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7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2.感知思乡诗的特征。
3.体会诗人的柔情与豪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设疑法2.归纳法3.合作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情是一首老歌,时光悠久依然铭记;乡情是一杯浓酒,千杯入肚更加火热;乡情是封家书,字字传递真心实意。
今天我们跟随岑参学习《逢入京使》,一同感受这份乡情。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诗歌温馨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师生点评。
3.齐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四、解说诗歌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写每句诗的内容。
示例: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眼泪沾湿双袖模糊容颜。
马上相逢可惜没有笔墨纸砚,只能托您给我的家人报平安。
五、品读诗句1. 诗人为什么东望故园呢?明确;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
而长安在诗人现在位置的东方,所以要东望故园。
2. 东望故园,诗人怎么了明确:东望故园,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诗人哭了,而且非常伤心。
诗人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
请同学说说积累的思乡诗。
微讲座1: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遭贬流放,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
诗人把生活中的见闻和独特的内心体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类诗,多充满绵绵的乡愁,抒发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或展现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念故乡,诗人要纸和笔做什么呢?明确:“逢”字照应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诗人要纸笔写家书,正好托故人带回故乡。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文题解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全诗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表现思乡与报国的深情。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与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唐之韵---岑参》视频、《逢入京使》朗读音频、音乐《Childhood -Memory》【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诗歌,导入新课以上学期学过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入课堂。
全班齐背,《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思乡诗,诗里传达出浓浓的思乡情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思乡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知人论世——知作者播放视频《唐之韵——边塞诗人岑参》,学生观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三、知人论世——知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京城偶遇使者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翻译并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难点:诗文的翻译和背诵,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背景知识等。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注释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相关诗歌的例子,用于对比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标题《逢入京使》,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使者吗?作者在京城偶遇的使者是谁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诗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诗歌的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逢入京使》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钟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学习的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积累诗歌,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积累课文,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三、原文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注释《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五、诗意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烦劳你捎个口信,给我家里报个平安。
六、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整体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思想】《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古诗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呢?本堂课的设计我先从诵读开始,读通读顺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读出诗歌的情景;直到读出诗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受诗人身处何处,心想何事,由诗人的外在表现感受诗人内心世界的柔情与豪气,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深度。
【教材分析】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歌意思,根据想象联想加深理解。
2、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文本独特之处,感受诗人赴边路上复杂的内心感受。
3、通过拓展延伸,初步感受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文本独特之处,感受诗人赴边路上复杂的内心感受。
三、课前准备1、借助书上注释及工具书理顺大意,标注字词及内容上的疑惑2、小组内两两同伴互说翻译,解决字词疑问。
四、上课流程(一)以诗词导入师:同学们,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在这里,有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有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月光剑影;有陆游的梦想回荡着的铁骑铮铮……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最盛行的诗体和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内容分析】《逢入京使》是岑参的七言绝,它截取了西征途中的一个横断面,并对其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表达了思乡怀亲的强烈情感,具有普遍意义。
此诗不加雕琢,与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气息的边塞诗风格迥异,语言平淡朴实但又透露出丰富韵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研究重点】古典诗词历经了千年的流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深远。
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尤其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将民族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代代传承。
但在语文教学中,中学古诗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生学习的问题比较多。
这个现状让我们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反思,探寻更科学更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而当下应试教育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困扰,将初中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粹剥离了出来,使其变成“干尸”,要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应以“读”为主线贯穿诗歌教学,深入品析,细细挖掘。
本节课针对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教"提供一个范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读解古诗词,解决他们"学"的问题,我想“诵读——想象——品赏——创作”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四部曲”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怀。
(重点)2.分析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3.深入品析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接触,加之初中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基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再之本诗歌内容极其简单。
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诗中凝练的语言特点理解较难,不能深刻感受诗中深远的意境,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感受诗歌意境美和中华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古诗词教学应具备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岑参的《逢入京使》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自然获得情感。
《逢入京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诵读诗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点名试读,教师纠正。
2.学生齐读,注意节奏。
三、讲析
1、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2、解题: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3、解读诗句:
看课文注释,解决难词,疏通文意。
(国学第57页,课文第245页)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乡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
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