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课件-1《葫芦丝吹奏》 西师大版(共14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17
葫芦丝精品教案第1课《初学葫芦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葫芦丝基础教程》第一章,内容包括葫芦丝的基本结构、演奏姿势、发音方法及基础音阶的演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基本结构,掌握演奏姿势和发音方法。
2. 学会演奏基础音阶,并能简单地进行旋律演奏。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阶演奏的连贯性与音准。
教学重点:演奏姿势、发音方法及基础音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葫芦丝、教材、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学生准备:葫芦丝、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葫芦丝演奏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葫芦丝的音乐魅力。
2. 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葫芦丝的基本结构、演奏姿势、发音方法,并示范演奏基础音阶。
3. 示范与练习(10分钟)示例:教师示范演奏《小星星》,学生跟随练习。
随堂练习:学生两人一组,相互纠正演奏姿势和音准。
4.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并进行个别指导。
5.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葫芦丝基本结构2. 演奏姿势与发音方法3. 基础音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练演奏基础音阶;(2)练习演奏《小星星》。
2. 答案:(1)音阶演奏:要求连贯、音准;(2)《小星星》演奏:要求节奏准确、音色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1)了解葫芦丝的历史及发展;(2)欣赏更多葫芦丝演奏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音阶演奏的连贯性与音准;2. 教学重点:演奏姿势、发音方法及基础音阶的掌握;3. 互动环节: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疑问;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难度及答案的准确性。
一、音阶演奏的连贯性与音准1. 连贯性:要求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手指的灵活运用,避免出现音断现象。
葫芦丝吹奏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章——《民族风》。
具体内容包括对葫芦丝这种传统民族乐器认识与吹奏技巧掌握。
教材中详细介绍葫芦丝历史、构造以及吹奏方法,并结合实际曲目《月光下凤尾竹》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认识葫芦丝这种民族乐器,解其历史和构造。
2. 学会基本葫芦丝吹奏技巧,能够吹奏简单曲目。
3. 通过学习葫芦丝,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葫芦丝吹奏技巧,如气息控制、指法等。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吹奏方法,能够独立吹奏简单曲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葫芦丝、音响设备、教学PPT等。
2. 学具:每人一只葫芦丝,乐谱《月光下凤尾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月光下凤尾竹画面,引出本节课主题——葫芦丝。
2. 讲解:介绍葫芦丝历史、构造以及吹奏方法。
结合PPT,让学生解葫芦丝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音乐中地位。
3. 实践:分发葫芦丝,教师示范吹奏技巧,学生跟随学习。
4. 例题讲解:以《月光下凤尾竹》为例,详细讲解吹奏技巧和指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吹奏,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葫芦丝历史、构造2. 吹奏方法及技巧3. 曲目《月光下凤尾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练习吹奏《月光下凤尾竹》,并录制视频。
2. 答案:正确吹奏出《月光下凤尾竹》旋律,指法熟练,气息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吹奏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解其他民族乐器,举办民族音乐会,展示所学成果。
同时,推荐相关曲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吹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方面,我特别关注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选取。
选择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章《民族风》,这一章节不仅介绍葫芦丝这种传统民族乐器,还结合具体曲目《月光下凤尾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葫芦丝在民族音乐中应用。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3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与小乐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一首歌曲,本节课主要通过葫芦丝与小乐队的演奏形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魅力。
歌曲以我国傣族民间舞曲为基础,改编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葫芦丝曲目。
教材通过此曲,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但同时,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月光下的凤尾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奏、合唱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歌曲的民族特色,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感受和理解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学会协作演奏。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分组练习、示范演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提高协作演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模仿、演奏、合唱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示范演奏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2.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民族特色以及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协作演奏练习。
4.示范演奏:教师演奏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5.合唱练习:学生合唱歌曲,体会多声部音乐的魅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光下的凤尾竹》1.背景与特色2.演奏技巧3.多声部音乐感知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演奏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分组练习和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
乡村少年宫音乐社团校本教材《葫芦丝》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葫芦丝简介葫芦丝为云南地区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使用的单簧吹管乐器。
用竹管、葫芦制成,有七个个按孔(前六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
演奏时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
葫芦丝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
葫芦丝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
合奏时葫芦丝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葫芦丝和葫芦丝在音色上区别不大。
葫芦丝的簧片是裸露的,葫芦丝的簧片在葫芦里面,音域通常是一样的。
但是葫芦丝有多个管,发的是复音,而葫芦丝是单音。
二、葫芦丝结构图示(同葫芦丝)三、按孔方法及部位注意的问题: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多有不利。
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得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
一般手指抬到距管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四、演奏姿势吹奏葫芦丝的姿势分坐、立两种,通常称为坐式和立式。
(一)立式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时采用这种姿势。
要求身体站立,自然放松成垂直状,两脚稍稍分开,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稍微弯曲,两肘部下垂,管体稍向前,与上身成45度角。
切忌过分挺胸或歪斜。
(二)坐式就是坐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合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两腿稍稍分开,身体要正,头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与身体成45度角。
切忌过分放松或僵硬。
五、气息的运用吹奏葫芦丝的气息与竹笛、竖笛的气息截然不同。
竹笛、竖笛吹奏低音时气流要轻缓,而吹奏葫芦丝的低音(低音“”音除外)气流要强;竹笛、竖笛吹奏高音时气流要强,而葫芦丝的高音只能缓吹,如果用气过猛可能导致无乐音或损坏簧片。
同学们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1)吹奏低音“”时气流要急,而且气息要下沉,有一种下坠的感觉;(2)吹奏中音“1 2 3”时气流要适中;(3)吹奏高音“5 6”时气流要渐缓,气息要有所控制,有一种上提的感觉;(一)风门指吹奏葫芦丝时,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叫“风门”。
葫芦丝教学教材一.葫芦丝的基本介绍1.认识葫芦丝葫芦丝有大的,有小的,有高音葫芦丝,也有低音葫芦丝。
按葫芦丝的体积由小到大,或按高音到低音,可以分为:小F、小降E、小D、小C、降B、A、大G、大F、大降E、大D等调。
小F调葫芦丝体积很小,大D调葫芦丝体积大,还有更大的大C调葫芦丝——不常用。
常用的也就小F、小D、小C、降B、大G、大F、大D等调,最常用的就小D、小C、降B、大G、大F。
2.胸腹式呼吸法吹葫芦丝要用胸腹式呼吸法,这与声乐和其它吹奏乐的方法一样。
有些初学者,呼吸方法不正确:吸气时腹部内收,胸部膨胀。
这种呼吸法是吹不出乐音来的。
首先说自然呼吸:吸气时腹部向外鼓,呼气时腹部内收。
胸腹式呼吸法则是对自然呼吸的加强。
下面按步骤说明一下胸腹式呼吸法的操作:第一步:吸气时小、中腹部向外鼓,气要吸到丹田(小腹)。
可嘴鼻一同吸气。
第二步:气吸满后可始呼气(用嘴呼气)。
开始呼气时,腹部还是要保持膨胀状态,不要急于内收,似乎腹部还有点向外顶的意思。
腹部保持膨胀状态下均匀地呼气。
第三步:当呼出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气量时,腹部开始自然内收,将余气均匀呼出。
3.音域分类:音域通常是指人声或某一种乐器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
总的音域是指音列的总范围,即从它的最低音到最高音间的距离而言。
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是指在整个音域中所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如钢琴的音域是A2-C5。
音区是音域中的一部分,有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三种。
在整个音域中,小字组,大字一组合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
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和小字五组属于高音区。
大字组,大字一组和大字二组属于低音区。
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音区划分,是不尽相同的。
如男低音的高音区是女低音的低音区等... ... 各音区的特性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
说了这麽多,呵呵:)我举个实例吧:圣桑在《动物的狂欢节》组曲里面(具体第几章我忘了)采用了这个主题,所不同的是改用钢琴慢速地在低音区缓缓地奏出,使原来活泼愉快的情趣变为呆笨迟钝的步态。
葫芦丝吹奏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的第三章——《民族风韵》中的《葫芦丝吹奏》。
本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葫芦丝的历史、构造、演奏技巧以及经典曲目吹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掌握其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
2. 通过学习葫芦丝吹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如吐音、滑音、颤音等。
教学重点:葫芦丝的基本构造、演奏姿势和指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葫芦丝、音乐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葫芦丝、乐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葫芦丝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色,引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简介葫芦丝的历史和构造。
b. 讲解葫芦丝演奏的姿势、指法和基本技巧。
3. 实践操作:a. 示范演奏,让学生跟随老师学习演奏姿势和指法。
b. 分组练习,相互指导,提高演奏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简单葫芦丝曲目,进行步骤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练习吹奏曲目,老师个别指导。
6.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吹奏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葫芦丝的历史与构造2. 葫芦丝演奏技巧a. 吐音b. 滑音c. 颤音3. 演奏曲目:《小河淌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吹奏《小河淌水》第一段,录制视频。
2. 答案:正确吹奏《小河淌水》第一段,音准、节奏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学葫芦丝,了解其他民族乐器,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葫芦丝演奏技巧的教学2. 实践操作中的个别指导和小组合作3. 作业设计中的视频录制和正确吹奏的要求一、葫芦丝演奏技巧的教学1. 吐音:讲解吐音的发音原理,示范吐音的正确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舌头的力度和速度。
葫芦丝教案第1课《初学葫芦丝》教案:葫芦丝教案第1课《初学葫芦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葫芦丝基础教程》第一章第一节,主要介绍葫芦丝的基本构造、吹奏姿势、呼吸方法、简单的音符和节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基本构造,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学生能够准确地吹奏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培养音乐感知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增强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构造、正确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
难点:准确地吹奏简单的音符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葫芦丝、教材《葫芦丝基础教程》。
学具:葫芦丝、教材《葫芦丝基础教程》、练习曲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葫芦丝的历史、起源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
2. 基本构造讲解:教师展示葫芦丝,讲解葫芦丝的基本构造,包括吹嘴、主管、簧片等。
3. 吹奏姿势讲解:教师示范正确的吹奏姿势,学生跟随模仿。
4. 呼吸方法讲解:教师讲解葫芦丝的呼吸方法,学生跟随练习。
5. 简单音符和节奏学习:教师讲解葫芦丝的基本音符(如长音、短音、颤音)和节奏(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学生跟随练习。
6.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吹奏简单的曲谱,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葫芦丝基本构造图示、正确的吹奏姿势图示、呼吸方法图示、简单音符和节奏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熟记葫芦丝的基本构造、正确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
2. 练习吹奏简单的音符和节奏,每天至少练习15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组织葫芦丝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葫芦丝基础教程》第一章第一节,主要介绍葫芦丝的基本构造、吹奏姿势、呼吸方法、简单的音符和节奏。
这些内容是学习葫芦丝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葫芦丝课程要求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其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
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由此可见,葫芦丝学习的特殊意义:它既能让人享受高雅艺术之魅力,又能让人感受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之精神的双重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活跃的手段之一,而葫芦丝无疑是推进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易于普及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乐器。
普及民族乐器要从小抓起,应该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葫芦丝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程目标:(1)了解葫芦丝的常识,熟练运用指法,掌握用气技术,会控制气息,能独立演奏。
(2)提高葫芦丝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通过合奏表演,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3)通过学习,了解乐器的发展史、乐曲的内涵、以及涉及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学习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三、学段教学目标三年级上学期1:认识葫芦丝,了解其特点、构造、流传区域及独特的音色。
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学会音阶的吹奏。
2:乐于参加葫芦丝学习活动,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创意美术——乐器·葫芦丝(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创意美术——乐器·葫芦丝》的相关内容。
该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艺术》第三节《民间乐器——葫芦丝的制作与描绘》。
详细内容包括葫芦丝的历史起源、结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绘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葫芦丝的历史起源、结构特点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绘画葫芦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
3. 通过对葫芦丝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葫芦丝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技巧。
教学重点:葫芦丝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葫芦丝、绘画工具等。
学具:铅笔、橡皮、彩笔、水粉、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实物葫芦丝,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名称,进而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葫芦丝的历史起源和结构特点。
(2)讲解葫芦丝的制作工艺。
(3)演示葫芦丝绘画技巧。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完成一个葫芦丝的制作和绘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和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1)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和绘画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创意美术——乐器·葫芦丝》2. 内容:(1)历史起源(2)结构特点(3)制作工艺(4)绘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葫芦丝”为主题,创作一幅葫芦丝绘画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合作探究、实践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葫芦丝的历史、结构、制作和绘画技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其他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等,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葫芦丝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