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的影响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79.95 KB
- 文档页数:2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保大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等优点,广泛种植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流域等农业生产区域。
保大麦16号是保大麦品种中的一员,以其高产、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如何进一步提高保大麦16号的产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的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优化保大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配比,从而提高保大麦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比较不同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的保大麦16号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检验不同处理组合对保大麦16号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制定更科学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此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保大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产品的供给。
也为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相关研究领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1.3 研究意义保大麦16号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播种密度和氮肥是影响保大麦16号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提高保大麦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播种密度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可以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范围,避免密植或疏植导致产量下降。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可以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播种密度和氮肥的配比对产量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摘要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扬麦16施氮量以240~270kg/hm2最为适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获得高产,以240kg/hm2效益最好;在施用纯氮240kg/hm2的条件下,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以6∶1∶3,产量最高。
关键词氮肥用量;运筹方式;扬麦16;群体动态;产量;影响笔者以扬麦1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1-3,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夺取高产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质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水平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7.54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
1.2试验设计1.2.1氮肥用量试验。
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180kg/hm2(N180)、210kg/hm2(N210)、240kg/hm2(N240)、270kg/hm2(N270)、300kg/hm2(N300),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
小区长宽各3m,行距30cm,小区面积9m2。
各小区氮肥运筹方式均为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6∶1∶3。
1.2.2氮肥运筹方式试验。
氮肥用量为240kg/hm2,运筹方式分为4种,即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分别为7∶1∶2(B7)、6∶1∶3(B6)、5∶1∶4(B5)、4∶1∶5(B4),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
1.3试验实施小麦于11月8日播种,人工开沟条播,基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壮蘖肥施五氧化二磷33kg/hm2、氧化钾39kg/hm2。
12月7日用50%苯磺·异丙隆2.2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除田间杂草,4月30日用25%多菌灵加吡虫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
6月12日小麦成熟后分小区收获,分收分脱获得实产。
1.4调查内容基础地力:5点取样,风干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摘要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扬麦16施氮量以240~270 kg/hm2最为适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获得高产,以240 kg/hm2效益最好;在施用纯氮240 kg/hm2的条件下,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以6∶1∶3,产量最高。
关键词氮肥用量;运筹方式;扬麦16;群体动态;产量;影响笔者以扬麦1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1-3],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夺取高产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质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水平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7.54 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
1.2试验设计1.2.1氮肥用量试验。
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180 kg/hm2(N180)、210 kg/hm2(N210)、240 kg/hm2(N240)、270 kg/hm2(N270)、300 kg/hm2(N300),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
小区长宽各3 m,行距30 cm,小区面积9 m2。
各小区氮肥运筹方式均为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6∶1∶3。
1.2.2氮肥运筹方式试验。
氮肥用量为240 kg/hm2,运筹方式分为4种,即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分别为7∶1∶2(B7)、6∶1∶3(B6)、5∶1∶4(B5)、4∶1∶5(B4),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
1.3试验实施小麦于11月8日播种,人工开沟条播,基施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90 kg/hm2,壮蘖肥施五氧化二磷33 kg/hm2、氧化钾39 kg/hm2。
12月7日用50%苯磺·异丙隆2.25 kg/hm2对水900 kg喷雾防除田间杂草,4月30日用25%多菌灵加吡虫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
6月12日小麦成熟后分小区收获,分收分脱获得实产。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作者:周晓虎贺明荣代兴龙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09期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
随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相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升高;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千粒重则相应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
在延迟播期和增加密度的最终影响下籽粒产量显著提高。
两个品种的籽粒含氮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
因此,通过适当延迟播期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种植密度(基本苗)分别为405.0、517.5万株/hm2。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延迟;种植密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中图分类号:S512.10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65-05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不断改进栽培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1]。
小麦产量不但受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影响,播期和播量与其也有密切联系[2,3]。
施用氮肥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不合理施用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壤酸化、环境污染、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等[4~6]。
近年经常出现暖冬,按以前的适宜播期播种小麦冬前旺长,受冻减产。
应对气候变化,相应调整播期、播量成为当前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必要措施[7]。
播期和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具有调节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产量[8]。
氮肥用量及运筹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杨建华;瞿廷广;冷华年;陶宝瑞【摘要】试验对小麦扬麦16号,在两种总施氮量条件之下(16、20 kg/667 m2),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产量及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明确高产条件下的施氮量与合理的氮肥运筹,为小麦氮肥使用和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农业装备技术》【年(卷),期】2017(043)005【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小麦;氮肥用量;运筹比例;产量;群体质量【作者】杨建华;瞿廷广;冷华年;陶宝瑞【作者单位】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扬中市三茅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扬中212200;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文语种】中文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中市三茅街道指南村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前茬水稻,土壤肥力较好。
供试品种:扬麦16号。
试验设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两个因素。
施氮量:设16 kg/667 m2(A1)、20kg/667 m2(A2),共2个水平;氮肥运筹∶设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2∶3∶0(B1)、5∶1∶2∶2(B2)、3∶2∶3∶2(B3),共3个水平;另外设一个无氮区对照。
11月12日播种,基本苗16万/667 m2,播种方式采用耕翻后人工条播并浅锄盖籽,行距25 cm,小区面积33 m2,3次重复,共21个小区。
氮肥肥料施用时期如下:基肥播种前施用,分蘖肥于2~3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倒3叶期施用,孕穗肥于剑叶露尖时施用。
施磷量(P2O5)和施钾量(K2O)均为6 kg/667 m2,按基肥和拔节期追施各半。
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要求进行。
全程记载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主要生育期(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成熟期考查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收获期实割2.5 m2计算实产。
记载播期、施肥、病虫草防除等农事进程和病虫发生、倒伏程度等生长状况。
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周红海;鲁立明【摘要】为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及确定合理的播种量,特进行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麦11"在每667 m2播种量为8.25 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21.7 kg,"扬麦12"在每667 m2播种量为8.25 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34.9 kg,"扬麦20"在每667 m2播种量为14.25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60.3 kg;"扬麦20"的平均产量最高,且抗倒伏能力也比其他2个品种强,在余姚地区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上海农业科技》【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小麦;品种;播种量;产量【作者】周红海;鲁立明【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3154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小麦-单季稻栽培模式的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余姚市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0.267万hm2以上,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同时,余姚市小麦产量也逐年提高,如2012年小麦每667 m2产量平均达317.8 kg。
由于余姚市属于小麦种植的次适宜地区,年度之间气候情况不稳定,播种前后遇到烂冬、低温的频率较大,因此需适当增加播种量,但播种量过大,容易造成苗数过多而倒伏,如分蘖期遇到高温,即使播种量不多,也容易造成苗数过多。
为有效解决此问题,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及确定合理的播种量,特进行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1 试验处理试验设不同品种、不同播种量2个因素,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为“扬麦11”、“扬麦12”、“扬麦20”,每667 m2播种量分别为8.25、11.25、14.25、17.25 kg,具体处理设计(见表1)。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0]周 平,唐天向,何霞红,等.云南马铃薯冬作区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马铃薯,2018,32(1):6-12.[11]常立国,范惠玲,刘建超,等.马铃薯试管苗壮苗和生根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6(2):129-132,173.[12]于婷婷,王凤新.内蒙古地区不同品种马铃薯适水种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70-77.[13]李佩华.川西南山地区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6):2247-2252.[14]沈 平,杜尧东,张永华,等.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的适宜性区划[J].广东气象,2018,40(6):49-52.[15]郭守生,韩辉福,贺连炳,等.气象条件对青海高原东北部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0):49-51.[16]李 扬,王 靖,唐建昭,等.播期和品种变化对马铃薯产量的耦合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296-304.王 显,杨大柳,王 安,等.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0):117-12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0.021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王 显1,杨大柳1,王 安1,衣政伟1,陈留根2,胡中泽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泰州225300;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为明确小麦高质量栽培的合理播种量、施氮量,以扬麦15、宁麦13为材料,研究播种量、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千粒质量下降,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也呈增加趋势;2个品种在相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随着播种量增加,千粒质量、每穗实粒数均减小,有效穗数、产量呈增加趋势,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扬麦15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显著增加、宁麦13增加不显著。
密度播期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谭娟;王竟绍;董伟【摘要】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播期及氮肥条件下小麦\"良星99\"产量与品质的差异,从而获得小麦适宜播期、密度及氮肥用量.结果表明,密度为影响小麦产量、穗粒数、亩穗数的重要因素,播期主要影响小麦产量与亩穗数,氮肥为影响小麦千粒重、亩穗数及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关键因素.小麦\"良星99\"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适宜种植密度与氮肥用量分别为基本苗300万/hm2、氮肥375 kg/hm2.【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5【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小麦;产量;品质;密度;播期;氮肥用量【作者】谭娟;王竟绍;董伟【作者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密度、播期及氮肥是决定小麦是否高产的三要素[1]。
播种过早不利于小麦出苗和安全越冬,过晚不利于小麦分蘖,单株分蘖少难以形成壮苗,致使产量减少[2-3]。
小麦合理的密度为225万~300万/hm2,密度过大不利于小麦生长,易造成小麦倒伏;密度过稀不利于光资源、土资源、水资源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降低会造成小麦减产。
氮肥不足时,营养不充分,小麦生长缓慢,形成的有效穗少,小麦产量降低;氮肥过大时,小麦生长速度快、贪青晚熟,易造成倒伏,小麦产量降低[4-7]。
鉴于此,笔者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播期及氮肥用量条件下小麦品种“良星99”的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总结小麦适宜密度、播期及氮肥用量,为地方小麦优质高产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丰乐种业试验田进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 ℃,降雨量近1 000 mm,日照2 100 h以上。
上海农业科技严海波,等:氮B巴不同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动态的影响2020(6):111-112・土壤肥料•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动态的影响严海波1韩根成2(|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崇明区202179;2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市崇明区202179)摘要:为探究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海丰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校大的中早熟小麦品种“扬麦11”的适宜氮肥用量,进行了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茎葉动态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穗率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成穂率下降*在施氮量为0~270kg/hn?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70kg/W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下降与高氮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下降有关;通过分析施氮量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得出海丰种植基地小麦最佳施氮量为292.5kg/hm20关键词:小麦,施氮量;群体动态;产量中图分类号:S143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对小麦个体发育、群体调控、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作用,故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叭但施人过多的氮肥不仅会降低肥料利用率,导致土壤酸化,且多余的氮素还会造成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⑷。
鉴于此,笔者以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海丰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较大的中早熟小麦品种“扬麦11”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动态的影响试验,以明确“扬麦11”的精确定量施肥技术,从而为减少氮肥的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扬麦11”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及材料试验于2018年水稻收割后进行,试验地点为海丰种植基地4大队西排10号田,供试田块的常年耕作制度为麦-稻轮作制度。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1”,是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海丰种植基地推广面积较大的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每亩播种的有效株数,播种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保大麦16号的产量和质量。
通常情况下,保大麦16号的适宜密度为350-450株/m²,若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保大麦16号的产量和质量。
太高的密度会使保大麦16号的营养物质供应不充足,导致其生长缓慢,生育期延长。
此外,太高的密度还会使保大麦16号间互相竞争营养和生长空间,导致其生长不平衡。
太低的密度则会导致保大麦16号之间的生长空间过大,不利于其密度生长和充分利用营养物质。
因此,为了达到较高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保大麦16号时应选择适宜的密度,即每亩种植350-450株保大麦16号,这样可以保证每株保大麦16号充分利用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从而实现高产高质的效果。
氮肥是保大麦16号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在种植保大麦16号时,适当施用氮肥可以促进其生长,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但若氮肥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保大麦16号的生长和产量。
过高的氮肥用量会导致保大麦16号根系生长不良,植株形态失调;同时也容易导致保大麦16号吸收过多的氮元素,因此会出现“劳伦斯症”等病害,影响保大麦16号的养分平衡,从而影响保大麦16号的产量和质量。
过低的氮肥用量则会导致保大麦16号营养不足,生长缓慢,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黄化萎蔫等病害。
综上所述,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保大麦16号产量和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种植保大麦16号时,应选择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从而实现高产高质的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因素对保大麦16号的影响,如灌溉、温度、病虫害等,以保证保大麦16号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不同叶面肥及不同浓度对扬麦16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作者:郭静季陆鹰葛胜等来源:《饮食科学》 2014年第1期郭静季陆鹰葛胜杨武广李洁(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面肥及不同浓度条件对扬麦16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期喷施叶面肥后基部节间与株高较喷施清水对照明显缩短,倒伏现象明显减少,喷施叶面肥2.025 kg/hm2后对产量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不同叶面肥之间对扬麦16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差异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
关键词扬麦16;叶面肥;浓度;生育特性;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S1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4-0013-01收稿日期 2015-01-16叶是植物最重要的根外营养器官,叶面营养就是指植物通过叶片表面吸收利用各种养分。
将不同形态和种类的养分喷施于作物叶片,作物对叶面吸收的养分利用效果与根部施肥是一样的[1]。
因此,在根际施肥不能完全满足作物优质高产需求的前提下,往往是通过叶面喷施营养元素或活性物质来补充作物养分,调控作物生长,影响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之目的[2]。
叶面肥作为一种强化植物营养的手段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传统的施肥方法互为补充。
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后期,由于土壤的固定,根系吸收功能衰退,叶面肥可以保证作物在整个生育期的养分平衡吸收[3-6]。
该研究在小麦返青期对扬麦16喷施不同浓度叶面肥产品,旨在为邗江区小麦的高产、高效、优质和新型叶面肥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扬麦16。
供试叶面肥:由扬州春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春泉矮壮丰”,由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光矮丰”。
1.2试验设计试验在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运西村进行,于2014年2月27日喷施,共设9个处理,分别喷矮壮丰0.675 kg/hm2(A1)、1.350 kg/hm2(A2)、2.025 kg/hm2(A3)、2.700 kg/hm2(A4);国光矮丰0.675 kg/hm2(B1)、1.350 kg/hm2(B2)、2.025 kg/hm2(B3)、2.700 kg/hm2(B4);以喷施清水作对照(CK)。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
本文通过对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旨在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的栽培技术参考。
在种植小麦时,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农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不同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小麦的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何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农民们在小麦生产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子的数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分蘖数会增加,从而提高了小麦的穗数和总产量。
如果播种密度过大,容易造成小麦苗势和根系的发育不良,导致单株产量的下降。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以达到最佳的产量效果。
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元素,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提高籽粒的灌浆速度和养分含量,从而增加小麦的产量。
如果氮肥施用过量,不仅会造成氮素的浪费,还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可能影响小麦的品质和抗病能力。
在施用氮肥时,要根据小麦的品种、生长期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合理用肥,避免产生浪费和污染。
为了更好地了解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试验。
我们选择了常用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设置了不同的处理组合,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小麦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播种密度方面,当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240株时,小麦的产量达到最大值,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密度均会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
而在氮肥用量方面,当氮肥施用量为每公顷150千克时,小麦的产量也达到了最大值,过低或过高的氮肥施用量都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保大麦16号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两个因素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
我们来看播种密度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
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子的数量,是农作物群体密度的一种表征。
播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间接竞争和利用水分、养分等资源的能力。
保大麦16号是一种冬性小麦,较适宜较高的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保大麦16号的产量,但过高或过低的播种密度都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在实践中,对于保大麦16号的播种密度,一般以公顷实际面积内的种子数量来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保大麦16号在适宜的播种密度下生长良好并形成较多的分蘖,从而提高了产量。
一般来说,每公顷播种密度在250-350公斤之间为宜。
如果播种密度过高,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了产量。
而如果播种密度过低,也会导致植株之间竞争不足,浪费了土地资源,降低了产量。
我们来看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
氮肥是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对于保大麦16号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增加产量;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实践中,氮肥的用量一般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量来确定。
保大麦16号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尤其在拔节期和抽穗期需要补充大量的氮素。
根据研究数据,适宜的氮肥用量一般在亩施用12-15公斤左右为宜。
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保大麦16号的产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茎秆数量和粒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如果氮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植株茎秆过高、穗重量减轻,易发生倒伏,降低了产量。
反之,如果氮肥用量过少,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也会降低。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保大麦16号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可以提高保大麦16号的产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付正波; 字尚永【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6【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保大麦16号; 密度; 肥效; 效益【作者】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付正波; 字尚永【作者单位】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3近几年来,保山市在调整作物布局中进一步明确小春作物结构调整思路,指出应合理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加快啤饲大麦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加速探索研究啤饲大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大力度示范推广[1-2],2018年发展到3.27万hm2。
保大麦16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大穗型饲料大麦新品种,2012—2013年参加云南省区试表现较好。
保大麦16号于2014年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登记编号为滇登记大麦2014008号;2016年被指定为云南省大麦主导品种;2017年9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DP大麦(青稞)(2017)530015[3]。
作物的籽粒产量是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3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只有这些因素都能协调发展和乘积很大时,才能获得高产[4]。
栽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不断优化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应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充分发掘品种的产量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大麦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5]。
栽植密度和施氮量是栽培调控的最关键技术途径之一,刘猛道等[6-7]研究表明,不同施氮法在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有所不同,保山市大麦生产宜采用种肥60%、分蘖肥40%的2次施氮法,该法便于操作且省工省时。
向莉[8]、俞天胜等[9]、李长亚[10]研究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及施肥量对大麦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及品质都有一定影响。
赵加涛等[5]研究表明,保大麦14号最佳栽培密度为基本苗240万/hm2,最佳施氮量为全生育施尿素600 kg/hm2,且作种肥和分蘖肥分2次施。
- 5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的影响初探贾晴晴 董洋阳 朱新春 汤剑平 刘章生 王雅凤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由于松江区水稻主栽品种多为晚熟品种,收获期偏晚,造成小麦播种期推迟,所以小麦栽培中,很多农民盲目增加播种量和氮肥用量,以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本试验以“扬麦16号”为试材,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探索了适宜松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达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小麦品种“扬麦16号”,肥料为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尿素。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设在松江区泖港镇科技农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质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pH6.68,有机质含量3.24%,水解氮174.25 mg/kg,有效磷4.82 mg/kg,速效钾96.64 mg/kg。
前茬作物为水稻,播种期11月4日,播种方式为撒播后机器开沟覆土。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播种量(A)为主区,设12.5、15 kg/667 m2 2个水平;氮肥用量(B)为裂区,设纯氮15、20、25 kg/667 m2 3个水平。
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周围设保护行。
氮肥运筹比例均为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1.2叶时施用。
磷(P2O5)、钾(K2O)肥用量均为5 kg/667 m2,运筹比例均为基肥∶拔节肥为5∶5。
病虫草害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管理相同。
1.4 考察项目于各节气考察田间逐期茎蘖数,成熟期考察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割产量,并在实验室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由图1可看出,整个生育期的茎蘖数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峰苗出现在“惊蛰”前后,但本试验两种播种量的茎蘖动态变化稍有不同:播种量12.5 kg/667m2处理表现为“单峰”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则表现为“双峰”趋势。
“大寒”节气后茎蘖数稍有减少,可能是因为播种量大,造成基本苗过多,影响冬前麦苗根系生长,越冬期有麦苗受冻害死亡。
“立春”后进入春发阶段,茎蘖数快速增加,在“惊蛰”时达到峰值,然后无效分蘖消亡,茎蘖数再度减少。
图1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由表2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茎蘖数表现为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高于播种量12.5 kg/667 m2处理;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高峰苗”前茎蘖数随之增加,“高峰苗”后茎蘖数则随之减少,说明增加氮肥用量,生育前期可促进分蘖生成,生育后期由于群体过大,则会加快小分蘖消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茎蘖成穗率。
2.2 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由表3、4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随播种量增加,———————收稿日期:2012-12-10摘 要:为研究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特以播种量为主区、氮肥用量为裂区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了“扬麦16号”适宜的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扬麦16号”产量形成影响不显著,而氮肥用量对产量形成有显著影响;在直播常规栽培中,在松江区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常规播种量12.5 k g/667 m 2、氮肥用量20kg/667 m 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至11月底以后,可适当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 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 2,以弥补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关键词:扬麦16号;播种量;氮肥用量;产量播种量(A)(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B)(kg/667 m2)152025152025编号A1B1A1B2A1B3A2B1A2B2A2B3表1 播种量、氮肥用量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高峰苗、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均表现为增大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茎蘖成穗率均表现为降低趋势。
播种量12.5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株高、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实割测产表明,播种量15 kg/667 m2、氮肥用量15 kg/667 m2处理产量最高,为386.27 kg/667 m2,其次为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 kg/667 m2处理,为374.16kg/667 m2,但这两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3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5可知,播种量对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穗数(万穗/667 m2)30.031.832.433.634.233.0穗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千粒重(g)40.7a41.0a39.3ab40.5ab39.0ab38.2b理论产量(kg/667 m2)456.71cd491.75ab464.24c499.61a482.47b449.62d实际产量(kg/667 m2)361.58b374.16ab360.26b386.27a372.05ab341.04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氮肥用量对株高、穗下节间、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氮肥用量对小麦高产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播种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特别是对实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所以在常规栽培中,不必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实现高产,而应在常规播种量12.5 kg/667 m2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用氮肥,力保足穗、大穗来实现高产。
表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株型和产量影响的统计分析(F值)注:*为显著性差异,**为极显著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因素很多,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肥料运筹、田间管理措施和气候等均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根据松江区自身气候资源条件和本地水稻收获时间,本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底~11月上旬。
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小,盲目增加播种量,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茎蘖成穗率低,容易发生病虫害,增加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不高。
所以,在松江区小麦直播常规栽培中,在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kg/667 m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到11月底后,可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2,以减弱因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株高(cm)83.2b83.0b85.7ab83.0b90.0a88.3a穗长(cm)8.2b8.6ab8.8ab8.5b9.3a8.8ab穗下节间(cm)29.5c31.3bc31.0bc31.1bc32.5ab35.0a高峰苗(万苗/667 m2)77.078.881.587.394.193.2成穗率(%)38.9640.3639.7838.4936.3435.43总粒数(粒/穗)40.941.439.740.039.139.4实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结实率(%)91.4791.1991.8491.7792.4290.53表4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植株性状的影响项目播种量(A)氮肥用量(B)A×B株高7.617.23*5.21*穗长9.953.851.18穗下节间11.49*5.95*1.87千粒重49.964.270.84理论产量36.03*23.70**24.90**实际产量0.1315.38**10.80**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大雪20.421.021.625.228.228.8冬至29.436.036.041.446.847.4小寒40.844.445.049.252.853.4大寒57.658.263.667.870.877.4立春63.664.267.867.269.672.6雨水67.267.270.276.877.482.2惊蛰77.078.881.587.394.193.2清明35.434.834.239.638.437.8不同节气的茎蘖数(万苗/667 m2)春分44.442.642.049.849.248.6表2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