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统计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9
医疗卫生机构历年统计数据1. 引言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数据对于了解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卫生健康事业的参考。
2. 数据来源医疗卫生机构的历年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各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相关报告以及医疗机构自身的数据报告。
其中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床位数、职工数量、就诊患者人次等详细数据。
3. 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变化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以2010年为基准,到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增加了近50%。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并推动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4. 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变化趋势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相比,床位数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增加了约30%。
这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床位的规划和管理相对谨慎,避免了过度扩张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5. 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变化趋势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是衡量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其中,医生和护士的编制增长较快,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6. 就诊患者人次的增长趋势就诊患者人次是衡量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负荷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患者人次逐年增加。
这与人口的增长、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的改善有关。
7. 结论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床位数、人员编制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增长。
同时,就诊患者人次的增长也表明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服务质量的差异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事业的管理和规划。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以下是2024年全国各省市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及床位利用情况的相关数据。
在医疗床位方面,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量为693.45万张,综合医院床位数为415.03万张,卫生院床位数为191.31万张,诊所床位数为87.11万张。
全国医疗机构床位利用率为75.3%,其中综合医院床位利用率为69.1%,卫生院床位利用率为75.7%,诊所床位利用率为83.3%。
从区域角度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是综合医院数量最多的地方,分别为584家、584家、5008家、4118家;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则是综合医院数量最少的地方,分别为41家、10家、117家、126家。
床位数量上,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江苏省是床位数量最多的地方,分别为37.87万张、37.73万张、35.64万张、35.13万张;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则是床位数量最少的地方,分别为2416张、4394张、6236张、8158张。
除了综合医院,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和床位利用情况也非常重要。
根据数据,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在卫生院数量和床位数量上占据较大优势,分别为445家、1349家、8473家(卫生院),床位数量分别为43.62万张、30.05万张、56.76万张。
而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卫生院数量和床位数量上较少,分别为41家、126家、200家(卫生院),床位数量为5.28万张、7.26万张、2.42万张。
诊所在全国各省市区医疗卫生机构中数量最多,其中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诊所数量较大,分别为47.7万家、30.08万家、20.98万家、19.52万家;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诊所数量较少,分别为1119家、862家、769家、97.03万家。
综合医院床位利用率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普遍较低,其中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医院床位利用率最低,分别为47.2%、48.9%、52.4%;而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综合医院床位利用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5.2%、74.2%、72.5%。
110月份我国医疗服务情况统计提示:2010年1-10月份我国医疗服务情况统计一、医疗服务工作量(一)诊疗人次。
今年1-10月,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3.33亿人次。
其中:医院诊疗人次为16.07亿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11亿人次;乡镇卫生院7.43亿人次;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1.35亿人次。
10月份,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4.34亿人次,环比减少2.63%(受国庆休假影响)。
其中:医院1.61亿人次,环比减少3.9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0.34亿人次,环比减少2.26%;乡镇卫生院0.74亿人次,环比减少3.71%。
2010-2015年中国医疗服务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二)出院人数。
今年1-10月,全国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11182.3万人。
其中:医院出院人数7444.9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6万人;乡镇卫生院2961.2万人。
10月份,全国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1090.6万人,环比减少3.67%(受国庆休假影响)。
其中:医院739.4万人,环比减少3.9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7万人,环比减少5.08%;乡镇卫生院273.0万人,环比减少4.22%。
二、医疗服务效率(一)医师担负工作量。
1-10月,全国医院医师日均担负6.6个诊疗人次和2.2个住院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13.0个诊疗人次和0.7个住院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8.9个诊疗人次和1.3个住院床日。
(二)病床使用情况。
1-10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9.5%、乡镇卫生院为59.4%。
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0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日,乡镇卫生院4.7日。
三、医疗机构数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24万个,其中:医院2.05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2万个,乡镇卫生院3.80万个,村卫生室64.80万个,诊所(医务室)17.30万个。
医疗机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一、卫生资源1.卫生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和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或从事医学科研和教育等工作的单位。
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监督机所(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医学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站)等其他卫生机构。
2.医疗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
3.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
4.营利性医疗机构: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弥补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5.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6.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7.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的基层卫生机构。
9.卫生人员:指在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和在职教育等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
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021年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卫生健康资源、疫情防控、慢性病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人口健康水平等方面,对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数据进行概述和分析。
一、卫生健康资源20121年,中国卫生健康资源的总体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计2.6万家,床位总数超过了900万张。
在人力资源方面,全国卫生健康人员总数达到了110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超过500万人,注册护士超过300万人。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供应率稳定在95%以上。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了卫生健康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二、疫情防控2021年,中国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卫健委对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高效有力。
各地积极组织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流调追踪等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全国人员流动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加强,对进出口人员的健康检测和隔离措施得到了严格执行。
大规模的社区健康管理和居民健康监测系统的建立,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是当前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2021年,中国加大了对慢性病的防控和管理力度。
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增强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行慢病管理门诊和健康管理服务,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健康指导。
此外,中国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便利的诊疗服务,改善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医疗服务质量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部门持续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
针对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等突发事件,及时调查处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推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此外,全国不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疗费用结构,提高医疗费用的公平性和可承受性。
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统计范围
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的统计范围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医院床位:指医疗机构中专门用于住院患者的床位数量。
这包括各个科室的病房、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
2. 门诊床位:指医疗机构中用于门诊服务的床位数量。
这些床位通常用于进行日间手术、治疗和观察等,患者在治疗后不需要住院。
3. 康复床位:指医疗机构中用于康复治疗的床位数量。
这些床位通常用于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等机构,为需要康复护理的患者提供住院治疗。
4. 长期护理床位:指专门用于提供长期护理的床位数量。
这些床位通常用于养老院、护理院、综合医疗机构中的长期护理部门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床位统计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或机构而有所不同。
统计床位数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便规划和管理医疗服务。
在进行床位统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统计需求和标准确定统计范围,并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一、总体情况分析2021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面对新冠疫情和其它健康挑战,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该统计公报旨在揭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情况,提供数据支撑,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卫生健康人口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卫生健康人口总数为14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比为65%,农村人口占比为35%。
与去年相比,卫生健康人口总数增长了1.5%。
城镇人口增长了1.2%,农村人口增长了 1.9%。
这说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基本医疗服务1. 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共有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本医疗卫生机构1756.3万个,其中医院104.9万个,卫生院486.6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4.8万个。
与去年相比,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长了1.8%。
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 人均诊疗次数2021年,我国人均就诊次数为4.3次,与去年相比增加了0.4次。
这说明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3. 年末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卫生健康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7499.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72.7万人。
与去年相比,卫生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增长了2.3%,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了2.1%。
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疫情防控工作1. 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总量为54.1亿剂次,接种人群覆盖率超过90%。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为全国经济社会的恢复和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新冠病例与死亡人数2021年共报告新冠病例3941例,其中死亡15人。
与去年相比,新冠病例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医疗卫生单位基本数字统计口径及财务分析公式一、基本数字部份1。
编制人数:根据编制管理部门核定得人员编制数填列。
2.年末在职职工人数:指当年年末支付年底工资得在岗职工人数,包括合同聘用制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得人员与返聘人员。
“合同聘用制人员”指年末单位在职得全员聘用合同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指年末单位在职得执业(助理)医师、护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与影像人员等卫生专业人员。
不包括专职从事管理工作得卫生技术人员.“财会人员”指年末单位在财会岗位工作得实有人员。
3.平均在职职工人数:指每月在职职工人数得加权平均数.4。
年末离退休人数;按单位年末实有人数填列。
平均离退休人数:指每月离退休职工人数得加权平均数。
“纳入养老保险人数”反映本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得离退休职工人数。
5。
临时工人数:指单位全年聘用临时工得平均数,不含终点工。
6.编制床位:指卫生主管部门核定得编制床位数。
7。
年末实际开放床位:指年末实际开放得床位数。
8。
平均开放床位:填列全年每日开放床位得加权平均数。
9.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开放病床数之总与,不论该床就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因故(如消毒、小修理等)暂时停用得病床,不包括因医院病房扩建、大修理或粉刷而停用得病床及临时增设得病床。
10.诊疗人次:指所有诊疗工作得总人次数。
包括病人来院就诊得门诊、急诊人次,出诊、赴家庭病床、下地段等外出诊疗人次,本院职工得诊疗人次数,外出进行得单项健康体检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局部得单项健康检查人数等。
其中:门急诊人次为病人来院就诊得门诊、急诊人次.11.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钟得住院人数)之总与。
包括实际占用得临时床位,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钟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所占用得床位。
1.1.招录:招聘主体多,考察范围广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类型众多,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卫健委、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医疗卫生行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招聘普遍具有知识涵盖范围广,考试难度较大的特点。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是卫生系统招聘的主要渠道,包括事业单位多省联考(E?类)和自主招聘两种形式。
两种招考形式在流程上相似,主要环节均包括笔试、资格审查、面试、录用考察和体检等。
此外,全国各省地市都有卫健委和乡镇卫生院组织的招聘考试。
➢参加全国E类统考的省份有安徽、青海、内蒙古、云南、贵州、江西、湖北、甘肃、广西、宁夏以及陕西,共11个省和自治区。
联考又称小国考,由国家人社局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时间。
考试内容常年固定,分为《职业能力倾向测试(E类)》和《综合应用能力(E类)》两个科目。
➢自主招聘为各类人才单位自主出题招聘,是地市医院常见的招聘形式,考试内容没有一定规律可循,部分地市医院倾向于考察综合,部分则倾向考察岗位专业知识。
每月都有招聘公告,考试时间不一致。
➢全国各省地市都有卫健委组织的招聘考试,招聘人数较多,考试正规岗位一般有编制,考试内容方面,各省份考试内容不尽相同,分为综合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岗位相关专业知识三类。
➢乡镇卫生所以及规模较小的医院招聘岗位相对单一,主要分为护理和临床两类,且考试内容也多以护理和临床专业知识为主。
医疗招聘的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面试,笔试知识涵盖范围广,考试难度较大;面试对实际能力要求更高,标准不统一。
➢笔试内容涵盖了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医技学五大专业方向。
其中,联考科目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综合应用能力两个科目,涵盖了行测、医学常识、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多个考察点,考察内容较为综合,覆盖范围广。
➢医疗招聘面试最主要的形式是实际操作和结构化面试,实际操作对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强调动手能力和临床应用;结构化面试情况复杂,各省、各地市甚至各单位考试内容和形式均不统一。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主要指标解释一、医疗卫生机构简要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分类1、机构类别: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四类。
2、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公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和集团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疗卫生机构。
3、按主办单位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
政府办包括卫生健康(原卫生计生)、教育、民政、公安、司法等行政部门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4、按分类管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5、按城乡分,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按市县分,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县包括自治县和旗。
主要指标解释医疗卫生机构:指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中医医院:指中医(结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公立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民营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为的医院,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院。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主要指标解释一、医疗卫生机构简要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分类1、机构类别: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四类。
2、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公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和集团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疗卫生机构。
3、按主办单位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
政府办包括卫生健康(原卫生计生)、教育、民政、公安、司法等行政部门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4、按分类管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5、按城乡分,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按市县分,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县包括自治县和旗。
主要指标解释医疗卫生机构:指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中医医院:指中医(结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公立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民营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为的医院,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院。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门诊总人次统计方法1. 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区门诊总人次的情况,以便为卫生健康政策制定和医疗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了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
本文将介绍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中门诊总人次的统计方法。
2. 数据收集为了获取准确的门诊总人次统计数据,不同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需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进行数据收集。
具体步骤如下:2.1 数据来源门诊总人次的统计数据应该来源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系统或健康档案系统。
这些系统应该能够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包括就诊日期、患者身份证号、诊断结果等。
2.2 数据录入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每位患者的门诊就诊信息准确录入到医疗信息系统或健康档案系统中。
录入时要注意避免人为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 数据传输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将门诊总人次数据传输给上级卫生健康部门。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安全的网络通信方式进行。
3. 数据统计在收集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总人次数据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3.1 数据汇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汇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门诊总人次数据,并对其进行初步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2 数据分析在数据汇总完成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对门诊总人次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不同地区门诊总人次的比较,了解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需求情况;•不同医疗机构门诊总人次的比较,了解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情况;•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疾病类型的门诊总人次的比较,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就诊需求的差异。
3.3 报告编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报告,呈报给相关部门和领导。
报告中应包括门诊总人次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公布日期】2023.11.29•【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解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现对《办法》有关内容解读如下:一、制定背景原卫生部和原国家计生委分别印发的《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对于规范、保障、推动卫生和计生统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以及《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和发展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更好地支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根据《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反复研究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办法》。
二、主要内容《办法》共分为七章三十三条,分为总则、机构与人员、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统计信息服务管理、数据资源安全管理、监管与法律责任、附则,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明确办法的适用范围、管理体制及工作保障等内容。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明确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直属统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承担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工作任务机构的职责。
第三章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明确统计调查项目分类,规定卫生健康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体制,明确卫生健康统计调查项目设立要求、主要内容并统一统计标准,以及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统计机构和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职责与义务。
第四章统计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统计机构建立健全统计数据信息资源目录和统计信息共享机制。
第五章数据资源安全管理,明确各级机构在卫生健康统计工作中数据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
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率分析医疗卫生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率是评估医疗服务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就诊率,我们可以了解到社区、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医疗服务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率。
收集一段时间内的就诊数据,按照时间、地区、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到不同维度下的就诊率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分别统计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疾病的就诊率,进而分析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利用情况。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就诊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比如,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医院之间的就诊率差异,看是否存在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科室的就诊率,看是否存在某些科室就诊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就诊率,分析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在分析就诊率时,还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比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险覆盖率等因素都可能对就诊率产生影响。
因此,在分析就诊率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
通过对就诊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例如,如果某个地区或某个医院的就诊率过高,可能意味着该地区或该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增加相应的医疗服务能力。
另外,如果某个科室的就诊率过低,可能意味着该科室的医疗资源利用不足,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就诊率,了解到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差异,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就诊率只是医疗卫生机构评估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纯地以就诊率的高低来评价医疗服务的质量。
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如医疗满意度、医疗费用等,综合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率分析是评估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统计解读医疗健康行业是个大而全的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关系民生大计,按互联网术语来讲,医疗行业“痛点颇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低、医患关系紧张、医药及治疗价格高、医生资源稀缺、各种看病治病难等等,反正问题一大堆。
问题意味着机会,很多互联网创业和投资人士都喜欢这种痛点多、问题多且天花板高的行业,在互联网、物联网、各种网逐渐成为基础设施的年代(注意,我们说基础设施指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大家都觉得医疗健康行业谈资足、改造机会大、投资很sexy。
本文是编者研读了那几本厚厚的《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后,选取涉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卫生设施、卫生支出等几个维度的主要统计数据,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在医疗健康行业创业和投资的小伙伴有帮助。
下面我们先来搞清楚几个基本术语和分类概念:1、医疗卫生机构啥叫“医疗卫生机构”?是怎么分类的?我们直接看图:医疗卫生机构是个第一层级大概念:- 从构成类别来上讲,就4大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我们重点关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了,原因后面解释)。
- 从经营性质上讲,就2大类:公立、民营。
- 从投资角度讲,也2大类:营利性、非营利性(您要投资非营利性医院我们保证不拦您,我们当您是慈善家)。
- 从主办单位角度讲,就3大类:政府办、社会办、私人办。
2、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这几个概念是第二层级,我们选择第一层级概念中“机构类别”来往下看:- 医院:主要就5大类,即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里又可细分几个类别-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然是基层的,层级就要复杂多了,所以往下分就有卫生院(街道、乡镇),社区卫生站/卫生中心,村卫生室/门诊/诊所等等。
- 专业卫生机构:主要就是疾病/疫病防治控制中心、采供血站、以及计生委并进来之后的专业机构,另外注意一下,有些妇幼保健机构不是医院。
- 其他卫生机构:记一个疗养院吧,其他不重要了。
要想搞医学在职教育创业的,请往这一栏里面仔细看看。
3、卫生人员“卫生机构”这概念刚给您讲清楚了,那么啥是卫生人员?简单讲,就是跟“卫生机构”这概念相匹配的第一层级概念。
凡是跟“卫生”扯得上半毛钱关系的,都可以扯进来。
所以,医生是卫生人员,护士、药师也是,医疗设备修理工的也是,病床护理工也是,医学教学科研的砖家也是,医院党委书记也必须是,看图就知道啦(图里面的百分比就给大家一个各分类人群占比的概念):所以“卫生人员”往下的第二层级概念主要就几个:- 卫生技术人员:这个简单明了直接,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医生、助理医生、护士、药剂师、检验师、影像技师啥的,都是一线专业医务人员,占据卫生人员体系的大多数(70%以上)。
- 管理人员:就是担任医疗机构领导职责、管理工作、或医院科研的人员,对,医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在此列。
- 乡村卫生人员:指乡村医生、乡村卫生员等,所以毛主席讲的“赤脚医生”请在这里找。
- 其他:包括一般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等,护理工、收费员、挂号员等就都在此群里啦。
基本概念讲清楚了,速速看看医疗卫生机构的概况:先说明一下数据来源和准确性的问题,我们分析用的系统性数据只到2013年,原因是神炖局小伙伴最新只搞到了2014年的统计年鉴。
当然,我们注意到最近准备在香港上市的温州康宁精神病院招股书里行业里有一些更新的数据,但相对我们的报告来看,只是部分更新,所以我们没借用其数据,但您可以下载下来翻翻看。
因此,后面如果没有特别提示,相关数据都截至2013年。
接下来我们一问一答吧,顺着我们的逻辑,发散您的思维:1、先看格局,中国有多少家医疗卫生机构?- 2003年之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在100万家以上,2002年医改调结构,2003年缩减到80余万家,之后平稳上升,到现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回到百100万家的水平,如下图所示:- 这100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中,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由于分布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主导(91.5万家),比例上则差不多占了94%,这就是为什么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这么庞大的体系,建设不好会增加维稳费用。
2、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什么那么庞大?- 其实很简单,看图看结构就知道了:- 这91.5万家基层医疗机构中有约84万家是村卫生室和村诊所(单村卫生室就差不多有65万个),这是真正的“基层”,再往下那应该是摆地摊的江湖郎中了,这个统计卫计委搞不定,我们也搞不定,要不您来帮卫计委统计吧;- 我们简单对标查了一下,我国2013年差不多有60万个左右的行政村,村子有大有小,有些村只有一个卫生室,有些有好几个,有些还有诊所,所以84万对VS 60万,makesgood sense。
- 这里面,社区服务站(中心)是2002年医改以来增速最快的机构(2000~2003年CAGR增速高达近14%),目的是医疗诊疗分级,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可在社区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比如查查血、查查尿、打个点滴、基本超声检查、再卖点药啥的,这个机构设置总得来说在分流一部分门诊病患量上还是有一定作用;我们了解到一些移动医疗创业企业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开展远程诊疗服务,这是可以有的。
3、回过头来,这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院一共有多少家?- 2003年时,中国有约1.63万家医院,到2013年时有约2.47万家医院(现在中国差不多接近2.6万家医院),增长了51%(加上前面基层医疗机构共94万家,占所有医疗机构的96%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我们说您只需要关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欧克的原因),因为其他的在统计上真的不重要。
- 2003-2013年同时期,中国的总人口从12.7亿增长到了13.7亿,只增长了7.9%(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自2003年起就一直在稳步下降,从2003年的1.4%降到2013年的1.2%);- 核心医疗资源的增速远高过人口增速,这样看上去似乎很乐观,但是很不幸,我朝面临两大常识性问题(所谓常识性问题,意思就是说您就别站出来挑战了,就算砖家我们也不会给面子):一个是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一个是一直在治理一直在恶化的环境污染(Sorry,我们拒绝使用“霾”这个字来绕开描述严重的空气化学污染,谁来argue我们跟谁急);- 前面这个问题在统计数据上的表现之一是我国每年逐步提高的人口死亡率(从2003年的6.4‰提高到2013年的7.16‰)和逐年降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3年的6.01‰降低到2013年的4.92‰);后面这个问题二不用我们列举数据,甚至不用我们废话,每月总有那么几天,同志们都在刷类似“天空飘来五个字-国贸大饭店”或者“全北京都发射成功”的朋友圈,全宇宙包括三体人都懂;- 这两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的theory是导致待诊和就医的病人人数的增速大大超过医疗资源配置的增速,生病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单是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我国医院的诊疗次数就从19亿人次提高到了27亿人次,提高了42%-注意,前面的数据都是在对比2000-2013年),看病难治病难却未曾有效解决。
当然,我们还没傻傻分不清这个结果的推导还需考虑n多其他变量,但我们就拿这俩变量来举例说咋滴了……4、这两万多家医院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医院?- 文章很长提示一下:刚才我们说“医院”这个概念往下分有5大类,即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民族医院; - 其实common sense也可以告诉我们,民族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肯定是少数的,所以咱看看另外三个类型的医院得了:- 很明显,综合性医院占所有医院总数的60%以上,专科医院占21%左右,中医医院占12%左右(这仨加起来就95%了);从增速来看,专科医院的增速是最快的,10年翻了两倍多,莆田的兄弟们绝对是最大贡献者(先把医院整体情况扯完,一会儿我们多聊几句专科医院)。
5、换个角度,这么多年医院的地域分布情况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看两幅有关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图:常识和数据都告诉我们,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而按城乡划分,则城镇人口已超过一半,占55%; -我们再对比一下我国医院的地域分布情况(下图),发现我国医院分布数量特征基本与人口地域分布特点基本一致,大多的医院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而城市和乡镇的医院则基本一半一半;- 差别相对比较明显的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其在东部地区的分布占比更多,这很好理解,就不多废话了:6、这些医院按营利性质和经营主体来看,又是怎么分布的?- 从经营性质来看,我国“非营利医院”约占医院总数占大多数,达7成(约1.7万家),而“营利性医院”最近这几年增长速度也较快,达到3成(约7000余家),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就是非营利性的;- 注意,是营利性,不是盈利性;啥区别?“营利性”指主观上想谋取利润,但,不一定谋取得到利润;所以,“盈利性”就指主观上想谋取利润,且,还真赚钱了;在我国,不管说医院是营利还是盈利都比较敏感,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领导,如果敢说自己管理的医院营利,那就属于政治错误、道德沦丧、没有救死扶伤精神、缺乏人道主义,会被万人唾弃、群起而攻之,文斗武斗少不了,会很惨滴;您见到过哪家大医院的简介里会大张旗鼓地讲自己资产规模、收入增长、每年净利润啥的么?但作为民营医院的管理者,说自己医院营利,底气肯定比公立医院领导者足,要IPO路演时还要对营利和盈利能力大扯特扯;不过,民营医院老板就得祈求自己医院别出重大医疗事故,只要出医疗事故,再被互联网上小伙伴传播分享一下,我保证等待您的不是诗歌和远方,而是人肉和唾沫,再遇到浑水砸你盘,你除了叫孙砸你跟我等着,毛办法也没。
- 话说回来,医院该不该营利或者盈利,很难从单个维度来简单回答,砖家那么多,还是有请砖家来回答。
不过我们就反问几个常识性问题:我朝的医务工作者,除了那些少数在各地区知名度极高的医院里工作的拿着超高收入以外,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每天干着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医务工作,却拿着比很多其他行业从业者要低的收入?大哥你跟我讲讲这是为什么?咱再看看美国,美过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医院集团HCA集团(Healthcare Corporation of America)旗下几百家医院,数万张床位,就是个营利性机构,怎么没见HCA在美帝受到社会的非议呢?- Anyway,刚才提到公立和民营的概念,我们看了看,我国2.6万家医院,除专科医院外(莆田的兄弟们干得漂亮啊),公立医院还是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如下图:7、那么按等级来划分医院,又是什么情况?- 不知大哥你怎么看,反正在我们眼里,好医院都得三甲才行,二乙以上基本算ok。