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59.93 KB
- 文档页数:3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特点
1. 《儒林外史》的讽刺那可真是入木三分啊!就说范进中举那事儿,好家伙,一朝中举他居然疯了,这不是狠狠讽刺了那些一心追求功名的人吗?
2. 它的讽刺多巧妙啊!像严监生临死前还惦记着那点灯的两根灯草,哎呀呀,这把那些吝啬鬼刻画得太绝了,多形象啊!
3.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隐蔽呀,周进在贡院里痛哭,这背后不就是在嘲笑科举制度的荒唐吗?
4. 书里的讽刺还特别广泛呢!从官员到儒生,各个阶层都没放过,就如同那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把人性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讽刺牛不牛?
5. 它的讽刺还带着点黑色幽默呢,匡超人从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一个虚伪的骗子,这变化让人唏嘘,不就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绝妙讽刺吗?
6. 儒林外史的讽刺有时候真让人咋舌!那个王惠一上任就想到敛财,这讽刺得多大胆呀,把官场的黑暗暴露无遗!
7. 瞧瞧,书中对那些所谓名士的描写,表面上夸他们,实际却满是讽刺,就像杜慎卿装模作样地搞所谓的“选美大赛”,真让人啼笑皆非啊!
我觉得《儒林外史》通过这些讽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荒唐,真不愧是经典之作啊!。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想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有哪些?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讽刺的意思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腐朽和虚伪,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林外史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
小说中的官场风气丑恶、腐败贪污,官员们虚伪奉承、明哲保身,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民生。
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品级较低的小官,他们都沉迷于权力和金钱的欲望,互相攀比、勾心斗角。
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形象,儒林外史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
其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士人阶层。
小说中的士人们背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他们以功名利禄为唯一追求,不择手段地谋求个人地位和财富。
他们虚伪而自大,口口声声讲究仁义道德,实则不顾良知,瞒天过海,一味追逐名利。
儒林外史以揭示士人的虚伪为主线,通过激烈而生动的对话和行动,让读者看到这些人的真实面目。
再次,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小说中的男女角色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束缚。
女性在封建社会被视为附属物,她们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服从男性和繁衍后代上。
而男性则沉迷于权力和享受,他们不顾家庭责任,追求外遇和纨绔生活。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体发展的束缚和侵害。
最后,儒林外史讽刺了当时的儒学思想。
小说中的士人们虽然标榜儒学思想,但他们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却十分肤浅和功利。
他们背离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追逐功名利禄,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公益。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儒学的虚伪和实际意义的扭曲。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的讽刺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它通过讽刺官僚体制、士人阶层、礼教观念和儒学思想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超越了个体,具有普世价值,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启示。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根据实际写法,情况是假的。
他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场景中自然地揭示人物的反讽,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恨倾向,让人物自我表演。
比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通过马二先生本人的表演,讽刺了迂腐儒生可笑可怜的本质特征。
2.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不一味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可笑的一面,注意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
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
但他同时又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息人之难。
3.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等。
4.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达到讽刺之意。
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堂皇言辞与卑鄙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5.通过合理的夸张,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显示讽刺意味: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讽刺的语气里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情。
一些讽刺作品受到无情的抨击,而另一些则包含同情和怜悯。
7.小说人物的取名。
如王德、王仁一忘德、忘仁,昏朽的“二进"竞然名“进”,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的意思。
8.意外的描述。
比如用当面曝光的方式,把讽刺对象置于尴尬的境地。
或者用其他人物无情地嘲讽被讽刺的对象,让其看起来很丑。
9.戚而能谐、婉而能讽。
描述悲惨的故事时,使用幽默的语言。
在对腐朽的封建末世批判时,使用委婉平和的语气。
他没有泼妇骂街一般,而是客观描写,没有一句坏话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讽刺境界。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于世。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吴敬梓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在小说中,他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命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备受亲友的冷落和欺凌,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肆意辱骂。
然而,一旦中举,他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不屑一顾变得阿谀奉承。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情冷暖。
再如,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对比。
周进在未考取功名时,只能在私塾里当先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去参观贡院时,竟悲痛欲绝地一头撞在号板上。
而范进也是在多年科举的折磨中苦苦挣扎,最终因中举而喜极而疯。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科举制度的荒诞和不合理。
其次,作者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化讽刺的力量。
在描写严监生临终时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种夸张的描写将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贪婪和吝啬的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样,在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疯时,打范进一巴掌的情节也运用了夸张。
胡屠户平时对范进畏畏缩缩,此时却不得不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而打完之后,他的手竟然疼得弯不过来。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了胡屠户的紧张和恐惧,也让读者对他的虚伪和怯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讽刺的深度。
比如,在描写匡超人的蜕变过程中,通过他对待马二先生的态度变化这一细节,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忘恩负义。
起初,匡超人对马二先生感激涕零,言听计从。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部作品的讽刺手法独具特色,运用巧妙且多样,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一,对比讽刺。
作者通过人物前后行为、遭遇的对比,展现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是百般辱骂和轻视,说他“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却夸他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这种鲜明的对比,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如周进,未考取功名时,在薛家集受尽冷眼和嘲讽,被梅玖等人戏弄。
而当他后来中了进士,升了御史,做了广东学道,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又对他毕恭毕敬。
这种前后境遇和他人态度的强烈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其二,夸张讽刺。
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的荒诞。
严监生临死前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芯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芯才断气的情节,将他的吝啬夸张到了极点,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的吝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还有匡超人,原本是个朴实善良的青年,后来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变得撒谎吹牛、忘恩负义、道德沦丧。
作者通过对他行为和思想变化的夸张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其三,细节讽刺。
书中通过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描写,达到讽刺的效果。
比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他面对美景毫无欣赏之情,心心念念的却是那些吃的东西和科举文章。
他看到女客,不是欣赏其美貌,而是关注她们的鞋子款式,想着能否作为写文章的素材。
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马二先生迂腐、庸俗的形象,讽刺了他被科举制度禁锢的头脑。
又如王惠上任南昌太守时,衙门里响的不是升堂办案的鼓声,而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这一细节揭示了他贪婪、搜刮民脂民膏的本质。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充满了讽刺的宝藏。
说实话,读起来让人又想笑又想气,感觉作者吴敬梓像是在用一把尖锐的针,戳破那些伪君子的伪装,一点也不手软。
你看吧,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的满口仁义道德,可惜都是假大空的纸上谈兵;有的自以为是地以知识为傲,却对社会的残酷一无所知。
吴敬梓就在这样的人物身上狠狠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病态,简直就是在跟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还是活得像个木偶。
”他通过讽刺,把那种“空谈理论”的做作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直摇头。
比如说书中的范进,哦,他那一段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范进,明明脑袋不太灵光,结果每次考试都靠着“运气”过关。
可他偏偏特别相信自己是什么“文人”,自己才是有学问的那一个。
哈哈,你说他能不被讽刺吗?那一副自命不凡的模样,完全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个文化人,能在学术上指点江山。
”可是,看看他最后被一纸状元封号,才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吴敬梓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书生满肚子的空话,表面上都是“忠诚、正直、诚实”,但实际上呢?一个个都只是为了名利、为了前途,连最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
说到讽刺,不得不提的还有书中的朱尔东。
朱尔东是个典型的“有理想无能力”的角色。
他头脑一热,想着去考举人,却连读书都读不明白。
这个人呢,跟范进不同,他不是单纯的运气问题,而是缺少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却偏要装得自己能成大器。
他理想很丰满,能力却是零,简直就是在告诉你,空有一颗雄心壮志,却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注定要落得个“被人耻笑”的下场。
读着朱尔东的故事,你不仅能感受到那种笑中带泪的讽刺,而且还能看到当时那些人在追求功名利禄时的盲目和贪婪。
吴敬梓真的是在告诉我们,别总想着一夜成名,你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立足社会。
再看看书中其他那些人,个个都让你觉得既好笑又惋惜。
无论是程朝宗,还是孟青山,他们的形象都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中“虚伪”和“势利”的一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儒林外史》是明代文学大家罗贯中的一部爆笑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滑稽漫画”,用讽刺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拨动了许多被压抑的心灵。
讽刺艺术比较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滑稽和幽默的手法,暗示地暗讽被讽刺的对象,以让读者看到他们脸上不自觉的笑容,以此来达到批判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艺术手法之一就是言语暗示法。
罗贯中在小说中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来暗示被讽刺的事物,从而把被讽刺的对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起到了深刻的效果。
比如,在小说中罗贯中暗示徐誉的腐朽贪污及权贵腐败,说:“徐曰:‘我今日成人之礼,宁做不去?’曰:‘子非今日病也,初五比赛,今后全家安乐。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徐誉想要跳过初五考试时,他暗示自己家庭中有腐败的行为存在,因此他担心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全家人都会惹上麻烦。
另外,《儒林外史》中的一些题材也有讽刺的用意,比如描写科举考试的残酷场景:“又有一百分,未马蹄之前及鞭声之后,童童骇然,拜拜而起,而复坐,以反应考官的严厉。
”段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当时考试的紧张气氛,也体现出罗贯中对科举考试的反抗精神。
此外,《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古代口头禅,以讽刺官员专权跋扈,比如形容他们不让他人插话的行为:“只为尊者,不为卑者,只为官服,不为老乡。
”罗贯中还将古代礼教上的理念反过来用于讽刺,让读者看清古代社会的腐败滋味,引发读者的反思。
最后,《儒林外史》中有几位人物既是官吏,又是专家,他们经常用智慧挫败对方,也是一种讽刺艺术,比如季大人和陈昌济,他们经常用一些刁钻的说辞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让官吏无话可说,这也是一种暗讽。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中国古代腐败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艺术技巧也为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佳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明朝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角的讽刺小说,通过描写这些人在官场、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学术不端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这部小说讽刺艺术非常出色,下面是简要的概括和拓展:《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儒家知识分子的种种不是,揭示了明朝时期政治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问题。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他们在官场和学术界中的表现却常常是荒唐可笑、荒谬绝伦的。
例如,小说中的严嵩、冯保等人,他们是明朝时期的高级官员,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儒家的道德准则,甚至和法律相悖。
另外,小说中的科举考试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小说中的许多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抄袭,甚至使用药物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儒家的教育观念。
除了讽刺儒家知识分子之外,《儒林外史》还讽刺了当时的学术界。
小说中的许多学者都是当时的顶尖学者,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了学术道德,例如,小说中的顾炎武等人,他们主张反对迷信和外来思想,但却在自己的研究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思想。
另外,小说中的徐渭等人,他们也是当时的学术领袖,但他们的研究却常常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只是在追求学术的“花架子”。
除了官场、学术界之外,《儒林外史》还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但他们却常常陷入贪婪、自私和腐败之中,例如,小说中的商天章等人,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坑骗他人。
另外,小说中的沈括等人,他们也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甚至和犯罪有关。
《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儒家知识分子和政治、学术界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学术不端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讽刺小说。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
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
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现在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写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
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可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一、来源于真实的作品题材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
如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
这种讽刺描写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
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
”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己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
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曾经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二、朴实客观的故事叙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
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起跑到汤知
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
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
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
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
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
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
”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
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
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
寸丝半粟的便宜”,巧在这时,小厮来找严贡生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谎言立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费笔墨告诉我们严贡生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从谎言中找到答案了。
相反,若作者自己来描绘严贡生是怎样的人则达不到这样的讽刺和直白效果,描绘文字也会苍白无力。
再如小说第十四回: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更为生动、逼真。
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有名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己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
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三、喜剧的人物对象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看似让人忍俊不禁,实则过后却让人有着浮想联翩的沉思,看似喜剧上演,实则悲剧潜伏其后。
吴敬梓用喜剧的场面给我们展示的是悲剧的人格,并揭示形成悲剧人格的原因。
且看小说第七回,写范进受其师周蒉轩的嘱托,到山东上任后,若有他的老乡荀玫应考,“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
范进在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到此事,而正苦于在落卷中找不到荀玫的名字时,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讲了一个老先生不知苏轼的笑话,其中有这样两句“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
而已中进士的范进愁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这话从一个进士嘴里说出来,不能不让人笑着感叹,简直是个闹剧,苏轼何其人也!范进何其人也!是个深层次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悲哀,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群儒的悲哀。
再看小说开头所写的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奚落和嘲弄。
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看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
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将他抬出贡院,他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直到众人决定出钱替他买取监生资格,他才再不哭了,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劾!”这段并没有描绘周进的心理动态,而是通过他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的一连串动作,反映出周进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四、夸张的细节描写
所谓的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儒林外史》在很多章节中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以充分显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可恶之极,这也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为了夸耀孙家老太太对自己的重视和富贵,说:“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我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托挂,把脸都遮满了,一边一个丫头拿手替我分开了,才露出嘴来吃他的蜜饯茶。
”王太太以为自己这样说可以耀自己,满足自己那颗虚荣的心,却不知夸张地展示了她自己庸俗可笑和自以为是的一面。
那个样子吃茶,与其说是享受富贵,不如说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讽罢了。
这些例子精彩的描写都因运用了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地接露了问题的
本质。
《儒林外史》的文字简洁生动,描写真切,讥嘲之中别有一种冷峻的神情。
《儒林外史》在深刻揭示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的同时,更通过讽刺士人的种种丑行,全面批判了儒林道德的沦丧。
《儒林外史》虽以批判现实的深度取胜,他也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希望,正如封建社会后期许多进步的有识之士一样。
吴敬梓的理想中也充满着新旧交织的矛盾,在找不到新的出路时,往往回溯上古,以返朴归真为最高理想。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2005.8
2、吴敬梓《儒林外史》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7
3、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
4、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