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8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调节研究要求:基本要求:1.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1.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C)神经元。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效应器只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4.XXX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C)③①④⑥②⑤。
5.某人因受外伤,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开。
一般情况下(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8.神经冲动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通过膜电位变化产生的(C)局部电流。
9.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第二章讲述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着重介绍神经系统的调节。
研究要求包括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则是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部分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巩固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答案]:B2“脊髓灰质炎”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如下图所示,这时观测到a、b两点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A.在膜内是b→a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C.在膜外是b→aD.在膜外是a→b[答案]:C4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
其原因是()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答案]:D5下面对突触和突触小体的理解,错误的是()A.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而突触小体只涉及一个神经元B.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C.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具有生物膜结构D.突触前膜是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共有结构[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叫做突触小体,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但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是细胞内部的结构。
[答案]:B6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下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项错误。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
2. 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能够分析简单的神经调节失误。
3. 培养运用神经调节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与神经调节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简单的神经调节失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动画和相关案例。
2. 准备用于演示的模型或道具,如神经元切片、神经调节示意图等。
3.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诠释神经调节的过程。
4. 安置学生预习,准备讨论与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神经系统调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主题。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的。
3. 介绍神经反射弧:讲解神经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组成部分。
让学生了解神经反射弧是如何实现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
4. 探讨神经调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又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反射的区别和特点。
5. 讲解神经系统分级调节与整体性:介绍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分级调节的,以及神经系统是如何与各个器官系统互相协调,实现人体整体性的。
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神经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如何珍爱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7.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例如,分析一个因为神经系统疾病而导致行走不便的患者,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8.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神经反射弧,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信息,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项错误。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B项正确。
即使有完整的反射弧,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肌肉麻醉后不能完成反射,C项错误。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不相同,反射是功能,反射弧是结构,D项错误。
答案:B2.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A.丙酮酸氧化分解B.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解析: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答案:B3.(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项正确。
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项错误。
膝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髓中,C项正确。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项正确。
答案:B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解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其次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学问点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1)结构(如下图所示)神经元{细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起{树突:短儿多。
将兴奋传向细胞轴突:长而少。
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其中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称为髓鞘。
髓鞘与这些突起共同组成了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了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就像是细铜丝与导线的关系。
2.神经调整的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射。
②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提示】 1.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无反射,但具有应激性,如草履虫。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分(如下表)获得刺激参加反射的中枢反射弧是否需强化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刺激(干脆刺激)脑干和脊髓固定不变不须要条件反射通过学习获得,是后天性的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不固定,可变需不断强化叫干脆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详细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有干脆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没有干脆的关系,而必需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3.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1)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将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将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活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图所示。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文档: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含解析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理解反射弧结构和各部分功能2.结合教材图解和相关物理知识,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1。
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
通过分析电位的产生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培训科学思维的习惯3.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据图填空)图中序号依次表示:①细胞体,②树突,③轴突,④轴突的末梢。
(2)反射①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图)①a。
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e。
传入神经,f。
感受器。
②图中a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③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通过完整反射弧.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的概念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①电位变化图中A代表静息电位,由于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图中B代表动作电位,由于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②局部电流a.形成原因: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b.方向错误!(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反射弧都需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的参与。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提示:1.√2.√3.√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课标要求] 1.概述突触的结构。
2.描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借助示意图和相关实验加深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理解。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2.突触的常见类型(如图所示)A .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
B .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此外,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3.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膜( )(3)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因此神经递质是大分子有机物( )(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答案 (1)√ (2)√ (3)× (4)×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
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神经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发Na+或Cl-内流进入突触后神经元,这两种离子内流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吗?提示Na+内流会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l-内流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兴奋传递过程中,在整个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信号转换分别是怎样的?提示整个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3)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常为兴奋性递质)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第二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组题:张太波 审题:张萍 使用时间:2012年6月14日学科主任:回扣基础构建网络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 。
2.反射的概念在 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 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 的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包括 (起感受作用)、 (把兴奋向中枢传递)、 (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把兴奋传递出去)、 (由运动神经末梢及与其相连的 或腺体所组成)五个部分组成。
1- 2-3- 4-5-6- (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判一判(1)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
( )(2)反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 )(3)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 )(4)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5)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突触间传递1.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静息电位电荷分布为 ,产生原因主要是 外流造成的;受刺激后变为动作电位,电荷分布为 ,产生原因主要是 内流造成的。
4.突触结构及信息传递过程(1)突触前膜指上一个神经细胞 (结构名称)顶端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指下一个神经细胞的 部分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 (填内环境)。
(2)单向传递的原因: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 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 中枢;小脑:维持身体 的中枢;下丘脑: 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 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心血管中枢。
(2)联系:位于脊髓的 中枢,受脑中相应的 中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