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通史古代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经济:1、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工商食官政治:分封制、宗法制文化: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铁力牛耕2、土地私有制3、小农经济4、出现大量私商政治:商鞅变法文化:百家争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园220)经济:1、土地私有制在全国扩展2、商业发展(有时间和空间限制)3、丝绸之路政治:1、中央集权制2、中外朝制3、郡国并行制度4、察举制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北魏均田制与租佃制政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儒家地位受到挑战,佛道盛行。
隋唐时期经济:1、曲辕犁出现2、制瓷业(颜色:南清北白)3、市坊分开,日中为市。
政治: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文化: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宋元文明(10~13世纪)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2、坊市界限打破,对外贸易发达政治:宋中央:二府三司、参知政治、三衙地方:文臣、转运使、通判元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开创陆王心学明清时期(14~19世纪)经济:1、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2、重农抑商3、海禁政策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文化: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近代史:1840~1860经济: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共轭出现3、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从同上口岸传入政治: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文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1860~1895经济:1、近代工业的创办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文化: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895~191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形成3、社会生化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维新变法与三民主义1912~1927经济:1、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春天,1919年后再次陷入萧条2、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政治: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3、国共合作4、北伐战争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1927~1937(土地革命)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政治: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思想:工农武装割据1937~1945(抗战)经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政治: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思想: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解放战争)经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政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思想: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治:新中国成立、第一届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帝国主义对中共实行封锁,包围政策1956~1976经济:中共八大、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出现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政治:左倾错误、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文化:双百方针、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高考废止外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2中美走向正常化(未建交)、1972年中日正常化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1978~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政治:民主法治、一国两制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恢复高考、《义务教育法》1986、科教兴国战略1995外交:不结盟、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苏州科技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第三章西周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章春秋第一节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秦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第七章西汉第一节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三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第八章东汉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九章三国、西晋第二节三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西晋的门阀统治第十章十六国、东晋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第十一章南朝、北朝第二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三节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十二章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第十三章唐朝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节隋唐文化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二节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第十五章金、南宋第二节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第三节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第十六章元朝第二节元朝的统治制度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七章明朝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第四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起义第十八章清朝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第六节明清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试书目:1.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指定的考试书目,把握基本史料,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分析能力。
《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中国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大多是关于古代着名人物的事迹,和着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开展与变化。
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方案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容许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
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
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
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
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
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
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局部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
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
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
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
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乱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
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
中国通史时间轴尧舜禹时期行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园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汉朝察举制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北宋初年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有抽点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史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1380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清雍正王时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1839.6 虎门销烟1840-1842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的影响1842 《南京条约》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玩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无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公式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使出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有力、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上传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19c80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1894-1895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通史教案(大全)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夏商周: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分界,夏商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两汉时期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3. 隋唐五代十国: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4. 宋元明清: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扩张,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崛起与衰败。
5. 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 难点: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将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成果。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阅读了中国通史的书籍,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总结。
中国通史是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部系统性介绍,它跨越了上下五千年的时间长河,涵盖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我对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主题和事件的总结: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史书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其甲骨文的发现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先河。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其统治时期长达八百年之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许多重要的战争和政治事件在此发生,如三家分晋、楚汉战争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秦始皇、汉武帝、李斯等。
同时,秦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在此时期产生,如兵马俑、汉书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和艺术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动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思想活跃时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陶渊明、王羲之等。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同时,唐宋元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和经济发展时期,许多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事件在此发生,如丝绸之路、王安石变法等。
以上是我对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主题和事件的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中国通史是指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总体概况。
下面是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古代华夏文明: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尚书》、《易经》等文献的产生和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有《春秋左氏传》、《孟子》等重要文献。
战国时期是诸国相争的时代,有《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重要文献。
3.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由秦始皇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开通了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制度。
4.西汉兴亡: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历时近两百年,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建设等都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特征。
5.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外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朝政腐败,出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割据局面。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南北朝之间的政权更迭不断,文化艺术则兴盛一时,如《世说新语》、玄学的兴起等。
7.隋唐盛世: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有《唐诗三百首》、唐蕃贸易的兴起等。
8.宋朝与元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积极的时期之一,发展了农田水利和茶叶、丝绸等经济产业。
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9.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近代以来: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外族侵略和内外困境,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总结起来,中国通史涵盖了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内容。
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中国通史第一集以远古文明为开始,概括性地叙述了中国历史进程,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历史知识。
以下是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一、远古时代1.早期远古:史前文明,如黄河文明、夏文明、商文明、周文明、秦文明发展历史;2.夏朝:由萧关至少公至太公期间的时期,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文明的社会经济军事制度;3.商朝:王母娘娘和她的族人建立的朝代,从汤、夏到周,是商纣两世的时期,古代的中国的第二大朝代,改革和发展迅猛,并影响汉代、晋代及以后;4.周朝:从昭武九年至灵王让位为止,历经昭武之后,历经四个时期和三个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统一和法律法制最大的一次改革。
二、秦朝1.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他最大的改革是“秦法”,它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并实行了新的专制统治体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秦国在统一全国后,开始整理国家遗留的四大职能,比如内政、外交、军事和司法;3.秦朝也统一了测量体系,统一了法律、税制,并实施了秦功刑等政策,中国也有了第一套纪律;4.秦朝取消了贵族死亡征税和宗法制度,统一了征税体系;5.秦朝的财政改革以及地理改革,发展经济,制定社会秩序,建设了道路等。
三、汉朝1.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实行汉礼、汉制;2.汉朝继续了秦朝统一六国的秩序,在内政、外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3.汉朝建立了均田制、半均田制,以及名田制、官田制、私田制,促进经济发展;4.汉朝发展宗教,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5.汉朝在实施改革的同时,也采取了综合的措施,加强了统治的连续性。
四、魏晋南北朝1.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局面:魏国、蜀国、吴国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割据时期;2.当西晋灭掉东晋后,产生了南北朝分裂,南朝从东晋后继续到隋末,北朝从西晋接替到隋末;3.南朝崇尚儒家,重视教育与文化,推行以聚众谋利、以信义待人的礼教制度;4.北朝则重视军事,设立宰相,崇尚考功分封制度,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一、绪论
中国通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程概述
1. 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与范围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安排
1. 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
1.1 中国原始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1.2 奴隶社会的崛起与演变
1.3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2.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2.2 汉朝的兴起与繁荣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繁荣
3.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3.1 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3.2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3.3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
4. 近现代中国史
4.1 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4.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政治探索
4.3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测试与作业
2. 学生参与情况的考察
3. 期末考试与评定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与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工具
3. 阅读材料和历史文献
六、教学团队与协作
1. 教师摆课与辅导的安排
2. 学校与家长的合作
七、课程反思与改进
1. 学生评价与反馈
2. 教师自我评估与教学经验总结
八、教学参考
1. 中国通史教学案例
2. 相关教学研究和理论文章
结语:
中国通史教学大纲的目的在于规划教学过程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希望通过中国通史教学,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纵横万千,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明史之一。
中国通史涵盖了自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演变和重大事件,贯穿了朝代更迭、政治经济变革、社会制度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概括介绍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阶段,也是中国的传统历史年代的开端。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与灭亡,以及周朝的建立、中兴和分裂。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列国纷争与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以及战国时期七雄的兴起、外患的威胁、诸子百家的兴盛以及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涵盖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盛、三国时期的分裂和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西汉的辉煌与东汉的衰落、三国鼎立与统一、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纷争、民族迁徙等。
4.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589年-1912年)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辉煌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盛世与安史之乱、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元朝的统治与民族融合、明朝的海外扩张与封建衰落,以及清朝的政治割据与外族入侵。
5. 近现代中国(公元1912年-现在)近现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发展最快、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国共两党的斗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崛起与现代化进程,以及新世纪中国的崛起与全球影响力的增强。
中国通史立10个历史事件及影响一、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建立于黄河流域。
夏朝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形成,国家政权开始稳定。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对后代的封建社会和王朝交替产生深远影响。
二、周朝分封制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国家下辖众多诸侯国。
这一制度促进了地方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力量,使得中央政权逐渐衰弱。
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和文字标准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秦朝短暂,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公元前206年-220年):秦朝的灭亡后,汉朝建立了长达400多年的统治,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播。
五、三国时期的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三国时期的混乱导致中国分裂为多个割据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使得中原地区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隋唐盛世(581年-907年):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政治制度不断演变。
宋朝推行科举制度,元朝实行蒙古族世袭制度,明朝实行地方派官制度,清朝实行满族八旗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
八、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露骨地揭示了中国的软弱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