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找朋友》课件01.ppt
- 格式:ppt
- 大小:641.50 KB
- 文档页数:8
《读童谣找朋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童谣,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同时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童谣学习、互动游戏以及个人或小组表现准备。
1. 童谣学习:学生需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课本或网络资源学习《找朋友》这首童谣的歌词和旋律。
家长可辅助孩子通过播放音乐或跟唱来熟悉童谣。
2.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简单的“找朋友”音乐游戏。
游戏中,学生需按照童谣的节奏和旋律,与同伴进行互动,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交流来寻找“朋友”。
游戏过程中,学生应保持音乐的节奏感,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找朋友”的情境。
3. 个人或小组表现准备:学生需在家长的指导下,准备个人或小组的表演。
表演可以包括歌唱、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旨在展示学生对童谣的理解和表现力。
家长可帮助孩子准备必要的道具和服装,为表演增色。
三、作业要求1. 童谣学习:学生需确保能熟练背诵歌词,并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
家长需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确保孩子能准确掌握童谣的内容。
2. 互动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需保持良好的纪律和合作精神,积极与同伴互动,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需与同伴分享游戏体验,互相评价表现。
3. 个人或小组表现准备:学生需积极参与表演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动作、表情等。
小组表演时,学生需与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表演的顺利进行。
家长需协助孩子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如购买道具、制作服装等。
四、作业评价1. 家长评价:家长需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游戏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孩子对童谣的掌握程度、游戏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家长应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
2. 教师评价: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节奏感、与同伴的配合程度等方面。
教师可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社交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需将学习过程和游戏体验与家长分享,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一年级上册(新人教版)音乐全册教案—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找朋友》教学设计(读童谣)一、教材分析《找朋友》是一首二拍子的童谣。
通俗易懂的内容充满情趣,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以一个格子代表一拍的时值,形象、直观。
“声势”的运用,是一、二年级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按照节奏读童谣,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童谣《好朋友》,用拍手、跺脚等动作为童谣伴奏。
四、教学难点第四句的节奏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朋友导语: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谁来说一说你好朋友的名字?提问:你能按照这个节奏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吗?老师也带来了,我的好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听老师向你们介绍他:1.按节奏读出朋友的名字教师范读:我的好朋友名叫圆圆教师讲解:如果你的好朋友叫三个字的名字,比如:王小一你会怎么读呢?对了,按照节奏读出来就是:我的好朋友名叫王小一哦,是不是还有叫四个字名字的小朋友呢?那他们的名字按照这个节奏要怎么介绍呢?想好了吗?其实也很容易,我们就在每个方框中安排两个字,比如:我的好朋友,名叫才旦卓玛,你们学会了吗?2.加入声势——脚的练习导语:下面我们加上跺脚的动作为我们的童谣伴奏,和老师一起试一试,教师示范喊口令1234跺脚一次,多做几次就熟练了吧,那我们就边读童谣边用脚来伴奏,准备,开始。
师生一起读,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还是很容易得对吗?3.加入声势——拍手的练习那么,老师要增加难度喽,同学们请看,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可以了吗?没关系,和老师一起做吧,准备,开始(二)学习童谣《找朋友》1.聆听范读童谣。
2.教师给出节奏,进行半句的教读。
同学们注意这一句:难点:找到一个朋友你我大家手拉手,都是好朋友嘿3.教师整行范读,学生学习。
导语:听老师读一行之后,同学们再来读,准备开始。
4.完整读童谣。
《读童谣找朋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阅读童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习音乐的动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需要在家中自行阅读《读童谣》这首童谣,通过反复聆听和阅读,感受童谣的旋律和歌词的美感。
2. 团队协作作业:学生需要在第二天上课时,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搭档,两人一组,形成小团队。
教师提供一首预备的童谣《找朋友》,学生需要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编排一段符合歌曲气氛的小舞蹈或表演,并在课堂上展示。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阅读作业时,需认真体会童谣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音乐的魅力。
2. 团队协作作业中,学生需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舞蹈或表演的编排和展示。
3.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需遵守课堂纪律,尊重其他同学,保持良好的仪态和风度。
4.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并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参与程度、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分数或等级。
2. 教师将优秀作品推荐至学校广播站或校电视台进行播放或展示。
3.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通过反馈表格或邮件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和作业设计。
2.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作业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反馈环节,对教师的教学和作业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读童谣找朋友》这首童谣的熟悉程度,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读童谣找朋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朗读童谣,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能力。
2. 通过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通过找朋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朗读童谣:学生需在家中反复朗读指定的童谣,确保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估。
2. 分组活动:学生将在课堂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任务内容由教师随机指定。
分组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找朋友:学生需在课后自行寻找与自己音乐素养相近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以便于互相学习和交流。
寻找的过程应注重实践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 提交作业时应确保内容真实有效,如有特殊情况需向教师说明。
3.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
4. 课后寻找新朋友的小组,需在下次上课时向教师汇报小组组成及成员的音乐素养情况。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分组活动表现和找朋友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2. 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发音准确度、语调自然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等。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其继续努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反馈,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2. 学生可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寻求教师的帮助和建议。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3. 通过寻找与自己音乐素养相近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交友圈,丰富自己的社交生活。
4. 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