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与东欧的发展【英文】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9
东欧,多半是指奥地利、意大利以东的欧洲,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地理和政治两种划分方法: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或遭苏联并吞,或成为苏联的附庸国,政治上实行共产党专政,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
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居民多信奉东正教,但共产党时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欧洲东部与政治地理中所说“东欧”范围不同政治地理中的“东欧”指的是前民主德国、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国家而欧洲东部是指原苏联所占欧洲部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东欧平原三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北欧: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 5 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
北欧西临大西洋,东连东欧,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欧,总面积130 多万平方千米。
地形为台地和蚀余山地,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是主要地貌特征。
北欧的绝大部分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冰岛等地属极地苔原气候,丹麦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丹麦、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
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西欧: 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个国家的统称。
总面积90多万平方千米。
地形以山地和盆地或平原交错分布的格局为主,属于中欧-西欧断块山地。
西欧地处西风带,全年受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行经沿海,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有雨,以秋冬为主。
植被以阔叶林为主。
西欧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卢森堡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该地区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工业化历史最为悠久,以加工工业为主导,能源和采掘工业较薄弱,原料和燃料需要进口,工业品输出。
欧洲的兴衰与中欧关系一、考点梳理欧洲的兴衰一、欧洲的崛起(一)出现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两大发现1、人被发现——文艺复兴:14-16世纪,资产阶级借助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核心是“人文主义”,它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幸福。
因此被称为“人被发现”。
代表人物与其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代表作品《神曲》;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起着奠定思想文化基础的作用。
2、世界被发现——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XX义席卷亚非拉,相对孤立的世界由此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开始,因此是世界被发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为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X开辟了道路,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等国成为世界殖民强国,同时使欧洲在一战之前一直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二)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大:1、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2、巩固扩大: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考纲不要求)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德国发展速度最快,赶上和超过英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意、俄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二、欧洲实力的变化1、一战:由于欧洲是一战的主战场,因此一战后,欧洲各国实力被美、日赶上,开始削弱。
2、二战:二战后,欧洲是一片战争废墟,实力进一步削弱,只能与美国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集体防御体系来对抗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七大洲:亚洲: Asia欧洲:Europe非洲:Africa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South America北美洲:North America大洋洲:Oceania南极洲:Antarctica世界各洲国家名称中英文对照列表亚洲(48个国家)东亚(5个国家)1 China 中国2 Japan 日本3 Korea-North 北朝鲜4 Korea-South 南朝鲜5 Mongolia 蒙古东南亚(11个国家)1 Philippines 菲律宾2 Cambodia 柬埔寨3 Lao People's Republic 老挝人民共和国4 Malaysia 马来西亚5 Myanmar 缅甸6 Thailand 泰国7 Brunei Darussalam 文莱达鲁萨兰国8 Vietnam 越南9 East Timor 东帝汶10 Singapore 新加坡11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南亚(7个国家)1 Pakistan 巴基斯坦2 Bhutan 不丹3 Maldives 马尔代夫4 Bangladesh 孟加拉国5 Nepal 尼泊尔6 Sri Lanka 斯里兰卡7 India 印度中亚(5个国家)1 Kazakhstan 哈萨克斯坦2 Kyrgyzstan 吉尔吉斯斯坦3 Tajikistan 塔吉克斯坦4 Republic of Uzbekistan 乌兹别克斯坦5 Turkmenistan 土库曼斯坦精品文库1 Afghanistan 阿富汗2 Lebanon 黎巴嫩3 Syrian Arab Republic 叙利亚4 Iraq 伊拉克5 Iran 伊朗6 Jordan 约旦7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联酋8 Bahrain 巴林9 Qatar 卡塔尔10 Kuwait 科威特11 Saudi Arabia 沙特阿拉伯12 Israel 以色列13 Palestine 巴勒斯坦14 Oman 阿曼15 Azerbaijan 阿塞拜疆16 Georgia 格鲁吉亚17 Cyprus 塞浦路斯18 Turkey 土耳其19 Armenia 亚美尼亚20 Yemen 也门欧洲(44个国家/1个地区)北欧(6个国家)1 Iceland 冰岛2 Denmark 丹麦3 Faroe Islands 法罗群岛4 Finland 芬兰5 Norway 挪威6 Sweden 瑞典东欧(7个国家)1 Estonia 爱沙尼亚2 Belarus 白俄罗斯3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4 Latvia 拉脱维亚5 Lithuania 立陶宛6 Moldova 摩尔多瓦7 Ukrainian SSR 乌克兰中欧(8个国家)1 Austria 奥地利2 Poland 波兰3 Germany 德国4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国5 Liechtenstein 列支敦士登6 Switzerland 瑞士7 Slovakia 斯洛伐克8 Hungary 匈牙利西欧(7个国家)1 Ireland 爱尔兰共和国2 Belgium 比利时3 France 法国4 Netherlands 荷兰5 Luxembourg 卢森堡6 Monaco 摩纳哥7 United Kingdom 英国南欧(17个国家)1 Albania 阿尔巴尼亚2 Bulgaria 保加利亚3 Romania 罗马尼亚4 Macedonia 马其顿5 serbia 塞尔维亚6 Greece 希腊7 Slovenia 斯洛文尼亚8 Croatia 克罗地亚9 Bosnia Hercegovina 波黑10 Italy 意大利11 Vatican City State 梵地冈12 San Marino 圣马力诺13 Malta 马尔他14 Spain 西班牙15 Portugal 葡萄牙16 Andorra 安道尔17 Gibraltar 直布罗陀(英)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北非(6个国家/2个地区)1 Egypt 埃及2 Libya 利比亚3 Sudan 苏旦4 Algeria 阿尔及利亚5 Morocco 摩洛哥6 Tunisia 突尼斯7 Azores 亚速尔群岛8 Madeira Islands 马德拉群岛东非(10个国家)1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2 Somalia 索马里3 Djibouti 吉布提4 Kenya 肯尼亚5 Tanzania 坦桑尼亚6 Uganda 乌干达7 Rwanda 卢旺达8 Burundi 布隆迪9 Seychelles 塞舌尔10 Eritrea 厄立特里亚中非(8个国家)1 Chad 乍得2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中非共和国3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几内亚4 Cameroon 喀麦隆5 Gobon 加蓬6 Congo Brazzaville 刚果金7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布8 sao tome and principe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西非(18个国家)1 Mauritania 毛里塔尼亚2 Senegal 塞内加尔3 Gambia 冈比亚4 Mali 马里5 Burkina Faso 布基纳法索6 Guynea 几内亚7 Guinea-Bissau 几内亚比绍8 western sahara 西撒哈拉9 Cape Verde 佛得角10 Sierra Leone 塞拉利昂11 Liberia 利比里亚12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科特迪瓦(旧名象牙海岸,Ivory Coast)13 Togo 多哥14 Benin 贝宁15 Ghana 加纳16 Niger 尼日尔17 Nigeria 尼日利亚18 canary islands 加那利群岛(西班牙)南非(15个国家和地区)1 Angola 安哥拉2 Zambia 赞比亚3 Zimbabwe 津巴布韦4 Malawi 马拉维5 Mozambique 莫桑比克6 Botswana 伯兹瓦纳7 Namibia 纳米比亚8 South Africa 南非9 Swaziland 斯威士兰10 Lesotho 莱索托11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12 Comoros 科摩罗13 Mauritius 毛里求斯14 Reunion Island 留尼汪岛(法属)15 St Helena 圣赫勒拿(英属)精品文库大洋洲(14个国家/13个地区)1 Australia 澳大利亚2 New Zealand 新西兰3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亚新几内亚4 Solomon Islands 所罗门群岛5 Vanuatu 瓦努阿图6 Micronesia 密克罗尼西亚7 Marshall Islands 马绍尔群岛8 Palau 帕劳9 Nauru 瑙鲁10 Kiribati 基里巴斯11 Tuvalu 图瓦鲁12 Samoa 萨摩亚13 Fiji 斐济14 Tonga 汤加15 Cook Islands 库克群岛16 Guam 关岛17 New Caledonia 新喀里多尼亚18 French Polynesia 法属玻利尼西亚19 Pitcairn Island 皮特克恩岛20 Wallis and Futuna Islands 瓦利斯与富图纳(法属)21 Niuē纽埃(新)22 Tokelau 托克劳(新)23 Eastern Samoa 美属萨摩亚(又称东萨摩亚)24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北马里亚纳25 Cocos Islands 科科斯群岛(澳大利亚,印度洋)26 Norfolk Island 诺福克岛(澳大利亚,太平洋)27 Christmas Island 圣诞岛(澳大利亚领地)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北美(3个国家/1个地区)1 United States 美国2 Canada 加拿大3 Mexico 墨西哥4 Greenland 格陵兰群岛(丹)中美(7个)1 Guatemala 危地马拉2 Belize 伯利兹3 El Salvador 萨尔瓦多4 Honduras 洪都拉斯5 Nicaragua 尼加拉瓜6 Costa Rica 哥斯达黎加7 Panama 巴拿马加勒比海地区(25)1 Bahamas 巴哈马精品文库2 Cuba 古巴3 Jamaica 牙买加4 Haiti 海地5 Dominican Republic 多米尼加共和国6 Antigua and Barbuda 安提瓜和巴布达7 The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Nevis圣基茨和尼维斯8 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多米尼克9 Saint Lucia 圣卢西亚10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1 Grenada 格林纳达12 Barbados 巴巴多斯13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4 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 波多黎各15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属维尔京群岛16 The 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 美属维尔京群岛17 Anguilla 安圭拉(英)18 Montserrat 蒙特塞拉特(英)19 Guadeloupe 瓜德罗普(法)20 Martinique 马提尼克(法)21 Netherlands Antilles 荷属安的列斯22 Aruba 阿鲁巴(荷)23 The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24 Cayman Islands 开曼群岛(英)25 Bermuda 百慕大(英)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北部(5个)1 Colombia 哥伦比亚2 Venezuela 委内瑞拉3 Guyana 圭亚那4 French Guiana 法属圭亚那5 Suriname 苏里南中西部(3个)56 Ecuador 厄瓜多尔154 Peru 秘鲁26 Bolivia 玻利维亚东部(1个)1 Brazil 巴西南部(4个国家/1个地区)1 Chile 智利2 Argentina 阿根廷3 Paraguay 巴拉圭4 Uruguay 乌拉圭5 Falkland Islands 福克兰群岛(英国称)Islas Malvinas 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称)精品文库按字母顺序排列编号英文中文所处洲及地区1 Afghanistan 阿富汗西亚2 Albania 阿尔巴尼亚南欧3 Algeria 阿尔及利亚北非4 Andorra 安道尔南欧5 Angola 安哥拉南非6 Anguilla 安圭拉(英)加勒比海地区7 Antigua and Barbuda 安提瓜和巴布达加勒比海地区8 Argentina 阿根廷南美南部9 Armenia 亚美尼亚西亚10 Aruba 阿鲁巴(荷)加勒比海地区11 Australia 澳大利亚大洋洲12 Austria 奥地利中欧13 Azerbaijan 阿塞拜疆西亚14 Azores 亚速尔群岛北非15 Bahamas 巴哈马加勒比海地区16 Bahrain 巴林西亚17 Bangladesh 孟加拉国南亚18 Barbados 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地区19 Belarus 白俄罗斯东欧20 Belgium 比利时西欧21 Belize 伯利兹北美中部22 Benin 贝宁西非23 Bermuda 百慕大(英)加勒比海地区24 Bhutan 不丹南亚25 Bolivia 玻利维亚南美中西部精品文库26 Bosnia Hercegovina 波黑南欧27 Botswana 伯兹瓦纳南非28 Brazil 巴西南美东部29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属维尔京群岛加勒比海地区30 Brunei Darussalam 文莱达鲁萨兰国东南亚31 Bulgaria 保加利亚南欧32 Burkina Faso 布基纳法索西非33 Burundi 布隆迪东非34 Cambodia 柬埔塞东南亚35 Cameroon 喀麦隆中非36 Canada 加拿大北美北部37 canary islands 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非38 Cape Verde 佛得角西非39 Cayman Islands 开曼群岛(英)加勒比海地区40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中非共和国中非41 Chad 乍得中非42 Chile 智利南美南部43 China 中国东亚44 Christmas Island 圣诞岛(澳大利亚领地)大洋洲45 Cocos Islands科科斯群岛(澳大利亚领地,位于印度洋)大洋洲46 Colombia 哥伦比亚南美北部47 Comoros 科摩罗南非48 Congo Brazzaville 刚果金中非49 Cook Islands 库克群岛大洋洲50 Costa Rica 哥斯达黎加北美中部51 Croatia 克罗地亚南欧52 Cuba 古巴加勒比海地区53 Cyprus 塞浦路斯西亚54 Czech Republic 捷克共和国中欧55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Congo刚果布中非56 Denmark 丹麦北欧57 Djibouti 吉布提东非58 Dominican Republic 多米尼加共和国加勒比海地区59 East Timor 东帝汶东南亚60 Eastern Samoa 美属萨摩亚(又称东萨摩亚)大洋洲61 Ecuador 厄瓜多尔南美中西部62 Egypt 埃及北非63 El Salvador 萨尔瓦多北美中部64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几内亚中非精品文库65 Eritrea 厄立特里亚东非66 Estonia 爱沙尼亚东欧67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东非68 Falkland Islands 福克兰群岛(英国称)南美南部69 Faroe Islands 法罗群岛北欧70 Fiji 斐济大洋洲71 Finland 芬兰北欧72 France 法国西欧73 French Guiana 法属圭亚那南美北部74 French Polynesia 法属玻利尼西亚大洋洲75 Gambia 冈比亚西非76 Georgia 格鲁吉亚西亚77 Germany 德国中欧78 Ghana 加纳西非79 Gibraltar 直布罗陀(英)南欧80 Gobon 加蓬中非81 Greece 希腊南欧82 Greenland 格陵兰群岛(丹)北美北部83 Grenada 格林纳达加勒比海地区84 Guadeloupe 瓜德罗普(法)加勒比海地区85 Guam 关岛大洋洲86 Guatemala 危地马拉北美中部87 Guinea-Bissau 几内亚比绍西非88 Guyana 圭亚那南美北部89 Guynea 几内亚西非90 Haiti 海地加勒比海地区91 Honduras 洪都拉斯北美中部92 Hungary 匈牙利中欧93 Iceland 冰岛北欧94 India 印度东南亚95 India 印度南亚96 Iran 伊朗西亚97 Iraq 伊拉克西亚98 Ireland 爱尔兰共和国西欧99 Islas Malvinas 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称)南美南部100 Israel 以色列西亚101 Italy 意大利南欧102 Jamaica 牙买加加勒比海地区103 Japan 日本东亚104 Jordan 约旦西亚105 Kazakhstan 哈萨克斯坦中亚106 Kenya 肯尼亚东非精品文库107 Kiribati 基里巴斯大洋洲108 Korea-North 北朝鲜东亚109 Korea-South 南朝鲜东亚110 Kuwait 科威特西亚111 Kyrgyzstan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112 Lao People's Republic 老挝人民共和国东南亚113 Latvia 拉脱维亚东欧114 Lebanon 黎巴嫩西亚115 Lesotho 莱索托南非116 Liberia 利比里亚西非117 Libya 利比亚北非118 Liechtenstein 列支敦士登中欧119 Lithuania 立陶宛东欧120 Luxembourg 卢森堡西欧121 Macedonia 马其顿南欧122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南非123 Madeira Islands 马德拉群岛北非124 Malawi 马拉维南非125 Malaysia 马来西亚东南亚126 Maldives 马尔代夫南亚127 Mali 马里西非128 Malta 马尔他南欧129 Marshall Islands 马绍尔群岛大洋洲130 Martinique 马提尼克(法)加勒比海地区131 Mauritania 毛里塔尼亚西非132 Mauritius 毛里求斯南非133 Mexico 墨西哥北美北部134 Micronesia 密克罗尼西亚大洋洲135 Moldova 摩尔多瓦东欧136 Monaco 摩纳哥西欧137 Mongolia 蒙古东亚138 Montserrat 蒙特塞拉特(英)加勒比海地区139 Morocco 摩洛哥北非140 Mozambique 莫桑比克南非141 Myanmar 缅甸东南亚142 Namibia 纳米比亚南非143 Nauru 瑙鲁大洋洲144 Nepal 尼泊尔南亚145 Netherlands 荷兰西欧146 Netherlands Antilles 荷属安的列斯加勒比海地区147 New Caledonia 新喀里多尼亚大洋洲148 New Zealand 新西兰大洋洲149 Nicaragua 尼加拉瓜北美中部精品文库150 Niger 尼日尔西非151 Nigeria 尼日利亚西非152 Niuē纽埃(新)大洋洲153 Norfolk Island诺福克岛(澳大利亚领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大洋洲154 Norway 挪威北欧155 Oman 阿曼西亚156 Pakistan 巴基斯坦南亚157 Palau 帕劳大洋洲158 Palestine 巴勒斯坦西亚159 Panama 巴拿马北美中部160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亚新几内亚大洋洲161 Paraguay 巴拉圭南美南部162 Peru 秘鲁南美中西部163 Philippines 菲律宾东南亚164 Pitcairn Island 皮特克恩岛大洋洲165 Poland 波兰中欧166 Portugal 葡萄牙南欧167 Qatar 卡塔尔西亚168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Tobago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加勒比海地区169 Republic of Uzbekistan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170 Reunion Island 留尼汪岛(法属)南非171 Romania 罗马尼亚南欧172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东欧173 Rwanda 卢旺达东非174 Saint Lucia 圣卢西亚加勒比海地区175 Saint Vincent and theGrenadines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加勒比海地区176 Samoa 萨摩亚大洋洲177 San Marino 圣马力诺南欧178 sao tome and principe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中非179 Saudi Arabia 沙特阿拉伯西亚180 Senegal 塞内加尔西非181 serbia 塞尔维亚南欧182 Seychelles 塞舌尔东非183 Sierra Leone 塞拉利昂西非184 Singapore 新加坡东南亚185 Slovakia 斯洛伐克中欧186 Slovenia 斯洛文尼亚南欧187 Solomon Islands 所罗门群岛大洋洲188 Somalia 索马里东非189 South Africa 南非南非190 Spain 西班牙南欧精品文库191 Sri Lanka 斯里兰卡南亚192 St Helena 圣赫勒拿(英属)南非193 Sudan 苏旦北非194 Suriname 苏里南南美北部195 Swaziland 斯威士兰南非196 Sweden 瑞典北欧197 Switzerland 瑞士中欧198 Syrian Arab Republic 叙利亚西亚199 Tajikistan 塔吉克斯坦中亚200 Tanzania 坦桑尼亚东非201 Thailand 泰国东南亚202 The Commonwealth ofDominica多米尼克加勒比海地区203 The Commonwealth ofPuerto Rico波多黎各加勒比海地区204 The Federation of SaintKitts and Nevis圣基茨和尼维斯加勒比海地区205 The Northern MarianaIslands北马里亚纳大洋洲206 The Republic of Coted\'ivoire科特迪瓦(旧名象牙海岸,IvoryCoast)西非207 The Turks and CaicosIslands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加勒比海地区208 The United States VirginIslands美属维尔京群岛加勒比海地区209 Togo 多哥西非210 Tokelau 托克劳(新)大洋洲211 Tonga 汤加大洋洲212 Tunisia 突尼斯北非213 Turkey 土耳其西亚214 Turkmenistan 土库曼斯坦中亚215 Tuvalu 图瓦鲁大洋洲216 Uganda 乌干达东非217 Ukrainian SSR 乌克兰东欧218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联酋西亚219 United Kingdom 英国西欧220 United States 美国北美北部221 Uruguay 乌拉圭南美南部222 Vanuatu 瓦努阿图大洋洲223 Vatican City State 梵地冈南欧224 Venezuela 委内瑞拉南美北部225 Vietnam 越南东南亚226 Wallis and Futuna Islands 瓦利斯与富图纳(法属)大洋洲227 western sahara 西撒哈拉西非228 Yemen 也门西亚229 Zambia 赞比亚南非精品文库230 Zimbabwe 津巴布韦南非。
欧洲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全球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消费者的要求日渐复杂,新兴市场应运而生,众多的国际企业正积极优化其生产活动的地点和物流体系,以求更出色应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欧洲物流业发展形式和未来趋势。
标签:欧洲物流业增值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贸易壁垒的解除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货物运送变得更为经济而且便捷。
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竞争的大市场,物流管理的新面貌也从传统工厂内部的仓储和运输,扩展到公司外围,整合与供应链有关的合作者,将产品研发、订单、采购、生产计划及控制、顾客服务连成一体。
在全球经贸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欧洲,其物流发展与进步影响世界物流走向。
一、影响欧洲物流业发展的因素1.互联网技术和个性化需求。
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这也正在改变欧洲市场的面貌。
消费者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想要的产品并且比较他们的价格,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开始取决于消费者而非生产商。
而现代消费者的要求日益复杂,他们青睐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制造商也就必须在其产品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在目前强调“个性化生产”的竞争态势下,要以传统营销学的方式将消费者划分成几类目标客户越来越困难。
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方式因人而异并且不断变化,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正在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
2.全球性采购及制造。
制造商们通过重整其全球供应链来顺应全球化趋势,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所谓重整全球供应链也就是整合生产和物流体系,以降低运营成本、加强灵活机动性、提高整体效率,从而提升客服水平。
这种做法导致了工厂数量的减少,但却更趋于专业化、合理化和产销弹性。
在经历了21世纪初期几年的全球生产高峰期以后,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步趋缓,厂商面临大幅削减成本、提升利润,对顾客忠诚度的竞争加剧和建立战略合作的紧迫性也日益增大。
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是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同时以全球布局的角度与供应商合作,以实现规模效应。
中欧班列英语作文In the heart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 new Silk Road is emerging, connecting China with Europe through a network of rail lines. Dubbed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CERE), this modern marvel of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has been revolutionizing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ntinents.The CERE's journey began in 2011 with just a handful of trains, but its growth has been nothing short of meteoric. Today, it operates over 5,000 kilometers of tracks, connecting more than 20 Chinese cities with over a dozen European destinations. This vast network of rails has not only缩短了 travel time but h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st of transportation, making it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shipping routes.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CERE are immense. For Chinese exporters, it provides a reliable and cost-effective route to Europe, bypassing the congestion and delays often associated with maritime shipping. European businesses, on the other hand, gain access to a vast market of high-quality, cost-competitive goods. This mutual accessto markets has fostered deeper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leading to increased trade volumes and job creation on both sides.Beyond the economic sphere, the CERE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cultural ambassador. It has brought together people from diverse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fostering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through shared experiences. The trains carry not just cargo but also stories, bringing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culture to the other's shores.Environmentally, the CERE has als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As a green mode of transport, rail freight is far more efficient than road or air transportation in term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y encouraging the use of rail, the CERE is helping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line with global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The future of the CERE looks even more promising. With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network, it is expected to further enhance connectivity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New technologiessuch as digitalization and automation are being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making it even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In conclusion,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is not just a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it is a symbol of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vity between two great continents. Its transformative power has been felt across economic,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omains, paving the way for a brighter future of mutual prosperity and understanding.**中欧班列的变革力量**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正在崛起,它通过一系列铁路线路将中国与欧洲紧密相连。
中欧班列发展历程、逻辑、历史经验与对策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欧班列是指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铁路运输线路,是一种便捷高效的跨国货物运输方式。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欧班列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欧贸易合作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逻辑、历史经验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中欧班列进行分析。
一、发展历程中欧班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91年,当时首趟从东欧到华东地区的货物列车开行,开启了中欧班列的先河。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逐渐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重要货物运输通道。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欧班列的发展,各类中欧班列的数量和频次都得到了大幅增加。
二、逻辑分析中欧班列作为铁路运输方式,具有运输周期短、成本低、稳定性高等优势,相对于传统的海运和航空运输更为便捷高效。
中欧班列还能够实现多式联运,与陆路运输、海运等其他运输方式形成互补,为中欧贸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历史经验在中欧班列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运输时间较长,特别是在面对跨国运输时,跨境通关、轨道转换等环节都会增加运输时间。
其次是运价较高,使得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接受。
最后是运力不足,满足需求的中欧班列数量不足,导致货物积压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是加强跨境通关合作,简化手续、减少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其次是降低运输成本,通过政府补贴、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提高中欧班列的竞争力。
最后是加大投入,提高运力水平,增加中欧班列的数量和频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二篇示例:一、中欧班列发展历程中欧班列,即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铁路班列运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欧洲间陆路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
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1年,当时第一列中欧班列从中国沈阳出发,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最终抵达德国。
各大国家的发展趋势英文Please note tha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generalizations and may not apply to every country:1.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s experienc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in industries such as technology and finance. However, there are growing concerns about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2. China: China has achiev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coming a global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It is also investing heavily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However,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an aging population.3. India: India has been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growth, driven by sectors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It has a young and growing workforce, but also contends with income disparity, inadequate healthcare, and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4. Germany: Germany is known for its strong manufacturing sector, particularly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t has a stable andwell-developed economy, but is grappling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andthe need for technological adaptation.5. Japan: Japan has a highly advanced and innovative economy, with strong sectors such as automotive and electronics. However, it is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a shrinking population and high levels of public debt.6.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Kingdom has a diverse economy, with strong sectors such as finance,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llowing its departur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there is uncertainty about the impact on its economy and trade relationships.7. Brazil: Brazil has a large and diversified economy, with sectors such as agriculture,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However,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high levels of inequality,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crime rates.8. Russia: Russia has a strong natural resources sector, particularly in oil and gas. It is working towards diversifying its economy, bu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demographic decline and economic sanctions.9.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has a well-developed financial and mining sector, but also contends with high unemployment rates, income inequality, and social issues such as crime and corruption.10. Australia: Australia has a resource-rich economy, particularly in sectors such as mining and agriculture. It also has a grow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ector. However,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particularly on its agricultural industry.。
欧洲,也称作“欧罗巴洲”(Europe),名字源于希腊神话的人物“欧罗巴”(希腊语:Ευρπη),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66°10′E,67°46′N),南至马罗基角(西经5度36分,北纬36度),西至罗卡角(9°31′W,38°47′N),北至诺尔辰角(27°42′E,71°08′N)。
欧洲的面积是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仅次于亚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属欧罗巴人种,是人种比较单一的大洲。
欧洲是人类生活水平较高、环境以及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及适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诺尔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罗卡角。
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合称为亚欧大陆,而与亚洲、非洲合称为亚欧非大陆。
因为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欧洲的边界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了多个'欧洲’的概念。
地理位置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
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 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离赤道最远的一洲。
它没有热带。
欧洲四个极点的位置分别是:东为北乌拉尔(东经66°10’);最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罗卡角(西经9°31’);最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诺尔辰角(北纬71°8’);最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马罗基角(北纬36°)。
地理之最多瑙河——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者:禹珊瑚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中欧关系进入调整期,双方开始以更现实的态度评估共同利益,采取务实的外交政策,但同时,一些在“蜜月”期间被回避的问题也开始成为影响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全球战略:多极化与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multilateralism)中国对世界格局走向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将被多极化取代,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欧盟也将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
中欧双方对美国势力主导世界的不满,对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要求,使得中欧在战略利益上存在共同之处,这也将推动中欧双方以对抗美国霸权主义为目标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然而,欧盟是否预备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潜力?欧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是否昭示着其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一极的雄心?有学者认为欧洲多数国家希望看到一个多种力量并存,不同力量既合作协调又相互竞争制约的“多极世界”,欧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一极应在其中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作用。
而欧盟的举动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看法。
近年来,欧盟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倡导以坚持国际规制为原则处理全球问题,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提出质疑和反对,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始根据自身利益采取不同于美国的冲突处理模式。
然而,不同于中国学者对欧美关系的判断,部分欧洲学者认为“以美国为对手来定位欧洲是难以置信的”,一方面欧盟与美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高政治领域存在共同之处,双方长期紧密的关系有着稳固的基础。
另一方面,欧盟在安全领域仍然难以离开美国及其主导下的北约的军事力量。
美国通过支持欧洲一体化以及通过北约对欧洲安全的承诺在欧洲安全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盟认为,没有美国的合作,欧洲安全和国际安全均没有保障。
欧洲无法承担与美国关系僵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而在伊拉克战争后,欧盟即着手恢复欧盟关系,建立新的跨大西洋关系,巩固美欧同盟。
而且,随着美国战略转移的意向逐渐显露,欧盟开始担心其丧失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欧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的努力也部分来源于这种担忧:“一个行动能力不重要的欧洲,会在全球范围内缺乏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