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企业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47.39 KB
- 文档页数:10
展会与论坛策的引导。
为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协会提出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工业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参与编制《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从而将产业用纺织品提升到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的战略高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十二五”期间的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更是全面制定了产业用纺织品在重点领域中的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措施。
“学习改变未来!”协会把学习和实践作为自身的发展重点,在与国外协会的交流中,我们取长补短,改善精细化管理,积极贯彻“要服务、会服务、服好务”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4+6”服务理念,即实现“四新服务”:实现服务的模式转换、实现服务的链条延伸、实现服务的价值体现、实现服务的能力提升;“六项有所作为”: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有所作为、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在加快培育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在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有所作为、在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中有所作为、在完善行业标准化工作及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中有所作为。
未来,C N I TA能够更好地成为政府助手和企业依靠,并最终推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季建兵(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是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因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举措给产业用纺织品带来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2002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总量只有2087y吨,N2011年底已经达N910万吨,10年间年均增长17.8%,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1%。
随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都得至盯快速发展,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一行业内,由一批企业、相关机构和配套服务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和商业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协作,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集聚。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在地理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现象,比如浙江绍兴的纺织产
业集群、江苏常州的针织产业集群等。
2.产业链条完整。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采购
到成品销售都可以在集群内完成。
3.专业化分工。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形成了一种分工合
作的模式,提高了整个集群的效率和竞争力。
4.技术创新。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技术
创新和产品升级。
5.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对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对企业的税收减免、
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推动了纺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总之,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纺织产业调研报告一、概述纺织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工业领域,其产业链较长,包括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制造等多个环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国纺织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其中,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等;访谈对象主要为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行业专家和学者;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纺织企业,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
三、调研结果1、市场规模中国纺织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制造等环节的产值均逐年增长。
同时,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但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2、产业链结构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上中下游环节均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其中,纤维生产、纺纱、织造等环节的产业规模较大,而印染和服装制造环节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同时,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上升,部分低端纺织企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3、技术水平中国纺织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时,国内纺织企业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问题与挑战1、环保压力加大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纺织企业的环保压力逐渐加大。
部分纺织企业存在污染排放不达标、环保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环保监管和处罚力度。
2、国际贸易摩擦中国纺织品出口量较大,但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市场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对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内纺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纺织品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纺织品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纺织品的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纺织品产业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和支持机构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资源禀赋:纺织品产业对原材料(如棉花、羊毛等)的需求较大,因此产业集群往往形成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
2.技术进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传播,使得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在同一地区内高效协作,降低生产成本。
3.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纺织品企业寻求集群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4.政策引导:政府对纺织品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如提供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纺织品产业集群的优势纺织品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优势:1.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众多,可以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
3.产业链完整:纺织品产业集群往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各环节高效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4.人才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为产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纺织品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的关系纺织品产业集群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经济增长:纺织品产业集群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产业结构水平。
2.就业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3.财政收入: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4.区域形象:纺织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纺织品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摘要: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集聚了很多纺织服装产业,但其是否存在集群及集群的程度在目前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存在地区范围的分工,但也存在相似度较高的现象。
本文运用区位商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研究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集群;区位商;纺织服装1长三角地理和经济地位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
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
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2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表现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
纺织服饰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分析在纺织服饰行业,市场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市场竞争力反映了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能力,行业集中度则测量了该行业内市场份额的集中程度。
本文将对纺织服饰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进行分析,揭示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能力,主要反映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知名度、营销策略等方面。
在纺织服饰行业,产品质量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高品质的纺织服饰产品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从而增加市场份额。
此外,价格也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灵活的价格策略来吸引消费者。
价格的竞争力不仅考虑到产品的成本,还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等因素。
品牌知名度对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纺织服饰行业有许多知名品牌,它们凭借自身的品牌力和市场影响力,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有效的品牌推广和广告宣传,企业可以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营销策略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纺织服饰行业,企业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手段来提升竞争力。
例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组合运营,打造全渠道销售体系;通过参展展会、扩大产品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来拓展市场份额。
除了市场竞争力,行业集中度也是纺织服饰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行业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份额的集中情况,主要通过市场占有率来衡量。
行业集中度高意味着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集中,市场竞争力也较强。
行业集中度低则表示市场竞争较为分散,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
在纺织服饰行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该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同时,纺织品和服装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较大,市场规模庞大,因此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
然而,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知名品牌通过品牌力和市场影响力持续吸引消费者,逐渐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行业集中度。
中国五大家纺产业集群地分析生意社6月9日讯目前,我国的家纺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些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家纺产业集群,而这些规模化的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找到自己的特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析。
南方是我国家纺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相对于北方,南方起源的更早,出口量也比较大。
经过了多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南北方两地的互相交流学习,北方的家纺产业也在迅猛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家纺产业链。
地域:广东——行业的标杆家纺产业特点:设计时尚、品牌多、出口量大广东是家纺业的根据地,多年为家纺行业提供交流平台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广东一直以来肩负着推动国内外家纺行业贸易任务,承载推广品牌化战略,推动原创设计力量的重大使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顺应和带动整个家纺产业进行变革的切入点和出发地,为家纺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同时,纺织产业作为广东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被列入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框架,家纺又是纺织中的一个重头戏,所以家纺行业也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省产业支柱的主流力量。
广东的布艺总汇、盛闲布艺城、皇家布艺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家居家纺城,除了布料、布艺等基础布匹材料以外,各种成品也相当齐全,如乐思富、富安娜这类国际着名品牌,并且家纺城中其余企业的品牌意识也非常浓厚。
对应到国内市场,绝大多数广东品牌奠定了中、高端路线的基调,主攻一线市场。
在当时全国家纺业尚处在启蒙状态的情况下,高端定位和跟随国际潮流较紧的设计,使广东家纺很容易就成为了行业的标杆,独占鳌头。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对外经贸的窗口,地理位置优越,国际知名度高,是大型商业展览的理想举办地。
每年都会有国内的国际的很多大型家纺展会,让很多的企业能在一起交流学习,“广州家纺展”秉承“大家纺”的办展思路,同时推动“工艺家纺”发展战略,将努力打造出中国南方第一的家纺贸易和行业交流平台,不仅使企业吸引了许多新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家纺行业的发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展会与论坛技术纺织品策的引导。
为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协会提出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工业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参与编制《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从而将产业用纺织品提升到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的战略高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十二五”期间的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更是全面制定了产业用纺织品在重点领域中的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措施。
“学习改变未来!”协会把学习和实践作为自身的发展重点,在与国外协会的交流中,我们取长补短,改善精细化管理,积极贯彻“要服务、会服务、服好务”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4+6”服务理念,即实现“四新服务”:实现服务的模式转换、实现服务的链条延伸、实现服务的价值体现、实现服务的能力提升;“六项有所作为”: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有所作为、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有所作为、在加快培育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在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有所作为、在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中有所作为、在完善行业标准化工作及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中有所作为。
未来,CNITA 能够更好地成为政府助手和企业依靠,并最终推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季建兵(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是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因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举措给产业用纺织品带来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2002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总量只有208万吨,到2011年底已经达到910万吨,10年间年均增长17.8%,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1%。
随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2013年第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3No.2收稿日期:2012-05-07,修回日期:2012-07-10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特色学科项目(陕教位文2009/第9号);陕西软科学课题“基于产业集群的陕西纺织产业园区发展研究”(2011KRM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3.02.038基于资源整合的关中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化研究郭伟,彭苏秦,李军训(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以咸阳市组建新兴纺织工业园,整合相关资源的战略举措为突破口,对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促进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契合陕西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变的重要节点,助推陕西纺织产业的再次腾飞。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化研究;资源整合;关中地区中图分类号:F424;F407.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3)02-0158-04Cluster Research on Textile Industry in Guanzhong Area Basedon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GUO Wei ,PENG Suqin ,LI Junxun(School of Management ,Xi ’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 ’an 710048,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Xianyang newly -established textile industrial park and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measures as the breakthrough ,carries on 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At last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in promoting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fits the important node of Shaanxi changing from a large province to a strong province of textile to boost Shaanxi textile industry soar again.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research on cluster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Guanzhong area1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_娄淼英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索*娄淼英,李海燕,⾦丹妮,陆姣姣(绍兴⽂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纺织业在我国是⼀个劳动密集程度⾼和对外依存度较⼤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绍兴地区形成了⼀定的纺织产业规模,但还没有形成⼀个有机协作的纺织产业集群。
本研究通过对绍兴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现状的分析,深⼊探讨中国尤其是绍兴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客观分析绍兴地区在未来⼏年中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发展策略纺织是我市国民经济传统⽀柱产业和重要的民⽣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等⽅⾯发挥着重要作⽤,在今后相当长⼀段时间,纺织⾏业在稳定就业,稳定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会产⽣重要的作⽤,所以纺织⾏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事关国计民⽣和社会稳定。
近⼏年,纺织业虽稳步增长,但从增长态势上看正在逐步放缓,⽽全球⾦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这恰好暴露并放⼤了纺织产业集群上的⼀系列问题,从⽽促使⼈们把焦点汇聚到整个纺织产业结构上去。
绍兴是以依靠纺织作为经济命脉的城市,纺织的未来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绍兴的经济增长。
因此,研究和探索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态势,有利于绍兴纺织产业摆脱困境,推动其更好的发展,并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其作出更好的决策和发展策略。
1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纺织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但其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是粗放型发展。
受美国次贷危机、⼈民币升值、出⼝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贸易政策调整、劳动⼒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业界巨头也出现严重危机,这给绍兴县的纺织企业和商家们⼼头蒙上了⼀层厚厚的阴霾。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
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
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
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
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
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
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
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
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
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
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
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
目录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产业集群理论 (2)2.1.产业集群感念 (2)2.2.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研究 (2)3.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国外研究现状 (3)3.2.国内研究现状 (4)4.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分布格局 (4)5.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 (5)5.1.区位商法 (5)5.2.实证分析 (6)5.2.1.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6)5.2.2.产业集群度分析 (6)6.结论与建议 (7)6.1.结论 (7)6.2.建议 (8)7.参考文献 (9)我国纺织企业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研究。
得到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关键字: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1.绪论1.1.研究背景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大部分企业只是从企业自身来控制成本,从集群的价值链条角度入手对集群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进行分析的为之较少,导致了企业的集群优势转变为集群风险,严重阻碍了纺织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
自2002年纺织行业建立产业集群以来,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我国纺织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集群企业在实现内部各个部门协调统一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间集群式的协同运作,并在纺织行业相关企业之间形成了蛛网式分布的工厂,企业通过协作形成了以集群为中心的产品供应链,提高了自身在生产、销售、运营等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开放的集群系统使企业间的研发技术、信息、知识、资源等相互畅通,实现了成本的低投入,降低了产业链的生产成本,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向单一企业产业链成本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1]下方。
1.2.研究意义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2.产业集群理论2.1.产业集群感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中心)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上下游价值链条的关系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990年,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1]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关系群体,同行业中大量相关企业、政府和其他研究机构形成的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模式。
因此,从产业集群角度入手重新构造我国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有利于行业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研究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群就是某一地区相关联的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和专业化协会以及科研机构等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企业集合体。
当一个地区形成以某个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时,就会提高其中每一个企业的效率,给每个企业带来好处,从而获得“外部经济效应”[1]。
通俗的讲,集群优势就是企业通过吸收相互关联集群企业的资源来获得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并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向周边企业辐射释放,使集群其他相关企业极大限度的接受辐射,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可以看做是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共生系统,企业之间在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竞争与战略协同。
就单个企业来说,集群组合中的企业比其自身进行单独运作所获得的赢利能力要高得多,即“1+ 1> 2”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
3.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Morosini [2]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
Molina-Morales 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
Omokazu[3] 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
Kanda 和Deshmukh [4]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
Sirmon 和Hitt 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
3.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80%,国际市场约占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 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2]。
4.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分布格局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是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中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特别是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五省纺织产业集群的分布更为集中。
但是近年来,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的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产业经济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沿海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现已相对稳定,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新定位,而中西部地区也陆续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的地方,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5]。
图1反映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
图1.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5.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5.1.区位商法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LQ) 法[2]。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其中Eij指i 地区产业j 的工业产值,Ei指i 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k 产业j 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k 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LQ 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 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