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专题)最新版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11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一、选择题1.(2021·云南中考真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黄埔军校的创办C.北伐战争的开始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答案】A【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
所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故选A;BC都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排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产,D错误。
2.(2021·四川中考真题)北伐战争中,下图所示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
歌曲中的“大联合”指A.革命统一战线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爱国统一战线【答案】A【详解】根据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歌》响彻大江南北,其中“工农学兵,大联合”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A;B是1937年抗日战争中建立,排除;C是抗战胜利后建立,排除C;D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排除。
3.(2021·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某同学做“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历史专栏黑板报,其中写到:“他们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郴州宜章,发动年关暴动,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其中的“他们”是指A.朱德、贺龙B.朱德、陈毅C.周恩来、刘伯承D.叶挺、贺龙【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后,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
但在途中,革命军遭到失败。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宜章县发起的年关暴动,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
因此,材料中的“他们”是指朱德、陈毅,故选B项,排除ACD项。
4.(2021·四川德阳市·中考真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
国共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专题三: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命题趋向】国共两党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由于高考逐步侧重经济史、文化史的考查,因此作为政治史内容的国共两党关系在考查力度上有所下降,一般以客观题为主。
受时事政治的影响,2005年江苏、广东高考历史卷中出现过主观题。
随着2005年4月底和5月初“连宋登陆”成为现实,关于国共两党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问题开始大幅度升温,极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复习重点: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性质、影响。
国共两党和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及其启示。
导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大事及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
其中国共两次合作及海峡两岸交流加强是重点。
【考点透视】本专题考点知识可以整合为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国共两党合作与对峙的关系演变,即1921~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27~1936年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7~1947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决战,1949~现在国共两党的隔海对峙。
(一)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比较表(四)国共两党政权的对峙及其影响(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1)1949年10月到1987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2)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1月,叶剑英提出九条对台方针。
③1982年1月,邓小平把“九条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常考专题突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合作实现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收策(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石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合作成果一、黄埔军校概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二、北伐战争时间1926年7月开始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主战场湖南、湖北著名将领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二:国共第一次分裂:国民党内战,给日本以可趁之机知识点三: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知识点四:国共第二次分裂,人民解放渣战争,台湾与祖国分离决战阶段战役名称时间指挥官参战部队结果意义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南京解放概况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异背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中日民族矛盾加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和国民党采用党外合作形式,各自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斗争对象军阀和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