紫线一经划定,原则上不得调整。
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七条批准的城市紫线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遵守城市紫线管理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紫线管理,对违反城市紫线管理行为进行检举的权利。
第八条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保护规划,坚持维护历史遗存,保留原有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不得进行成片开发和改造。
第九条确因需要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和其他活动的,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一)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二)涉及控制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保护区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应当按照《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四)涉及古构筑物和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古镇、古村落的,应当按照《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紫线的管理,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保护
城市生态的平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第二章紫线划定和标识
第三条城市紫线应当根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因
素划定。
第四条紫线的划定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程序,并依法公布。
第五条紫线应当在地面、立体标识等方式进行标识,方便公众
识别。
第三章紫线管理
第六条城市紫线应当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紫线的日常管理
和维护。
第七条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紫线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八条违反紫线管理办法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章紫线的保护与利用
第九条紫线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任何形式的违法建设和
污染。
第十条紫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的
发展。
第十一条紫线利用应当符合相关要求,遵循环保、可持续发展
的原则。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紫线管理的监督,确保本办法的
实施。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不适用。
第十五条本办法解释权归市政府所有,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六条本办法未尽事宜,由市政府决定。
--
以上为《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内容,详细规定了城市紫线的
划定、标识、管理、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该办法的实施
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保护城市生态的平衡。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NJGBBB 01-2005)南京市规划局2005年9月1.总则1.0.1根据建设部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要求,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结合南京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制定本技术规定。
在南京市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1.0.2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突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全面整合已有各项规划成果,对一定时期内局部地区土地使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具体安排,对各项建设进行规划引导,形成指导规划实施管理的全覆盖的基本图则,实现“规划落地”和“一张图管理”。
1.0.3为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合理解决规划弹性与刚性,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分强制性执行规定、执行细则及附件三部分。
强制性执行规定是重要的、需要特别予以强制性控制的内容;执行细则是具体技术图则;附件包括现状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及交通影响评价等技术资料。
依据本规定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政府审批。
批准后的规划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应严格遵循。
规划调整采用分级审批的办法,调整强制性执行规定的,需报市政府审批;调整执行细则的,其中城市环境风貌地段、历史文化特色地段以及其他重要地区由市政府审批,一般地区由市规划局审批。
1.0.4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六线”控制、公共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高度控制、特色意图区控制引导。
1.0.5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实现规划区的全覆盖。
为实现全覆盖并保证片区规划的无缝衔接,根据南京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划定规划编制单元(以下简称“规划单元”),作为研究和开展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空间单位。
规划单元边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涉及相邻规划单元的,相邻规划单元边界应同时作调整并备案。
规划单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规划次单元”,次单元应是规划单元的子单元。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19号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汪光焘
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本办法所称紫线管理是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
其他城市的城市紫线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划定。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紫线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及其保护规划,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出意见,对破坏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检
举。
第六条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座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城市紫线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征求公众意见的程序。
审查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并作为法定审批程序的组成部分。
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保护规划前,必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
因改善和加强保护工作的需要,确需调整的,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调整方案。
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在审批前,应当将规划方案公示,并组织专家论证。
审批后应当报历史文化名城批准机关备案,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批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后的一个月内,将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还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经批准,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已经破坏,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撤销相关的城市紫线。
撤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紫线,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
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
历史建筑的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更新,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十三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第十四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十五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第十六条城市紫线范围内各类建设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对于监督中发现的擅自调整和改变城市紫线,擅自调整和违反保护规划的行政行为,或者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受局部破坏的,
监督机关可以提出纠正决定,督促执行。
第十九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向有关城市派出规划监督员,对城市紫线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规划监督员行使下述职能:
(一)参与保护规划的专家论证,就保护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向派出机关报告;
(二)参与城市紫线范围内建设项目立项的专家论证,了解公示情况,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三)对城市紫线范围内各项建设审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四)接受公众的投诉,进行调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向派出机关报告。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在城市紫线范围内审批建设项目和批准建设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