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统计公式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19
常用计算公式常用公式1、采出程度=累积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阶段采出程度=(阶段内累计产油量/动用地质储量)*100%2、采油(液)速度=核实年产油(液)量/动用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00%3、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月平均日产油*当年日历天数/(当年可采储量-上年底累积产油量)4、综合递减率:老井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标定老井综合递减率=[A*T-(B-C)]/(A*T)*100%式中:A: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2)、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同期老井综合递减率=(B - A)/B*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B:上年老井在去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3)、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对四季度老井综合递减率=(B/92-A/T)/(B/92)*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第四季度的产油量(t)(4)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对12月老井综合递减率=(B/31-A/T)/(B/31)*100%A: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累计产油量(t)T:上年老井在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B:上年老井在去年12月的产油量(t)5、自然递减率:老井在未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1)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标定老井自然递减率=[A*T-(B-C-D)]/(A*T)*100%式中:A 上年末(12月)标定的日产油水平(t);T 当年1-n月的日历天数(d);A*T 老井当年1-n月的标定年累积产油量(t)B 当年1-n各月的年累积核实产油量(t)C 当年新井1-n月年累计产油量(t)D 老井当年1-n月的年累积措施增产油量(t)。
1.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比值。
2.压力梯度指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单位相应的压力变化值。
3.油层折算压力是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油层各点的实测压力值,按静液柱关系折算到同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4.压力系统是指在油气田的三维空间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
5.地温梯度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度数,单位为℃/100m。
6.地温级度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为m/℃。
7.地层压力系数: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液柱压力的壁纸8.地层流动系数:反应原油在地下流动状态的系数。
9.驱动方式:油层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能量来驱油。
10.油气总资源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油气资源所蕴藏的地质总量。
11.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资源量的部分,是根据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以及取心和液体取样等取得的各项静动态资料,利用确定参数的容积法计算的油气地质储量。
12.可采储量:又称为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它是在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能从已探明的油气田或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性油气总量。
11.剩余可采储量:是指已经投入开发的油气田,在某一指定年份还剩余的可采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随时间而变化,因此,需要年年计算。
12.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所储藏石油的总数量称地质储量。
13.储量丰度:单位面积控制的地质储量。
14.单储系数:单位面积单位厚度控制的地质储量。
15.储采比:又称为储量寿命,它是某年度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之比值。
16.原油采收率:是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17.最终采收率:是油田废弃时采出的累积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值。
18.无水采收率:是油田在无水期(综合含水小于2%)采出的总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19.阶段采收率:在油田某一开采阶段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20.采出程度:截至计算时间为止所采出的总采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21.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它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开发,以减少层间干扰,提高注水纵向波及系数及采收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分析和调整。
常用公式1、(%)100)()(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年年产油量当年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2、)()(小数累积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小数瞬时日注水量日产水量日注水量存水率=-==-= 3、%100⨯==地质储量累积产油量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采出程度 4、%100⨯==可采储量累积产油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工业采出程度 5、%100⨯=地质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 6、%100%100)366(365⨯=⨯⨯=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地质储量日产油地质储量采油速度 7、%100)366(365⨯-⨯=上年累积产油可采储量日产油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343410/)10(m t m t 气油比地质储量溶解气储量⨯= 9、%100%100)366(365⨯=⨯⨯=地质储量年产液量地质储量日产液采液速度 10、%1001⨯⨯---=阶段累积生产天数标定日产水平阶段措施产油阶段新井产油阶段合计产油自然递减率瞬时 11、%1001⨯---=上年产油措施产油新井产油年产油自然递减年均 12、瞬时阶段累积生产天数标定日产水平阶段新井产油阶段合计产油综合递减率=⨯⨯--=%1001 13、年均上年年产油新井产油年产油综合递减率=⨯--=%1001 14、口采油井总井数地质储量单井控制储量/)10(4t = 15、)/()()()(d t 油井开井数当月天数液月产油油井开井数液日产油液单井日产油⨯== 16、口采油井总井数剩余可采储量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10(4t = 17、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井口日产液量井口日产水量 18、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井口月产液量井口月产水量 19、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为年均含水率或含水井口核实年产液量井口核实年产水量⨯ =%1001⨯-核实年产液量核实年产油量 20、含水上升率:瞬时=)(%100)/(无因次地质储量阶段产油量上年末含水率阶段末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年均=)(%100)/(规划上常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上年年均含水率年均含水率⨯- 21、井网密度=)/(2km 口含油面积油水井总井数 22、累积亏空()[])()(1034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累积产油量累积注水量+⨯-=m23、排水量=%100⨯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 24、水驱指数=%100⨯⨯-体积换算系数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 25、输差=1—%100))(())((⨯产量水油井口产量水油核实 26、剩余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累积产油量(104t )27、体积换算系数=原油比重体积系数 28、油水井数比=注水井总井数采油井总井数 通常为 1:注水井总井数采油井总井数 29、油气比=()t m 3产油量产气量 30、折算丰度=()24/10km t 含油面积地质储量 31、月注采比=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月产油量月注水量+⨯ 32、累积注采比=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累积产油量累积注水量+⨯。
油藏工程常见计算方法目录1、地层压降对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影响及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确定气井无阻流量差异性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3、预测塔河油田油井产能的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确定气井高速湍流系数相关经验公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表皮系数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动态预测油藏地质储量方法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物质平衡法计算地质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水驱曲线法计算地质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产量递减法计算地质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Weng旋回模型预测可采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试井法计算地质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油井二项式的推导及新型IPR方程的建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8、预测凝析气藏可采储量的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水驱曲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油藏工程常用计算方法目录1、地层压降对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影响及预测 (3)2、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确定气井无阻流量差异性研究 (3)3、预测塔河油田油井产能的方法 (3)4、确定气井高速湍流系数相关经验公式 (4)5、表皮系数分解 (4)6、动态预测油藏地质储量方法简介 (5)6.1物质平衡法计算地质储量 (5)6.2水驱曲线法计算地质储量 (7)6.3产量递减法计算地质储量 (8)6.4Weng旋回模型预测可采储量 (9)6.5试井法计算地质储量 (10)7、油井二项式的推导及新型IPR方程的建立 (15)8、预测凝析气藏可采储量的方法 (15)9、水驱曲线 (16)9.1甲型水驱特征曲线 (16)9.2乙型水驱特征曲线 (17)10、岩石压缩系数计算方法 (17)11、地层压力及流压的确定 (18)11.1利用流压计算地层压力 (19)11.2利用井口油压计算井底流压 (19)11.3利用井口套压计算井底流压 (20)11.4利用复压计算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压恢) (22)11.5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筛选 (22)12、A RPS递减分析 (23)13、模型预测方法的原理 (24)14、采收率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25)15、天然水侵量的计算方法 (25)15.1稳定流法 (27)15.2非稳定流法 (27)16、注水替油井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34)17、确定缝洞单元油水界面方法的探讨 (38)1、地层压降对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影响及预测如果知道了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i p 和其相应的绝对无阻流量*AOF q ,就可以用下式计算不同压力R p 下的气井绝对无阻流量:()2*i R AOF AOF p p q q =。
2、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确定气井无阻流量差异性研究指数式确定的无阻流量大于二项式确定的无阻流量,且随着无阻流量的增大两者差别越明显。
当无阻流量小于50万时,两者相差不大。
3、预测塔河油田油井产能的方法 油井的绝对无阻流量:⎪⎭⎫ ⎝⎛-=25.2b R o AOF FEp p J q (流压为0)。
一、 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二、 低渗透砂岩油藏 三、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四、 砾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五、 凝析气藏采收率计算 六、 溶解气驱油藏采收率计算 七、 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一、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1)石油行业标准1(俞启泰,1989年)T V hs k E k r R 0001675.006741.0*0001802.0lg 09746.0lg 1116.0274.0+--+-=μ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2)石油行业标准2(陈元千,1996年)S KE oR 003871.03464.0lg084612.0058419.0+++=φμ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适用条件:中等粘度,物性较好,相对均质。
#HIDD_H13)万吉业(1962年)RR KE μlg165.0135.0+=4)美国Guthrie 和Greenberger (1955年)h S K E wi o R 00115.0538.125569.0lg 1355.0lg 2719.011403.0--+-+=φμ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 5)美国API 的相关经验公式(1967年)2159.01903.00422.0)()1(3225.0--⎪⎪⎭⎫ ⎝⎛⨯⨯⎪⎪⎭⎫ ⎝⎛⨯⎥⎦⎤⎢⎣⎡-=a i wi r oi wi R P P S K B S E μφ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不适用于稠油低渗油藏。
6)俄罗斯的Кожакин(1972年)h V S S K E k k r R 0018.005.0171.0000855.0)1000/lg(0275.0lg 167.0507.0*+-+-+-=μ适用条件:μR =(0.5-34.3) K =(109-3200)10-3μm 2S *=7.1-74公顷/口 S K =0.32-0.96 V K =0.33-2.24 h =2.6-26.9m7)俄罗斯Гомзиков的相关经验公式(1977年)hT S Z S S K E oi k r R 0039.000146.027.0054.0180.000086.00078.0)1000/lg(082.0195.0+++-+--+=*μ适用条件:K-0.130~2.580μm 2 μR =0.5~34.3mPa.s S *=10~100公顷/口 Z=0.06~1.0 Soi=0.70~0.95 T=22~73℃ H=3.4~25m8)前苏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格姆齐科夫公式ZS S S h T K E oi k r R 00085.000053.0173.0149.00038.000013.0lg 121.000080.0333.0*--+++++-=μ以上各式中参数:E R :采收率,小数; K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 2; μo :地层原油粘度,mPa.s ; μr :地层油水粘度比; υ:平均有效孔隙度; S k :砂岩系数;V k :渗透率变异系数; B oi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S :井网密度,口/km 2; h :有效厚度,m ; T :地层温度,℃; Z :过渡带的储量系数; 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 P a :废弃压力,MPa ;S :井网密度,口/km 2; S *:井网密度,ha/well ; S wi :地层束缚水饱和度; K *:有效渗透率,μm 2。
常用公式1、(%)100)()(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当年年产油量当年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2、)()(小数累积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小数瞬时日注水量日产水量日注水量存水率=-==-= 3、%100⨯==地质储量累积产油量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采出程度 4、%100⨯==可采储量累积产油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工业采出程度 5、%100⨯=地质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 6、%100%100)366(365⨯=⨯⨯=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地质储量日产油地质储量采油速度 7、%100)366(365⨯-⨯=上年累积产油可采储量日产油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100⨯-=上年累积产油量可采储量本年年产油 %100⨯-+=本年累积产油量年产油量可采储量本年年产油 8、()343410/)10(m t m t 气油比地质储量溶解气储量⨯= 9、%100%100)366(365⨯=⨯⨯=地质储量年产液量地质储量日产液采液速度 10、%1001⨯⨯---=阶段累积生产天数标定日产水平阶段措施产油阶段新井产油阶段合计产油自然递减率瞬时 11、%1001⨯---=上年产油措施产油新井产油年产油自然递减年均 12、瞬时阶段累积生产天数标定日产水平阶段新井产油阶段合计产油综合递减率=⨯⨯--=%1001 13、年均上年年产油新井产油年产油综合递减率=⨯--=%1001 14、口采油井总井数地质储量单井控制储量/)10(4t = 15、)/()()()(d t 油井开井数当月天数液月产油油井开井数液日产油液单井日产油⨯== 16、口采油井总井数剩余可采储量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10(4t = 17、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井口日产液量井口日产水量 18、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井口月产液量井口月产水量19、含水率(含水或综合含水)=)%(100)()(为年均含水率或含水井口核实年产液量井口核实年产水量⨯ =%1001⨯-核实年产液量核实年产油量 20、含水上升率:瞬时=)(%100)/(无因次地质储量阶段产油量上年末含水率阶段末含水率⨯- 含水上升率:年均=)(%100)/(规划上常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上年年均含水率年均含水率⨯- 21、井网密度=)/(2km 口含油面积油水井总井数 22、累积亏空()[])()(1034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累积产油量累积注水量+⨯-=m23、排水量=%100⨯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 24、水驱指数=%100⨯⨯-体积换算系数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 25、输差=1—%100))(())((⨯产量水油井口产量水油核实 26、剩余可采储量=可采储量—累积产油量(104t )27、体积换算系数=原油比重体积系数 28、油水井数比=注水井总井数采油井总井数 通常为 1:注水井总井数采油井总井数 29、油气比=()t m 3产油量产气量 30、折算丰度=()24/10km t 含油面积地质储量 31、月注采比=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月产油量月注水量+⨯ 32、累积注采比=井口累积产水量体积换算系数井口累积产油量累积注水量+⨯。
油藏工程统计公式汇编前言油藏工程是油田开发的灵魂,是油田开发重要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动态分析效果评价、开发趋势预测、调整挖潜对策制定,以期获得油田开发最高采收率和最佳经济效益。
在油藏工程研究中,除借助于当今先进的技术方法外,还经常应用常规的数理统计和类比。
为帮助油矿现场开发地质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方便,作者将三十余年收集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发表过的统计经验公式,按油田开发相关顺序分类整理汇编成册,仅供使用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选用参考。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汇编中难免有不妥和差错,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
另外由于作者在收集过程中,部分遗忘了公式提出者的姓名,在此深表歉意。
一九九七年目录第一章储层描述参数计算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第二节储层物性参数计算第三节孔隙结构描述参数第四节含油、水饱和度确定方法第五节油气层损害的评价参数第二章高压物性的统计公式第一节体积系数统计公式第二节地下流体粘度统计公式第三节地下流体密度统计公式第四节流体和岩石压缩系数统计公式第三章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计算第一节地质储量计算方法第二节采收率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第四章井网与井网密度确定方法第一节井网控制第二节合理井网密度与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方法第五章油气水计量与油井产状公式第一节油气水常用的计量公式第二节油井产状公式第六章开发动态指标计算第一节速度和程度的计算第二节强度和指数的计算第三节各种压力与压差计算第四节 递减率与含水上升率计算 第五节 各类比例系数计算 第六节 水侵量计算 第七节 周期注水参数的确定第七章开发效果评价理论计算与统计图板第一节 综合含水率及耗水量大小评价 第二节 无因次注入,无因次采出曲线 第三节 注入水利用率与图板绘制 第四节 注采压力系统评价方法 第八章稠油藏注蒸汽热采第一节 热物性参数的计算 第二节 注入蒸汽的利用效率计算 第九章开发技术指标的预测第一节 合理采油速度预测方法第二节 含水与含水上升率和见水时间预测 第三节 产油量递减规律与产油量预测 第四节 油层平均地层压力的预测 第五节最大排量预测附一、油藏工程常用参数代号与单位换算附二、开发效果评价的统计图板第一章 储层描述中参数计算油气藏开发的对象是深埋于地下的含油气储集层,而表征储集层特性的参数是研究、认识和评价其好坏的依据。
描述储层特性内容丰富,但在矿场实际工作人员中,经常遇见和使用的有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以及储层内所含流体的高压物性等。
第一节信层非均质性参数1. 砂岩系数――指地质有效厚度与地层从顶到底所有岩石的总厚度之比(注我国又称净总厚度比)。
2. 分层系数――指每口井中的小层数之和与总井数的比值。
3. 砂岩稳定系数――指储层的发育面积与开发区块的总面积之比。
4. 连通系数――-指二个地层相互连通的面积与开发区块总面积的比值或指地层相互连通的厚度和与总厚度的比值;或剖面中砂岩连通的井数与总井数的比值。
5.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指平面上最大渗透率和最小渗透率的均方差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V K =KK K --minmax6. 渗透率极差――指纵向上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渗透率极差=minmaxK K 7.单层突进系数:从两个方面求取.静态上:单层突进系数=率油井厚度权衡平均渗透油井单层最大渗透率动态上:单层突进系数=注入井平均注入强度度注入井单层最大注入强8.平面突进系数――指最大水线推进距离与平面水线推进距离的比值。
以上八个参数用于储层非均质性描述,非均质性既有平面,也有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用时应针对描述内容选择。
另外还可以应用下列参数。
层内非均质性(1) 粒级层序,即层内粒度韵律性。
若层内由下向上粒级由粗变细者,为正韵律;由细变粗为反韵律,若层内粒级反复变化则为复合韵律。
(2) 层内非均质性的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极差,突进系数参数,均按层内分段计算结果判别。
(3) 层内非均质性还可统计不稳定薄泥质夹层及其它隔层分布。
如用隔层宽度与井距的比值大小表示。
平面非均质性(1) 砂体的几何形态,一般以砂体的长宽比表示。
如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于1:1,平面上呈等轴状;土豆状的长宽比为≤3:1;条带状的长宽比>3:1≤20:1;鞋带状砂体长宽比>20:1。
(2) 砂体的连续性,重点是侧向连续性(即砂体短轴方向),用砂体实际宽度与井距之比表示。
(3) 砂体配位数――指一个砂体和几个砂体接触连通的比例。
层间非均质性(1) 高和特高渗透层的分布情况。
(2) 层间隔层状况,可按不同等级厚度所占井数的频率表示。
也可用等厚图表示。
第二节储集层物性参数计算一、 孔隙度、岩石孔隙是储集层储集流体的空间场所,反映储层储集流体性能好坏的用孔隙度表示。
岩石的孔 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同一岩石的总体积之比。
岩石孔隙有绝对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率。
油田开发有用的是有效孔隙度。
1. 绝对孔隙度(总孔隙度)――岩石总孔隙体积(包括连通的和不连通的孔隙)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φ绝=)岩石总体积()总孔隙体积(总f V V2. 有效孔隙度――指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φ有=)岩石总体积()(岩石中连通的孔隙体积连f V V3.孔隙性好坏分级4.孔隙利用系数――指无水采油的油层水淹平均饱和度减去束缚水饱和度。
5.孔隙系数――指有效孔隙度与绝对孔隙度的比值。
孔隙度值的求取,一是岩芯实验方法测取,二是测井曲线求取。
岩芯实验由研究机关进行,而测井解释矿场人员也可进行,因此介绍几种测井曲线求取孔隙度的方法。
1. 密度测井密度测井是一种主要的孔隙度测井方法。
通过测井所得到的地层体积密度等于岩石颗粒密度和孔隙内流体密度的加权平均值,即:ρb =φρf +(1-φ)ρma 整理得φ=maf ρρρρ-m ab -式中:ρb ――地层体积密度 ρma ――岩石骨架密度ρf --地层孔隙中流体的密度 常见的岩石颗粒密度和流体密度见下表2. 声波时差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孔隙度,它是记录声波沿着井眼方向穿过一定厚度地层所需要的传播时间。
声波测井的响应公式为△ T L =A+B φ系数A 取决于岩性,系数B 与有效应力和颗粒结构有关,在不含粘土胶结砂岩中,平均传播时间近似由下式求出: △ t =φ△t f +(1-φ)△t ma φ=maf mat t t t --式中:△ t ――测量的砂岩地层声波时差 △ tma ――砂岩骨架声波时差 △ tf ――孔隙中流体的声波时差一般沉积岩骨架声波速度、声波时差见下表雷蒙――汉特公式求孔隙度φ=64.46(1-t 23.193) 或φ=56.7(1-t180) 式中:△t ――时差测井读值由于测井解释孔隙度是时差与地面分析孔隙度建立的上述回归方程,因此计算的孔隙度是地面孔隙度,根据辽河油田地面孔隙度与地下孔隙度的关系,得出地下孔隙度换算公式:φf =1.01432φ-1.00232 Υ=0.9995 式中:φf ――地下孔隙度 φ――地面孔隙度 3. 中子测井中子测井主要用来划分孔隙性岩层和确定岩层的孔隙度。
当地层孔隙中的液体是地层中氢的主要来源时,中子测井值就和孔隙中液体体积相对应。
如岩石骨架不含氢,则中子测井的读数就等于孔隙度。
二、 渗透率储油气层岩石均为多孔介质,且多数孔隙(裂隙)是相互连通的。
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通过连通孔隙而产生流动。
因此,这种在压差作用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就称为岩石的渗透性,表示岩石渗透性好坏,用渗透率表示。
岩石的渗透性是储层重要物性,是能否形成油气藏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渗透率类型1. 绝对渗透率――指当通过岩心孔隙的单相流体时实测的渗透率。
一般用空气,故又叫空气渗透率。
2. 有效渗透率――指当有两相或三相流体通过岩石时,测得的岩石对其中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3. 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二)渗透率计算1. 岩石渗透率的“达西方程”K=)(21P P A LQ -μ式中:Q ――流体的体积流量 μ――流体粘度L ――岩石长度(岩心长度) A ――流体流过的横切面积 P1――进口端压力 P2――出口端压力3. 用孔隙度Φ和束缚水饮和度Swi 计算渗透率。
国外,较广泛应用以φ和Swi 为基础的统计方法计算孔隙性地层的渗透率,所建立的经验方程一般有如下形式K=(C ·yw x iS )φ 式中的C 、X 、Y 为经验系数,与地层的孔隙度、胶结情况及油气性质有关。
(1) 对于中等密度的油层K=250wiS 3φ(2) 对于气层K=79wiS 3φ(3) 目前常用的解释方程K 2/1=100·wiS 25.2φ以上的经验方程只适用于中等孔隙度(φ=15—25%)的纯净,固结的砂岩地层。
为了得到更完整的解释方程,胜利油田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程,有两种形式: (1) 适用于高、中孔隙度砂岩地层 lgK=P+7.1lg φ-NlgSwi式中P 、N 为系数,与孔隙度和压实程度有关P=a o +31lgA a φN=3lg1.1A φ式中a o 、a 1、A 3为经验系数a o =3.5~5.0;a 1=0.2~0.4;A 3=0.08~0.2 (2) 适用于低孔隙度地层lgK=8.63+7.1lg φ+31lg 173.0B φ-lg(1-S wi )式中B 3是压实程度的函数,一般B 3=0.7~0.8 4. 用孔隙度φ和粘度中值Md 计算渗透率根据我国八个油田4573块岩心的实测数据,找出K 、φ、Md 三者之间的密切的相关关系,推导出如下解释方程 lgK=D1+1.7lgMd+7.1lg φ式中D1为经验系数,主要与砂岩地层的压实程度有关,一般随压实程度的增加而呈规律性增大。
4. 裂缝性油气藏估算裂缝渗透率公式: K =8.37×106×W2式中W ――裂缝宽度 5. 试井法求渗透率 (1) 系统试井求渗透率系统试井又称稳定试井,它是通过变更油、水井工作制度来实现的。
当每种工作制度生产稳定后,测取产量、压力以及其它资料,然后绘制系统试井曲线,得到该井的产能方程,进而求出平均渗透率。
直线型指示曲线求渗透率K-=hS r r B j w e o o o ]43)([l 10842.1n 3-⨯-μ 曲线型指示曲线求渗透率K-=ahS r r B weo o ]75.0)([l 10842.1n 3+-⨯-μ以上两式中j o ――采油指数 j o =wfR o P P q - (t/MPa.d)q o ――稳定日产油量 (t ) P R ――目前地层压力 (Mpa) p wf ――流动压力 (Mpa ) μo -地层原油粘度 (mpa.s ) B o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r e ――泄油半径 (m ) r w ――油井半径 (m ) S ――表皮系数h -油层有效厚度 (m ) a ――二项式产能方程系数 系数a 的求取方法有两种 一是作图法:二项式产能方程: △p =aq+bq2变换后得:△p/q =a+b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